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家谱论文 家谱论文

蒲氏旧谱记载的蒲武到底是谁?

时间:2022-10-15 来源:本站综合

【内容提要】所谓“全国 70%以上的蒲姓,流传于世的蒲氏老旧谱......,绝大多都记载‘蒲武就是蒲将军’”的说法(见蒲文映《质疑<蒲将军坟茔立碑倡义书>》一文),是当代少数蒲氏文化研究者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而对旧族谱的误读,是极个别人治学失误后又不自省自纠反而寻找借口蒙蔽多数人的误导,是某些人出于一己之私利而坚持强加给多数人的臆断,是一个误己误人并已造成严重后果的伪命题。对此,其始作佣者难辞其咎。古人早已逝去,旧谱不能言语,只好默默忍受这样的冤枉了。不过,这是现实的无奈,却与历史和古人无关。

一、本文的缘由

2021年8月16日,中华蒲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仪陇分会会长蒲文映撰文《蒲姓源流者何“蒲虎君”是谁》中明确指出:川、渝、湘、黔,聚居了全国 70%以上的蒲姓,流传于世的蒲氏老旧谱——清风阁谱、蒲清谱、八人谱等,绝大多都记载“蒲武就是蒲将军”,其事迹源于《史记》,蒲洪、蒲坚是蒲武的后裔... 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蒲洪、蒲坚是蒲武的后裔,有众多老旧谱记载为证。

鉴于此,为了研究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带大家再次重温《史记》、《汉书》等相关史籍文献、以及各地旧谱中关于蒲将军、蒲武的记载。经翻阅《史记》、《资治通鉴》两本历史文献,其中关于蒲将军的记录有三处、八条,分别是《史记·项羽传》中有四条、《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有两条、《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蒲将军条目,也有两条;但是关于蒲武的记载,任何史籍文献均没有丝毫记录,哪怕野史、传说至今也没看到。

但是,蒲文映说川、湘多地蒲氏旧谱有详细记载,笔者翻阅三十多部历代蒲氏族谱,关于此记载大同小异,现谨录部分原文如下:

“...公漢忠則授金紫光禄大夫,妣朱氏,子蒲猛,妣陳氏,生蒲武,字誼才,妣龍氏,猛公授保羲副尉,武公才侵氯銳,偃智武略,好慕英士。大漢初興,遇项兵,高祖危急,武公率雄師挺戈救援,项兵溃败,漢封節度将軍,赐武英殿侯,高後癸醜吕氏僭位,因吕氏專權,公乃位伏名避之,揣眷隐遥,道経江西南昌府暨城縣,桑梓腴田...”

——1810 年·清·嘉庆十五年《蒲氏族谱》

二、清代蒲氏族谱解读

下面将清·嘉庆十五年《蒲氏族谱》中的这段记载简要分析如下:

1、“大汉初,高祖危机”这句话指的是: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4 年)九月,项羽率十万楚军向楚地迂回撤军,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但韩信、彭越未如约出兵,致使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退入陈下,筑垒坚守,这次高祖差点遭受楚军合围。

2、“项兵溃散” 这句话指的是:公元前 203 年十月下旬(高祖五年,十月为岁首),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项兵溃败” 特指“垓下决战”: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后,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汉军由淮阴侯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

3、“汉封节度将军,赐武英殿候” 据查,西汉开国功臣封侯的 145 位名单中,除了排名十三位的棘蒲刚侯叫柴武之外,再没有任何名叫蒲武的列侯,更没有“节度将军”、“武英殿候”之封号。所以,从这个例子来看,川、渝、湘、黔,聚居了全国 70%以上的蒲氏老旧谱为何将柴武记为蒲武那么,柴武姓不姓蒲呢?如果确实姓蒲,70%以上的老旧谱记为蒲武并没有问题。

