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即族号、宗号,表明本族的根源或所属支系。韦氏历经几千年的兴衰、散聚与繁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多堂号。最为常见的是“一经堂”、“京兆堂”、“南阳堂”,其他堂号,多数鲜为世人所知晓。各地各宗室的堂号自有其涵义与来历。
京兆堂。源于地名,犹言京师,为汉三辅之一,今陕西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之地。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韦孟的四世孙韦贤辞相迁京兆郡居住。汉唐以后,韦氏先祖辅佐朝纲,聚集西京长安,称为京兆官。汉末,宦官得势,疯狂捕杀被灵帝重新起用辅佐朝政的正直官人。韦著已知难免于祸,事前将娇妻幼子秘密送回京兆,后自己死于狱中。幼子韦庆在出自名门的母亲的精心教养下,很有父样,噬书如渴,更贵远志,未成年便有学者风度;成年后依然苦读不辍,学养成风,韬光养晦,终使几乎湮灭的京兆韦氏重振鸿谟,再现历史辉煌。先有九大公房望族,后开隋唐韦氏盛世。世人传颂的“七老尚书、九堂御史、汉唐六宰辅”,便是史证,新唐书韦姓丞相就载录了14人。《左传》注:“京兆郡韦氏”就是指由韦贤、韦玄成、韦庆及其后裔构成的世系。
自韦孟至韦贤、韦著至韦庆,一脉相承。基于京兆重光,深为族人缅怀,于是便有“京兆堂”,意为祖籍“京兆”地,并以此为荣,以此为傲,定为韦氏族号之一。“京兆堂”与“一经堂”实为源流关系,韦氏之“遗经堂”、“传经堂”、 “大儒堂”、“储书堂”、“余庆堂”、“有容堂”、“三宝堂”、“三相堂”、“三样堂”、“四敬堂”、“扶阳堂”、“天尺堂”、“储书堂”、 “忠义堂”、“燕贻堂”等,可以说是源于“一经堂”延于“京兆堂”。广西各地韦氏多数以“京兆堂”、“一经堂”为族号。
过去各地为何以“京兆堂”宗号为本支系宗号呢?其原因是:韩信受害后,其子韩滢、远孙韩天贞两次改名易姓,均属避难期间,匿于两广,隐姓埋名,寻求生路,必然依靠和跟随“京兆堂”韦氏望族,才能借此荫下,生长成人,成为望族,这是历史造成,局势形成……对“京兆堂”韦氏兄弟更加团结友爱,并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