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姬姓网 > 姬氏宗祠 姬氏宗祠

周公庙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姬姓展区

简介

歧山周公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 

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诏在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2006年5月25日,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周公庙是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专祠,地处周原(大周原四址为:东至漆水,南为渭水,西达迁河,北靠岐山)中心地带卷阿。

据《竹书纪年》载,周成王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游乐,当时成王的叔父召康公也前来并赋诗一首,即载于《诗经》的名篇《卷阿》。上海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考古界的专家教授考证后认为,上述史料为中国风景区最早的文字记载。 

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周公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史载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因周公“匡翊周邦,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丰功茂德,冠於终古”,下诏在古卷阿创建周公祠,此后历代皇家和地方官员祭祀不绝。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命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扩建周公祠为110间。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令当地官员春秋两季以“太牢”礼致祭。

经历代修葺、扩建,周公庙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关中地区最大古建筑群,总面积62万平方米。是全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

建筑格局

周公庙景区存世单体建筑三十余座,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依山就势,对称布局,以周公正殿和献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相衬托,姜嫄、后稷祠为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古建筑群落。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

山门照壁

山门照壁在周公庙最南端入口处。山门五间,歇山式屋顶,檐下悬一匾曰:“有卷者阿”,首点景区的地貌景观。外立照壁,硫璃飞檐,中嵌石匾,隐视景观面目,这组建筑文革中被毁,原址尚存。

乐楼

乐楼又称戏楼,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曾重修,仍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

乐楼正面悬一匾,题曰:“飘风自南”。与照壁“有卷者阿”组成完美的点景诗句。正视面为九脊歇山式顶,背视南看,却为悬山顶。檐下筑楼,楼上以雕花棂隔断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为台,供奏乐演戏;后为室,有左右两门,供演员上退场之分。楼下为穿堂过庭。两边各立廊柱,形成廊殿。

这座建筑是宝鸡地区存世最古老的一处戏台,就省内而言,亦不多见。它是研究元代戏曲的典型的实物材料。

八卦亭

八卦亭在乐楼之后,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

八卦亭为平面正方形,重檐阁亭,中顶悬挂八根,连为八角形,彩绘藻顶,装饰精美,为纪念周公作爻辞而建

周公殿

周公正殿是周公庙主殿,位于周公献殿之后,始创于唐武德年间,初名周公祠。

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几次加以修缮。单檐五间硬山式建筑,前檐5间系一通木,长16米,粗细一致,实属少见。房顶犹以脊饰见长,其上或奔马,或飞凤,无不显现,早期脊饰技艺之精湛为当今少见。

存世建筑物为明代所建,1996年重新维修。

召公殿

召公正殿位于周公殿左侧,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以后累代重修。

存世建筑为1993年维修,仍保持过去风格,单檐硬山式,面阔3间。国人暴动,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华夏始有信史。 

太公殿

太公殿位于周公殿右侧,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

历代均有修葺,存世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单檐硬山式,面阔3间。

碑亭

碑亭在周公殿东北,清咸丰年间修。

歇山式长方形亭,丹楹彩绘,十分惹目,下列青石碑十通,为清代、民国建修祠庙之纪事碑。

姜嫄殿

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

硬山式,面阔五间,存世建筑为清代重修,殿内有姜嫄塑像。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躬身膜拜,燃香吊表,乞求神佑。殿内还存有清代壁画,工笔细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后稷殿

后稷殿创修于明代,为纪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

后稷,名弃,为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生后几次被弃。得鸟兽保护,才得以收养,自小聪明,尧时被拜为农官,教民稼穑,后人尊他为稷神(五谷神)。硬山式,面阔三间,内塑有后稷坐像,右配祀太伯、仲雍、左配祀王季(季历)。

郊媒殿 

郊媒殿在后稷殿东侧,初创于明末。

硬山式,面阔三间,东西各有两小耳室。古书载,姜嫄出野向高媒求子(高媒即郊媒),回来路上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祠前悬一匾,上书“祥开有周”,今匾及东耳室均无。

古景古迹

周公庙最著名的景观为周公庙八景,除此之外,还存有大量宗教性建筑,多依山崖,凿洞而成。有吕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张仙洞、药王洞、菩萨洞等,洞内多有塑像、壁画,各洞以甬道相互贯通,曲折幽深,若明若暗,回音荡耳,展现了关中建筑的独有风格。还有玉皇殿、魁星楼、朝阳洞、彩云楼、仰圣门、周八士殿等建筑遗物遗迹,历代碑四十余通。 

