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位于山西省中部河谷地区,在太原县境内小店、晋源一带。古称晋阳,是春秋晋国古邑,至秦汉为太原郡治所在地即晋阳城。东汉时又为并州州治所在地,西晋时末扩展城垣周围二十七里。北朝时,北齐武成帝时将汾水河东岸增一城,州郡与县分城而治,州郡仍在汾水西岸旧城即晋阳城,移县治东城,北齐后主时又于旧城内增置龙山县,隋时将龙山改晋阳,将原晋阳改太原,唐时于东西二城之间跨汾水筑中城,三城周围凡四十里,建号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北汉时为国都。北宋初时平定北汉,毁晋阳城阙宫城,移治并州于阳曲,并晋阳、太原两县为一。三国时,这里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即名见于《三国志》的魏国大将郝昭。据山西省晋阳,湖北省江陵、荆州诸谱记载;晋阳郝氏出自太原郝氏郝廉之后,它的开基始祖,就是郝廉的儿子郝琉一支。郝昭是郝琉的裔孙,晋阳郝氏的开基立业的祖先,大概没有什么功业名声,因此史书失载他们的名字。
郝昭贵显于三国曹魏时,官至杂号将军,后因拒守陈仓有功,魏文帝曹丕赐郝昭封爵列侯。郝昭娶夫人王氏生三子;署、晋、普。郝普,字道匡,号承彦,关于郝普的事迹在文献上不多见,如;《世说新语•贤媛篇》记载说;‘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刘孝标作注时引《郝氏谱》曰;‘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郝普谓其门第孤陋,当是出身于庶族寒门。有的文献只是说郝普为人高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的晋阳大名士,与东汉北中将王泽之子、魏时司空王昶交游甚密,郝承彦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儿,这郝氏女却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郝承彦见到王昶之子王湛,听说王湛正想找个媳妇,于是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一女,才堪相配’。没想到王湛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起来亲,郝承彦于是将女儿嫁与王湛,这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当这件事美谈流传。南朝宋临王刘义庆在撰《世说新语》中写道;‘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故王湛得到郝氏女这位贤内助,受益非浅,后来官至汝南内史,成就伟业莫不得于郝氏女的内助。因此,王湛之妻郝夫人之法,与其兄王浑之妻钟夫人之礼的故事,使千百年来的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晋阳郝氏产生一位素有坦腹晒书的郝隆,字佐治。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一书说;‘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语即故,答曰;我晒书’。刘孝标作注引《征西寮属名》曰;隆字佐治,汲郡人,仕至征西参军。郝隆父母过世早,幼孤,由其叔婶母郭氏抚养**,少年时,他就有远大的志向。郝隆的博学能文,文思迅捷,词藻新颖。因此,当时荆州刺史桓温任用郝隆为其部幕府僚佐或军师,名义兼任南蛮参军。但桓温继庾冀掌握长江上游兵权即代镇武昌,任都督江、荆、司、梁、益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后奏请上表晋穆帝,于永和三年三月灭李氏成汉,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永和十二年收复洛阳,桓温屡请还都,为大族所反对,故郝隆在桓温辟为部属,但未重用。一天,有人被任命为某郡守,桓温会集僚佐为此人饯行。只有郝隆姗姗来迟。桓温问他因何来迟?郝隆答道;‘途中遇见鬼取笑我,说只见你每次送别人去作郡守,却未见别人送你去作郡守,我觉得惭愧,伤心落泪,故我来迟’。桓温听了,觉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郝隆就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以军功升为梁、益、荆三州的刺史,他处理政务只管大事,不存小察,使吏民都感到安定。
《世说新语•排调》云;‘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本草》曰;远志一名棘宛,其叶名小草。谢未即答。时有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这是一个三人转的游戏,三人言语态度各异旨趣。谢安之隐与仕,也即处与出,自有其苦衷。其素愿在隐,高卧东山二十余年,岂是作假之人的矫饰!其终不免于仕,关键在陈郡谢氏家族利益。郝隆不同,他大概出于庶族寒门,故对士族名士不稍宽容,其言虽戏,其态度却是咄咄逼人而逞其智辩。余嘉锡作《笺疏》评云;‘远志与小草,虽一物而有根与叶之不同,叶名小草,根不可名小草也。郝隆之答,谓出与处异名,亦是分根与叶言之。根埋土中为处,叶生地上为出。既协物情,又因此以讥谢公,语意双关,故为妙对’。郝隆以任人采撷的小草,影射谢安,旨在嘲讽他改变了自己高隐山林的远志,成为热衷功名的人物。
郝隆其人在《排调》门中共有三则,见其机敏智慧,是个幽默风趣的喜剧人物。古云;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征西寮属名》曰;‘隆字佐治,汲郡人,仕吴至征西军’。这足见郝隆其人虽然当时官卑职微,但为人幽默诙谐而颇见学问,古时习俗,七月七日晒书服及书籍以防蠹。但后来风气渐变,如《世说新语•任诞》第十则谓‘七月七日,北阮盛晒书,皆纱罗锦绮’。这就使晒物防蠹科学之举,化为贵族之家以富贵骄人的服装展览会。针对这种异化现象,郝隆反其道而行之。绫罗绸缎,华丽服装,寒士所缺,但满腹经纶而饱读诗书,则是贵游子弟所无。坦腹晒书,行为滑稽,言语可笑,但却充满了自信而见其人格精神。又古云;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斗。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这里娵隅跃清池,以西南少数民族方言入诗,这是古代的白话诗,打破了古代贵族的雅文学的传统。桓温所问,从维护传统文学尚雅的立场出发。而郝隆所答,则是语带双关,具有一箭双雕的穿透力。南蛮参军作蛮语,自是顺理成章。言外谓府主辜负了自己那坦腹晒书的学问文章,其牢骚之言,令人发噱捧腹。
据史书说太和六年十一月,这时朝廷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桓温镇当涂县姑孰,专擅朝政。因此郝隆对桓温感到厌倦失望,不愿再卷入桓温等人图谋篡位漩涡中,故郝隆累官至荆州刺史,任州列驾时,因官舍宣抚,就在城西龙洲上自建一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穿布衣,吃蔬菜粗粮,过得相当舒适自在。有一年七月初七日,人们都忙于晒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晒一下我肚子里的书’。储书晒腹就是典故源出于此。
传说因为郝隆的德行所感,居官的曾有成百只鸟雀栖集在他的堂宇之上,致仕安家后,阶庭忽然兰菊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