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家谱论文 家谱论文

派流青海,族茂皇亲:凉州(敦煌)慕容氏、慕氏考述

时间:2022-4-15 来源:本站综合

派流青海,族茂皇亲:凉州(敦煌)慕容氏、慕氏考述

(甘肃武威) 陈有顺

【摘  要】:吐谷浑慕容氏家族自汉晋以降,在维护敦煌乃至河陇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宁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本文试图运用敦煌文书、碑刻文字、历史文献及谱牒等资料,对敦煌及河东慕容氏、慕氏从源流、郡望堂号、人物世系、谱牒、艺文墓志等方面作一系统性介绍,以辑存陇右姓氏志。

【关键词】:敦煌 河东 慕容 慕氏 考述

图片1.jpg

一、引言

“慕容传奇,华夏一脉”。吐谷浑慕容氏至所以名满天下,除了《晋书》、《旧唐书》及《册府元龟》等十多部国史方志的记载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和《飞狐外传》,二著中出现了鲜卑慕容世家慕容复、慕容博(父子)、慕容龙城、慕容景岳等四个重要人物;尤其自2013年由浙江华策影视和海宁长宏影视共同出品的武侠电视剧《天龙八部》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首播之后,复姓慕容氏在大陆老百姓圈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作为是著的作者“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自然是功不可没!虽然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但亦绝非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有史家考证:慕容复的原形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集多个人物性格的缩影。他的人物原形很有可能是历史上为前燕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慕容恪;而其父慕容博从性格上分析有点像西燕的皇帝慕容冲.....不然,当年作为“三燕古都”的辽宁省朝阳市长张铁民也不会冒然请金庸题词“慕容街”了。

第二个因素即自民国初年至1978年,在武威南山青咀喇嘛湾一带出土的《弘化公主墓志》、《慕容忠墓志》、《金城县主墓志》等9方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以及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血渭一号大墓”,此墓号称是青海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该墓葬属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墓葬,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谷浑墓葬。不过,令当今考古界更为震惊的则是公元2019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威又发掘了一座唐墓。从志文内容可知墓主系吐谷浑王室成员喜王慕容智。该墓葬群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特点,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近悉: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已荣列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之一。

第三个因素无疑是从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牍内的吐谷浑资料,以及莫高窟、榆林窟慕容氏(家祠)中所发现的“供养人”题名记了(见后文)。

如果说前者金庸笔下的慕容氏纯属“小说家”言,尚不足以信;那么近百年来武威先后出土的10方吐谷浑慕容氏墓志铭和青海“血渭一号大墓”,以及《敦煌文书》、“慕容氏祠窟”等,可都是一件件实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喜王慕容智墓志铭中赫然出现了“大可汗陵”的信息记载!这无疑掲开了凉州南山吐谷浑慕容氏的神秘面纱!故不难推测:凉州南山极有可能就是自十六国至隋唐时期吐谷浑慕容氏及其后裔的祖茔地——“大可汗陵”!

图片2.jpg

吐谷浑王室成员喜王慕容智(?-691)/(吉林大学复原图)

图片3.jpg

锡姓命氏,茂德其昌,以封以袭,为侯为王。 

慕容氏、慕姓出于鲜卑,曾为中华盛族,其发祥与炎黄并行。东汉时南迁,晋至十六国,慕容鲜卑部已十分强盛。慕容廆立国前燕;慕容垂立国后燕;慕容德立国南燕;慕容弘立国西燕。慕容吐谷浑曾于河西、青海建国称王。统治势力北起辽东大漠,南到江浙,东及山东,西至敦煌。后融为汉族,是中华大民族中的一支干脉。

关于慕容氏、慕姓的起源,至少有以下几种史藉记载:

1.《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载:“( 莫护跋) 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意甚好之, 遂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又云:涉归“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姓”。

2.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著《通志·氏族略》载:慕容氏为慕舆氏。又云:鲜卑祖有熊氏,在燕为慕容氏,在魏为拓跋氏,皆称帝。在陇西为乞伏氏,河西为秃髮氏,皆称王。慕容之先,吐鲁浑蠕蠕郁久闾托跋氏。

3.清儒张澍著《姓韵》载:慕容氏,见《前燕录》,云涉归生廆,廆生皝,皝生儁,号《前燕》,初都棘城。弟垂号《后燕》,都中山。弟德号《南燕》,都广固,徙东郡。三燕七主,共五十余年。

4.淸儒周春著《代北姓谱》(世揩堂藏板)载:“吐谷浑 魏晋之际,鲜卑慕容廆兄吐谷浑率部落止青海之西,国号吐谷浑。或有归中夏者,以国为氏焉。孝文时,改姓依旧为吐谷浑。” 是谱又载:“慕容,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一云好冠步摇冠,音讹为慕容。魏灭燕,慕容子孙多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明洪武末年,令去容字称单姓。

5.清道光版《镇原县志》及民国慕寿祺《重修镇原县志》载:“慕容氏,姓,高辛少子。居东夷,后迁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今辽东义县西北)。至涉归为鲜卑单于(首领)。

6.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姚薇元先生曾撰文推测“‘慕容’本为胡语之音译”;又说“‘慕容’本鲜卑中部一酋长之名,其后强盛,遂以此酋长之名,名其部落,因以为氏”,且为入塞北族中之普遍现象。莫护跋部何时“以慕容为姓”,虽难以确定,却不会晚于涉归时。司马温公等人称涉归为“慕容涉归”,或即以此之故。

考其古今诸多碑刻亦记载了慕容氏、慕姓的由来。若《温县慕氏起源碑记》云:木有本而枝繁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核之诸记,慕氏系出慕容,年代久远。相传黄帝之曾孙帝喾高辛氏游动于海滨,留少子厌越居北夷之紫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因山为号,称其族为鲜卑。慕容者,鲜卑之一支也。东汉桓帝时,鲜卑族首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乃因地称部。曹魏初年,鲜卑之莫护跋崛起,率部入居辽西,从司马懿讨辽东太守公孙渊,拜率义王,始建王府于棘城之北。......温之慕氏源于隋西河府(甘肃敦煌)慕容三藏,后有所避,去容为慕。至宋,慕容三藏之后世居新乡之慕先考取进士,官承直郎、丹州宜川令,地位始显。

《魏故使持节安北将军恒州刺史(慕容纂)墓志铭》亦云:绵枝辽右,世董蕃邦;埋根百刃,抽干云峰。敷仁累叶,修德遐踪;式遵两仪,氏曰慕容......

元朝虞集撰《慕庄肃公世德碑》亦云:慕氏,本慕容,后有所避,去容易完。系出隋西河府君三藏......(史载:开皇九年,慕容三藏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

(按):《太平御览·地部十》曰:“慕容廆先代居辽左,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争盛。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山为号”。

代北姓谱.jpg

又考其在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中(其中保存完好,游客能参观的洞窟492个),竟然有六个洞窟是居住在青海一代的慕容分支——吐谷浑后人所开。其中:慕容先祖在莫高窟开了一个256窟,重修了一个205窟;在榆林窟开了第12窟(榆林窟第12窟的《慕容氏出行图》位于南壁下部,从南壁下部东端起首,延伸到西壁甬道南侧)。慕容公主们还在莫高窟修建了53、98和454窟。现择要如下:

莫高窟第256窟(该窟应是慕容家族的家窟,开凿于曹宗寿时期)。该窟东壁门南侧供养人像列北向第一身题名为“皇祖墨厘军诸军事 ……银青光禄大夫检……中书令……慕容(中盈)”(这里的“中盈”论者多认为是“归盈”之误);同窟同列第二身题名为“窟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使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慕容言长……”东壁门北侧供养人像列南向第三身题名为“男节度都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慕容贵隆……”。

莫高窟第53窟中有“新妇慕容氏一心供养”的题名;莫高窟第454窟窟主为曹延恭与“敕授清河郡夫人慕容氏”夫妇二人,且曹延恭是曹氏归义军政权中的第五任节度使;在第98窟曹氏家窟中也有“女第十六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的题名。

莫高窟第202窟。西壁龛下北侧宋供养人像列南向第六身题名:故管内都押衙行常乐县令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慕容长政。

另据原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苏瑩辉《莫高窟C.245窟及楡林窟C.6窟慕容氏题名考》载:莫高窟C.245窟(唐晚洞,宋重修)壁画慕容氏供养像(女性略)男性题名有二:第二身:“窟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使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清河慕容言民”。第三身题名“男节度都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慕容贵隆。”“皇祖墨厘军诸军事知瓜州刺史检校司空......”榆林窟C.6窟(唐人创建,宋人重修)第一身题名:“敕授墨厘军诸军事知瓜州刺史检校司空”。后洞甬道南壁,绘男供养者四身,谢氏叙录云:第一身题名:“皇祖检校司空慕□(容)□□。”第二身题名:“......(紫)亭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散骑常常侍(慕容)保实......”

(按):有关慕容氏世系的题识材料,散见于莫高窟98窟、202窟、256窟、454窟、榆林窟6窟、C12、C23窟和C25窟。曹氏归义军时期( 10世纪)慕容氏 自归盈起祖孙四代的世系为:慕容归盈—慕容员顺—慕容长言政、言长—慕容保实、贵隆。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圣历二年(699)有大批吐谷浑人归降并被安置在河西瓜、沙等州。张议潮时期,为安置归附的各少数民族,曾设十部落而治之,其中就有吐谷浑部落,说明当时瓜、沙地区的吐谷浑人为数不少。这就形成了慕容氏河西宗支,也是慕容氏地望敦煌形成的历史依据。

图片5.jpg

(按):榆林窟第12窟有《慕容氏出行图》。故有人云:金步摇现身榆林窟,慕容氏成为供养人。

(按):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侧壁画,人像旁有“窟主敕授清河郡夫人慕容氏一心供养”字样。

图片8.jpg

(按):吐谷浑(313-663),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等地的一个独立国家。

图片9.jpg

(按):名将李靖征讨吐谷浑,慕容伏允兵败突伦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曰:“《吐谷浑》,言李靖灭吐谷浑於西海上也。”

慕容.jpg

《元和姓纂》卷八“慕容”姓条目

二、慕容、慕姓源流及迁徙分布

(一)慕容姓源流

据清儒张澍编纂、今人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卷三十二载:慕容氏,澍按:《魏书》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东、中、西,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寺)为大帅,是慕容部之始也。而《前燕录》云:昔高辛氏游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紫濛之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山为号。至魏初,莫护跋率部落入居辽西。时燕代多冠部摇冠,跋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谓之步摇,后音讹为慕容焉。跋孙涉归进拜单于,遵循华俗,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为氏。涉归子廆据辽东称王,僭号慕容。《绍宗传》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忌而诛之,时有免者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氏慕容,多于他族。胡三省曰:步摇之说誕,慕德继容之说,慕容既得中国,其臣子从而为之辞。又慕容盛赐将军张豪、刘忠为慕容氏。吐谷浑亦慕容氏也。《五代史》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同产弟,尝冒姓阎氏。彦超黑色胡(髟+开),号阎昆仑。