周公庙八景

从明代起,就有周公庙八景之说,八景分别是:

枯柏复生:这两株柏树生长于周公庙山门两侧。树龄均为约1200年,树高分别14米、15米,胸围均为2.60米,冠幅均为8米。这两株侧柏植于唐代,也称“唐柏”。据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扶风知县杨瞻《揭周公庙碑记》载:“台西一柏,父老谓黄巢之乱,屯兵于庙,斩此以誓军令,斧痕犹在,半身已枯,而枝叶复荣。”有诗赞树曰:“生机不死总由天,一脉根蟠润德泉。古柏已枯还复茂,独留瑞物万斯年。”“枯柏复生”今为“周邸八景”之一。

乐山名画:在周公庙殿宇内墙壁,“所绘宫室,山水、人物、器数,幽雅奇古,曲尽其制。”史载为乐山所绘。乐山元姚安仁之号也。

云房仙笔:周公殿西有一石碑,相传一日,背部突然出现“云房”二草字,点划奇异,旁注“钟离笔”三字,乃仙人钟离权所书。

白杨集乌:庙内古有白杨树数百棵,“均粗数十围”,相传润德泉将涌时,乌鸦先集树上,将涸时,乌鸦先散,所以苏东坡有“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之句。文革期间,许多参天古杨被砍伐,今仍有数棵白杨,底径在4尺左右。

新植桫椤:周公殿前旧有桫椤树一棵“粗数十围,高入云汉,拥蔽天光”,称“桫椤远荫”。庙门口亦有两棵,今无存。

碑镜清莹:碑在周公殿前,为宋代年间所立,“明莹如镜,殿壁、树木一照无遗。”国民党军官学校据庙时被破坏,今有残碑存。

汀洲鹤睡:周公庙内原有仰德堂,堂前泉水汇为四个小池,时有鹤眠于其上,故名。今堂址与池俱埋没,止有废迹。

玄武玉像:周公庙后山崖窑洞内有汉白玉石雕玄武像一尊。高一米,通体洁白,面部丰满,披发无冠,赤足戎装,足踏龟蛇,仗剑而坐。“雕镂古隽”,刀法熟练,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传为唐代之物。《岐山县志》载:“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闪显而出。”当地居民有用手抚摸玉石爷,可治百病的传说,所以,古往今来,游客云集,都以摸玉像为快。

其他景观

茥竹园,在周公殿东,沿泉流渠岸,广植竹丛,杆紫、叶翠,微风摇曳,倒映泉流。现有竹丛遗留。

莲花池,在润德泉东南数十步,为一自然池沼,周围植柳,池内东北角有泉涌出,池中多植莲。藕出清池,洁如玉。

老龙泉,在润德泉东数步之山岩下,泉口为一自然石灰岩裂隙,酷似龙口,故名。它与润德泉涌竭相系。据传润德泉先出,此泉水亦出;此泉水涸,润德泉水亦涸。

凤山楼,在周公庙后山之巅,《竹书纪年》载:“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曾引颈高歌,“凤鸣岐山”之典故即出于此。宋真宗天禧年间在此筑台建楼,以示吉祥。后废,今建筑为新建。

丹穴凤迹,即指凤凰山,位周公庙西北,为一圆锥形山岗,又称凤凰台、凤凰堆。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即指凤凰山,相传山顶有凤迹,山腰有丹穴,出五色土。明代曾在山顶建凤山石屋。

凤鸣朝阳,即今周公庙后山坡一带,为岐山八景之一。《尔雅·释山》“山东曰朝阳”,《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人有诗赞曰“和鸣千古咏西周,唤起春风遍九州,一自岐阳留语后,碧梧烟冷不胜秋。”

唐碑,位于周公殿前,为唐大中二年(848年)所立。为一青石石碑,碑首半圆形素面,与常见之多螭道盘龙唐碑相异,碑额刻“润德泉记”,碑阳刻唐凤翔节度使崔珙见泉水涌出之奏状,中书门下省复奏,唐宣宗手赐诏和崔珙谢赐手诏表,完整记录了唐代的公文批复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个实证。文字苍劲有力,为标准的唐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碑阴刻《周公庙赋》。

召伯甘棠图碑,在周公庙内,为道光年间知县李文翰所绘,甘棠树之图碑枝干曲盘,虬态刚健,点画有力,笔法自然。(召伯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篇。朱喜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忍伐也。”原树已枯,现树为老树新发,在今岐山刘家塬小学内召公祠前。[

