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白姓网 > 白氏源流 白氏源流

白氏湖廣填川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白姓展区

湖南省長沙韶州府樂昌縣白氏後裔遷徒人員


白戴璽:系玠公派下玉球一派,壁公第十五代孫,遷徒湖北省荊楚後,於明嘉靖年間徒貴州省餘慶縣,明萬曆二十年遷徒四川省重慶府墊江縣太平裏通濟橋吉水河西岸(現重慶市梁平縣)回龍鎮居住八十三載,明末避兵僭逃貴州省思南府,經餘慶縣、石矸縣、瓷安縣。後於清康熙二十三年遷徒江津縣九龍場落業,至今。

嘉進公派下:燦位、增、珠遷江西省內。洵美遷湖南省新田縣。增臣遷湖南省桂東縣。洵巌兄弟遷徒湖南省郴州走馬嶺。錦寞、錦寶、錦峻遷徒湖南省新田縣。

漢朝公派下:延壽、英光、英祥遷徒湖南省甯遠縣黃花園,地名茶子山。洵富遷徒湖南省寧遠縣,洵日、洵裏遷徒湖南省郴州。

玉瓚公派下:所尊遷廣西省柳州府。

玉衡公派下:增福遷興寧縣。

仕倫公派下:樂儒、樂佳、樂巽遷徒湖南省,錦韜、洵元、錦稅遷徒湖南省蘭山縣,錦珍遷甘棠鎮,增香遷湖南省郴州走馬嶺,錦盛、洵發遷湖南省新田縣。增恕、增思遷湖南省新田縣,材績遷湖南省郴州走馬嶺。增舉遷湖南省郴州。

仕章公派下:錦安、增桂,遷湖南省桂東縣,錦辛遷湖南省桂陽縣。

仁琟公派下:增習兄弟四人遷湖廣省,錦側遷湖南省新田縣。

仕傑公派下:錦道生三子,遷徒翁源縣,錦惠、洵林遷英陶縣,錦忠遷英德縣,洵清、洵汝遷湖南省新田縣,增相生二子,錦德、錦玉遷湖南省郴州地名野牛洞,錦才、錦棟遷雲南省,地名一字孔。增理遷湖南省桂陽縣,增徐遷湖南省郴州。

仕宥公派下:錦祥、錦裕遷湖南省永豐縣永豐鄉。

仕元公派下:錦江、錦尚兄弟二人,遷   縣。增良遷湖南省新田縣。

仕光公派下:洵賜、洵賤遷湖南省宜章縣。

仕冕公派下:增珠、增弼遷  縣。

仕相公派下:錦魂遷興甯縣東路七鄉。

仕伯公派下:洵蘭,遷興寧縣,洵桂、洵芳遷湖南省江華縣,增楚遷湖南省新田縣。燦勝、燦腴、燦晦遷桂陽縣。

仕祿公派下:樂字派十四人,黑吉、梅吉、石養、善仔、桂生、三保、祖保、教化、抬仔、善生、福生、增坤、增乾、增皇遷入江西省,樂元遷興寧縣。

仕東公派下:錦多、錦吉、錦長、錦貴遷湖南縣新田縣。

仕禹公派下:觀舜、樂封遷   縣,洵珊遷湖南省永州。

仕悌公派下:增雲遷湖廣省。

仕俊公派下:燦華生三子,增廣、增原、增益遷  縣,增人遷臨武縣,燦二遷湖南省新田縣,樂卷遷蘭山縣。

洵棟生三子,材元、材亨、材利,遷湖南省新田縣,增呈遷湖北省武當山地名會仙橋。燦朗、燦法、燦朝遷湖南省新田縣。

樂文、樂昌、樂化遷湖廣省。

樂芬公派下:增二、增三遷廣西省郴州。炳仁遷廣西省。

樂文公派下:全遷湖南省新田縣。

實用字派:璽(載)、X、代、X、所、觀、延(樂)、燦、增、錦、洵、材、炳

代數:15,    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

白仁哲,系唐時白幼文之長子。

湖南省長沙韶州府樂昌縣白氏遷入四川內後裔人員

嘉進派下:增卿、增奇、洵昌、河賡、洵廣、燦慶、燦偉、錦墀、增青、錦慶、錦萬、錦朋、增雲、錦友、錦順,共計十五人。

漢朝公派下:熙栓,共計一人。

玉瓚公派下:學祿、學綰、任然(遷四川省順慶府渠縣漢碑場)