根据《功臣表》记载:“棘蒲刚侯柴武”又作“棘蒲刚侯陈武”;查《史记·孝文本纪》有两处,均记载为陈武;在《汉书》柴武处有注释:“汉帝年岁为陈武,此云柴武,为有二姓。”;南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六《蒲将军一》曰:“孔将军为孔藂,费将军为陈贺,柴将军即武也,故《史记》书棘蒲侯柴武大将军,而《汉书》作陈武。”

西汉建立初,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有的封为“王”,有的封为“功候”或“列侯”,例如韩信、彭越等人厥功甚伟,被封为王;萧何、曹参等 18 人名列“汉初十八功侯”,另有陈濞、武儒等 127 人被封为列侯。据《史记索隐》载述:“汉初十八功侯”中萧何、曹参、张敖名列前三位,后面依次为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蛊逢。其中,本文的主角就是“汉初十八功侯”中名列十三的柴武,他的儿子柴奇,也不姓蒲。

柴武为高祖分封的“汉初十八功侯”之一,排名第十三,后来曾任大将军。柴武因垓下决战有功,次年(汉六年)被封棘蒲侯。孝文后元年卒,谥曰刚侯,也称刚武侯。 “棘蒲”是一个地名,在河北赵县

野鸡铺村。西周属鄗邑辖地;春秋称棘蒲,先后属鲜虞国、晋国;战国初归中山,后属魏、赵。秦属钜鹿郡。清末古泉名家杨继震家藏“棘蒲”平肩弧足空首布。 

三、蒲武和陈武不是同一人

由此可见,柴武、陈武在历代典籍文献中,虽然记法不同,但实为同一人,《汉书》专门有陈、柴二姓的注释,而棘蒲侯为封地(国),不姓蒲。事实真相就是:曾经先辈们在编修家谱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将棘蒲侯柴武事迹记在蒲武名下,由于后来柴武又任大将军,便误认为是蒲将军,所以,才有了柴武(或陈武)就是蒲武,柴将军就是蒲将军,因而蒲武就是蒲将军的错误说法。

为了让不明真相的蒲氏族人进一步深入了解本次争议的实质,下面笔者继续和大家讲述有关陈武的历史:柴武生于何时,史籍文献没详细记载,但其卒年,《汉书》有明确记载,即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 年),此时距离高祖皇帝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已过去近四十年。柴武的一生,经历了灭秦战争、楚汉战争、斩杀韩信、迎立文帝、平靖济北王叛乱等汉初重大政治历史事件。

柴武何许人也?他绝不是一般人。从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柴武秦末起义为将,后在高祖刘邦麾下效力,曾随高祖一路杀入关中灭秦,后跟随大将军韩信东征,终以灭齐之功受封棘蒲侯。大汉帝国建立后,柴武又领军远征,击杀逃往匈奴的叛臣韩王信,后来诛灭吕后,又以大将军身份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同时在汉文帝三年率军十万平定靖济北国之乱,于汉文帝后元元年去世,享年 78 岁,谥号“刚”。

可以说柴武一生功劳甚大,见证并参与了汉初数次历史大事件。

柴武于楚怀王元年、即秦二世二年跟随刘邦,请注意:柴武(陈武)最初跟随的是汉王刘邦,而蒲将军一直跟随的是项梁、项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此,把蒲将军当做蒲武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据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载:秦二世二年四月,刘邦来到薛郡见项梁,项梁给刘邦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柴武就是统领这支楚军的将领之一。又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载:柴武将军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从秦二世二年时起,柴武就跟随刘邦与秦军作战,直到攻破关中,还军灞上。汉元年四月,汉王刘邦从灞上拔营起寨,赴汉中就任。六个月后,柴武将军率军回归刘邦军营。

