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0年7月18日-24日,世界符氏大宗祠理事会会长符之庆博士,符氏文化研究会符绩熙会长,率团豫、陕实地考查,寻找璘公遗址、遗迹,就此揭开了符氏家族内地寻根游的序幕,但就有关文献记载,此次考察多有疑问,先前我们确定的璘公墓址方位为富平县北五公里白家堡村,但我们整理的资料中分别做如下表述...
唐朝义阳郡王符璘公,初为魏博节度使田悦之将领。田悦叛变后,符璘公父子深明大义,为唐效忠,其父令奇公英雄殉国。璘公遵父志,率三百骑啮臂别,投奔唐军马燧部,诏拜特进,加封义阳郡王。令奇公因之获罪于田悦,被害,年七十九。璘公闻父害,号绝泣血。燧倚重璘公之才能,为心腹之将。贞元元年,与西师同收长春宫,降除庭光,二年,平定西蕃之乱,三年从燧入觐,擢拜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复赐靖恭里第一所,卫京师。公居环卫凡十二年,上知其忠勤谨重,方将大用,不幸寝疾,贞元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终於靖恭里赐第,享年六十有五,赠越州都督,葬於京兆富平之薄台,从先仆射之兆也。(以上文字录自符璘墓志铭)
璘公有子四人,曰符济、符澈、符润、符泽,其中,史载符澈公初任邻甯节度使,后为河南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琅琊郡开国侯。事实上今天的符氏宗族多为璘公后裔,遍及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侨族,都为该支后裔,也以至今天的符氏宗族多以义阳堂为堂号,即是纪念璘公之意。
2010年7月18日-24日,世界符氏大宗祠理事会会长符之庆博士,符氏文化研究会符绩熙会长,率团豫、陕实地考查,寻找璘公遗址、遗迹,就此揭开了符氏家族内地寻根游的序幕,但就有关文献记载,此次考察多有疑问,先前我们确定的璘公墓址方位为富平县北五公里白家堡村,但我们整理的资料中分别做如下表述:
符(苻)璘公墓碑文:“葬於京兆富平之薄台,从先仆射之兆也。”(《长安历代名碑》陕西省博物馆 编)
“赠户部尚书符(符)令奇墓在富平薄台川,其子辅国将军璘从葬”(《富平县志》,清 乾隆)
以下录自《大清一统志》,电子文稿(pdf格式):
PP187-188薄台川,在富平县南。长安志,在县南五里。县志,县西北十里有润头泉,流经怀德城,入薄台川,亦名薄台河。
P229富平故城,在今富平县东北。汉,县在今甘肃宁夏府界。三国魏,移置 於此。宋书传宏之传,北地郡汉末失土,寄寓冯翊,置富平县。元和志,县南至京兆府一百五十里,周阁帝於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开皇三年,改属雍州。寰宇记,县在耀州,在今宁州彭原县界。晋移於今县西南怀德城。后魏大统五年,自怀德城移於今理。唐开元中,又移於义亭城。盖古乡亭也。长安志,开宝九年,诏后周太祖庙,去富平县镇十三里。今移县就庙,县城周三里十步。县志,后魏徙县於今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唐开元中,徙于今县东北十里。元至元初,为郡,尔苏所残破,守将张思道遂依窑桥之险为县,即今治也。又中华郡城,在县南十里强梁原,原上有二石人,俗以为即故郡门,都尔苏旧作脱列宿,今改。
P281……李光弼碑,张少悌书;义阳郡王符璘(原文就是符)碑,柳公权书,皆在富平县。……宋元以后碑不能尽载。
P298 符家桥,在泾阳县西北白渠上,明宏治初,居人符琚建因名。
P338 符令奇墓,在富平县南三十里,子璘从葬。
“薄台川,在富平县南五里”(《类编长安志》,元 骆天骧 撰)
“治城内,……苻(符)璘碑,李宗闵撰,柳公权书”(《平县乡土志》PP297-298)
我们现在的疑问是:
1、 薄台川,现今指何处?
2、 富平故城与今新城有何关系?大清一统志指出,老城在今富平县东北,那么如何判定其与薄台川的关系?
3、 史载符令奇公、符璘公墓址都在薄台川,现今是否能够找到些遗址或遗迹?
符氏文化研究会 秘书组 符孟标 符台
2010-8-7
作者:符孟标 符台 来源:符氏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