是书同卷又载:慕氏,《辩证》云:今开封人有慕氏。《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

又据张澍著《姓韵》卷六十八载:慕容氏,见《前燕录》,云涉归生廆,廆生皝,皝生儁,号《前燕》,初都棘城。弟垂号《后燕》,都中山。弟德号《南燕》,都广固,徙东郡。三燕七主,共五十余年。《前燕录》:慕容绍宗,皝第四子,太原王恪后。曾祖腾归魏,居于代,祖郁,歧州刺史,父远,恒州刺史。绍宗深沈有胆略。尔朱荣,其从舅子也。先从尔朱兆,后归神武。元象初,西魏将独孤如愿据洛州,绍宗平之。后擒梁贞阳侯渊明,败侯景,为南道行台。谓左右曰:吾自年二十,恒有蒜发,昨来蒜发忽尽。蒜者算也。吾算将尽乎?投水死。子士肃为散骑常侍。《北齐书》:慕容俨字持德,廆之后,不好读书,颇学兵法。尔朱氏败归齐神武,为荆州刺史,镇郢州,大破梁侯瑱、任约等。瑱、约并力围城,唯煮槐楮叶、棕根、荭葛、艾等,及靴、皮带、筋脚食之。人死即火,别分食,惟留骸骨,俨犹信赏必罚,分甘同苦。自正月至六月,人无异志。及以城还见帝悲不自胜。帝亲执其手,捋须,脱帽看发,叹息曰:自古忠烈,岂过此耶?后官光州刺史,卒。子会位郢州刺史。周武帝平邺,使其子送敕喻之。子会枷其子系狱,寻赦书至,云行台武王已降。子会乃与寮属北面痛哭,然后奉命。《后燕录》:慕容白曜,晃玄孙,父琚历官以廉清称。终尚书左丞。白曜少为中书吏,后迁比部尚书。文成崩,与乙浑共执朝政,加征南大将军。攻宋东平太守申纂,执之。白曜在军旅,接待人物有礼。所获房崇吉母,申纂归皆安置,不令士卒喧杂。以功拜青州刺史。初乙浑专权,白曜颇所挟附。后以谋反见诛,时论冤之。《隋书》:慕容三藏,绍宗子。三岁幼聪敏,多武略。仕齐,释褐太尉府参军事,屡败周师、陈师,转右卫将军。及齐平,周武帝引见,恩礼甚厚。隋开皇元年,授吴州刺史。九年,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平广州王仲宣之乱,授大将军,授廓州刺史,百姓爱悦。授叠州总管,讨平叛羌。后又转淮南郡太守,所在有惠政。从子遐为澶水丞。汉王反,抗节不从,以诚节闻。《宋史》:慕容延钊,太原人,父章,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延钊少以勇幹闻,隶周祖帐下铁骑都侯世宗,授殿前散都指挥使,领溪州刺史。高平之战有功,后大破敌淮南,迁淮南节度使。宋祖与延钊友善,以兄事之。即位后,加侍中。建隆二年,平荆、湘,加检校太尉,卒。其子德业至卫州刺史;德鈞至尚食副使;弟延忠殿直,历西头供奉都知,磁州刺史;延卿至虎捷都指挥使。慕容德丰字日新,延钊子,幼聪悟,官昇州都监,以廉洁闻。俄领蔚州刺史。太平兴国二年,知爱州,兼邠宁都巡检使。常破小遇族,夺名马数十匹。后知镇州,辽人南侵,缮兵固守,饷馈不绝,诏奖之。为人轻财好施,厚享将士。真宗时,转知贝、瀛二州,卒。子惟素官至殿内承制。慕容德琛,延钊从子,荫补供奉官,累迁内殿崇班,知夔州。李顺党张余领众十万,舟千艘来寇,与战龙山,斩首千余级。与白继斌再进,又斩首二万余,悉焚其舟。《宋史》:天禧初,改右门卫大将军。慕容晖父惟良,领州刺史,因家阳羡,嗜酒好吟,不务进取。所居有双楠,轩耸如盖,尝从苏东坡游,目为双楠居士。从子彦远。《氏姓篇》:明有慕容杰,湘阴人,弘治中龙泉县丞。按:前燕慕容廆子皝、垂。慕容儁建元元玺,光寿、慕容暐建元建熙,为苻秦所灭,后复起;慕容泓建元燕兴;慕容冲建元更始;慕容顗建元建明;慕容望建元建平;慕容忠建元建武;慕容详建元建始。南燕慕容永为东阿王,建元中兴。后燕慕容垂建元建兴,垂子慕容宝建原永康,为尚书兰汗杀。慕容麟建元延平,慕容盛,宝子也,建元建平、长乐。慕容熙建元光始、建始。南燕慕容德建元建平。慕容超建元太上。大将军慕容恪,恪子楷,为太原王。又太傅评楷之子,名奇。吕隆臣慕容筑遣入秦为质。《晋书》载记:西秦乞伏乾归臣武将军。慕容允《西秦录》作慕允。《奚斤传》:破慕容宝子参合,又诛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唐御史台口精舍题名》有慕容琦。《唐书》:高祖五年,蔚州总管高开道反,寇易州,刺史慕容孝幹死之。又右武卫将军慕容宝送公主,见《吐谷浑传》。又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款边,诏以道奴为武卫将军,兼刺史,云中郡公。见《突厥传》。

是书同卷又载:慕,见《路史》。《西秦录》:乾归遣武卫将军慕兀率骑伐吐谷浑。按:载记左慕容允。《南齐书》:百济王奏曰:臣所遣行龙骧将军、乐浪太守兼长史慕道行建武将军。《辩证》:虢州团练使慕兴,定州人。《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按:西夏枢密使慕洧,弟慕濬。《元史》:慕完,官刑部侍郎。《氏姓谱》:明有慕容,监察御史。按:《弇山堂别集》作暮云,临城人。《甘肃志》:本朝慕天颜字拱极,静宁州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令,升福建兴化府。审理军需案,费关百万,事连府州县官数百人,屡年不决。天颜得其要领,库币以清。寻攝太常卿,招抚台湾。授兴泉道,升江苏布政司。入觐,条奏八事:其一黄淮全局情形,其二淮阳涸田宽征,其三请除荒坍钱粮,其四请减浮粮额数,其五永行均田均役,其六选用守令能员,其七恤给罪囚口粮,其八闽海寨游设防。康熙十五年,升江苏巡抚,奏兴水利,又因地震,陈言请豁勘实坍荒田地,共二千三百六顷,历年缺额银二百三万零。以考京口驻防事去官。二十三年,起复湖北巡抚,旋调贵州,升漕运经督。复岁造船只之例,创设先后之法,请江北白兼收,以便土宜。又严斛卒盘验之法于过淮,倡合(封+帛)互挽之条于上闸。弟国璿,康熙乙卯进士,官中书。慕琛,康熙辛酉进士,官给事中。国珣,康熙乙卯进士。又慕珏,贡生,官佥事。慕国(王+典),贡生,官知府,皆静宁州人。

又据宋儒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记载:慕容 《前燕象》云: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山为号。至魏初,率义王莫护跋携部落入居辽西,燕代多冠步摇冠。跋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为之“步摇”,后音讹为“慕容”.....自晋永嘉时,建国为吐谷浑。隋唐间,慕容伏允为王,死,長子顺为可汗。顺子诺曷钵立,封青海国王。诺曷钵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宣超死,子曦皓立。龙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而国绝。贞元十四年,以朔方节度副使慕容复为长乐都督,封青海郡王,袭可汗号。复死停袭。

是书卷二十四又载:吐谷浑
或作吐浑,出自慕容廆庶兄吐谷浑,后将所部居西零之西、甘松之南,极乎白兰数千里,其孙叶延曰:《礼》云孙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为吐谷浑氏。

又据慕寿祺总纂《镇原县志》云:慕容氏 蕃姓,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復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甘肃慕容氏皆吐谷浑之后,曾立国于青海之滨,历二百余年。又云:周秦代北姓谱:鲜卑单于涉归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故氏慕容。一说涉归好冠步摇冠,诸部之曰:步摇其后。音讹转为慕容。魏灭燕,慕容子孙多以兴为氏。延昌末,绍复原姓。明洪武五年令去容字称单姓(慕)。

又据淸儒周春著《代北姓谱》(世揩堂藏板)载:“吐谷浑 魏晋之际,鲜卑慕容廆兄吐谷浑率部落止青海之西,国号吐谷浑。或有归中夏者,以国为氏焉。孝文时,改姓依旧为吐谷浑。” 是谱又载:“慕容,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一云好冠步摇冠,音讹为慕容。魏灭燕,慕容子孙多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明洪武末年,令去容字称单姓。

图片11.jpg

宋邵思纂《姓解》卷第二“慕容”姓条。

慕容姓源流有四:

1.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这支仍是鲜卑族姓氏。

2.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3.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4.源于鲜卑王朝的赐姓,宇文泰建立西魏,主张恢复鲜卑化,要求所属的汉人将领大臣改用鲜卑姓,慕容在三十三姓之内,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带头恢复汉姓,并允许所有汉人恢复汉姓,但仍有部分汉人仍用鲜卑姓,另外自称鲜卑后人的西夏王朝也曾赐汉人功臣慕容姓。

得姓始祖

汉族慕氏源自帝喾的后裔,高辛氏。

图片12.jpg

(按):高辛氏即帝喾(前2480-前2345)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鲜卑族慕容氏,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鲜卑族首领谭石槐在东汉时期,于高柳北弹汗山建立鲜卑国,其中有个部落首领叫莫护跋的,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将自己的部落称为“慕容”,他的后人就以慕容氏为姓。西晋时,他的后人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故鲜卑慕容氏后人奉莫护跋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二)慕容氏迁徙分布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北夷,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西晋时,慕容氏建立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而东晋十六国时,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环县贡生慕永忠,任镇原县教谕。落居县城西尤家坪。生三子,人丁兴旺,分住城郊莲花池、稠水沟沟,慕家山等村。后形成慕氏镇原三大支脉。祖茔在临泾故城西慕家山。县城忠恕街有家庙,县城川有户地。明末清初,战乱饥荒,渐散迁于临泾(现有的临泾乡)、南川、平泉、新城、孟坝、新集、太平等乡镇,为镇原望族。据1990年《庆阳地区志》编修中调查,全县慕姓4534口。

慕氏有两大源流一为慕容廆之后,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江南及东北,河南焦作市的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县有一万余慕姓族人,是廆孙慕容恪之后.另一为廆之庶长兄吐谷浑之后,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以镇原、敦煌为代表。河南省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县南贾村保存有清代重修族谱抄本.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为这一支慕姓先祖慕完撰写的碑文刻本。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2-01-24日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称:常见复姓“聚居”的特点非常突出,复姓人口在个别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如,复姓“皇甫”32.72%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令狐”75.60%的人口分布在贵州;复姓“慕容”70.94%的人口分布在广东。(详见表5)