这时,韩信已拜大将军,柴武就成韩信麾下一员大将,跟着韩信征战南北,终在灭齐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汉六年三月,柴武被封为棘蒲侯。(注:棘蒲侯国的旧址,在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汉十一年春,已经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趁着陈豨叛乱之际,率匈奴骑兵入侵今山西阳高县一带,刘邦当时就派遣柴武将军击之。柴武先给韩王信写了一封劝降韩王信,只不过韩王信拒绝了柴武的劝降。在双方的交战中,柴武斩杀了韩王信。《史记》原文记载如下:

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於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从这件事之后,直到汉文帝即位,史书中再没有柴武的记载。后来一直到众大臣诛灭吕氏外戚专权,上书请汉文帝即位之时,此时的柴武以大将军身份参与迎立文帝,当时柴武将军地位仅次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已在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张苍之上。《汉书·文帝纪》原文载:

群臣从至,上议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文帝三年,北境匈奴大举犯境,汉帝国让丞相灌婴领兵八万五千骑北击匈奴,不久匈奴便退走了。同年,济北王刘兴居趁灌婴领军北进、文帝也离开京城之际,公然反汉。于是,汉文帝又命令柴武为大将军,令其率四将、统十万军东征济北王。柴武不负重托,很快便击破济北军,刘兴居被俘自杀。《汉书·文帝纪》原文载: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

柴武平息了济北王的叛乱,可谓战功赫赫,正在此时,让柴大将军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柴奇参与了淮南王刘长叛乱。所以,位列“汉初十八功侯”之十三的棘蒲侯只存在了一代。据《史记·孝文本纪》载:文帝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遣人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欲以危宗庙社稷。

或许是由于柴武大将军功劳卓著的缘故吧,儿子参与谋反,他还平静地当了十一年棘蒲侯,直到文帝后元元年,即公元前 163 年柴武去世。但是,此事对柴武子孙影响甚大,不能继承棘蒲侯爵位,棘蒲侯因此被废除。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后元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后,国除。

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从未说陈武曾属项梁、项羽,与英布也没有任何交集,更没有参与巨鹿决战的只言片语载述。另外,陈武早年起事于薛(黄河流域),而蒲将军早年起事于楚(长江流域),蒲将军和柴武,一北一南,两位将军早年活动轨迹相距遥远。如此,认为陈武就是蒲将军真是无稽之谈,尤其把陈武说成蒲武,这才是真正的“移花接木”、“乱认祖宗”。

柴武死后,葬于今天的河北省栾城区,坟墓高大,叫柴武台。柴武台至今仍存,改革开放以后辟为文化公园。

根据以上描述,笔者总结两点:

一、柴武,诸多历史典籍中又称陈武。这一点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

二、把项羽手下的蒲将军说成棘蒲侯柴武是完全错误的,在古今历史学界也从没认同过此观点。 

四、与蒲文映商榷

为了更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蒲文映关于“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蒲洪、蒲坚是蒲武的后裔,有众多老旧谱记载为证”的“质疑”,笔者最近认真拜读了蒲文映自己主编的《仪陇县冉家沟蒲氏宗谱》,该谱书第 226 页有一段记载有关蒲将军的话,原文如下:

蒲将军:(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朝末期项羽属下将领。名不详,陈胜起义时,他在江淮地区聚众响应,后率兵归属项梁。项梁死后,他率部随属项羽。蒲将军以骁勇著称。楚怀王派兵北上救赵,他随项羽北上,和英布同任先锋,共率二万人渡河驰援钜鹿,于钜鹿大败秦军。后又引兵渡三户大破章邯秦军,迫使章邯投降。(见下图为证)

蒲文映主编《仪陇县冉家沟蒲氏宗谱》第 226 页

从蒲文映的《仪陇县冉家沟蒲氏宗谱》书籍原文可以看出:蒲文映在自己的书中并没有认定“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后来翻阅笔者收藏的几十本历代《蒲氏族谱》,没有任何一本谱书记载“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但是,8 月 16 日蒲文映在《蒲姓源流者何“蒲虎君”是谁》一文中明确指出:“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

