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郡中的郝姓大約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
西汉置。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年)改江都国为广陵国,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今宝应县部分)4县。治广陵县(扬州市区)。
发展历程
编辑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广陵国属徐州部。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广陵国改江平郡,郡治广陵县改安定县。
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改江平郡为广陵郡,安定县复广陵县,属徐州;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改郡为广陵国,十年,国废复为广陵郡。十四年,又封刘元寿为广陵侯,食故国6县。国都在广陵县(扬州市区)。
顺帝永和三年(138),广陵郡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凌(今宿迁县东南)、东阳(今盱眙县境)、射阳(今淮安市东南)、盐渎(今盐城市西北)、舆(今仪征市东北)、堂邑(今六合县北)、海西11县。
三国时,江淮之间为吴魏两国争斗的瓯脱之地,魏迁郡治淮阴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广陵郡仍治淮阴,属徐州,先后领有淮阴、射阳、舆、海陵、广陵、盐渎、淮浦(今涟水县西)、江都8县。
愍帝建兴元年(313),广陵郡还治广陵。
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广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广州。陈复改东广州为南兖州。北周改为吴州。广陵郡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广陵郡、改吴州为扬州。
大业(公元605—618年)初废州改为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兖州,七年改名邗州,九年复称扬州,属淮南道,由此专有扬州名。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扬州曰广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扬州。
广陵国、广陵郡、江都郡治所都在广陵县,即今扬州市。
广陵人物
编辑 陈矫 广陵郡东阳县人。他的儿子同样是宰相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父亲臧旻,曾担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为孙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军事计划,善属文,陈寿《三国志》中称他“文理意正”[1]
东汉行政区划司隶校尉部 ▪ 河南尹 ▪ 河内郡 ▪ 河东郡 ▪ 弘农郡
▪ 京兆尹 ▪ 左冯翊 ▪ 右扶风 ▪ 新兴郡
豫州刺史部 ▪ 颍川郡 ▪ 汝南郡 ▪ 梁国 ▪ 沛国
▪ 陈国 ▪ 鲁国 ▪ 西平国 ▪ 谯郡
冀州刺史部 ▪ 魏郡 ▪ 巨鹿郡 ▪ 常山国 ▪ 中山国
▪ 安平国 ▪ 河间国 ▪ 清河国 ▪ 赵国
▪ 勃海郡 ▪ 广川国 ▪ 广平国 ▪ 博陵郡
兖州刺史部 ▪ 陈留郡 ▪ 东郡 ▪ 东平国 ▪ 任城国
▪ 泰山郡 ▪ 山阳郡 ▪ 济阴郡 ▪ 济北国
徐州刺史部 ▪ 东海郡 ▪ 琅邪国 ▪ 彭城国 ▪ 广陵郡
▪ 下邳国 ▪ 利城郡 ▪ 城阳郡 ▪ 东莞郡
▪ 东安郡 ▪ 东城郡
青州刺史部 ▪ 济南郡 ▪ 平原郡 ▪ 乐安国 ▪ 北海国
▪ 东莱郡 ▪ 齐国 ▪ 乐陵郡 ▪ 长广郡
荆州刺史部 ▪ 南阳郡 ▪ 南郡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阳郡 ▪ 武陵郡 ▪ 长沙国 ▪ 章陵郡
▪ 南乡郡 ▪ 襄阳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汉昌郡 ▪ 临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扬州刺史部 ▪ 九江郡 ▪ 丹阳郡 ▪ 庐江郡 ▪ 会稽郡
▪ 吴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临川郡
▪ 鄱阳郡 ▪ 庐陵郡 ▪ 彭泽郡
益州刺史部 ▪ 汉中郡 ▪ 巴郡 ▪ 广汉郡 ▪ 蜀郡
▪ 犍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广汉属国 ▪ 蜀郡属国 ▪ 犍为属国
▪ 巴东属国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宁郡
▪ 固陵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阳郡
凉州刺史部 ▪ 陇西郡 ▪ 汉阳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张掖属国 ▪ 张掖居延属国
▪ 安定属国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阳郡
▪ 西平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云中郡 ▪ 雁门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兴郡 ▪ 乐平郡
幽州刺史部 ▪ 广阳郡 ▪ 涿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右北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 乐浪郡 ▪ 玄菟郡 ▪ 辽东属国
交州刺史部 ▪ 南海郡 ▪ 苍梧郡 ▪ 合浦郡 ▪ 郁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凉郡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张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注释1. ▪ 后汉书
注释2. ▪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 )中注明曾用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