(三)慕姓源流

(按):据镇原慕氏族人的考证,他们祖上为公元672年,遭受到吐蕃攻击所迁往灵州(今环县北部及同心、吴忠)之中的同心的一支,后迁往环县,在明朝嘉靖年间,环县贡生慕永忠出任镇原县教谕,落居在镇原县城。慕永忠生二子,长子慕,次子慕斌。慕斌生三子,长房志刚、次房志敏、三房志信。旧家谱记述及族内世系传闻,镇原慕氏“老三房头”,即从第三世开始。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慕氏除去慕永忠的环县亲属后裔,在今镇原县、平凉市、庆阳市、静宁县以及固原市县也同样繁衍了大量族人。

慕姓,中华姓氏之一,出自鲜卑族。源流说法是黄帝的后代中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容。后来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慕姓的起源。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九位门阀。慕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慕姓是一个非常稀有的姓氏,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复姓,黄帝后裔封曾在东北部建立鲜卑国,为自己取名慕容氏,后子孙简化为慕姓。二是源自舜帝的祖父虞慕,子孙以祖先名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比如达斡尔族的鄂诺氏就改为了鄂姓或者敖姓、慕姓等。

慕姓属于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姓氏,并且与司姓起源和来历相似的是,慕姓也来源自复姓,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子孙封,他在东北部建立了后来的北方民族鲜卑族,并且自己命名为慕容氏,据说是为了表达“在远离中原的地方发扬传统文化”,也就是“慕天地之德,继日月星之容”的含义,不过后来传承的过程中,有部分族人开始简化为慕姓。

慕姓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人口只有22万,并不算常见姓氏,但是也不算稀有,属于一个多源流的民族姓氏,目前在百家姓中能排到第315位左右,主要集中于河南省以及安徽省、山东省一带,最为集中的就是在河南省许昌大慕庄,这里一共有多达4千人,还有安徽涡阳更是有着将近万人的慕姓子孙。

慕姓源流有四:

源流一: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源流二: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源流三:出自远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幕(通慕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就是幕氏。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幕姓演变为慕姓; 另一说,慕姓源于晋太子申生(谥号慕君)--出自中国民俗学会编的《姓氏名号面面观》第13章的《姓氏与先人名号的关系》。

源流四: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鄂诺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着姓,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慕氏等。

得姓始祖:莫护跋(见后文)。

图片15.jpg

青海慕容府

三、慕容、慕姓郡望堂号

(一)慕容姓郡望堂号

1.郡望

A.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按):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四月,吐蕃论弓仁所统原慕容氏吐谷浑王国旧部七千帐投唐,被唐封为左玉铃卫将军,酒泉郡公,居敦煌,酒泉一带。七月,慕容氏吐谷浑国西遗落旧部一千四百帐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原逃往青海西地慕容氏旧部一支又归附沙州(敦煌县),被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接纳安置于当地,这就形成了慕容氏河西宗支,也是慕氏地望敦煌的历史依据。

B..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C.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1.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2.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1371)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137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1621-1642)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3.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1567)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4.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3.堂联

双楠居士,三品中书。

(上联典指北宋人慕容晖,曾与苏轼有过交往,嗜酒而喜欢吟诗,他家有两株楠木,被人称为双楠居士。下联典指北宋初太原人慕容延钊,字化龙,后周时,官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与赵匡胤关系很好。赵建北宋,命他以重兵镇守北方,后任殿前都检点、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建隆年间出任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平定湖南周保权、荆南高继冲等人的叛乱,加检讨太尉。)

推命世器,授冠将军。

(上联典指前燕慕容廆谒张华,华异之曰:“命世器也。”下联典指后燕慕容垂投奔苻坚,坚待以国土,授冠将军,封宾都侯。)

器堪名世,志在凌霄。

(上联典指前燕慕容廆。下联典指后燕慕容垂被苻坚重用,后苻坚败于晋,慕容垂遂叛秦称帝于中山,国号后燕。)

图片16.jpg

(按):镇原慕氏历史上曾建过两处宗祠。一是原县临泾乡慕家庙底村的慕氏家庙;一是原县城忠恕街慕氏家庙。慕家庙底的家庙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由三世慕公志刚公主持兴建,几百年来曾在多次兵燹和灾荒中遭到破坏,尚有残垣,在1958年、1966年的政治运动中彻底焚毁。忠恕街家庙是清末重建的,原是庚子进士十六世祖慕维城的书院,同治九年县衙被毁,典史曾在此办公,后改为慕氏家庙。

(二)慕姓郡望堂号、堂联  

文多不录。

图片17.jpg

青海慕容古寨

图片18.jpg

(按):辽宁省朝阳市有这样一条长街,仿古的建筑,对望的南塔、北塔,漂亮的夜景,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这条街就是由金庸先生应时任朝阳市长张铁民之请题字的“慕容街”。

图片19.jpg

莫护跋(237-?) 

图片20.jpg

慕容廆(269-333)

图片21.jpg

慕容吐谷浑(285-317)

图片22.jpg

慕容皝(297-348)

四、慕容、慕姓人物志

据民国二十四年焦国礼总纂、贾秉机总编及六十五年慕寿祺总纂《重修镇原县志》记载:慕佑份(有传)、慕维城(有传)、慕睿(泰安通判)、慕容民、慕容秀(镇番卫教授)、慕圣惠(优贡、恩贡副)、慕佑份(拔贡)、慕圣恩(武进士)、慕诚志(补进士)、慕廷瑶(武进士)、慕廷璜(拔贡生)、慕圣志(恩贡孝友)、慕甲林(拔贡,成县训导)、慕尚志(贡生)、慕维城(优贡,武进士,陕西石泉知县调补蒲城县知县)、慕启第(拔贡,进士)、慕荣生(武进士)、慕德(副贡,署凉州府学教授)、慕暲(副贡,有传)、慕迪吉(巩昌府教授)、慕寿祺(拔贡,字少堂宁灵厅教授。慕暲,次子,甘肃文高等学堂历史教员兼经学分教,以劳绩保知县分发山西)、慕翚(字羽公,为诸生,有学行。南丰赵侯与鸿称为经明行修楚黄王侯平松式。其廬曰“我思古人”)、慕翷(教授、主簿)、慕升翰(选举监生)、慕(乔+羽,附贡)、慕一鹤(附贡)、慕廷瑚(附贡)、慕廷扬(字公辅,附贡生,雅重师儒,子佑晟、佑昱,增广生。两孙俱登贤书)、慕佑信(字中孚,优增生,笃门内行教于乡,焦孝廉、济舟出其门)、慕圣志(由武举充分总,赐五品衔,详孝友)、慕启运(字开元,优廪生,持躬恬退与张孝廉钦修结诗社,倡引后学;尤善草书,得晋人家法)、慕寿褆(孝廉方正,军袭云骑尉世职)、慕寿祺(参第二届国会议员、第三届议长)、慕典(有传)、慕圣志(有传)、慕永忠(有传)、慕寿祜(荐任前甘肃全省警务处司法科员)、慕俊(甘肃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慕宝(学生)、慕元春(有传)。凡40人。

又据《万姓统谱》:慕容廆,元帝时为安北将军,平州刺史等22人(有传略录)。

又据郑樵通志《前燕录》有将军慕舆虎等22人(有传略录)。

又据《晋书》、《魏书》、《周书》、《宋书》、《梁书》、《北齐书》等史藉记载慕容姓人物亦多达26人

以上史书记载慕容(慕)姓人物达110余人。个别人物名讳有类同,恕不细究。

1.莫护跋(生卒不详),鲜卑率义王。他的祖先是从退保鲜卑山的鲜卑族(东胡族后裔)分衍出来的白部鲜卑,最初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晋书》载记:“前燕鲜卑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而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2.慕容廆(269-333),字弈洛,昌黎棘城鲜卑人也。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涉归,死其弟耐篡位。廆遣使来降,帝嘉之,拜为鲜卑都督。太康十年,廆迁于徒河之青山大棘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永嘉初,廆自称鲜卑大单于。鲜卑素连木津等为乱,遂攻陷诸县。廆子翰言于廆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廆从之。是日率骑讨连津大败斩之,立辽东郡而归。建兴中,愍帝遣使拜廆镇军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建武初,元帝承制拜廆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廆固辞。公封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统,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时平州刺史崔毖阴结高句骊及宇文段国等谋灭廆,以分其地。太兴初,三国伐廆,翰入其营,纵火焚之,遂大败。悉独官仅以身免,于其营候获皇帝玉玺三纽遣长史裴嶷送于建邺。帝遣使者拜廆监平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平州刺史,进封辽东郡公。成帝即位,加廆侍中位特进。八年廆卒,时年六十五,在位四十九年。帝遣使者策赠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及僭号伪谥武宣皇帝。(《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三·前燕录》有传)

((注):昌黎棘城,今辽东义县西北,是当时慕容廆部落的都城。

3.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甘肃的土族。

(按):吐谷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吐谷浑王国及其所建国名。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义县内。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吐浑”“退浑”。后以吐谷浑为姓。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附属宋、齐、北魏。唐代招其王为驸马,封以青海王。后率部迁灵州,任安乐州刺史。八世纪中叶,其地为吐蕃攻占,遂散居朔方、河东等地,渐与当地各族融合。66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首领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成为吐蕃属国。

图片23.jpg

吐谷浑、慕容廆兄弟“二部马斗”/录自网络媒体

图片24.jpg

(按):吐谷浑避内斗远走它乡建一强国,传承350年。

4.慕容皝(297-348),字元贞。廆第三子也。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廆为辽东公立为世子。建武初,拜为冠军将军、左贤王,封望平侯,率众征讨累有功。太宁末,拜平北将军、进封朝鲜公。廆卒嗣位,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咸和九年,成帝遣谒者徐孟闾丘幸等持节拜皝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封弈等以皝任重位轻,宜称燕王。皝于是以咸康三年僭即王位,赦其境内,以世子儁为太子。皝虽称燕王,未有朝命,乃遣其长史刘祥献捷京师,兼言权假之意,庾冰何充等奏听。皝称燕王。咸康七年,皝迁都龙城,躬巡郡县,劝课农桑,起龙城宫阙,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皝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三年畋于西鄙,马倒被伤还宫,引儁属以后事。以永和四年死在位。十五年时年五十二,儁僭号追谥文明皇帝。(有传)

5.慕容翰(?―344年),字元邕。廆之庶长子也。性雄豪多权略,长臂工射,膂力过人。廆甚奇之委以征伐,所在有功。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卒伍莫不乐而从之,及奔段辽深为辽所敬,既而逃归,皝甚加恩礼,有人告翰为非常。皝素忌之,遂赐死焉。(《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有传)

