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高姓网 > 高氏郡望 高氏郡望

堂号之渤海堂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高姓展区
凡诸樊、余祭、夷昧之后裔,并称总堂号为“渤海堂”,季札之后裔,称堂号“延陵”,并同时衍生出吴氏后裔许多分支衍流堂号名称。

渤海堂为吴氏堂号之一,渤海郡是吴氏的第二大郡望。(高氏也有渤海堂)

所谓郡望,即为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之中人口众多,社会地位显赫的家族。郡望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特产”之一,也是家族特有的标志。中国人历来敬天法祖,对祖先与发祥地有着强烈的崇敬,与归属感,对本家族的“郡望”从不敢以忘,不论迁徙到哪里,子孙后代永远都记着本宗族的先人发祥于何处,自己的根在何处,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一个重要的标志。

吴氏的郡望众多,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吴兴、长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于渤海湾周围的地区,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在吴氏众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历史名人极多。

相传吴氏传姓始祖为仲雍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次子,字执,号虞仲。四十一岁时,为使幼弟季历得继周太王之王位,遂与长兄泰伯并有让德,同犇荆蛮,建国勾吴。长兄泰伯卒后,因无后嗣,仲雍公世袭兄位,在位六年,育有二子,长子名季简,次子名居简。

仲雍公卒后,葬于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鸟目山)。尔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仲庸公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周章追封仲雍公之长兄泰伯公为吴伯,至此,吴泰伯即为吴氏的开姓始祖,而仲雍公为吴氏传姓始祖。

仲雍公之位传到十八代孙寿梦公,吴国始益大称王,建都平江(今江苏吴县),在位二十五年,卒后葬于赢博(今山东泰安莱芜县)。育有四子,伯曰诸樊、仲曰余祭、叔曰夷昧、季曰季札。

凡诸樊、余祭、夷昧之后裔,并称总堂号为“渤海堂”,季札之后裔,称堂号“延陵”,并同时衍生出吴氏后裔许多分支衍流堂号名称。如:濮阳堂、让德堂、至德堂、龙溪堂 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

渤海堂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渤海堂,为吴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吴氏后裔大多为渤海堂。福建连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吴氏族谱。该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演变,更为重要的是纪录了很多风土人情和诗歌词曲。

吴姓通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