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济字允康,1629年生,1717年卒,天津宝坻人,十六岁父母双亡,抚两妹一弟成人。芮济至中年仍不得第,"恒郁郁不自得,复属望子侄,时鞭策之"家侄芮复传,康熙己丑(1709)中进士,"筮仕钱塘令",芮济嘱以此去当一名一钱。芮复传历任越中,为官兼洁,芮济"实有以玉成之"。芮济寿至八十九。
芮济,字允康,幼有至性。年十六怙恃兼失,抢地呼号,哀感行路。时两妹一弟,俱稚弱。济左提右挈,日夕不离,常含糗糒口哺之,保护惟谨。其弟淮也,稍长,出入必偕偶,不见即急觅,负以归。时家计不支,济戮力为治生计,然未尝废学,既有室,乃以家事委,独与弟攻举业。雨榻风窗,篝灯不辍,遂得先后游庠。迨弟妹俱婚嫁毕,友爱不衰。顾中年久困场屋,恒郁郁不自得。复属望子侄,时鞭策之。及壬午乙酉间,两侄联举于乡,已丑复传成进士。济且喜且悲,曰:“祖宗绪始不堕矣”。天性勤俭,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年过七十,弟为俱甘旨费,辄却之,曰:我茹淡久不惯他味也。然睦亲族,厚交游,遇缓急又往往倾囊为之资助。复传筮仕钱塘令,济倾囊其岁入为宦资,令弟寄语云:当不名一钱,乃不负督宪公家声也,厥后,复传历任越中,廉洁一节,济实有以玉成之。寿至八十有九。
赞:予读斯千之诗,未尝不欣然神往也。如竹苞、如松茂,皆有式好无尤,有以启之和气致祥,岂不信哉,济少遭闵凶,哀念鞠子抚之成立,由弟及侄,卒大其家,非所谓竹苞松茂者也,向微济,则芮氏之业衰矣。家道重光,赖济一人。呜呼,此又姬公所以太息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也。
大概意思是,芮济,字允康,芮昌龄长孙、芮国鼐之子。1629年生,1717年卒。小时候就品性超群,十六岁时,其父芮国鼐故去,家庭失去依靠,芮济悲痛欲绝伤心欲绝,其痛哭于父逝之伤痛,使每位路人都伤感不已。芮济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当时都很小,还都在父母怀抱中,但父母不在了,按照长兄为父的习惯,芮济则肩负教养弟妹的责任,每时每刻不论自己干什么都带着弟弟妹妹,片刻不离,为了哺育还抱在怀里的弟妹们,因为家穷,没有精美的食物给婴幼儿的弟妹们吃,他只能把粗粮嚼碎后喂给弟妹们,宛如慈母。当时,他的弟弟芮淮还很小,等后来大一点,芮淮会跑了,芮济就更加小心翼翼,分秒不离弟弟左右,形影不离,片刻不见,便会热锅上蚂蚁到处寻找,生怕弟弟出意外,找到后就亲亲热热地背回家。虽说是兄弟二人,但实际却犹如父子。等到第弟弟妹妹们都成家立业了,芮济还是如以前一样友爱弟弟妹妹们。父母死后,家境状况很差,芮济则想方设法操持家务、振兴家业,虽如此他也没有丢掉学业,等到芮济成家后,他把家务事都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和弟弟闭门苦读,虽然读书的屋子环境差,夏不能避雨,冬不能御寒,但是兄弟二人却能在小油灯下苦读诗书,后来,二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虽然芮济也进入到县学,但是岁数已经很大,弟弟芮淮虽然后来文采出众,冠于一时,但是究竟没有取得功名。眼看着自己这辈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前途,便又把目光转向了下一辈——子侄子们。他经常督促晚辈们勤学修己,在他的鞭策下,弟弟芮淮的两个儿子,芮复传、芮复俶同时考中举人,康熙巳丑年(1709)芮复传又考中进士,这使芮济喜极而泣,感叹道;我总算没有辜负芮氏先祖的期望,终于使芮氏家族得以传承。
芮济很勤俭,不喜欢穿华丽、精美的服饰,不讲究吃山珍海味。七十岁的时候,弟弟芮淮特意给他准备了很多美食佳肴,但是芮济都一一推却,他委婉的对弟弟说;我这辈子吃清淡食物习惯了,已经不太喜欢如此精美的食物。芮济不仅对弟弟妹妹以及家族内的人们友爱有加,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是一样的热情,都能和睦相处,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慷慨好施,急人所困,一旦别人家遇到困难,他往往能倾囊资助。芮复传中举后要到浙江钱塘任县令,临走时芮济把自己一年的收入所得统统给了他,当作路上的花费,并经常托弟弟芮淮转达自己对侄子的殷切希望,他说,芮复传,在任上应当勤政爱民,要两袖清风,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咱们老祖宗督宪公芮钊的声望以及芮氏家族的名声。那以后,芮复传果然不负众望,曾经担任过越中等地的地方官,廉洁奉公,传为美谈(后面有芮复传的传记),这些都是在芮济的谆谆教导之下才取得的。芮济很长寿,活到八十九岁。
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芮济故事,使我们怎么不心驰神往,芮济在家族中就像参天大树一样给年幼的弟弟妹妹遮风避雨,他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家境已经落没,但是他却能在如此困境中抚育弟弟妹妹,振兴芮氏家族,不仅关爱平辈即便是子侄辈也是一样友爱有加,芮氏家族,如果没有芮济,传承就很渺茫了,家族复兴,全是芮济一个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