6.慕容儁(319-360),一名慕容俊,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身长八尺二寸,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皝为燕王,拜儁假节安北将军。燕王世子皝死。永和五年,僭即燕王,位称元年,赦其境内。穆帝拜儁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承制封拜。以永和八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建元曰元玺,署置百官,追尊廆为高祖武宣皇帝,皝为太祖文明皇帝。升平元年,立子暐为太子,赦其境内,改元曰光寿。升平四年,儁死时年四十二,在位十一年,伪谥景昭皇帝,庙号烈祖,墓号龙陵。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性严重慎,威仪未曾以慢服临朝,虽闲居宴处,亦无懈怠之色云。

(按):慕容廆:“此儿骨相不恒,吾家得之矣。”

7.慕容恪(?-367) ,字元恭。皝之第四子也。幼而谨厚,沉深有大度。年十五身长八尺七寸,容貌魁杰,雄毅严重,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数从皝征伐,临机多奇策,使镇辽东甚有威惠,及儁嗣位,弥加亲任,累战有大功,封太原王、拜侍中假节大都督、录尚书。儁寝疾引恪属以后事,及暐之世总摄朝权,虚襟待物,谘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谨肃,进止有常度,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临终暐问以后事,恪曰:吴王文武兼才任之,以政国其少安,言终而死。(《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十七史百将传·卷七》有传)

8.慕容垂(326-396),字道明。皝之第五子也。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四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曰: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故名霸字。道业恩遇 逾于世子儁故。儁不能平之,以灭宇文之功,封都乡侯,因猎坠马折齿儁即王位,改名寻以谶记之。文乃去夬以垂为名焉。及儁僭称尊号封垂吴王,徙镇信都,又为荆兖二州牧。慕容暐嗣伪位,慕容恪为太宰,甚重垂。常谓暐委政吴王,可谓亲贤兼举,及败桓温于枋头,威名大振。慕容评深忌恶之,乃谋诛垂。垂与世子全奔于苻坚。坚以为冠军将军,封宾都侯,历位京兆尹,进封泉州侯。所在征伐皆有大功。坚子丕在邺会丁零,翟斌聚众,谋逼洛阳。翟斌遣使推垂为盟主,以太元八年,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建元曰燕元,定都中山。以太元十一年僭即位,赦其境内,改元曰建兴,置百官,缮宗庙社稷,立宝为太子,遣其征西。慕容楷等攻苻坚,冀州、幽州遣其太子宝等伐魏。垂自率大众出,参合至上谷之俎阳,以太元二十一年死,时年七十一。凡在位十三年。伪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墓曰宣平陵。(《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十六国春秋·卷十一·后燕录》有传)。 

9.慕容三藏(546-613) ,三藏燕人也。父绍宗,齐尚书左仆射。三藏幼聪敏,多武略,颇有父风。仕齐封范阳县公。周师入邺也,三藏等留守邺宫,率麾下抗拒。周师及齐平。武帝引见,恩礼甚厚,加荣秩,授开府仪同大将军。其年稽胡叛,令三藏讨平之。开皇元年,授吴州刺史。九年,岭南酋长王仲宣反,令三藏检校广州行台军事击之,贼众败散。十二年,授廓州刺史。十五年,授迭州总管。党项羌时,有反叛。三藏随便讨平之。仁寿元年,改封河内县男。大业元年,授和州刺史,三年转任淮南郡太守。所在有惠政,大业七年卒。(《北史》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一有传。)

10.慕容诺曷钵(?-688),诺曷钵既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太宗遣兵援之,封为河源郡王,仍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遣淮阳王道明持节册拜,赐以鼓纛。诺曷钵因入朝请婚。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资送甚厚。十五年,诺曷钵所部丞相王专权,阴谋作难,将征兵,诈言祭山神,因欲袭击公主,劫诺曷钵奔于吐蕃,期有日矣。诺曷钵知而大惧,率轻骑走鄯善城,其威信王以兵迎之。鄯州刺史杜凤举与威信王合军击丞相宣王,破之,杀其兄弟三人,遣使言状。太宗命民部尚书唐俭持节抚慰之。太宗崩,刻石图诺曷钵之形,列于昭陵之下。高宗嗣位,以其尚主,拜驸马都尉,赐物四十段。其后与吐蕃互相攻伐,各遣使请兵救援,高宗皆不许之。吐蕃大怒,率兵以击吐谷浑。诺曷钵既不能御,脱身及弘化公主走投凉州。高宗遣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等救吐谷浑,为吐蕃所败,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诺曷钵以亲信数千帐来内属,诏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始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欲其安而且乐也。垂拱四年,诺曷钵卒,子忠嗣。(《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有传略)

11.慕天颜(1624-1696)字拱极,甘肃静宁人。漕运大臣。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康熙间历任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请疏浚吴淞江、刘河等,又请免荒田赋额,皆报可,坐事去官,起为湖广巡抚,终漕运总督,有《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六十五有传。2001年12月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名人志 第十一卷》/清朝。)

(按):慕天颜在江南任官多年,颇多建树,“历官有惠绩”,百姓交口称赞,是静宁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清史稿·慕天颜传》论曰:廉吏往往不获於上,岂长官皆不肖,抑其强项固有所不可堪欤?陇其之廉,天颜知之而不能容。鹏年初扼於阿山,继挫於噶礼,皆欲中以危法,抑又甚矣。伯行与噶礼互劾,再谳不得直。幸赖圣祖仁明,陇其复起,鹏年致大用,伯行亦终获全。二三正人诎而得申,人心风气震荡洋溢,所被至远。噶礼不足以语此,盖天颜、阿山亦弗能喻也。

12.慕元春,字善卿,镇原县南乡平泉镇人。生于清乾隆盛时。隐居不仕,高尚其志,所居曰古城山慕氏,元春高卧山中,萧然尘表,视天下无一物撄其心。精歧黄术,其医病以养生为本,服药次之,是以声名洋溢陇东。凡踵门求诊者,令季子性生切肪立言,元春略为增减,无不霍然愈。泾州牧谢某,得不治之症,闻元春名,修车路以至古城山,倩泾州某绅驾,元春抵州署甫三月,州牧视事如常。将归,馈以千金,却之。后亲书“山中宰相”匾额,以鼓乐送进山庄。镇之人传以为荣。同治二年冬卒。年八十余。慕元春精歧黄术,其医病以养生为本,服药次之,尝引邱长春对元太祖之语以告人曰:药为草,精为髓。去髓添草,譬如囊中贮金,以金易铁,久之金尽,所有者铁耳,夫何益哉!著有《养生论》一书。(录自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镇原县志》卷十二《慕元春传》)

......

以下略录

图片25.jpg

慕容三藏(546-613)

图片33.jpg

慕容白曜(?―470)

图片27.jpg

慕容绍宗(501-549)

图片28.jpg

慕容垂(326-396)

图片29.jpg

五、慕容、慕氏世系录(附1-2)

——以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及吐谷浑君主、三燕慕容家族世系为例

(一)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家族世系

一世:莫护跋,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

(按):莫护跋(生卒年不详),鲜卑率义王。他的祖先是从退保鲜卑山的鲜卑族(东胡族后裔)分衍出来的白部鲜卑,最初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晋书》载记:“前燕鲜卑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而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二世:慕容木延(生卒年不详),鲜卑人。前燕的前身“慕容部”君主(245-271在位),其父为慕容部鲜卑初代酋长莫护跋,其子为慕容涉归、慕容耐(删)。

三世:慕容涉归(?-283),小字弈洛韩,慕容部鲜卑初代酋长莫护跋(慕容焉)之孙,慕容木延之子,继任慕容部鲜卑酋长。吐慕容涉归生有三子,长子吐谷浑,为庶妻所生;次子慕容廆,慕容运正妻所生。

(按):慕容涉归死后,其弟慕容耐篡夺政权,世子慕容廆于是逃亡。太康六年(285)部众杀慕容耐,迎慕容廆继位。

慕容耐(?-285),慕容部鲜卑酋长慕容涉归之弟。

(按):慕容耐《北史》写作“慕容删”。“慕容删”之名最早出现在范亨的《燕书》。

四世:吐谷浑(245-317),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见后文)

(按):吐谷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注):沙州,古代行政区划,初始范围较大,辖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后来只有今甘肃省敦煌市。

慕容廆(268-333),小字弈洛瑰,又作若洛廆 ,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儿子,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的父亲,吐谷浑开国首领慕容吐谷浑的弟弟。慕容廆身材魁伟,容貌俊美,颇有才干。永嘉元年(307),迁都大棘城,自称大单于修明政事,发展农耕,发展教育,提拔人才,士大夫和民众纷纷归附,镇抚扶余、宇文鲜卑、段部鲜卑、高句丽,效忠于东晋朝廷。太兴四年(321),慕容廆被晋元帝拜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册封辽东郡公。咸和八年(333),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襄。 永和八年(352),其孙慕容儁称帝,追封慕容廆为皇帝,谥号武宣,庙号高祖。

慕容运,慕容运(生卒年不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慕容部落首领慕容涉归之子,辽东公慕容廆的弟弟。太兴三年(321),受封西平公。性格内敛,容让哥哥慕容廆,从没想过争位。长子慕容强,前燕时期洛阳王。孙子河东王慕容永,西燕末代皇帝。

(按):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五世:慕容翰(?-344),字元邕,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武宣帝慕容廆庶长子,文明帝慕容皝异母兄,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慕容翰勇武善射,足智多谋,深受父亲慕容廆的器重和宠爱,授以杀敌陷阵的重任。咸和八年(333),慕容廆去世,其弟慕容皝继位,统治辽东。慕容翰因遭慕容皝猜忌,于是投奔鲜卑段部。后来又回到前燕。咸康八年(342),献计击败高句丽。 建元二年(344),又打败鲜卑宇文部。慕容翰在此战中身受射伤,长期在家卧床养伤,后来伤情痊愈,在家中试着骑马。有人告发慕容翰假称有病却私下练习骑乘,怀疑他想作乱。慕容皝虽然仰仗慕容翰的勇悍和谋略,但心中终究有所忌惮,于是下令赐毒药令其自杀。 

慕容皝(296-348),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西晋辽东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建立者。慕容皝勇武刚毅且多有谋略,崇尚经学,熟悉天文。建武初年拜冠军将军、左贤王、封望平侯。太宁末年,慕容皝拜平北将军,封朝鲜公。咸和八年(333),慕容廆去世,慕容皝嗣辽东郡公,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统治辽东。咸和九年(334),慕容皝接连派兵攻杀鲜卑木堤和乌丸悉罗侯。咸康二年(336)正月,慕容皝坚持趁海面结冰而从海路进攻慕容仁,慕容仁被擒后赐死。咸康三年(337)十月,慕容皝听从封奕的劝告,自称燕王,建前燕,追慕容廆为武宣王,夫人段氏为武宣后,立世子慕容儁为王太子。咸康七年(341),慕容皝获东晋任命为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州牧、大单于,封燕王。慕容皝"雄毅多权略",崇尚汉族文化。其在位期间平定内部叛乱,击败宇文部和段部,击退后赵进攻,破高句丽,威震北方,为日后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咸康八年(342),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永和四年九月丙申日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其子慕容儁称帝后,追谥为文明皇帝,庙号太祖。  

......

