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
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
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的汉水流域一带。 季连为芈姓,这在陆终之前是不见记载的。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可见颛顼一系均为姬姓。但自祝融陆终之后,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有六姓,而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这从人类的演进过程看,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姓氏典故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认识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故逐渐严格限制“同姓不婚”。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最初当是一个氏族。由于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后代与另一个姓(氏族)的后代通婚,这样必然在一个姓之下出现了一些新姓,一个氏族(部落集团)也就裂变成若干个新的氏族了。
姓,原义为生,在史籍《号甲盘》中即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