在汉白玉围栏的高台上,座落着双层飞檐翘拱的七开间主体建筑‘君子殿’殿上匾额为乾隆皇帝衘笔亲书。殿内供奉季子铜像,神态昂然。宽厚宜人。殿内工艺精美。绕过君子殿。就是单擔大屋顶的祠堂建筑,五开间大门大窗,庄重朴素。内有“至德留芳”匾额。供奉季札像和列祖列宗神灵牌位。绕过至德殿就到达季子陵园墓区,两只灵兽护卫墓前,花岗岩的墓台,延陵季子之墓。后有月牙形青砖墙为靠。整个建筑群从古戏台,山门,君子殿,至德殿,季子墓,青砖靠墙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长廊环连,亭台楼阁对称,庄重稳固。显示出历史文化的和谐。
季札是延陵常州的人文始祖,是我们常州的先贤圣人,我们常州是诚信之邦,礼义之都就是由季札开辟了先例,今日我们迈向文明,走向现代,一是要弘扬广大季子精神。申港延陵季子祠和季子文化公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追思祖先的好去处,从焦溪的朝阳大道一直向南,过芙蓉大道就可直抵申港季子文化园,到时我一定带你游览这个好去处。
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4年),是与常州最早见诸历史文字记载的古地名“延陵”同时载入史册的第一人。《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余祭元年,季札封于延陵。”他贤明博学、豁达大度,具有较高的政治、外交、文艺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不仅志趣高尚,而且待人宽厚,守信用、讲谦让。曾北游列国、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他一生贤良,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动人的传说,有的已载入丹青史志,有的则口耳相传,永留民间。
三次让国
“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互相兼并、战争频繁,贵族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同室操戈,不顾骨肉,却有延陵季子,三次让国。《史记》载:“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是最小的儿子。按照《周礼》,王位应由长子继承,但寿梦病重时把四个儿子都叫到床前交代:“你们兄弟四人,小弟季札才德兼备为最,由他继承我的王位,吴国一定繁荣昌盛……”但是季札坚持不肯。寿梦立下了死后王位由兄弟相传,务使季札当上国君的遗嘱。父王死后,长兄诸樊秉承父旨,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固辞;“父王在世时我尚不肯,怎能在父王死后即位呢?”遂悄悄地隐居到舜耕山去了。为了早些把王位传给季子,诸樊领兵伐楚,战死沙场。吴国群臣遵照寿梦遗嘱立次子馀祭为王,馀祭一面把“季札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一面效法长兄,“好勇轻生”而亡。三子馀昧继位,当了四年吴王,而后病故,临终前重申父王之命,这次传位季札是顺理成章的了。由于这次季札再也无法推托,便逃归延陵,“再三让国”。吴国群臣商议:“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国不可一日无君,王馀昧其子当代……”遂立馀昧之子僚为国君,但诸樊的儿子光心中不服,设计刺杀了王僚,“致国于季子,季子又不受”,公子光便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季札是吴泰伯的十九世孙,所以人们把他的“三次让国”与“泰伯奔吴让国”相媲美,称为“前三让”和“后三让”。
季子墓碑后记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仪郎常州知州朱彦记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昆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
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