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家谱馆赖姓展区布展内容
前言
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 姓氏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拥有精神上的归属感,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赖姓是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中华姓氏前100姓氏排名中,位98(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从赖姓起源到血脉相承的人口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育了姓氏文化的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赖姓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起源
赖氏,以国为姓,始祖叔颖公,祖地河南息县包信镇。
赖氏始祖叔颖公是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之弟,本姓姬。公元前1122年(武王十三年),武王分封诸侯国时,念弟叔颖伐纣有功,因叔颖领兵驻于赖地(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包信镇),遂以赖为国名,封叔颖为赖国国君,子爵,史称“赖子国”
(《中国文化大博览》:“周武王弟叔颖受封于赖”)。
赖国历经584年,春秋后期,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遂“迁赖于鄢”(《左传·卷十·昭公四年》)。“鄢”地,即今河南许昌市辖鄢陵县,秦汉时鄢陵为颍川郡属地,颍川即成为赖氏的首个郡望。
叔颖公的嫡传子孙迁去鄢陵,因怀念故国,遂以国为氏,改姬立赖,尊叔颖公为始祖。
引证: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左传》赖国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赖姓是中华姓氏的古老家族。
叔颖公受封立国至今是3100多年,赖氏在鄢陵改姬立赖,至今是2500多年。
学术论证确认赖氏起源
1994-1995年大批海外赖氏宗亲到河南来寻访求证赖氏祖地,恰逢赖谦进在息县包信镇兴建希望小学,将包信镇发现的赖氏故事和古迹,上报有关部门。河南省侨办、侨联、息县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做出决策,于1995年12月26—27日,在息县召开了“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邀请史志界、考古界和姓氏研究界15位顶级专家、学者,以翔实确凿的物证、史证,分别在会上作了学术论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了息县包信镇即为古赖国所在地,即赖氏发源地。(图1)
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1996年1月第一期权威发布了“息县包信镇乃赖国故地”的通稿,并介绍了在包信镇东南两公里的闾河之滨,有一座古城址,即是周代赖国故城,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有一座古赖国开国君王叔颖陵墓。
同时,河南日报、泰国《商报》、新加坡《新中原》、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媒体做了报道。
自此,结束了多年的争论,世界300多万赖氏宗亲,终于找到祖地所在,根脉谱系的源头。
寻根问祖,爱乡爱国。
1996年之后,遍布世界的赖氏宗亲不断地到息县包信镇寻根问祖,每逢阴历3月18赖氏始祖叔颖公开国立封之日,就有赖氏后人前来祭拜,最多时至3000多人。各地赖氏宗亲自愿捐款,在叔颖公陵墓建立了古赖国文化园,作为息县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后人感受中华文化增加了一个实景。(图2)祖国各地和海外赖氏宗亲对息县发展建设、汶川地震救援、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事项,都做出了捐款捐物的无私奉献和积极响应!
300万赖氏世界分布图
(图3)
赖字图解
(图4)(此版可单列)
赖,《说文》中基本义为赢利、利益,引申为依赖、依靠。
赖字的不同字体。
传承
从赖氏的族谱、谱牒、宗祠、门匾、家规家训中来看支撑赖氏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赖氏族谱
赖氏族谱现今有约大大小小的两千余套。曾被许多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如,伦敦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四川绵阳市三台县的一套赖氏族谱。上海图书馆也藏有上世纪初出版的湖南浏阳秘书堂、醴陵敦本堂、平江文德堂、文华堂、宁乡能文堂、慎怡堂和江西萍乡敬爱堂、江西瑞金蓼溪、浙江松阳东阁、福建永定社前等十多部赖氏族谱。
赖氏族谱源流简表(以上坪颖川郡(松阳)赖氏五修族谱为例)
远源期:黄帝至赖氏受姓始祖叔颖公脉系
轩辕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帝窖)——后稷——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族娄——太王亶父——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叔颖(赖氏始祖)
年代:周武王十三年一世颖公受封至周景王七年即鲁昭公四年十四世祖添公失国,计五百八十二年.
逸远源期:
世系:十五显,十六秩,十七覃,十八爱,十九仪,二十合,二十一献,二十二举,二十三敬,二十四睦,计十传.
年代:周景王八年十四世祖添公失国至汉文帝元年二十五世祖先公任交趾太守共三百五十年.