五世以下略录。

以上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及吐谷浑君主、三燕慕容家族人物世次有错漏者,恭请方家指正,另行修改。

图片30.jpg

附一: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家族世系

一世:慕容诺曷钵(663-687),字忠烈。驸马都尉、左卫大将军、乌地也拔勒豆可汗、青海国王、安乐州都督。子忠。

二世:慕容忠(688-699)左豹韬卫大将军、乌地也拔勒豆可汗、青海王、安乐州都督。

三世:慕容宣超(700-?)圣历三年(700),唐朝派遣唐休璟册封慕容宣超左豹韬卫大将军,乌地也拔勒豆可汗、青海王、安乐州都督,担任吐谷浑部落首领,作为唐朝扶持下抵御吐蕃进攻的蕃屏。不知所终。

四世:慕容曦皓(689-738),左武卫大将军、大同军使。

慕容曦光(690-738),授游击将军,守左豹韬卫翊府左郎将。至唐神龙二年(706)七月廿六日,转明威将军、行左屯卫翊府左郎将。至景云元年(710)九月廿五日,转忠武将军、行右卫翊二府左郎将。至开元十年(722),胡贼再叛,立功,授左威卫将军,以功高赏轻,寻加冠军大将军、行左金吾卫将军。至开元十一年(723)五月廿八日,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光禄卿。至开元十八年(730),敕差充朔方军节度副使。以大唐开元廿六年(738)七月廿三日,薨于本衙。其年闰八月五日,赠持节凉州都督,归葬于凉州先茔。

慕容相,太仆少卿,赠扬州大都督。

慕容曦轮,安乐州都督。

五世:慕容兆,安乐州都督。

慕容环,金紫光禄大夫、朔方副元帅防秋兵马使、张掖郡王。

......

五世以下略录。

(按):安乐州,西汉为三水县治,初隶北地郡。元狩二年(前121)卫青击败匈奴,以其地为属国都尉治所,安置降附的匈奴族,系汉武帝所置五属国之一。元鼎三年(前114)改隶安定郡,故称“安定属国都尉”。东汉名将张奂曾任安定属国都尉。西晋皆废。唐咸亨三年(672),析灵州鸣沙县地置安乐州,安置内附的吐谷浑部落,“欲其安县乐也”。筑州城于汉三水县故址,即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村古城遗址,直属灵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二年(734),改名长乐州,隶原州都督府。至德元载(756)复隶灵武郡大都督府。广德二年(764),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唐军收复,更名威州,辖鸣沙、温池二县。光启三年(887)复陷吐蕃,徙凉州镇为行威州。五代废。北宋初,州废。(参见鲁人勇著《宁夏历史地理考》)

图片31.jpg

图片32.jpg

慕容三藏(546-613)

图片33.jpg

慕容白曜(?―470)

图片34.jpg

慕容绍宗(501-549)

图片35.jpg

慕容垂(326-396)

附二:吐谷浑世系图

(按):《镇原慕氏族谱》及慕少堂部分著作。

  六、慕容、慕氏家谱序跋与家训

 (一)慕氏家谱

1.《镇原慕氏族谱》序

A.《耆旧慕氏家谱序》

盖国史之为书,所以记兴衰治乱之由;而家乘之有谱,所以考世系源流之辨。斯二者大旨有殊,而其不可无一也。乃吾尝见今之为谱者,攀援仕宦,附会名贤曰:吾先祖即某卿相之宗派,某圣贤之箕裘也。是欲引为家乘光,而先灵且含羞于地下矣!夫士君子挺生崛起,各视其所为,何庸远引往哲也?余慕氏本旧族也,世远年湮,不可备考,族叔(耳+台)天公谓:高辛少子,徙辽西。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因号为慕容。其后去容从慕,为吾族得姓之始。愚按姓氏,慕容与慕俱系敦煌郡,本属两姓,何穿错附会以滋后世之疑议哉!故酌古所以准今;而缺疑方可传信。按先祖永忠公,由环县秉铎原州,占藉广里家焉。遂为镇原(慕氏)鼻祖。由来迄今十六世矣。其间兵革之蹂躏,人丁之聚散,与夫祖宗之坟墓参差,盖有不可缕述者矣。先堂伯祖世卿公以颖悟之才,蒐罗世系源流,纂辑成编,使世人知亲亲而有序,诚吾家之幸也。厥后先叔馨园公起踵前事,而益修明,展阅之下,览其世系排行,祖宗功德以及先人邱墓之所在,靡不厘然毕具,足见其取精多而用物宏也。自先叔捐馆以来,亦复长老渐销,曾玄日众矣。乙丑初春,天日景明,雨露既濡,尝与二三尊长语及家乘。堂伯父蓂谓余曰:“吾慕氏宗支于今渐衍矣,老诚既谢而笺编无存,孰考订畴昔而语将来哉!”余奉命唯唯,不敢以固陋辞。爰立法以为局,删其荒谬,增其阙略,博采遐稽,务归诚信。虽踵事增华有待后人,而支派昭垂则了若指掌矣。爰记始终而为之序。

清乾隆岁在乙丑仲春月之既望 廷岩书于宗祠继述堂

(按):据临泾慕家庙底宗支1964年农历腊月重修谱中,慕广廷先生录此旧序并注:“清乾隆岁在乙丑仲春月至既望廷岩书于宗祠继述堂。”说明此次修谱是在家庙中成谱,且谱序文用大字书写在家庙“继述堂”的墙壁上。因谱序落款一般都是“谨撰”、“拜撰”等,不是“书”。

B.《姚家川慕氏家谱序》(1938年)

家谱之设所以辨源流、详婚媾、慎嗣续也。我名户大族,无不以时修辑,缕垂后昆。虽百世以降,尊卑有序,亲疏互分,一本万株,其事之重要可知矣。县属姚家川慕君鹏举者,余族下侄也。民国第一戊寅夏五月,以新修家谱见示,并嘱以序。余不文,以族谊不敢辞。只得草以俚语,正待来贤。

按吾慕氏之来自镇原已四百年矣。明初以拔贡授本县教谕讳永忠者,因家焉。生子斌,邑庠生,是为二世祖。斌生三世祖邑庠生志刚、廪生志敬、志信,此三老三房之所由分也。迨后子孙繁衍,足迹遍全县。至君十五世祖佑升公始移至姚家川。草创经营、备尝辛苦。生子三:长嘉元公即君之曾祖父也。祖讳忠,性豪爽,颇为里人所倚重。父利吉公,器宇轩昂,慷慨有大志。少读书,过目辄识。惜天不寿年,仅二十以疫殁。壮志未酬,可悲也夫!曾祖妣刘太夫人,祖妣姚太夫人,温惠慈祥,俱有贤母风。母景太夫人,为新城景洼步武公长女。幼娴姆训,赋性贤淑,年十七归利吉公。克慎克勤,曲尽妇道。甫三载利吉公弃世,床上呱呱者鹏举也。时夫人年方十九岁,毁容简装,誓以寡终。间有傎其志者乃曰:“少年丧夫,死何足惜,幸先君襁褓物在,抚孤事重,故未敢以生轻也。”及君长成,家亦小康,而夫人戚容始解。此民国三、四年间事也。生前懿行,曾间刻县志。并于夫人三周之期,蒙县长邹介民赐颁“节凛松操”匾额作永久纪念。生荣死哀,良有以也。

铨叙部荐任四级宁夏省建设厅秘书 族叔 慕承裕谨序

民国廿七年

图片38.jpg

慕思恭等主编《镇原慕氏族谱》

图片39.jpg

图片43.jpg

(按):慕思恭,男,汉族,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慕坪村人,1942年12月生。1966年参加工作,2002年退休。退休前任庆阳市档案馆副馆长,《庆阳地区志》副总编。曾任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校长,《镇原县志》编委办公室主任、主编等职。

2.《陇东慕氏族谱》序

陇东慕氏,乃名门望族,历史出过不少的达官贤士,有总督、有议长、有军长、有教授、有博士、有名医。如今,其族枝繁叶茂,人才济济,成为陇东较有影响的家族。

国逢盛世而修志,家道兴旺而序谱。此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之盛事。今平凉市政府退休老干部,慕氏第十九代嫡孙慕志超偕同慕氏二十世后裔慕家騉等为重修慕氏族谱,奔走陇东各地,查考大量资料,史迹,历时十二载,终将族谱编纂成册,嘱予为之作序,予对慕氏家世所知甚少,唯在大学时和工作期间,阅读过近代文史学家,民国时甘肃省议会议长,慕氏第十七代孙慕少堂先生所著《甘宁青史略》、《楹联汇存》、《周易简义》、《文字学概论》等,又与慕志超贤士在市政府同事多年,接此嘱托自知难承斯任。然粗览慕氏族谱,顿觉心扉豁然,不禁详阅再三,深为慕氏先祖事迹之所感动,遂欣然命笔。予对慕氏族不敢妄加评论,谨就谱中所列史实略谈感慨,聊表对慕氏先辈之敬意。

我以为,慕氏族谱虽系慕氏一门之家史,但却反映了我西北边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慕氏家族世居陇东黄土高原,这里虽不及中原富庶,但民风敦厚淳朴,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礼教,艰苦创业之传统。他们不论自然环境多么恶劣,政治风云如何变化,始终都恪守本分,遵循祖传的家规门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犹如西北原上独有的沙棘,红柳一般,久经风霜干旱,任何土壤都能生根发芽,任何气候都能茁壮成长。他们或耕或读,或文或武,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出令人敬佩的业绩。纵使平淡无闻,依然孜孜不息。我想,慕氏家族之所以历续一千七百余年,谱叙二十余代而长盛不衰,其原因恰在于此。试问当今之世,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种道德风范和民族精神吗?谨忝为序。

民进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政协甘肃省委常委、平凉市政府副市长周守群序

2021年8月于平凉

图片44.jpg

慕家醌主编《陇东慕氏族谱》

3.《慕容、慕、容氏族谱》序

(按):自从北燕被北魏灭亡以后,上百万的慕容鲜卑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多更名改姓,融化在以汉族为主题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另外,还有一部分集体迁居别处,连民族的名称都改变了,姓氏更与“慕容”二字不沾边。比如有人认为,现在的锡伯族和土族就是慕容鲜卑的后裔。故有人云:慕容、慕、穆、容是一家。

