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阮姓网 > 阮氏宗祠 阮氏宗祠

扬州阮元家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阮姓展区

阮元家祠是阮元致仕前兴建的祠堂,是“扬州学派”这个卓越群体的象征。此前,阮元家庙由于缺乏保护,被省文物部门列为全省需抢救保护的十大名人故居之一。阮元家庙及故居修缮工程是我市古城保护、文化博览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项目占地总面积约83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中部的阮元家庙和东部住宅整修、西侧的隋文选楼和西部住宅复建以及北侧环境的整治。如今,修复一新的阮元家祠,让“扬州学派”这个卓越群体有了旧宿。文化扬州也就有了文化味道。

阮元(1764~1849),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阮元任浙江巡抚后,清嘉庆五年(1800年),阮元的父亲湘圃聚族商议说,阮氏从淮安迁扬聚居公道桥,应该建祠堂以祭祀祖先,乃独捐俸银建宗祠于公道桥之南,并购田为祭产,还邀请名师在祠侧设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这便是公道桥阮氏宗祠的由来,可惜阮氏宗祠今已不存了。

  嘉庆八年(1803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庙的习惯,又建议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建阮氏家庙。于是这一年,阮元家在“甘泉县辖小东门内兴仁街”(现称毓贤街)购买了常钟英的住宅和废花园,准备用该宅的西部废花园作为家庙的基地。但是依照礼制,家庙应建在住宅的上首,即东边。阮氏住宅在东,家庙反而在西,于礼不合;故又将常宅西边其他人家的余屋买下改建为阮氏西宅。这样,家庙便夹在东西两宅之间,于礼制相合。购买常姓住宅的房契至今仍保存在笔者手中。

  家庙建筑,严格按《大清会典》规定建造。在家庙二道门东山墙与东宅现第二进西山墙之间,曾建一小楼,称谱研斋,扁额行书“谱研”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镛所题,现仍保存。该楼原为阮元藏砚赏玩之所。南为一长巷,东为现东宅头进的西山墙,西为家庙前院的东花墙,称射序巷。巷之南端置活动箭靶,供子孙射箭习武之用。

  “朕八旬外又得一人”

   阮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生,所生月日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同。

  阮元5岁从母识字,6岁时母教其唐诗,9岁,从乔书酉先生学;17岁,从李睛山先生学。阮元称,“两先生皆吾乡特立独行之儒,而吾皆师之,吾所幸也”。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26岁会试中式,殿试二甲第三名,旋授庶吉士,从此走上仕途。

  乾隆对年轻的阮元很为欣赏。阮元28岁时,乾隆对大臣说:“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阮元历经乾嘉道三朝,阮氏家庙西侧住宅的大门上,曾有“三朝元老,九省封疆”的对联。

  阮元对子女的教育,不强求穷研八股,以求仕进。并常以己为例:“我幼时即不喜作时文”。虽然如此,阮元对子女要求仍十分严格,时间抓得很紧。在北京,听诸子夜读,欣慰之至,作诗赋之:“秋斋展卷一灯青,几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