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家谱论文 家谱论文

魏育林:家谱编修的回望与推进

时间:2022-11-07 来源:本站综合

编者按:本文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书记魏育林专门为第八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撰写的论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种以谱记形式,记述一个具有相同血缘家族传承关系为主体的人口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重要史书。

家谱也称谱牒学,是一门传统古老的学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缘寻根的一种重要文化依据。进入3~4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期,在甲骨文、青铜器上已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这里真正记录了当时有关姓氏的历史,所以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应有3300年,这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文化自信。

1.jpg

一、家谱的诞生与发展

伏羲、黄帝、夏商之前的时代为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也随之诞生。

所谓口传家谱,就是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这是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

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如:彝族“毕摩”鲁成龙,为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传承人。其口传谱系为: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

结绳记事,在文字出现之前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在《说文解字》中就有“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活动。

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绳子打结记载世系、记录家族成员,形成的家族情况记载,称为结绳家谱。

如:满族的子孙绳,如果家族里生了男孩子,就会在子孙绳上系上小弓箭,寓意男孩子长大以后身体强壮,不忘祖上武功。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则会系上红色或者黄色的布条,祈愿女孩子长大之后温柔善良。隔代之间,会用猪后膝骨隔开。

2.jpg

甲骨文家谱,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甲骨文博士李立新研究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其中,家谱刻辞共发现三片,最有名的一件是《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片刻辞,亦即《英国所藏甲骨集》第2674片,是以男子为世系的专记私名的谱牒,共记录13个人名,其中11人为父子关系,2人为兄弟关系。这篇家谱,共记录了武丁时的一个贵族“儿”11世祖先的私名,以每一世30年计,这篇家谱记载了武丁之前300余年的家族谱系,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

商代晚期,出现了青铜器。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

《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大面积分封、王侯世袭的需要,分别建立皇帝属籍,诸王世谱的诸侯侯籍,并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官修家谱。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唐代是家谱的兴盛期,提议编撰《姓氏录》的宰相李义府,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入流。

二、家谱的转型与创新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化为灰烬。诗人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中写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因此主张重修谱牒。

欧阳修编修 《欧阳氏谱图》,苏洵编修 《苏氏族谱》,提出了新的编修家谱宗旨、原则、体例与方法,带动了宋代私修家谱的蓬勃发展,家谱由官修走向民间。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清代以及民国,家谱编修得到普及。康熙九年(1670年)进一步向全国 颁布“上谕十六条”,在清政府倡导以孝治天下的伦理思想影响下,清代的一些士大夫将修谱视为贯彻孝治思想的实际行动。

孙中山十分重视中国家谱的编修工作,于1916年、1920年、1923年分别为孙氏、阚氏、詹氏三部族谱撰写了谱序。1912年5月,还在广东参加孙氏宗亲会,并发表演说∶“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3.jpg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编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改革开放之后,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更加明确了家谱的重要作用。强调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资料。

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利用家谱来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寻根问祖的活动蔚然成风。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家谱编修热潮,各姓氏家谱以村庄和家族为主,展开的以民国家谱为基础的续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编修的认同感不断强化。同时,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的成立,为全国各姓氏编修家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家谱纂修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三、家谱编修的普及与推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概括。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提出“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jpg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两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要重大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在传承发展上下功夫,在创新推进中做文章。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培训、搞展评,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为提高家谱编修质量和效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每年举办多期“家谱编修培训班”,特邀国内著名家谱专家和教授讲授,家谱编修理论,培训使用智能家谱编排软件,培养家谱编修专业人才。

5.jpg

培训结束后,经考核成绩优良,荣获家谱编修师资格,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家谱编修专业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家谱编修的质量,掀起了家谱编修的新高潮。

在抓好培训的同时,从2015年以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家谱委员会承办的“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每年10月份在郑州举行,已连续七届。每届大会,参会人员400-500人。

6.jpg

经过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已经成为家谱主编及编委会、姓氏文化研究会主要人员、传统文化研究者和家谱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和联欢大会。实现了:“有谱之人来摆谱,每年十月大聚会” !

