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湛姓网 > 湛氏宗祠 湛氏宗祠

增城湛若水墓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湛姓展区
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1984年增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  。

结构 编辑  

随山势由上而下分成四级,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3米。坟头由板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口宽5.5米,正中坟包独特,用灰沙筑成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宽广,正间辟碑龛,高1.46米、宽0.7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两层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层正间有篆文“谕葬”2字。第二级为拜台,左右两边的板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16字,是称誉他学术辉煌一生的赞铭,刻字与板筑同出。拜台在正中间,板筑,横长5.15米、宽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台下面。第三级前台宽14米,颇宽敞。第四级为池座,深6.4米,宽与第三级同。池座的前边及两侧都有望柱、栏板围成一匝。墓后用灰沙、山石砌筑护土墙,成半圆形,直径44米,绕于墓外。墓前约50米处原有石牌坊1座,现仅存残石柱、残石础。再前,有石人1对(文武官吏佣)、石马1对。这墓在全省的明墓中属于规模大、板筑精工的典型,而且保存较完整。

历史沿革 编辑  

湛若水墓为湛若水的墓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1989年遭盗掘破坏,墓碑被砸(现白云石碑是1991年其后裔子孙重立的),破棺弃骨。破案后,仅追缴回18个彩绘小陶佣。

纪念人物 编辑  

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明代著名理学家。增城新塘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土,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弘治七年师事陈献章(白沙),成为陈白沙晚年得意弟子和学术继承人。后与王守仁(阳明)同时讲学,二人交谊甚好,各立门户。一时学者称“王湛之学”。著有《湛甘泉集》[2]  。

记者近日来到距离广州市区不到40公里的增城市永和镇湛若水墓时,眼前这座墓残破不堪的情景让人大吃一惊。这座前不久前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墓,在1989年后屡遭盗毁。墓包被炸药炸开,墓碑被炸成碎片,墓顶被掀掉一大块。在墓地前,牌坊已经坍塌,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之中,一对雕刻精美、真人大小的文官武官石像和一对石马散布在当地农民种养蘑菇和养鸡的大棚中。

  被“确认为”是湛若水墓的第一座明墓让记者痛心不已,位于新塘镇塘美村、疑为湛若水“衣冠冢”的第二座大型明墓的情景则让记者触目惊心。在开发区建设工地,一个湮掩于灌木杂草之中、不见全貌的古墓闪现在记者面前。这个墓同样被多次盗掘,巨大的环形墓墙下的墓包被炸开一个圆洞,四周土色犹新,散落着墓主的尸骸;盗墓者舀干墓中积水的塑料瓢、塑料桶以及钩取陪葬物的铁棍还留在洞底。犹让记者惊愕的是,一条标志开发区界线红色的尼龙带子正从不远处的建设工地上直直的拉到了这座古墓前。

  据了解,这座古墓已经被包括在这个经增城市政府批准征用、规划占地2000多亩的开发区内。就在记者站在石像前的短短二十分钟里,两台巨大的推土机在轰鸣声中向古墓的方向推进了20多米。眼前的这一切让随行的增城市博物馆张馆长和增城市政府有关同志无言以对。张馆长说,不知道当地规划部门是怎么规划的,这种行为已经触犯《文物法》。

  记者准备离开塘美村时发现,在村头大水闸处两座精美的、本来“看守”墓道的石羊被搬来“看守”水闸。当地村民说,墓前还有没有其他的雕像、这些雕像去向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在一代大儒和“心学”大师湛若水的家乡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死”——在传说中,他的弟子在他死后遵守儒家传统教诲,停厝家中,结庐而居,为其守制三年;三年后,为了不被盗墓,湛若水的家人一共修了7座坟茔;出殡的那一天,“棺木由四门分七路抬出,不知何为真墓,何为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