仕倫公派下:增寅、錦芬、錦芳、錦梁、錦廣、樂信、樂佑(又名朋志)、增嵩、錦知、錦帝、洵朝、錦柏、錦延、洵舉、洵達(遷四川)、洵泰、洵松、洵春、洵秦、洵逵、材儒、鐵貴、錦偉、洵信、增舉、增陞、錦首、錦德、洵思,共計三十人。

仕琟公派下:燦祿

仕瑽公派下:錦宏、錦弦、錦蒼、錦祿、錦月、錦政、洵蘭、洵芙,共計八人。

仲文、信然(遷四川大竹縣後經江津遷至雲南威信縣長安鄉),潤昭、樂淵、潤芳、潤昂,共計九人。

仕英公派下:增泰、增華、燦且(子孫全遷入四川省內),增蘭、洵珠,共計五人。

仕傑公派下:洵澤、錦仁、錦義、錦禮、錦信、錦珍、錦略(遷四川省梁山縣今梁平縣),增琦(生七子全遷入四省內),錦譜(生子全遷入四川省簡州今簡陽許家岩溝),錦語、洵繼、增魁、材倫、炳邦、燦遠遷入四川省重慶府壁山縣胡裏樹,增勇、樂案(生八子全遷入四川省內)、燦配、錦述(遷四川省成都),共計十九人。

仕元公派下:錦遠、錦達、增瑽、錦述、增瑗、錦道、錦昱、洵海、錦福、增卓,共計十一人。

仕光公派下:錦浩、增攸、增璤、錦海、增員、增仃、增士、增久,共計八人

仕伯公派下:樂芙、樂謙、增鵡、燦禧、增調、增倫、燦訟、燦玉、燦滿、燦菊、燦鴻(遷四川省簡陽縣)、燦漸、燦沛、燦清、燦汲、燦深、燦周,以上兄弟遷入四川生活上簡州今簡陽市。燦慥、樂燭、樂慎、燦作、樂悌、燦懽、樂輝、燦忻、燦新、錦盼、增蒜、增艾、增荇、增泣、增茂、燦二、燦三、樂春、樂淵、燦勸、燦勉、樂梧、燦勳、樂楊、樂柳、樂桐、燦傅、樂永,共計四十五人。

仕東公派下:樂汝、燦開、燦貴、樂甲、樂丁、應洵、則寅、樂采,共計八人

仕禹公派下:士興、樂宏、燦炳、燦松、燦華、燦脫、燦鴻、增嘉、增近、增相、增牲、樂閭、樂閣、燦斐、燦信、燦材、燦善、燦易、增耀、增昱、增楊、增光、增裕、增甲,共計二十四人。

仕悌公派下:錦臨、增昂、增熹、增田、樂梓(一派增字六人),樂楠一派增字四人,樂棫一派增字四人。樂福生五子,有增霞、增天、增地、增彩、增氣。樂杞生四子,有燦舜、燦禹、燦湯、燦週。樂洪生三子,有燦恕、燦忠、燦志。樂卷生三子,有燦光、燦建、燦業。共計三十九人。

