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芮姓网 > 芮氏源流 芮氏源流

芮姓源流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芮姓展区
俗话说:“亲有内外之分”,因有内侄、外甥以别远近。古曰:河之北则为内,河之南则为外。故今黄河以北有内黄县也。内邻水而称“汭”,郑玄曰:“内之言汭也,盖人皆面望水。”山西运城地区历山,有沩、汭二水,南为沩水,北为汭水,因而居住在汭水的部族被称之为“内人”。汭河之地草木茂盛,因而内人又称“芮人”。所以芮城以草木茂盛而得名。《芮王庙记》曰:“芮者,古初以草著名,故有芮氏蔓延而有芮国”。古彝器有“内仲子鼎”,杨伯峻认为:“内即芮也”。《辞海》:“芮通内”,《毛传》“芮,小崖也”。小指内,大指外,芮伯因居内而得名。秦始皇建立郡县制,芮城之地归内史郡所辖,内即由芮而来也。因知上古时,芮、汭、内三字意近形似,故而通用。  

据《芮国源流考》记载:“芮处黄河中游,舜禹故乡,建国可上溯夏、商、西周,春秋始衰,前641年被秦人所灭,历时长达1300—1400年之久,鼎盛之时,居于辅佐之位。”由此而知芮国兴创于夏,初只有山西芮城之地,为夏都畿内侯。芮国河对岸的陕西大荔县属西河侯国;商时芮国西渡占据了河西侯国之地,使芮国在殷时地跨大河西北,成为历史上跨河而居的侯国,雄居西方,位居西方之长,因伯为长,故称“芮伯”。周景王曾曰:“自夏以后,芮为吾西土,受为西土之长”。芮国势力一直相沿至周,其地西有陕西朝邑(陕西大荔县)南芮城,北有山西芮城;《括地志》曰:“朝邑县南30里有南芮乡、北芮乡,为古芮伯城”。《诗•大雅•绵》记载:“虞芮质厥成”。虞国在山西平陆县,因知芮、虞二国在山西为邻,芮之西土则是指山西芮城的古内水而言。  

当殷纣末年,天子昏暴,虞、芮二君乘天下大乱而扩大自己的疆土,因虞、芮二君为争夺两国之间的田地相争不下,虞、芮二伯相约到西岐周国请西伯姬昌给与评断。当虞、芮二伯来到西周境内,见周大夫和士民之间互相礼让,感而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也,此去只取辱耳”。于是虞、芮二伯归国,退而相让,使争议之地弃为闲田。诸侯闻之,归周者四十余国,是为文王受命元年也。  

周武王取天下,虞、芮虽取悦周文王,但因与殷商王族有血缘关系,所以周武王毫不手软地将虞、芮二国灭亡,将虞国封给吴太伯裔孙虞仲;另将芮人迁于华亭,而后将同宗姬姓兄弟封于芮国河西部的芮城,仍为芮国;而将芮国河北部划给魏国,将芮国自此一分为二,削弱了芮国的实力。因而西周芮伯为姬姓,陆德明证曰:“非同姓不封,姬姓也”。  

姬姓芮国是西周的畿内诸侯,芮伯之位又在虞、魏两国之上,故而芮伯世为周之卿士重臣。周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传世;周成王即位,芮伯为顾命大臣之一;周厉王无道,芮良夫作《桑柔》16章,讽劝厉王改恶从善,足见芮伯在朝中富有众望,而且辈出英才。东周之时,因芮伯万荒淫无道,周恒王11年(前709)芮伯万被其母芮姜赶出芮国,客居于魏国郑村,因而此处被称为“芮伯城”。芮国另择立新君,因芮国此举未得到周恒王的认可,于是西域秦国奉诏出兵干涉芮国内政,因秦国执强轻敌,结果被芮国击败。次年周朝王师与秦师共同出兵围魏,将芮伯万解救出来;前707年西戎人将芮伯万迎于郑;前702年秋秦穆公帮助芮伯万回到芮国重新复位,芮国由此成为秦国的附庸国。秦穆公20年(前640年)秦穆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在其枕侧再留一个附庸国君,于是在出兵灭掉梁国的同时,亦将芮国灭掉。芮伯国西境为同国,东周初大荔戎灭掉同国,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秦厉公16年(前461年)秦国灭大荔戎国,在芮、同二国的基础上设“临晋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临晋县归内史郡所辖;晋武帝时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因白羌和大荔戎长期居于此地,朝邑芮国的芮人文化,渐渐衰亡,今只有南芮乡、北芮乡,为古芮伯城留下一些遗迹。  

魏国郑村,因芮伯万曾居此避祸,而称“芮伯城”。周惠王16年(前661年)晋献公灭掉魏国,将芮城赐予毕万。西汉时在魏国之地置“河北县”;北周时改为“芮城县”,因此芮城的芮人文化比较发达,芮伯后裔认为:芮伯曾封公爵而为伯长;西周时,芮君原应有天下,但他将天下推让给周天子,使周王室非常感其恩德,因而民皆被其泽,故而称芮伯为“芮王”。今芮城安家涧有芮王庙,祀芮君,王号则出于此典。芮国灭亡后,芮人以国名为氏,称芮氏、芮伯氏;周朝中掌管著作简册、册命诸侯卿大夫及爵位、俸禄废置的官称“内史”,《左传》记载有:内史过、内史叔服、内史兴父等史官,其后则以官名为氏,称“内史氏”。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的演变,古代的内氏、内史氏、芮伯氏先后都改为芮氏。历史上芮氏名人辈出,三国时有溧阳侯芮玄,宋有右文殿修撰芮煜和清官知县芮及言,明有清官甘肃巡抚芮钊,清有著名学者芮城,今有名人芮杏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