上源期:
世系:二十五先,二十六仙芝,二十七好古,二十八珠,二十九妙通,三十忠郎,三十一真,三十二评一郎,三十三深,三十四童一郎,三十五功行,三十六忠诚,三十七光,三十八玄,三十九壮,四十遇,四十一匡,计十七传.
年代:汉文帝二年二十五世祖先公任交趾太守起至刘宋元嘉三十年四十二世祖硕公迁居揭阳止,计六百三十三年.
中源期:
世系:四二硕,四三灿,四四思,四五兰,四六七五郎,四七念二郎,四八三五郎,四九八三郎,五十恭郎,五一六七郎,五二七三郎,五三迪郎,五四烨郎,五五琼郎,五六绍郎,五七福郎,五八太郎,五九四郎,六十一郎,计十九传.
年代:刘宋武帝孝建元年四十二世祖硕公避地揭阳起至赵宋孝宗淳熙九年六十一世祖十六郎公生止,共七百四十三年.
近源期:
世系:六一十六郎,六二宏开,六三 干郎允禧失考,甲允祯,丙郎允详.
年代:孝宗淳熙年六十一世祖十六郎,至元统元年(公元一三三四年)甲戌祯祥堂始祖宏开公诞生.
(图5)
赖氏宗祠
遍布世界各地的赖氏宗祠一千多座,就像一方方“中国印”,在赖氏后人血脉中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从过去的祭祀先祖,修编宗谱,议决宗族大事,到现在的春秋两祭,助教兴学,敦亲睦族,制定乡规民约等变化,祠堂文化也注入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能量。
(图6)
赖氏家风家训
赖姓出自西周皇室子爵国赖子国,自古就有名门望族,历来遵循慎终追远、认祖归宗的传统理念,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秉承祖德、奉公守法、忠孝和睦、温良诚信的家规家训,养成了崇文重教、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开拓进取的良好家风。
汉代赖先,(户部主事、大司马),为国秉公执法。立言:收仓粮不避权贵,查屯田豪右敛迹。
清代赖世超,(闽粤两省武功将军)现今府第墙上依然清晰地印着家训:“岗不离守,守不离纲”,“文官愿为清史瘦,武官敢当沙场卒”。
训导儿孙:“欲知官以尚,时怀读我书”,“人生学,先立品,学圣贤,耐勤学,礼施谦,要笃信,劳而奋,事有成”。
《兴宁赖氏族谱》中的赖氏齐家睦族箴言:
孝父母 和兄弟 睦家族 重祭祀 守法纪
重生产 重敬贤 慎婚配 禁吸毒 禁非为
从历代传下来的几千个赖氏家谱、门匾、家训中,都可以看到赖氏家族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家教家风。
(图7)
荣耀
中华姓氏中,历代圣贤、皇帝诸侯、名相良医、文人学者、时代英雄群星灿烂,无数赖姓豪杰名人闪烁其间,在共生共荣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诗篇!
赖先
赖先,名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以文学举孝廉,官拜户部主事,升交趾太守,后升至大司马,加爵忠王。居颍川活州丰宁(河南临颍),该地立有忠王庙。(图8)
赖 瑛
赖 瑛,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人。(明1384年-1448年)。历任御史,太守,左布政。宣德六年(1431),授赖瑛亚中大夫正三品,提升云南省左布政,乃掌管临安府事。赖瑛为明朝边疆建设做出卓著贡献,是封建朝代官员施仁政、团结各民族共建大中华的典范。其人收入世界名人录。(图9)
赖汉英
赖汉英(1814-1909)广东花县九间乡四角围村或炭步赖屋人,原籍嘉应州(今梅州市),初于广西行商并行医,与堂弟赖文鸿、赖文光五人共同参与1851年金田起义,1852年底率领太平军水师自武昌攻占南京,夏官副丞相。
赖文光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赖文光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而后又成了新捻军统帅。在天京陷落后和霍山溃败为难之时,坚持了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的英名与业绩,永载史册。
赖氏一门三代五将军
赖氏一个家族子孙三代出了五位将军,有“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之美称。
清道光五年(1825年),赖世超(广东大鹏人)考取官职,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被封为武功将军。
赖世超一子赖英扬、官至浙江定海镇总兵官,死后晋封“振威将军”;二子赖信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封“安鹭将军”,官至一品。
赖英扬、赖信扬各自的儿子赖恩爵、赖恩锡也是军中名将。构成了赖世超一家三代五将军。
赖家五将中,赖恩爵作为林则徐的副将,成功指挥了“九龙海战”。该战打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枪,道光皇帝赐赖恩爵“呼尔察图巴图鲁”(勇士)称号,后又被封为振威将军。赖恩爵曾六战六胜守下香港岛,也是虎门销烟中收缴和销毁鸦片的实际操作者,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纸《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53岁的赖恩爵忧虑过世。据《赖氏族谱》记载,在这片赖氏先辈曾坚定地守卫过的边海土地上,赖家先后出了20多位官员。(图10)
赖传珠
赖传珠(1910.4.3-1965.12.24),江西省赣县大埠乡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图11)
赖若愚
赖若愚(1910-1958.5.20),山西五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任全国总工会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图12)