A.《慕氏原本谱序》

前燕王慕容皝,昌黎鲜卑人,即廆之子。晋成帝时,据邺。传隽、暐。历三主三十四年,至废帝太和五年(370)为秦王苻坚所灭。后燕王慕容垂,即皝第五子。晋孝武帝时,据中山传宝、盛、熙,历四主二十三年,至安帝义熙三年(407),为养子高云所篡。西燕王慕容冲,即位四年,被韩延、段随所灭杀,慕容永即日杀延、随,击秦王丕于长安,后据长子县,即帝位,是为西燕王。南燕王慕容德,即皝之少子。晋安帝时,即位于广固,在位十二年。德卒,兄子超袭位,五年后晋师入广固,超与数十骑突围而走。自南燕灭后六百余年,递传至居仁、居中、居正是也。慕容居中,字正直。仕宋朝散郎,宾州通判,升朝奉郎转吉阳军军判。吉阳军今崖县是也。慕容居正,字仲直,仕宋为奉训大夫,知光州。因宋末之乱,父子兄弟同徙吉阳军。今吾族乃是居正之子孙也。

(按):吉阳军即今海南三亚。宋置崖州,后改曰吉阳军,明复为崖州。

宋置崖州,后改曰吉阳军,明复为崖州,即今海南三亚也。

B.《慕容氏族谱前序》

据谱,慕容氏乃廆之后。晋武帝时,廆为鲜卑都督。怀帝时,慕容氏愈盛。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廆遂据燕。其先世莫护跋,见燕代间,少年多冠步摇冠,爱之袭焉。遂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后音化为慕容,遂为慕容氏;又曰: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为慕容氏云。汉魏以来,与刘渊、石勒、苻坚、姚弋仲分处塞内,割据河山。廆子皝,成帝时称燕王,都邺,是为前燕。后燕苻坚所灭,迁其后于长安。太史黄泓曰:燕必中兴,其在吴王乎!孝武太元九年(384)正月,吴王垂称燕帝,都中山,是为后燕。至安帝义熙三年(407)而亡。他如南燕王德,都广固;西燕王永,皆慕容氏旋灭旋复者也。自南燕灭后,其子孙败亡垂六百年。至南宋有慕容居仁、居中、居正。居中仕宋朝散郎,吉阳军知军,后为书舍,教授州人子弟习学。其弟居正,知光州知州,寻因宋末乱,同徙吉阳军,崖州慕容氏自此始也。至明,其孙有舟琼者,起家明经,历官闽漳二千石。厥后子孙渐蕃,冠带荐绅,摩肩接踵,为崖旺族。自余成童时,犹及见庐陵文学公,悬车里门,未尝入城府,一时翕然称长者。清初,其孙琨,辄膺恩选代有显人,綿綿不绝,今其族尚近百人。虽曰寓户,犹思水木之义,笃念根,本之源,同欲立祠,以嗣其祖。乃宽居实首其事,捐金二十,合通族之金,构宅一区,以为祠而奉厥先祖,族属复聚。余素羡君,因为之观其谱原本,晋燕兴亡始末及迁徙崖以来,若某生某,某又生某,则书;某任宦,某绅衿则书;某子几人,某无嗣则书。义例颇详悉,独以生卒葬地及内外传多所未备。又居中以前世系莫能考,实文献之缺。要之溯本穷源,尚觉眉列犹愈于茫无考据焉。呜呼!古帝王迭兴,其子孙支庶或存或没,乃慕容氏起自鲜卑,中原逐鹿,阅今千余年,而其后裔不绝如线,蕃硕有嘉焉。假令慕容氏世鲜令德,骄淫怙侈,安在其能永世,且冠盖累累然也。盖本大者支繁,源深者流长,其理不可诬也。然则绍诗书之绎,以绳武而元宗者,其将由后起乎。

康熙六年丁未岁仲秋月崖东棘人王瑞瑄候壁补序

慕喜安编纂《慕容慕容氏族史谱》

(二)慕氏家规家训

(按):甘肃镇原慕氏之所以能史历经久,人才繁茂,其根源在于慕氏子孙代代遵循着慕氏家族的训规。“六本”训规不仅是教化子孙的勉言,规范了慕氏族人的立身、处世、治家、修业,更是涵养乡风的典则,影响和促进了镇原尚礼好义、崇文重教乡风民俗的形成。镇原慕氏训规现存于镇原县城忠恕街“慕氏家庙”。其“六本”训规,即“孝悌者立身之本,忠信者作事之本,礼仪者化俗之本,廉耻者强善之本,勤俭者起家之本,清慎者守官之本”。又据慕喜安主编《慕容、慕、容氏族谱》载家训、家规十则,亦恭录于后,以存谱志。

A.《镇原慕氏族谱》训规

孝悌者立身之本: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修身齐家,以孝事亲,以忠事君。父母不可不赡,子女不可不教。凡为人子者常则左右就养,过则从容几谏,病则扶侍汤药,死则经营葬祭。在家则下气怡声,奉命惟谨,则移孝作忠,显亲扬名。

忠信者作事之本: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不矜能、不毁亲、不恃有、不讦讼、不遗故旧、不欺贫贱。忘己之功,不忘人之功;记己之过,不记人之过。

礼仪者化俗之本:同族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礼。厚之道也而崇之可以观仁矣,斯二者体之则内以成已,外以成物,近则成家,远则成俗。先于吾为贤父兄,后于吾为贤子弟。否则,内外远近无一可称,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罔生也已。

廉耻者强善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君子见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忌嫉攻讦之私无自而萌。忌嫉多起于富贵贫贱之不侔,攻讦每由于滑稽放诞而不顾,殊不思降命自天,为之在己。知理不道,倾听生疑,虽欲伤人,反先坏己。

勤俭者起家之本:不耕田何以富?不读书何以贵?务浪费则多债,多作债则轻弃产,此事之相因者也。人惟游手好闲,不尽力于农亩,因不知稼穑之艰难而费出不经,及其用之不继,则必称贷于人,及其偿之不继则必售田娄屋,以至于无片瓦立锥不已。

清慎者守官之本:有心为道德,道德就是名利;无心求名利,名利就是道德。凡子孙为官,须清慎自持,奉公勤民。毋以资本巧取重利,毋以门第强占血产,则永保安泰,不遗祸后代。

图片48.jpg

(注):以上所录《慕氏家训》为镇原县忠恕街慕氏家庙训规之缩写稿,原文载民国二十四年焦国礼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铅印本)卷三,文多不录。

图片49.jpg

(按):2007年应朝阳市长张铁民之邀,金庸先生为朝阳双塔古街题词“慕容街”,并赋诗一首:“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七、慕容、慕氏艺文墓志

(一)吐谷浑慕容氏诗文选

1.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按):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唐·吕温《蕃中答退浑词》二首

贞元二十年(804) ,随唐侍御史张荐出使吐蕃的吕温,曾写一首《蕃中答退浑词》,序云:退浑种落尽在,而为吐蕃所鞭挞。有译者诉情于予,故以此答之。

退浑儿,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退浑儿,退浑儿,冰消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

(按):这两首诗从侧面反映了吐蕃侵略者不仅欺凌汉族人民,也欺凌其他少数民族。吐谷浑向往摆脱吐蕃压迫的心情,和边地汉族人民是一样的。两首诗言辞婉转,情意深长,饱含着民族间的亲切感,实乃佳作。

3.《信国太夫人慕容氏挽词》选二

A.宋·韩元吉《信国太夫人慕容氏挽词》

望族尚书旧,宜蔼缙绅。无人知善教,有子冠鸿钧。

箕箒惟安礼,诗书不待邻。鸱堂万钟养,风木倍悲辛。

B.宋·周必大《信国太夫人慕容氏挽词》二首

早暮闚游识,曾饕截发餐。升堂乖宿约,禊洛罢荣观。

女史新彤管,宗臣泣素冠。哀荣谁可拟,嘉佑富之韩。

4.宋·晁说之《和十二弟见降羌过洛》

百代兴亡吐谷浑,圣主神谟不世恩。解缚再生有孙子,无劳倚笑上东门。

(按):吐谷浑(313-663),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图片52.jpg

阿干河

(注):白兰一说在今兰州市阿干镇一带,一说在今青海省青海湖南部一带。阿干镇一说的理由是:阿干是鲜卑语哥哥的意思,阿干镇就是哥哥居住的地方的意思。

5.《阿干之歌》

(按):据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语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镇、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可见《阿干之歌》曾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又,《太平御览》卷五七○引《前燕录》曰:慕容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及俊、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由此可见在慕容氏入主中原、建立国家之后,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也随之被纳入宫廷音乐之中,其中的《阿干之歌》即被慕容俊所建前燕、慕容垂所建后燕政权改造成为在宫廷中演唱的“辇后大曲”。今人赵仁魁、华维君等考文称:流行于甘、青、宁、新及川西北的“花儿”亦盖源于古鲜卑族的《阿干歌》。

《吐谷浑阿干歌》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按):白兰,吐谷浑国在青海立国的地域。

6.陇东、镇原慕氏诰封褒章选录                   

(按):据《镇原慕氏族谱》、《陇东慕氏族谱》载:清代乾隆、同治、道光三朝皇帝敕赐慕氏诰封褒章十之有一,今录其一二,以辑存陇右姓氏文献。

A.清高宗纯皇帝貤封慕翊宸诰

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渊积累之遗,载扬祖泽。尔慕翊宸,乃侯铨都司慕典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流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覃恩貤封尔慕翊宸为昭武都尉。吁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谷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B.清德宗景皇帝封赠慕性生奉直大夫诰

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慕性生,乃五品衔,前任固原学政慕暲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了冶克勤于庭训,箕裘承裕夫家声。兹以尔子关陇肃清案内出力,赏赠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吁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注):明、清时期朝廷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授予封典,谓“誥封”。褒章是帝王或朝廷赏赐给有功重臣的荣誉章。据有关褒章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例,而随后历朝则均见有记载。例如:宋史《旧体诗谒孟庙》:“敲金雅韵皆名宦,勒石褒章总帝王”。清史《御制褒章》:施琅从1662年上疏议请复台,至1683年统一台湾,20余年百折不挠,终酬夙愿,卒成大业。施琅复台捷报抵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见玉宇银盘圆洁,华夏金瓯无缺,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

7.《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显考鹤鸣府君行状》(清朝名臣慕天颜行状)