不知蒲文映的说法有何依据?为什么前后矛盾?按道理讲,这样一位资深的蒲氏文化研究员、全国优秀的分会会长、尤其能编纂出版《蒲氏族谱》的专家,是不应该出现这个问题的。从蒲文映著书立说到撰写“质疑”文章,涉及这么重大的、全国蒲氏族人高度关注和激烈争执的历史问题,前后描述矛盾如此之大,不知是“故意笔误”,还是“另有隐情”。

但是,笔者心里和蒲文映已经交流多次:当揭露蒲武不是《史记》中蒲将军,其历史原型来源于《史记》中的柴将军、或《汉书》中的陈武(或柴武)时,蒲文映不知是否同意这个客观事实和基本常识。本来非常期待和欢迎蒲文映莅临“天水蒲将军专题研讨会”,给大家做相关学术报告和历史解读,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只是近期在全国诸多微信群看到蒲文映拟写或代写的各类《通告》和软文、帖文。

在蒲文映及其转发的各类帖文中,“背叛祖宗”、“抢夺先祖”、“移花接木”、“家族历史耻辱柱”等重量级词汇频繁使用,直接引起全国诸多蒲氏族人高度关注“天水蒲将军专题研讨会”。这里,笔者再次请蒲文映拿出史料、给我们论证清楚“蒲武就是《史记》中的蒲将军”,或再退一步讲,若能证明蒲武不是陈武,在汉代确有蒲武其人也是很好的。

因为这样,我们就找到这次“天水蒲将军专题研讨会”的剧烈争议的结合点。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抢夺先祖”、“背叛祖宗”。同时,行文至此处,相信对这段历史稍有理解的蒲氏族人或其他读者,已经非常清楚:真正的移花接木、混淆概念的到底是谁?全国蒲氏族人中有学识、有见地的家人那么多,难道他们都看不清楚?作为涉及蒲氏家族中非常重大的历史认知和原则问题,绝不是个别人偶尔在蒲氏家族微信群里“发发牢骚、说说风凉话、甚至侮辱谩骂几句、或言语上的攻击”就能解决现实争议的。

相反,我个人觉得,认一个历史原型来自于 2000 多年前陈姓或柴姓的将军,作为我们蒲氏的先祖,心里总觉得有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当然蒲文映您内心完全明白:您和诸多资深蒲氏文化研究者这么一味地坚持“蒲武就是蒲将军”,纯属维护数百年前先祖们修谱时留给我们的“错误”,不坚持到底就是祖先错了,坚持到底总觉得后劲不足;而我呢?被您和那几位资深人员称为大逆不道,是对蒲氏先祖大不敬。可是,事实真相呢?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这次“天水蒲将军专题研讨会”为何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研究会成立五年多了,这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多资深蒲氏文化研究者、研究会主要领导、全国蒲氏精英和领军人物都高度关注本次“蒲氏家族内部有关历史人物的争议”。其阵势之浩大、争议之激烈、言辞之尖锐都是空前的。

但是,既然成立了蒲氏文化研究会和各地蒲氏文化研究分会,那就需要真正的研究,对历史上老祖先遗传下来的各类旧谱认真研究,去粗取精,发现错了的,大胆舍弃;记载准确的精华,珍惜记录并永久传承。我们再不能像南宋淳熙进士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中讲的那样,只因为柴武被封为棘蒲侯爵位中有一个“蒲”字,就认定为蒲将军,或者就认定为蒲武,这种错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足让大家信服的。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依据史籍载述,论述分析,客观判断。诚望各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蒲氏文化研究员批评指正,并诚愿与每一位热心于蒲氏文化的研究者理性研讨。如有错漏、不当之处,臻祈方家批评指正。

2021 年 08 月 18 日初稿

2021 年 10 月 10 日修改

2022 年 10 月 15 日三稿

作者简介

蒲胜,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蒲氏春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