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江姓网 > 江氏源流 江氏源流

都昌江姓衍源概述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江姓展区
根据江万里研究会的安排,于1996年开始对江万里家乡林塘《江氏宗谱》的查阅工作。谱载之世系脉络清楚,名人传载接近史实,从91世岁郳以来,都载有生年,其真实程度是十分可信的。查阅中发现,沿海谱系同林塘《江氏宗谱》有许多不同之处,突出的问题是:迁来都昌之始祖不符,江万里世系不对,江万里祖系不同。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曾于1997年根据林塘《江氏宗谱》初编了《都昌江姓衍源》。后来发现初编中存在一些差错,又进而查阅了景房系江一川(118世,明嘉靖庚戌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家乡浒湾村的《御枊江氏宗谱》,二谱记载一致。现据二谱之所载(以下称《宗谱》),再编《都昌江姓衍源》,给热心于江万里研究的人士、谱文化爱好者和江姓族人提供资料,便于他们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江万里的世系、祖系及都昌江姓的衍源状况。由于本人文化水平低,谱传接触时间短,很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江姓在都昌明近千年的居住、蕃衍史。据《宗谱》所载,现有253个支系,其中同宗原居邻县的支系15个,陆续迁往外县的支系14个,本县实有支系224个。一般一个支系为一个自然村,少数大村或住历史较长的村则合几个支系,但也有个别的一个支系含两三个自然村的。都昌的江姓,均为玄仲公(沿海谱系称元仲公)后裔,江氏谱传誉之为“正宗”。71世孝子江革(《后汉书》有传),均是都昌江姓之远祖。全县江姓都是浙江衢州开化91世岁郳的后代。岁郳生五子。长子宏泰和五子宏亮的部份后裔,于北宋中期和元代初、中期分六大支系先后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来都昌。宏泰在都昌的后裔有四大支系,为本茂、本仁、本直、本善、宏亮在都昌的后裔有两大支系,为济一、济九。为了记忆方便,把他简称为“四本”“两济”。“四本”为元房后裔,“两济”为景房后裔。宋丞相江万里乃本善公之七代孙。

  《宗谱》载:“四本”的祖先忻(98世)“尹鄱”时,“迁鄱阳清溪泽源,今之铁炉埠”。谱传称忻为“司谏公”(司谏为唐代门下省的谏官)。明嘉靖年间林塘学者江南都(万顷后裔)写的《清溪远派》诗及序,追叙了江姓族人从浙江衢州常山迁鄱阳铁炉埠后兴旺发达之盛况云:“清溪,鄱阳地名,近九华山,曰泽源,又曰铁炉埠。司谏公自信安迁其派,可谓远矣!唐时最盛,分三百余烟,庄置三十所。诗曰:

九华驻马望清溪,宗室正当鄱水西。   唐代始如司谏第,衢州尚说信安堤。

支流自此分吴楚,故国还应要鲁齐。   回首不胜增感慨,油油禾黍路高低。

到明代江南都至此地怀古而大发感慨时,江姓族人大都从这里陆续外迁了。昔日之繁荣景象,只遗下“油油禾黍路高低”了。忻生于唐懿宗咸通巳丑(公元869)年,如按30岁迁入鄱阳计算(以下迁徙者均按此年限计算),忻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由衢州常山县〔注:今为开化县,宋初为开化场,地处常山县西境,至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于此地成立开化县。忻迁鄱时,此地尚属常山县。常山县西境改为开化县后,仍属常山县之部份,至宋咸淳三(公元1267年)年改为信安县,因此,后人在谱传中有误将常山西境之开化称为信安者〕,迁往鄱阳。其时应是唐朝末代。

自忻至曾孙元房(101世),世代为官,经历着“五代十国”近60年的战乱时期。元房的宋真宗朝官至秘书省校书郎,生子七,曰宝、宇……,宝亦官至迪功郎。宇“学而不仕”,“与兄斯川立庄都昌等处”。“斯川”乃宝之字。当时宝在做官,“立庄都昌”之事,可能由宇主持操办。宇生于宋太祖开宝壬申(公元973)年,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来都昌“立庄”。其时之“立庄”,就是雇用和组织劳力开垦土地,经营农业种植。

《宗谱》载:宝(102世)的玄孙本茂(106世)“由泽源迁都昌十六都楼下山,即今九川里”。宇的玄孙本善,《宗谱》载:“公葬坛湖里水北源中峰下”。《宗谱•迁徙表》亦载本善和本茂均是鄱阳铁炉埠迁来都昌暈始祖。本茂生于宋仁宗嘉祐丁酉(公元1057)年,本善生于宋仁宗嘉祐巳亥(公元1059)年。他们是堂兄弟,迁往地—楼下山和林塘紧密相连,可能是同时迁来的,他们迁入都昌时间约在公元1080—1090年前后,时值北宋中、后期。