赖际发
赖际发(1910-1982), 福建永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务院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中共党组书记,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顾问等职。(图13)
赖毅
赖毅(1903-1989.4.26)原名赖玉生,湖南省平江县思村乡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图14)
赖宁
赖宁(1973.10-1988.3),四川省石棉县人。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38分左右,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山林火灾,赖宁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前往扑灭山火遇难。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名列第一名 )等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图15)
赖永初与茅台酒
赖永初(1902.11.12-1981.5.13),贵州黄平人,祖籍福建泉州,是民国时期贵州商业巨子、爱国民族实业家,始创“赖茅”酒,被誉为“茅酒之父”,是贵州茅台走向国营创始人之一。他曾担任贵州省工商联第四届执委和常委、贵州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职务。还创办了“永初中学”(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商报”等。1950年秋,赖永初先生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朱总司令接见,在上海受到陈毅市长的接见。1993年,为纪念赖永初先生为茅台酒做出的贡献,贵州茅台酒厂在“国酒文化城”内树立了他的塑像。(图16)
贡献
赖氏中华一脉,追寻人间正道,为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书写了光荣史篇!
1929年1月起,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攻后,进军赣南、闽西开创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赣南、闽西有多座赖氏宗祠成为当时苏区红军的驻地和首脑机关。
江西省吉水县水南村赖氏宗祠尊德堂是当时公略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赖氏宗祠怀德堂,曾是毛泽东主席住处;(图17)
赖氏宗祠光裕堂,曾是毛泽覃、贺怡夫妇住处。
福建省永定县城的赖家祠,曾是毛泽东主席住处。(图18)
福建省永定县合溪乡的赖氏师俭楼,曾是毛泽东主席的住处。1929年7月,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来到了长汀、上杭、永定,他一边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一边养病。1929年中秋前后,闽西特委把负责毛泽东的疗养和安全保卫的任务交给了赖连璋(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十支队党代表,享受老红军待遇),他把毛泽东夫妇安排在群众基础较好的赖氏师俭楼,亲自聘请老中医赖丰庆为毛泽东看病。同年11月,大病初愈的毛泽东主席在所住的房间南侧门扇背后的墙上,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这首词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图19)
福建省永定县合溪乡溪南村的赖氏孟良公祠,曾是周恩来同志旧居。1931年11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中央组织部长的周思来到这里参加共青团永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前往长汀、瑞金。(图20)
福建省永定虎岗村赖氏晏田公祠,曾是毛泽东主席住处。1929年至1931年,闽西苏维埃政府40余个党政军机关迁入虎岗,虎岗就成了闽西苏区的中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虎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9年8月上旬,1930年12月,毛泽东主席多次到这里调研,指挥革命工作。(图21)
福建上杭古田镇赖坊,位于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旁,是当年的红军驻地。毛泽东主席的光辉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 1930年1月5日,在赖坊村的协成小楼写的。(图22)
毛泽东主席与茅台镇赖氏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期间,三渡赤水的地点就在茅台镇赖家村附近,赖家人用赖茅酒为红军伤病员疗伤,效果显著。1935年3月16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时,负责摆渡的艄公赖应元看到船上的毛泽东病得很厉害,由于川南山高坡陡,很难用担架抬过山去,便自告奋勇背毛泽东翻过了大山。建国后,毛主席惦记着这个事,但此时赖应元已不在人世,政府即把他唯一的亲生女儿赖文真接去北京,后来文真因生活不习惯,住了几个月又回到了茅台镇。(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