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家族源流厘清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连姓展区
《根》考证,连氏家族“望出上党,脉自应山”。台湾连氏家族源远流长,春秋时开宗山西上党,西晋时南迁河南固始,唐末移居湖北应山,北宋末年宦居福建龙溪,清康熙年间东渡台湾宁南坊。
从应山始,连战的繁衍世系、迁徙路线清晰可辨——
一世祖连总,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进士,任广西、四川副使,诗人。由福建闽侯迁居湖北随州。
三世祖连光裕生于后梁开平庚午年(公元910年),卒于宋淳化甲午年(公元994年)。宋初,连光裕任应山县令,后任磁(今河北磁县)、郢(今湖北钟祥)二州推官。光裕公勤政爱民,清风峻节,名重一时,后卒于任上。应山人追思惠政,迎光裕公灵柩以葬应山黄榜山之原。
从此,连战家族定居应山,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四个朝代,时间近300年。
八世祖连南夫(北宋著名抗金英雄),南宋绍兴年间罢官隐居福建龙溪。卒葬龙溪连山(今龙海连山),谥忠肃,赠太子少傅。2006年4月,连战先生到龙海市马崎连氏宗祠祭拜的开基祖,就是连南夫。
清康熙年间,南夫公十九世孙连兴位“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定居于台湾府城内宁南坊马兵营。至连战先生,连氏已在台繁衍九代。
留根在斯——百代风骚胜迹犹存
如今,广水保留有连氏先祖的多处遗迹:
——位于广水南部风景如画的蔽山之阳的连舜宾墓,又称连处士墓。连舜宾葬于宋庆历二年十一月四日,距今965年。连处士的得意门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在应山师从连处士,受益良多。感于师恩,欧阳修曾手书《连处士墓表》。可惜因年久失修,墓表遗失,但墓冢尚在。
——城郊乡团山(三钟山)下的连庠墓,又称连都官墓。此墓有宋代著名藏书家、欧阳修弟子王莘撰写的《连都官墓志》。
——位于市区南门羊角山脚下、渡蚁桥畔的四贤祠,距今已900余年。“四贤”即“二宋二连”,“二宋”为兄弟状元宋庠、宋祈,“二连”为“兄弟进士”连庶、连庠。“二连”系连处士(舜宾)的长子和次子。
“四贤”是广水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巧合,他们四人都在应山县城南门的法门寺读书,都是连处士(舜宾)的门生。与他们一起师从连处士的还有到应山游学的欧阳修。后来五人先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演绎了北宋应山“一师五进士”的动人故事。四贤祠正是广水人民为纪念这四位德才兼备的贤士而建,千年繁荣不衰。可恨,1938年10月,侵华日军空袭应山,致四贤祠被毁。
2006年清明节,连战家族史研究的权威专家、《连战家族》一书的撰稿人马骐先生到广水考察,再次认定连战先生之根在广水。
抚今追昔——连氏遗风泽被广水
让广水染上浓郁的文化色彩的,是连氏先祖。连氏文化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其精髓何在?
明《嘉靖应山县志》所载欧阳修《连处士墓表》曰:“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在《四贤堂记》中写道:“凡吾邑(应山)之人,其不笃于廉耻侥幸贪利者愧之。凡吾邑之俗好学而文,纯净有耻者,四君子(四贤)之化也!”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连氏先祖的精忠报国。
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已经渗透进广水人的骨血之中,转化为广水人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刚刚得知,广水市已经对连氏文化遗迹进行了忠于原貌的保护修缮,并修筑了通往遗迹的乡村道路,使其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和广水千年历史的见证。连战先生欣然为广水连氏古迹“连处士陵园”、“四贤祠”亲笔题名。
虽然连战家族南迁了,但连氏家族的很多子孙还留在广水。据调查,现在定居于鄂北豫南的连姓人丁约2万,皆以广水为中心。
诚如《根》言:“千百年来,多少人多少事在谈笑中流逝,在尘灰中湮灭,但有一种东西却永远不可磨灭,它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积淀,在一个又一个先贤圣哲的身上结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冲刷,愈加耀眼生辉。应山连氏这颗千年文化之珠,就是这种不可磨灭的精神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