宇的另一玄孙本直,本人未迁来都昌是,然《宗谱》载:其“妣邱氏卒宣和辛丑年”,与直“合葬邑界宝山大坂”。其墓地是否即都昌地近界牌村之宝山有待详查。《宗谱•迁徙表》载,本直七代孙阝予(113世)之一系,从鄱阳铁炉埠迁来都昌。阝予任都昌县丞致仕后,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天井坂,老百姓把他住的地方誉之为“官洞山”,为官洞山得名之始。元延祐中其后裔转迁长林。阝予生于宋度宗咸淳已巳(公元1269)年,其迁来都昌时间在公元1300年略后,时值元朝中期。

据上述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四本”及其后裔之迁来都昌,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是宝、宇二公“立庄”都昌之后,以“立庄”地为据点而迁来都昌蝗。当时的石牛岭,为都昌县城通往饶州府之要道,而楼下山、林塘、大山村均处石牛岭之南,乃农业开发之最佳选地。宝、宇二公“立庄”之处,可能就是这些地方,即本茂迁入之九川里,本善迁入林塘(以上两地今属阳峰乡),宗海迁入之大山村(属今之三汊港镇)。二是来都昌做官致仕后,选择族人聚居地定居。阝予之迁来天井坂(包括其后裔转迁之长林庄,均属今化民乡),即属此种情况。

“两济”的祖先—92世宏亮到105世的基,都是住在那个先为常山,后为开化的老家,期间出了个积德爱民的景房(101世),据《宗谱•景房公沉籍记》载:景房原仕吴越,太平兴国初归宋,景房时任镇海军节度判官,受命奉图籍归宋。景房为惜民税赋太重,于是将图籍沉于河,坐亡国籍丢官田里。他有五子十三孙,其后裔擢正科者78人,得官纡金紫,曳银青者87人,咸以为积德之报。“两济”的父亲觌公(106世),“原居衢州开化,尹鄱时,因清溪泽源鹅飞港而居焉,即今之十四都铁炉埠”。觌生十子,曰济一……济九、济十。《宗谱》未载觌之生年,其长子济一生于南宋庆元乙卯(公元1195)年,觌如果于20岁生济一,其生年可假定在公元1175年。据此类推,觌从开化迁鄱阳之时间大约在公元1200年前后,时在南宋中期。《宗谱》载,济九迁来都昌,济一之曾孙元四(110世)迁来都昌与鄱阳交界之青林坂。

《宗谱》载,济九由鄱阳清溪泽源迁都昌平池江家坊(此地属今芗溪乡)。然未载济九之生年。《宗谱》载济四生年为宋理宗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假设济九比济四小10岁,其生年为公元1238年。济九迁来都昌的时间大致可能在公元1270年前后。时值南宋后期。

《宗谱》载济一的曾孙元四,“由铁炉埠迁青林坂”,青林坂地属鄱阳与都昌之中馆毗连。其后裔聚居之地,大部分属之鄱阳地段,属于都昌之一部分,为都昌县中馆镇辖地,元四生于宋度宗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其迁入都昌的时间可能在公元1300年略后,时为元朝中期。

在这六大支系中,全支系迁入都昌的有四个,即本茂、本仁、本善、济九系。支系之大部迁入都昌的一个,即本直系。支系之部分迁入都昌,大部分居住在邻县的一个,即济一系。

都昌江姓始迁入聚居地,大都在山区。只有江家坊在湖边。后来逐步向鄱阳湖边发展,如今左里之苏山江家牌、蒜林、大沙之龙头咀、周溪之柴棚咀、西源之坂上、茭塘咀、大源垅、芗溪之新塘、井头等等,人口已发展五六万。且诗礼传家,人才辈出,成为都昌的第二大望族。在叙述都昌江姓衍源之际,赋《彭蠡望族》七律一首,以志都昌自开化发源,经鄱阳清溪,两番迁徙,迁徙蕃衍之盛况。诗曰:

源来开化一宗支,胤衍清溪彭蠡移。    岭下立庄三五处,湖边望族百千祠。

文章华国垂青史,忠孝传家耀素楣。    代有英贤称济济,南山共仰古心碑。

                            贵州省  尚伦公第十三世孙  江承鹏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