通过举办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做到了普及家谱知识,讲好家族故事,展示文化精髓,传承华夏文明。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哲学问题。

二是抓研发、搞创新,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河南省家谱研究院,经过十几年精心研究打造的人工智能家谱网络编修排版系统,利用电脑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把传统的家谱构建为网络共享平台。

该软件可以生成16种家谱格式,而且格式可以自由切换。这16种家谱标准格式是家谱专家从近万种格式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我院还拥有一批专家团队和一支专业的修谱团队,创建了修谱软件系统和家谱数据库智能大数据平台,开创了“家谱互联网”的新时代。该系统已被普遍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家谱编修速度和质量。

三是抓基础、搞开发,解决“持续干”的问题。

在抓好软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抓基础、强硬件,不断开发新资源、开拓新市场,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此,我们精心打造一流的家谱编印基地。中国家谱排版印刷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家谱编辑、排版、印刷一条龙综合服务机构。能够专业收藏、研究、编辑、排版印刷,我们编印的家谱保存时间长(可长达数百年、千年),古朴典雅、豪华大气、传世珍藏。

在此基础上,科学推进家谱馆建设水平。2005年,创建了中华家谱馆,共收藏全国500多个姓氏、1万多部、10多万册家谱。已成功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数千个姓氏家族有效提供了家谱查询和寻根对接。

中华家谱馆所取得成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2020年初,由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共同主办,各单姓委员会积极参与,开始联合共建老家河南家谱馆。

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一年多来,共接待参观人员一万多人。其中:省部级领导23人,厅局级领导约三、四百人,成为省档案馆各展馆参观人数最多、反应最好的展馆之一。

我们坚持以“老家河南、根在中原”为展示主题,以“突出教育、资料汇聚、观众至上”为指导原则,为做好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的展陈、收藏,传承、发展,特别是为家谱收藏、整理,查阅、寻根,编修、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收藏有1000多个姓氏、20000多部、20多万册全国各地家谱。

在坚持动静结合、展陈相融的布展特色的基础上,主体分为8个展厅:第一展厅,姓氏和家谱文化综合厅;3、4、5展厅,为家谱陈列厅;2、6、7展厅,分别由62个姓氏组织布展;8号展厅,为家风家训厅。

同时,还建有专家室、研究员室、多功能室、研讨室、智能家谱室、编目室。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基本建设和提标升级,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家风家训、引领风尚。为贯彻落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了历代名人,尤其是河南历史名人的优秀家风家训,旨在发挥以文育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2、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农耕文化、城市文化、都城文化、制度文化、汉字文化、元典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等起源于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也是中华姓氏起源地,起源于河南的古今姓氏共有1834个,在当今前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

3、家谱源流、一目了然。家谱馆将中国家谱发展史分为九个阶段,采用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家谱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4、海量家谱、寻根问祖。家谱馆既是家谱收藏的图书馆,也是家谱查询的阅览室。这里收藏的家谱数量和品类,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收藏有全国各地1000多个姓氏家谱。

5、姓氏展厅、异彩纷呈。姓氏独立展厅全面展示各个姓氏的起源与变迁、历代名人、历史功绩、文物精品和家谱资料等内容,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问祖、交流联谊、查阅资料、编修家谱等提供了场地和平台。

6、多功能室、丰富多彩。为家族寻谱联谱、家谱编修、组织研讨、寻根问祖等,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确定的“黄河文化地标工程;中华文化展示平台;姓氏寻根谒祖平台;家谱收藏编修中心;谱牒文化培训中心;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各类学校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八大目标有序推进,为建设一个让各级领导满意、各个姓氏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老家河南家谱馆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魏育林,内蒙古党委办公厅一级调研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书记。《魏氏宗谱》《中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