汉槐唐柏,在姜原殿和山门前,共三棵,据专家测定,树龄一千七百余年,为东汉时所植,树圈一丈二尺,树干皆空,但仍叶茂枝盛。

唐柏。共有四棵,庙门前两棵,庙内两棵,均粗数圈(大者围粗一丈四尺),老枝曲折,直指天空,至今仍苍翠蓊郁。

龙爪槐,在郊媒祠前,为明代所植,距今430余年。树粗两围,主枝平曲远伸,势若飞跃巨龙,树干中空,但绿荫蔽日。

程潜别墅,位于庙区东北角,三面依崖,是国民党元老程潜任天水行管主任时所修建。为四阿庑式砖结构,现重修一新,暂为接待游客渡假之处。

文宪书院,在周公庙东崖下,原名岐阳书院,“元时陕西部使者孛兀鲁仲奏请于周公庙书院。元统二年,命下如所言,赐额岐阳书院……卑儒者主周公祠祀。”明嘉靖七年改称文宪书院。今废,遗迹可考。

润德泉,《岐山县志》载:“唐大中元年,凤翔节度使崔珙因泉出为瑞,上其事,宣宗赐名润德。”意为润德于民。又载:“相传源于豳洲,十数年辙来去,来此则彼涸,去彼则此涸。”相传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泉涌时,“为汛为滥,喷珠溅玉,湛然澈底。”“水则澄莹如镜,味甘如醴。”

明天启年间钦差立“周公圣水”石碑于泉旁。据传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难于西安曾派专人搬运“周公圣水”供其享用,历代人们称此泉为“灵泉”、“治泉”或“神水”。[4]

自唐大中二年(848年)敕赐“润德泉”泉名后,泉水即得到保护。元代“有井作亭,其上覆以翠瓦,旁出八觚,井方四跬,厥深倍之”,存世润德泉为道光二十七年重修。泉为一石砌井泉,深一丈有余,泉眼用石砌成正方形,边长三尺井圈分三层,逐次上砌,形八角,渐次层扩大,层与层之间雕饰蔓草、莲花、飞龙,连沿有石刻鱼龙、怪兽站立;地面以上建八角形石栏围圈,每边由两块石拦板组成,石拦板两面剔地高浮雕装饰,上雕刻有奔马、卧狮、蝙蝠、飞狐、枯梅、栖兔;正南面两块栏板镂空刻成日、月、天象、云形图案。

文物考古

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属周人发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周代于此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奠定了西周数百年的统治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为祭祀周公旦在此修建了大型建筑群。1957年,周公庙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以来,周公庙凤凰山遗址发现西周高等级墓葬群,其中“王一级”四墓道大墓10座,陪葬车马坑15座,甲骨10000多片,可辨认甲骨文2500余字,最多一片刻37字,极为罕见,考古界称为“甲骨之王”。

岐山周公庙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纪大发现”。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钻探。已经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带四条墓道者10座,三墓道者4座,两墓道者4座,单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坑13座。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字420余字,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此外还发现了1500余米的夯土城墙,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其周围发现的许多空心砖,即使在周人的都城丰镐遗址与周原遗址都非常罕见。

周公庙之前的考古中,西周时期诸侯国君一级的墓道最多只有2条,3条或4条的从未发现过。周公庙墓葬的主人地位非常高,墓主的可能性包括周王、周公等王公贵臣。西周考古已有70多年,这是唯一一处同时发现西周城墙、甲骨文、高级建筑和墓葬群等遗存的周人大型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现,说明此处当是周公采邑。综合这些考古成果,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西周史专家尹盛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张天恩,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研究员等专家学者都认为墓地应是周公家族墓。

文物价值

周公庙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全国很多地方均建有周公庙,其中陕西歧山县周公庙是存世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周公庙。

庙区存世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存世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庙区殿宇众多,其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 

周公庙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被北京大学商周考古专家邹衡教授誉为“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纪大发现”。 

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邹衡教授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了认真考察后说:“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文物保护

2004年7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专程前往陕西岐山县,考察周公庙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

2004年10月17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对周公庙遗址和周大墓群现场考察后,就周大墓群表态,要按“国保”对待。单霁翔希望周公庙遗址和周大墓群,不但成为新世纪的重大的考古发现,还应成为新世纪从事科学考古工作的典范。 

2006年5月25日,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3月,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成功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评审委员会审核,陕西省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工作获得殊荣,被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15年04月27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周公庙古建群(周家八士殿、八代殿、西庵十三间踩孕楼)抢险维修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39号),同意周公庙西庵十三间彩云楼(踩孕楼)抢险加固工程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