仕俊公派下:樂賢生五子,有燦春、燦夏、燦秋、燦冬、燦年,共計六人。

××公派下:樂宗、樂雲、樂子、燦先、燦逢、燦昌、燦文、燦周、燦達、燦遙、燦還、燦迪、燦週、燦延、燦遠、樂玉、燦五,共計十七人。

×××公派下:樂棟、樂梗、樂植、燦四、燦海、燦名、燦楊、燦左、燦右、燦吉、燦興,共十一人。

樂芬公派下:材棟、材琦、材誠、材卿、材訓、材邦、材全、材達、材廷、材道、材椿(兄弟十四人全遷入四川省各地)共計十二人。

樂泰、樂竺、樂文、燦鬥(吾)之三子,增是(遷入四川省重慶府壁山李官橋(坊橋)),共計五人。

樂梅公派下:燦仁、燦玉(遷入重慶府壁山縣),共計二人。

樂柏公派下:增士、增庚、增未、增志、增慇、增雲、增行、增雍,共計八人。

燦玉公派下:增日、增富、增賢、增秀、增儒(生五子全遷入四川省)、錦元、錦亨、錦仃、錦貞、錦利、錦發,共計十人。

明樂公派下:材富、材貴、炳開共計三人。

實用字派如下:應(任、所)、士(潤、仲、觀)、樂、燦、增、錦、洵、材、炳(學)。

代數:19,         20,             21,22,23,24,25,26,27,  共計二百九十七人。

  


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明初遷往全國各省後裔

明崇禎七年記載於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白氏譜首

一支遷江南北直,順天府,盛京;

一支遷廣東的惠州、潮州,廣西;

一支遷江西(贛州、吉安二府);

一支遷雲南、貴州、山東、陝西;

一支遷下浦、日本、瑗州、肇處;

一支遷四川成都府的新津縣、華陽縣,潼川府(白元山),忠縣、萬縣,順天府(西充、南充、廣安、岳池,白明陽),重慶府的南川縣、綦江縣、江津縣(白興剛又名白成)、酉陽縣(木洞、薑永場、二聖場)、彭水縣、黔江縣(白空山)、墊江縣鶴游坪白家場(白元一)、巴縣今洛磧(白初慶)、奉節縣、豐都縣三元鎮

四川、貴州白氏後裔遷徒人員

一、貴州省湄潭縣高臺鎮太極壩,白應枝第六代孫白金玉,妣李氏,生四子,遷四川省永甯府宜賓高縣,以後轉遷至雲南省大關縣青龍鄉。白應枝第五代孫白文昌,妣周、石氏生一子,白朝玉遷南龍鄉。白應枝第八代孫白正元,妣韓氏,生二子白萬年、白萬潤,遷四川省開州(今重慶市開縣)雲陽縣雲集鎮,現有後裔白明昭,中學教師退休。白應枝第八代孫白正國,妣韓氏,生一子白萬貞,遷貴州省貴定縣。

二、貴州省習水縣東凰鎮程在鄉,白雙壽又名本七,第七代孫白子榮遷貴州省開花(化)府。

四、貴州省遵義縣三合鎮金雞鄉,白邦武遷雲南省。

五、貴州省遵義縣蝦子鎮寶河鄉白家莊,白彬遷貴州省銅仁縣。

六、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白氏由四川省遷去。

七、重慶市江津縣灘盤鎮苟舟壩村白家灣,白宗元生四子,明末備兵遷入貴州省仁懷縣,二子、三子未歸。系白興剛第七代孫。

八、重慶市江津縣灘盤鎮苟舟壩村白家灣,白興剛第七代孫,白宗應抱羅姓子,更名白世遠,遷四川省瀘州市蘭田壩,卒於瀘州蘭田壩,留有子孫。

九、重慶市江津縣馬宗鎮,白光雲之次子遷貴州省桐梓縣,四子遷江津縣保安鎮。

十、重慶市江津縣德感壩,白興剛第二代子白世明,隨子始思在明萬曆前遷貴州省仁懷縣赤水裏白村壩(現名習水縣程寨鄉紅旗村白村壩),第七代孫白萬才遷徒桐梓縣。

十一、重慶市江北縣洛磧鎮,白初慶第七代孫白懷玉,妣李氏,遷四川省酉陽縣。白琦玉,妣王氏,遷四川省廣安縣。白懷輝又名白輝玉,妣吳氏,遷四川彭水縣郁山鎮朱沙鄉。白懷獻,又名白獻玉,妣王、張氏,遷四川省江津縣。

