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家谱论文 家谱论文

柳育龙:通谱存在的普遍问题

时间:2022-10-08 来源:本站综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资料的积累,人们更加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因而,谱、墓、祠是首先解决的问题。有谱则续修,无谱则创修。无墓无祠,则大兴土木。有墓有祠,则翻修立碑。这些事情完成之后便兴起了联宗,编撰通谱风潮。可以说,编撰通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常见的通谱命名有《中华X氏通谱》、《华夏X氏通谱》。主要搜集面向于全国各地的宗族支系,绘制较为完整的世系图。然而并非每一个姓氏,都有完成通谱的必然条件。除了经济支持外,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做支撑,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掌控通谱大局的思想。

老家谱 (1).jpg

我在专文中曾提出过三个五年工程,这里大概介绍如下:前五年是资料储备阶段,主要搜集各地的族谱资料;统计各地的姓氏人口分布;如果没有家谱,则制定统一的纲目体例创修家谱。中五年,主要是疏证阶段,搜集墓志碑传;搜集谱序谱系源流;基于墓志碑传及《二十六史》对不同之处做出考订和专文论述。后五年,绘制阶段,主要是绘制谱系图,做征询稿查疑补阙。以上三个五年工程,各姓氏面对的状况不一,若姓氏源流单一、人口基数较小,可能只需五年就完成了通谱工程。一些姓氏虽然人口基数大、源流不一、分布较广,但姓氏专著层出不穷,对于历史疑难存疑处有专文考订,在做通谱时利用制图软件花费不多的精力就可以绘制完成。因此,各姓氏的状况不一,撰修的通谱也存在不一的问题,以下仅谈通谱的普遍问题。

一、照片压主。通谱编撰,收录照片无可厚非。然则出现大量的先贤照片之外的个人照、企业照、生活照。主要在于一些姓氏,将资助修谱贡献较大者的个人和其家属、企业等照片印制成彩页,并装订在谱首,照片的形式有个人照、办公照、全家福、生活照、休闲照、企业照、产品照等。笔者以为资助修谱功德无量,当予表彰并存照传后,但男女老少照片压在历届修谱谱序和先祖像赞前,似乎不妥。

老家谱 (2).jpg

二、校对错误。主要是繁体字和简体字转换错误,或者是将谱内字词认错造成遗憾。甚至是收录重复内容。比如“大挑举人”误以为“大桃举人”。随意简化汉字,现代修谱繁体改成简体无可厚非,然一些字在特殊的地方意义也不同。比如“萬”字作为人名时,用“萬”合宜,同辈多用的“艹”字头,若用“万”则失去了家族字辈意义。笔者曾见一支家族祖先四兄弟依次名为“崑崙巍峩”,简体则为“昆侖巍峨”,虽然文字的本身含义未变,但所代表的人文历史已然不同。再如“乾”,转简体功能,则变成了“干”,成为另外一个人物。比如年号“乾道”,记载为“干道”。再比如干支中乙丑、己丑混淆。乙丑顺序为第2个,前一位是甲子,后一位是丙寅。己丑顺序为第26个,前一位是戊子,后一位是庚寅。一字之差,年代便不一。

三、强行接谱。一些姓氏为了通谱而通谱,强行对接谱系,乱认祖宗,甚至将一些改姓名人亦录入通谱世系之中。个别支系无法归入通谱谱系则利用20—30年一代的理论数据推断,“安排”在一个世次上。殊不知,这种毫无根据的安排只会贻笑大方,让通谱质量大打折扣。

四、资料汇编。一些姓氏为了体现通谱的不易,将历次会议文件及照片全部录入。笔者也能理解,但是主次需分明。还有一些姓氏做通谱将各种史料均做录入,成了资料汇编。殊不知通谱的目的是梳理姓氏源流,将主源流疏证出较为完整的谱系,这才是通谱的重点。因此其他史料可以单独成册,比如成墓祠卷、家训卷、诗文卷等等,而不是不分主次全部录入。

老家谱 (3).jpg

五、百代字派。一些姓氏编撰通谱仅做出百代字辈,并没有将主源流世系统一起来。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某个名人在该家族中世次的排行是否确定下来,是否存在争议。若并未统一世次,那么做百代字派的意义又何在呢?换言之,如今正确的放在以后也可能是错误的。若一代按照20年算,百代也有2000年了。这个工程确实太大了,千万不要作百年大计工程了,以免以讹传讹。

还有一些通谱存在体例不全、资料汇编、考证错误、谱系残缺等问题。总之,通谱是大的家谱,细小的问题更容易被放大。我们在追求通谱完美的同时须知人无完人。也希望刊行高质量的通谱,以促进人文历史研究。

注:本文所说通谱,广泛意义上指的是宗谱、联谱、通谱、统谱等大型谱,为了方便行文,统一称呼为通谱。

老家谱 (4).jpg

作者简介

柳育龙,陕西蓝田人。作家、诗人、媒体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后裔。作品有《焦岱史话》《家谱与寻根》《通谱论》《历代柳氏家训集释》《历代柳氏进士名录》《蓝田谱志辑要》《蓝田作家群体研究与综述》《蓝田柳公权家族史稿》《行程记》等谱论、文论、诗歌、小说、散文等20余部。编选书刊100余部(册)。事迹被CCTV中视网、中国访谈网、文化艺术报、凤凰网、三秦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有部分作品被翻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