先君讳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姓慕氏。其先出于晋慕容氏所谓“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因以为姓者也。自辽东武宣公廆上翼帝室,下懾诸侯,建义声于绝壤,追封燕王。后由燕入邺,子姓散处北地。明初,有讳某者仕于陕西之平凉,遂家焉。今为静宁州人。谱牒散失,世次莫考。曾祖讳直;祖讳三让,河南灵宝县令;父讳忠,有文行,著声州庠,俱以府君贵。皇赠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巡抚江宁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祖妣张氏,祖妣雷氏,妣鲍氏,俱赠一品夫人;继妣景太夫人未及受封。自灵宝府君以上犹複姓慕容,至州庠,府君始去容为慕。生子三:长即府君,次名近颜,候补翰林院孔目,次讳霄颜,广昌化县令,先卒。府君生有异徵,五岁受书能过目不忘。遇岁大旱,家有藏榖数千石,露积累累。府君指而谓灵宝府君曰:此胡为者不及,今以赈饥民耶!灵宝府君异其言,即发粟以赈,全活者二三千人。年十五补州诸生。静宁僻处西陲,鲜师友讲习之功,州西西巌寺旧有大藏经,府君裹粮入寺,杜门翻阅之。不一年而竟,归而展读论语首章,目不转睫者三阅月,澄心默坐,更不览他书,遂恍然有得。自是为文章确有根蒂,议论泉湧,行文清真、峭拔,绝不类世之所为帖括者。年二十三中顺治丙戌乡试,乙未成进士。明年除浙江钱塘县令,历七年升河南开封府同知,未莅任,丁外艰。归服阕补广西南宁府同知,阅八月升福建兴化府知府。奉诏招徕台湾余孽,遂攝太常卿、充正使以行。岁庚戍,升湖广上荆南道荷督抚题留,改本省兴泉道,未赴任,会江苏布政使缺官,吏部循资序以请。皇上以江苏财赋重地,遂不,次擢府君江宁苏松常镇淮阳七府,徐州一州,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岁丙辰,升本省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阅一载,以节省驿站加兵部右侍郎,又以军功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从一品,晋光禄大夫正一品。岁辛酉,以京口驻防事镌级去官。甲子春,上念府君旧劳,复起湖北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莅任七月,调抚贵州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岁丁卯,简任总督淮阳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戌辰春,以河工屯田持论与河臣异,廷以纷出荷。(录自《慕容、慕、容氏族谱》第七章·氏族文存。)

(按):慕寿祺新修《镇原志》载:慕公永忠墓地《莲花池》图片。

(二)墓容氏墓志选

1.《魏故直寝奉车都尉汶山侯吐谷浑玑墓志》

君讳玑,字龙宝,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吐谷浑国主柴之曾孙。祖头颓,率众归朝,蒙赐公爵。父豊承袭,显著魏邦,除宁西将军,长安镇将,又迁使持节、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汶山公之世子。君禀冲虚於凝绪,盈妙气于玄姿。英明自远,神朗挺然。幼怀聪敏,长秀才华,声德令闻,高风邈世;性量宽雅,朝贤信著,觞交舒远,仁孝慈忠。久而益敬,远近服其遐迩。年廿,袭父爵。宣武皇帝简拔英奇,抽引内侍,遂授奉车都尉,直寝,侯如故。而君处武怀文,博畅群籍,志录经史,考合统理之明,杂袭殊晖,莫不施其所能。善文艺,爱琴书,系竹声庸,超然独悟。澄情清霄之外,内德湛於凝津,方纂洪基,惠敷道义,何图霜灾,祸歼良器,神化影殒,医治无救。春秋卅有七,熙平元年(516)岁在丙申六月丙申朔廿日乙卯,薨于京师。十一月甲子朔廿一日甲申,葬於孝文皇帝大陵之东北。伤馨馥之断响,痛兰风之余芳,庶金石於垂咏,寄清霄以留常。其辞曰:

叡德齐凝,辉彰挺烈,性和仁茂,重明峻发。逸韵夙成,朗洁如月,秀令儁才,渊遐独越。玄史两该,素情靡阙,引物虚怀,心焉岂惙。懿矣哲人,吐兹容演,行年未或,致迈斯善。朋僚悼惋,追慕奚返,深垄昼昏,幽途夜践。松门绵遥,永登遐阐。临葬引路,蒙旨赠使持节,宁朔将军,河州刺(史),记铭后。

图片56.jpg

2.《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渾氏墓誌銘》

妃吐谷浑国主冑胤,安西将军、永安王斤之孙,安北将军永安王仁之长女,太尉公三老录尚书、东阳王之外孙。魏建义元年(528)七月三日,薨於崇让里第。粵八月十一日迁期同窆王陵。实亦痛感有识,哀惊朝野,思铭德音,用贻來叶。其辞曰:

开元巨冑,系绪乾方,后流未极,弈世载昌。其宗唯帝,厥考伊王,兰枝散馥,桂胤垂芳。六行外显,四德內彰,金华比耀,玉质承光。双娥佇映,素体风霜,媛德雍雍,婌问济济。涉月怀春,遊汉思礼,百两來仪,终远兄弟。同车去国,作嫔魏庭,行未半古,中年分体。贞心遂远,慎性方愈,从□独守,茞帐空居。衰容去镜,蓬发辞梳,悲眷夜景,泣对晨孤。锦衾晦卷,□□明舒,终言悴绶,奄焉沦诸。荒涼松夕,萧瑟泉扃,來云闇色,去鸟悲声。烟凝楚室,水激寒庭,杨原稍故,幽遂長冥,玄石无刊,焉寄斯贞。

建义元年八月十一日

图片57.jpg

大唐首位和亲公主远嫁草原慕容氏

3.《大周故弘化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成均进士云骑尉吴兴姚略撰

公主,陇西成纪人也,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家声祖德,造天地而运阴阳;履翼握裒,礼神祗而悬日月。大长公主,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禀训,沐胎教之宸猷。帷幄承规,挺(王+疋)闱之睿敏。以贞观十七年,出降于青海国王勤豆可汗慕容诺曷钵。其人也,帝文命之灵苗,斟寻氏之洪胤。同日磾之入侍,献款归诚。类去病之辞家,怀忠奋节。我大周以曾沙纫地练石,张天万物,于是维新,三光以之再朗。主乃赐同圣族,改号西平。光宠盛于厘妫,徽猷高于乙妹。岂谓巽风清急,驰隙驷之晨光;阅水分流,徙藏舟之夜壑。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灵州东衙衍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六。既而延平水竭,惜龙剑之孤飞;秦氏楼倾,随凤箫而长往。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礼也。吾王亦先时启殡,主乃别建陵垣。异周公合葬之仪,非诗人同穴之咏。嗣第五子右鹰扬卫大将军、宣王万等,痛深栾棘,愿宅兆而斯安,情切蓼莪,惭陟屺而无逮;抚幽埏而掩泗,更益充穷,奉遗泽而增哀,弥深脊恋。以为德音无沫,思载笔而垂荣,兰桂有芬,资纪言而方远。庶乎千秋万岁,无惭节女之陵,九原三壤,不谢真姬之墓。其铭曰:

瑶水诞德,巫山挺神。帝女爰降,王姬下姻。燕筐含玉,门榜题银。珈珩楴鱼,轩佩庄鳞。其一。

与善乖验,竞欺遐寿。反魄无征,神香徒有。婺彩潜翳,神光非久。脸碎芙蓉,笳凄杨柳。其二。

牛岗辟壤,马鬣开坟。黛柏含雾,苍松起云。立言载笔,纪德垂薰。愿承荣于不朽,庶传芳于未闻。其三。                                                                                                                                                     

图片58.jpg

(按):《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又名《弘化公主墓志》。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姚略撰书。楷书。墓志出土于武威南。今存武威文庙。国家一级文物。志盖高宽约68厘米,厚6厘米。志盖篆书“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3行9字。志底文字凡25行,满行24字。志首行题“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28字。四周镌有草叶纹。墓志基本完好。

4.《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墓志铭并序》(《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志盖)

王讳忠,阴山人也。自云雷降雹,开大国之王基,日月成文,握中原之帝业。天启斗马,率众西迁,据地缚龙,称孤南面。祖特丽度许符别可汗,父诺曷钵,青海国王、驸马都尉、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并军国爪牙,乾坤柱石,克勤克著,异性封王。宠渥弥隆,和亲尚主。王丕承显烈,特禀英奇,至若兰台芸阁之微言,丘山泉海;豹略龙韬之秘策,长短纵横。莫不披卷而究五车,运筹而决千里。逸才天假,体德日新,接物尽君子之心,事亲备文王之道。年十八,授左威卫将军,戚承银牓,弱岁求郎,宠溢金豹,童年入侍。后加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袭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象贤开国,策固誓河,拜将登坛,任隆分闸,坐金方而作镇,出玉塞而临军,朝廷无西顾之忧,猃狁罢南郊之祭。将军有勇,期胜气于千年;壮士云亡,惜寒风之一去。粤圣历元年五月三日,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栋梁折矣,远近凄然。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归葬于凉州城南之山岗,礼也。孤子等痛昊天之莫诉,恐高岸之行迁,冀披文而颂德,刊翠石于黄泉。其铭曰:

寿邱茂绪,黎邑雄藩。龙兴北胜,马关西奔。代传龟纽,邸降鱼轩。积庆隆矣,生贤在焉。其一。

自家形国,资孝为忠。爰辞柳塞,入卫兰宫。青海纂业,西隅毕通。玄郊坐镇,北漠恒空。其二。

夷夏以安,晋绅之望。树善无忒,辅仁何旷。营罢真军,日亡上将。义深悼往,思隆治葬。其三。

青鸟尅址,輤驾言回。坟崇马鬣,地据龙堆。云愁垄树,月钓泉台,式刊翠琬,永播清埃。其四。

(按):在此墓志和其母弘化公主的墓志中可知,慕容忠与其母弘化公主为同年同月同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死,又于同年同月同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所不同的是:弘化公主“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即今青嘴湾;慕容忠“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归葬于凉州城南之山岗”,即今喇嘛湾。两地相距约3公里。

5.《大唐金城县主墓志》

县主,讳季英,陇西人也。七代祖,瀛洲刺史、宣简公。六代祖唐宣皇帝。高祖唐先皇帝。曾祖定州刺史乞豆。祖开化郡王文。父交州大都督、会稽郡王道恩。县主即是王之第三女也。幼闻令淑,早敦诗礼。永徽中,有敕简宗室女适吐谷浑。天子见县主体徳敦谨,仁孝有闻,乃诏曰:“会稽郡王道恩第三女可封金城县主,食邑四千户,出降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成王忠为妻。”永徽四年(652)四月出降,春秋廿有二,抚临浑国五十余年,上副所寄,下安戎落。年七十有六,开元六年(718)岁次壬戌年正月十七日薨于部落。至七年(719)八月十七日合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北岗,礼也。恐山移海变,故勒芳铭。

(按):金城县主墓志载,其于永徽三年(652)出降。经夏鼐先生考证,永徽三年(652)金城县主只有十岁,慕容忠只有五岁,所以此时只是许婚,真正的出嫁年龄应当在麟德元年(664)。