十二、重慶市墊江縣白家場鶴游坪,白壁公第十六代孫,白仕孔之孫元三公遷江津縣,元二公遷洛磧鎮,元四公遷綦江縣,元五公遷銅梁縣、忠縣,元六公遷壁山縣。

十三、重慶市墊江縣白家場鶴遊坪,元一公第八代孫琯、璽、琮,明末備兵遷貴州省貴陽城舊街未歸。琅公遷貫斯坪。又一支遷四川省鄰水縣九龍鎮興仁鄉白家壪。

十四、重慶市長壽縣龍塘鄉三甲,地名桂花園,白世懷第四代孫,白昱元,妣潘氏遷永川縣石廟場(今石竹鎮),原來蘇鄉三甲地名何家壪。

十五、四川省長寧縣白家灝,白煥如第八代孫白必甲,遷四川省珙縣,第九代孫白登慧遷四川省宜賓縣。

明末備兵,白煥如之後裔,清初,白養智遷成都,白養敬遷南溪,白養益遷江安縣大廟場,其子孫遷回長寧縣,白養信遷回長寧縣白家灝。

注:白煥如第七代孫養智、養敬、養益、養信,永譽、屬永字輩。

白氏遷入渝、川、黔、滇、湘、粵、陝始祖錄

白載璽,又名白璽,系玠公派下玉球公一派,壁公第十五代孫,原居江西省吉安府,轉遷湖北荊楚。生於明朝正德五年(西元1510年)庚午歲,遷川時二十五歲,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乙未歲(西元1535年)遷入貴州省遵義府(當時屬四川省轄)餘慶縣居住。明萬曆十九年,貴州省酋長在遵義地區立地反明,璽公子孫逃至四川省重慶墊江縣太平裏通濟橋吉水河西岸居住,住八十三年。明末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湖北穀城縣雜縣令起兵反明,璽公第四、五代子孫僣逃貴州省思南府、餘慶縣、石矸縣、瓷安縣暫住數載。清順治十八年,經敘寧府(今敘永縣)軍糧府(今瀘州),來至江津縣鶴山坪金扁擔居住八年,轉遷江津縣羅家槽程家莊居住,至清康熙二十三年來江津縣九龍場坪上。鄒家岩、窗沱三處種占落業。至今已傳至21代,964戶,2824人,十四代孫克金,號應龍,西元2001年4.4

白南祿,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珠市巷地名大橋頭。先祖白章甫,宋朝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乙未歲(西元983年)進士。兄弟游襲侯爵,傳至二十四代。明朝天啟二年,貴州省安邦彥反明,以指揮隨同王三善入黔,後裔白世臣遷嘉定府,白雲鳳遷四川省,至今已傳十七代,326戶,1834人。貴州省黔西縣,白中玉提供資料。

白仕彥,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珠市巷地名大橋頭。白仕彥以武介入京,受川南按擦史,清初康熙二年任付將,隨吳三桂平水西之亂入黔,現傳15代,58戶,340人,現成貴州修文縣,白仿賢提供資料。

白來鵬,原居江西省廬陵縣珠市巷地名大橋頭,于明初晏戊子任貴州巡撫,來鵬公任都司入貴州省貴陽城內,現傳27代,405戶,1949人。現居貴陽城郊,白雲孚提供資料。

白占武,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羅因石,地名吉花杳。明末清初隨吳桂平水西之亂來貴州省織金縣城關貓場定居,已傳17代,150戶,635人,白啟才、白雲孚提供資料。

白滿柱,原居江西省廬陵縣珠市巷地名大橋頭,系貴陽城郊白來鵬之後裔,已傳十六代,404戶,2100人,現居貴州省安順地區黃臘場馬頭山。白光曙提供資料。

白文錦,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明末隨吳三桂平水西之亂後遷來貴州省畢節林口,後又遷修文縣地名茶林屋基居住,至今已傳15代,25戶,145人,白元良提供資料。

白雲,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隨吳三桂平水西之亂,後遷入貴州省清鎮縣地名新店子蒙家橋,至今已傳15代,14戶,85人,白雲高提供資料。

白以駿,原居江南應天府楊都街,明初保建文皇帝來貴州省,原遷黔西縣地名龍家華龍在田,今已傳22代,45戶,230人,白煥安提供資料。

白磷,原居江南應天府楊都街烏市巷,明初隨軍追建文皇帝來貴州省黔西縣中坪鄉地名花溪莊,至今已傳22代,36戶,186人,白俊才提供資料。

白文煥,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遷貴州省金沙縣馬蹄石,已傳14代,250戶,513人,白丞操提供資料。

柏進表,原居陝西省鹹陽縣大榮裏白家村,于明朝嘉靖時任指揮史,征漬蕩平匪亂後遷芒部郡鎮雄賊屯。生二子,長曰木長玉,次曰森長,列居享祿局,今鎮雄縣紹腳。進表次子柏天玉,遷貴州省威甯縣許家莊村,已傳十七代,265戶,1300人,柏光恒提供資料。

柏振玉,名天玉,柏進表之次子,現居威甯縣許家村,已傳十六代,416戶,1919人,現居貴州省威甯縣麼虞鎮,柏明玉提供資料。

白如玉,原居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聽聞起祖是翰林),金雞草寇入京,祖公越牆逃走到四川省瀘州,與萬氏祖母結婚,生一子姓萬,萬氏亡後遷至永甯府地名龍龜,以外孫補白氏之後,已傳8代,35戶,200人。現居四川省興文縣蓮花鎮采江村。白光福提供資料。

白雋,仲文公之父,系樂昌白氏由江西省遷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清康熙三年,遷四川省大竹縣,後經江津縣雋公歿,子孫遷四川省敘甯府富順縣鴻鶴鄉登壩,地名高豐塔清水塘白家埡,後遷雲南鎮雄府紮西三莊(今威信縣長安鄉),已傳十七代,480戶,2548人,白書香提供資料。

白可仕,原居湖北省寶寧府孝感鄉麻郴塘,明末遷來四川省寧永縣,後遷雲南省大關縣青龍鄉,已傳十四代,58戶,398人,白德全提供資料。

白萬金、白萬銀兄弟二人,原居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清初遷入四川省永寧縣,後遷去雲南省大關縣青龍鄉,已傳12代,138人,屬少房,白德雲提供資料。

白玉泰、白玉和兄弟二人,原居南京應天府高石坎竹子巷,先遷雲南省曲靖宣威白家壪,後遷雨多落,留一子居達細夏(即今白家壪),已傳七代,68戶,897人。白天雲、白雲滿現住宣威縣務德鄉白家壪壪,提供資料。

白世榮,原陝西省長安縣,備兵來宣威縣住家,已傳10代,6戶,30人,白鐘偉提供資料。

白金國,原南京應天府石碑坊北豐街竹子巷,於明末清初以貿易來雲南省寶山縣,已傳十代102戶,518人,現居落水鄉多平村,白英提供資料。

白天容、白天春兄弟二人,原南京應天府石碑坊北豐街竹子巷,于明天啟年間祖遷至雲南省寶山縣石馬田,已傳12代,200戶,1124人。

白鳳琦,原陝西省鹹陽縣,遷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因水災從湖北省遷四川省敘州府南溪縣下灘子白家坳,明末備兵遷雲南省羅平縣住家,已傳12代,25戶,198人,白文舉提供資料,住貴州省興義縣,白世明公遷奎香所,已傳十二代,74戶,403人。

白正雄,原始祖白志光,宋朝寶祜年間,從四川省江津縣走籍,系白啟之子(當時江津縣令)五世祖白大觀遷四川省永甯府(四川省敘永縣),傳至七代白世勳,由永甯府遷四川省江安縣大廟鄉,已傳十六代,80戶,424人。白南臣現居江安縣大廟鄉白家壩。

白煥如,原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由楚遷四川省下南道長寧縣上安鄉居住,至明末崇禎十七年兵亂,煥如公逃難回至白家灝,已傳13代,61戶,581人。其子養智公分居成都,養敬公分居曹溪(朝)。養益公分居江安縣大廟,子孫分居南溪縣中華鎮幹灘子三塊石,已傳七代,19戶159人,分居南溪老道鎮已傳七代,10戶,55人,共計90戶,795人。白國炳居長寧縣,白貴全、白家強居南溪縣提供資料。

白鼎,原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鼎公在明末崇禎時受任成都都督,被奸臣陷害,其子白梅、白憤二人避居瀘州,遷四川省興文縣五星鄉,九姓同居白家坡,現居四川省興文縣古長房,已傳十四代,139戶,1249人,白懷營提供資料。