图片59.jpg

《大唐金城县主墓志》

6.《大唐故政乐王慕容君(煞鬼)墓志铭并序》

王讳煞鬼,字宜昌,阴山人也。曾祖韵,吐浑可汗,隋尚东化公主,拜驸马都尉。祖舤(那)何拔,制封河源郡王,尚大长公主,薨赠洮国王。父成王忠,尚金城县主,青海国王、可汗,并简在帝心,袭嗣王位,钦明异域,藻镜殊方,谅藩屏之任隆,寔边维之寄重。庶谐捌表,光赞万邦,忠贞沐奉国之恩,孝悌烈家声之誉。爰婚帝子,媛以王孙,金柯奕叶于宗盟,琼萼舒花于戚里。王子维城作固,盘石开基,五潢分派于尧年,九族流芳于舜日,等山河自作镇,同嵩峤而铭祈。寔谓冠盖明时,领岫当代,顾年未一纪,封政乐王。属圣道昌期,明王驭历,皇图启箓,表唐化而中兴,紫极登临,廓乾坤而重洽。恩制司祑,泽及万方,九重怀抃跃之欢,百姓喜讴谣之颂。惟王夙承帝戚,朝贺申诚,表谢阙庭,恩加赏锡,内崇奉扆,外授君储。企望保录余年,不意俄婴瘎瘵,忽焉倾逝,奄弃所天,权殡于京三辅,春秋廿有六。别敕雍州,迁奉凉府。粤以神龙二年(706)九月十五日,葬于凉州神鸟县天梯山野城里阳晖谷之原,礼也。王禀质温恭,素怀贞操,绥强以礼,抚弱以仁,敬谓清慎,覃流风神。肃物岂期,英声未振,盛德长捐,令誉灭闻,奄归泉壤。恾恾孤垄,同逝水而无追;冥冥夜台,与丘山而永固。乃为铭曰:

派流青海,族茂皇亲。婚连帝戚,媛结王孙。夙承圣造,垂裕后昆。其一。

二仪交泰,两曜齐明。君候养德,王子挺生。沐兹圣泽,镜彼提衡。怀青拖紫,而人莫争。其二。

爰濯草缨,素藉家声。簪裾代袭,轩冕烈名。维城靡固,梦疾两楹。怀归蒿燧,质瘗松局。其三。

盛德无依,雄风靡扇。琼萼霜凋,金柯露泫。代有谢兮,千秋人无,由兮百战。其四。

地久川长,自古何长。天高路远,人而何方。生涯未极,死独奚伤。空游魂而无托,终名灭而靡彰。其五。

7.《唐朔方军节度副使金紫光禄大夫行光禄卿上柱国五原公燕王慕容公故妻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铭并序》(《大唐故武氏墓志铭》)

夫人太原人也,则天大圣皇后之侄孙囡。耸极天孙,分辉若木,峻岳疏趾,长源演流。祖承嗣,周朝中书令、魏王;父延寿,皇朝卫尉卿。夫人生自崇闱,长承门训,女德柔顺,韶姿婉淑。十有九载,移天贵门,三星备于礼容,百两煖乎盈室,言无出阃,动不逾诚,秋霜洁操,春旭齐华。才克媲于金夫,邑爰封于石窌,而灵根宿植,法性潜明,高塵尘樊,屏绝声味。心念口演,诵真经而靡倦;焚香散花,绕尊容而不息。然猛风欻至,幻体难留,红颜落于蕣华,素景坠于曾容。以开元廿三年(735)十月二日薨于京兆长安延福里第,春秋有卅,琴瑟怆断,馆舍悲凉,红闺闻其遂空,翠羽惨其无色。即以廿四年(736)景子岁十月三日己酉迁窆于凉城南卅里神鸟县阳晖谷之西原,礼也。嗣子右金吾卫、沁州安乐府果毅都尉兆,擗标棘心,哀哉荼思,追攀罔极,载割于襟灵,岸谷难常,用刊于玉石,铭曰:

南雪山兮北鸟城,邦媛殂兮此瘗灵;寒草初凋兮哀挽声,幽泉已关几时明。

8.《大周故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

王讳智,字哲,阴山人。拔勒豆可汗第三子也。原夫圆穹写象,珠昴为夷落之墟;方礴凝形,玉塞列藩维之固。其有守中,外沐淳和,贵诗书,践仁义,则王家之生常矣。廓青海,净湟川,率荒陬,欵缶朔,则主家之积习矣。故能爪牙上国,跨蹑边亭,控长河以为防,居盘石而作固。灵源茂绪,可略言焉:祖丽杜吐浑可汗。父诺曷钵,尚大长公主,驸马都尉、跋勤豆可汗。王以龟组荣班,鱼轩懿戚。出总戎律,敷德化以调人;入奉皇猷,耿忠贞而事主。有制曰:慕容智,鲜山贵族,昂城豪望,材略有闻,宜加戎职,可左领军将军,俄加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望重边亭,誉隆藩邦。西园清夜,敬爱忘疲,东阁芳晨,言谈莫倦,诚可长隆显秩,永奉宸居!岂谓齐桓之痾,先侵骨髓,晋景之瘵,已入膏肓。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灵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即其年九月五日迁葬于大可汗陵,礼也。上悬乌兔,下临城阙,草露朝清,松风夜发。泣岘山之泪,隋悲陇水之声,咽呜哀哉!乃为铭曰:

丹乌迅速,白兔苍茫,两楹流奠,二鉴经殃。

崩城恸哭,变竹悲伤,一铭翠琰,地久天长。

(按):慕容诺曷钵,封为河源郡王,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垂拱四年(688)卒。子忠嗣立。见前文。

图片60.jpg

墓道东壁龛内随葬品

图片61.jpg

墓内随葬品

图片62.jpg

覆盖在棺木上的丝织品(第二层)

图片63.jpg

《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志文内容显示,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因病于“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终年42岁。墓志载慕容智系拔勤豆可汗、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第三子。

补记:

元朝虞集撰《慕庄肃公世德碑》、《温县慕氏起源碑记》,以及《镇原慕氏族谱》、《慕容·慕·容氏族谱》载:《皇清诰授昭武大夫分镇营都司签书衔显考龙山慕府君墓志铭》、《诰封奉政大夫恤赠云骑尉世职》(慕甡甫先生墓表)、《慕寿祺迁葬古城山慕碑》等十之有八,文多不录。

附:武威、宁夏、西安出土慕容氏墓志铭资料辑录

参考文献:

[1].清·张澍编纂、今人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卷三十二(1991年10月岳麓出版社)。

[2].清·张澍著《姓韵》(上、下册)卷六十八(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徐兴海、袁宪、张天池校点/2003年陕西三秦出版社)。

[3].清·张辉祖所修道光版《镇原县志》及民国二十四年焦国礼总纂、贾秉机总编及六十五年慕寿祺总纂《重修镇原县志》“耆旧志上、中、 下”、“名臣”、“名宦”等。

[4].淸·儒周春著《代北姓谱》(世揩堂藏板复印本)二卷“吐谷浑”、“慕容”条目。

[5].周伟洲编著《吐谷浑资料辑录》卷之二“吐谷浑人物志”/57-81(增订本)2017年6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6].清·陈梦雷主编《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50》“慕容部”

[7].北宋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8].宋邵思撰《姓解》卷第二“慕容”姓条目(北宋景佑年间刊本)。

[9].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慕容”姓条目。

[10].宋·邓名世撰、王力平校《古今姓氏书辩证》卷24“吐谷浑”、卷30“慕容”姓条目。

[11].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六“慕容”姓人物表。

[12].唐林宝修撰《元和姓纂》卷八“慕容”姓条目。

[13].民国二十七年临洮张维鸿汀编纂《陇右金石录》(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卷七“周慕容忠墓志”、“慕容神威墓志”、“慕容明墓志”等。

[14].政协兰州市委文史委编、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2002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5].武威王其英编著《武威金石志》(2020年11月《天津古藉出版社》)

“凉州卷·第四编·墓志”/0410-0419。

[16].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第2辑 P249 慕容三藏墓志P361 慕容知廉墓志P362 慕容升墓志 P414 慕容思廉墓志P431 慕容升墓志P491 慕容瑾墓志 P564 慕容晓墓志;第4辑 P164 慕容知礼墓志;第5辑 P164 慕容知敬墓志 P269 慕容怀固墓志 P388 慕容神护师墓志;第6辑 P52 慕容珣墓志 P68 慕容相墓志。(陕西古藉整理办公室编,三秦出版社出版)。

[17].西北师范大学樊国君撰《武威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研究》(2018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论文)。

[18].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苏瑩辉撰《莫高窟C.245窟及楡林窟C.6窟慕容氏题名考》。

[19].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王兴亚撰《元代“慕庄肃公世德碑考述》(2006年1月第1期《焦作大学学报》)。

[20].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陈玮传《新出唐吐谷浑王族慕容环墓志研究》(2014年12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4卷/第4期)。

[21].兰州大学敦煌室郭锋撰《慕容归盈与瓜沙曹氏》(1989年第1期《敦煌学辑刊》第1期/总第15期)。

[22].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陈明撰《慕容家族与慕容氏出行图》(2006年第4期《敦煌研究》/总第98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勇撰《前燕慕容氏世系考》(《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24].西宁市文物管理所孙杰撰《青海吐谷浑王族后裔慕容仪墓志考释》(2019年4月20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39卷第4期)。

[2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兵兵、陈国科、沙琛乔撰《唐“慕容智墓志”考释》(2021-10-15)

[26].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濮仲远撰《唐代吐谷浑质子考——以唐代吐谷浑王室慕容氏墓志为中心》(2014年《河西学院学报》第30卷第4期).

[27].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尹撰雁撰《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谷浑人和慕容家族》(2010年第6期《兰州学刊》 /总第 201期)。

[28].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濮仲远撰《唐代吐谷浑慕容氏王室墓志研究述评》(2013年7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3期)。

[2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杜林渊撰《从出土墓志谈唐与吐谷浑的和亲关系》(《考古》2002年第8期“研究与探索”)。

[30].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陈菊霞撰《再议P. 5032(9)“沙州阁梨保道致瓜州

慕容郎阿姊书”的定年及相关问题》(2007年第2期《敦煌研究》/总第102期)。

[31].甘肃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发掘简报( 2021年2期《考古与文物》)。

[32].武威李占忠撰《吐谷浑王后_弘化公主墓解谜》(2003年《中国土族》“土族史卷”)。

[33].镇原慕氏族谱纂修理事会、慕思恭主编《镇原慕氏族谱》(2004年6月公开印制出版)。

[34].慕喜安主编《慕容、慕、容氏族谱》(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

[35].慕志超、慕家琨主编《陇东慕氏族谱》(2009-01印刷出版)。

[36].慕氏宗支门谱有七:慕廷言主编《慕氏家谱》(1745年修);慕寿褆主编《平泉古城山慕氏》(1925年修);慕承裕主编《姚家川慕氏》(1938年修);慕寿堂主编《孟坝王山高湾慕氏》;慕寿昌主编《洪河王家街慕氏》(1954年修);慕广庭主编《慕家庙底慕氏宗支》(1965年修);慕明珍主编《新集慕氏》(1983年修)。

[37].魏怀习主编《中华姓氏起源与图腾》(201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图片64.jpg

陈有顺,字仲达,1956年生于兰州市,祖籍武威。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今日武威》(合著)、《陇右陈氏文史考》、《明代沔国公陈友年谱简编》、《武威陈氏族谱》及《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