白世清,原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清雍正三年遷大定府學院開平街,隨十大指揮平水西之亂(今水城),已傳14代,10戶,6人,白正龍,現住貴州省大方縣瓢井壩卷洞門提供資料。

白汝其,原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于清雍正四年平貴州安順市黑苗之亂,來贅樂門生二子,一曰培,二白納,後遷大方縣雙山住至今,已傳十三代,15戶,98人,白祖學提供資料。

白光玉,原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平水西之亂來貴州,落業于谷裏白家營,咸豐、同治之亂,白光玉公守營被破,逃至大方縣兩路居家,已傳七代,21戶,135人,白中學提供資料。

白燦遠,原居湖南長沙,啟祖白壁,宋元豐進士,致仕道經樂昌,鳳凰山定居於此,清康熙下詔移民,遷徙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壁山縣登裏六甲伍麻橋居住,已傳十四代,380戶,1900人。白達立,白根躍,白秋提供資料。

白興剛,又名白成,原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轉遷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地名都二爪尖。明洪武二年奉詔入川於江津縣對門中渡街落業,於明末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子孫備兵遷貴州省占80%未歸。已傳24代,13000戶,49000人,白正全,江津縣石蟆鎮,白光錫,合江縣福寶鄉,白光動,字自均,江津縣灘盤鄉苟丹壩。

白宗仁,脈自長沙紫竹園,思南安化入川前,百代秀山出繼世,一枝璧茂鎮坤乾。清康熙初年白應祥遷來四川省永川縣馬坊場,地名白家橋、白家岩居住,其子孫遷去四川省敘永縣馬嶺鄉黃桷坪三塊石,已傳十七代,1500戶,5000人,白鴻鈿、白昌炳提供資料。

白朋陽,原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元末入川於川北道順慶府西充縣群德鄉白家戶,已傳31代,12000戶,35000人,子孫散擴散播在西充縣很多鄉鎮,退休縣長白朝永提供資料。

白開基,名萬年,原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地名高街詹,清初由奉節忠蠻院遷廣安縣榮祿鄉嚴家裏落業,傳至二代白應鶴兄弟三人分遷,長房居廣安白市鎮白家溪,二房、三房遷消溪場白家坪,至今已傳十七代,1800戶,5000人。

白從芪,原廣東省韶州府麻城縣地名高街詹,清初康熙年間遷來川北道渠江縣(今渠縣)漢碑場白家壪住至今,已傳十二代,200戶,700人,白文俊、白龍泉住渠縣岩峰區漢碑鄉白家壪提供。

白應枝,原江西省甯江府什字街前定居,後遷湖南省長沙紫竹元。明中期遷來貴州省東卜宅,後遷高溪田畔榮廷艾子元,分居湄潭縣高臺鄉太極壩,至今已傳十七代,618戶,3200人,白明善、白明坤提供資料。白應朝,系白應枝之兄長,子孫不明。

白文廣,生八子(無譜可查),分居,長、二房居重慶市江津市嵐峰場白家灣,三房居重慶市銅梁縣地名舊縣,白雲彬提供。四房居重慶市合川縣麻柳坪(查無此房)。五房居重慶市銅梁縣沙坪。六房居重慶市銅梁縣虎峰鎮。七房居重慶市壁山縣大路場。八房居重慶市銅梁縣蒲昌鎮。已傳十四代,加前兩代共十六代,2750人,900戶

白雙壽,名本七,原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碑礁河人氏,生於明正德元年丙寅歲(西元1506年)建原籍隨三楚客商同路來貴州省仁懷縣赤水裏白栗壩落業。傳至明嘉靖二年西元1524年,買當地田土九處,至今傳十四代,700戶,2000人。

白雲開,原江西省南昌府,清雍年間遷來貴州省湄潭縣城邊居住,至今已傳十二代,40戶,130人。

白靈兄弟三人,原江西省甯江縣龍虎縣城門前地名大保,遷入貴州省遵義縣,後山地名木魚山,後遷白家莊落業。白彬遷去貴州省銅仁縣。白福,去向無考。已傳十四代,280戶,800人,現居白步塘。

白邦文,原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地名大田角,遷來貴州省遵義縣金雞場落業,兄邦武遷雲南何縣無考。邦文之子孫已傳十四代,300戶,1500人。

白初慶,原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地名七股堰大柏樹人氏,於明洪武十八年乙丑歲西元1385年入川於江北縣洛磧鎮,地名祖壪,至今已傳二十七代,2500戶,8000人,秀生500人,舉人300人,白自均提供資料。

白元一,系仕孔公之子,壁公第十八代孫,原湖北省黃州府蘄水縣,因貿易,六兄弟遷四川省,其於二三四五六房杳無考,明嘉靖年間遷川東道重慶府墊江縣白家場,至今已傳20代,4200戶,12600人,白在邦提供資料(其中鄰水縣九龍鎮興仁鄉白壪200戶,600人),有譜系者尚未錄盡,參閱家譜原文。

白仁哲公,系白幼文之長子,已傳50代,四代夔公子白思文、白思禮隨父遷南陽,七世逢緇到七世白珂公,十八世元實公任武昌太守,子白良山徒武昌江夏,十九世兼善、達善二公遷徒武昌。或有十七世祥可派下十八世白章公徒廣東,二十二世白箕,仲錫公二人營商去廣西未歸。

白海泗,明洪武二年戊午由江西南昌縣奉召遷來湖北省黃坡縣南鄉灄口河濱(今白家壪)。

白世祥,明初由南昌筷子巷遷來麻城縣中  驛鎮。

白正倫,北宋元右間由河南南陽遷來湖北省江夏。

白素斬,公派下第41代孫白整公字思齊,明永樂四年中進士,十代孫白寅公字守溪,十一代孫白燠公自安吉壪高石坎瓦查巷出發,奉命督師,住昆明三世街平滇亂,公生六子。

白祿公,於清時由南京隨軍入滇,後裔留居宜良縣。

白世華公,原居四川省南溪縣東門外中華裏,因明末(1644)年備兵遷徒彝良縣龍爪壩置業。

白大寵(受姓78世)。

白承宗(受姓77世),原籍南京,備兵遷來雲南省寶山縣。

白以駿,明初護送連文皇帝入黔,江西應天府楊都街。

白磷,明初追建文皇帝入黔,江西應天府楊都街。

白興祿,(受姓73世),字運濤,原江西省廬陵,明萬曆甲寅科武科,明天啟水西變亂,授十路指揮使入黔平亂,亂平後屯田于修文縣。

白正倫,北宋元右間由河南南陽遷來湖北省黃梅縣。

白真公,由河南開封入仕後宦游黃梅赤壁定居。

白子聰,系白崧甫之孫,明嘉靖進士,任沔陽縣令。由龍山白氏支中遷來湖北省仙桃縣(台沔陽縣)。

白起實公裔十二世白簣公,徒灃州慈利縣,其後裔在十世白世鐸及四子白載明徒居四川萬縣。

白珂,遠祖白宗禹,明代官員,始祖白丹衷,明代武官,在明崇禎時四品官,由陝西省岐山縣高店子地名大槐樹遷來龍安府青川縣居住。白丹衷生二子,一曰白琮,任知縣定居青川縣城。二曰白瑚,定居甕家壩,仕過知縣。

白大隆,原任陝西省南鄭縣青石關,宋末元初營商來巴蜀,傳至數代,白玉環始定巴中縣青木鎮。

白三昱,明末清初由廣東韶州府移居巴中縣石城興隆地名和羊鳳。

白玉,陝西清澗縣人,明時任四川化林營守備,生二子,長曰白太素,次曰白太易,遷達川縣石板鎮建業到今。

白盛,清初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來重慶市雲陽縣雲集鎮,後遷到養鹿鄉。

白樂素,清初由廣東樂昌遷來四川省簡陽縣普安場。

白俱堰,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從南京應天府橋樹。

白全,  公生一子白志高,兩孫,一曰金秀,二曰金珂,全公生於元順帝至元庚午歲。

白珩,自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省瀘州崇義鄉茜草壩茅巷。

白順(白珩弟),進川。

白尚貴,原籍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省瀘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