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白姓网 > 白氏宗祠 白氏宗祠

和平白氏宗祠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白姓展区

华南地区首席白氏宗祠


广东省和平县白氏祠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成为华南地区白氏族人首席祠堂。该祠堂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在百度地图1比200上有明显标志(位于广东省和平县浰源镇黄田村李坑居民小组,小武当风景区附近),在谷歌卫星地图上能清晰地看到祠堂建筑、环境及数百年的参天大树(三人合围)。

在和平县浰源镇黄田村梨坑,至今完好地保留着一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白氏宗祠。

白氏宗祠建于明正统7年(公元1442年)。其后分别于康熙五年(1666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宗祠为砖木结构,坐西北朝东南,以中轴线为主体,为三进深建筑结构,中有天井及两廊。

为缅怀始祖功德,浰源白氏后人以道崇公名义建祠于梨坑(今浰源镇黄田村梨坑),曰“崇公祠”(亦曰“白氏宗祠”)。据1666年初修的《白氏族谱》中《梨坑祠堂记》记载,白氏梨坑宗祠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距今历世二十余代,达560余年。目前,梨坑“白氏宗祠”是浰源镇内年代最久远,历史面貌保存最完好的文化古迹。

“白氏宗祠”占地一千一百多平方米,乾山巽向,座靠尖峰顶(又名仙人峰,海拔827米),向案羊角嶂(海拔817米);祠堂局势龙腾虎伏,藏风凝气,文峰挺拔,案台清丽,山环水绕,别有洞天。历代名儒雅士每逢到访,无不由衷地赞叹“白氏宗祠”是一处“乾山乾水水流乾,科甲富贵代代传”的风水宝地。

梨坑“白氏宗祠”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客家民俗传统文化风格。宗祠结构为前、中、后三栋,设下、中、上三厅。下厅居前栋,客家人俗称“门楼”,“门楼”置有对联,额匾浮雕漆金“白氏宗祠”四字现仍保存完好,上联为:浰水源流远,下联为:香山世泽长。联嵌“香山”一词,因白氏远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号香山,故袭之。

中厅居门楼与上厅之间,此处一般是白氏族间议事断事的地方。平日族间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议定或族间叔侄房亲有什么矛盾要解决,族中德高望重者便会如约到此决断定夺。上厅居后栋,它是整个祠堂核心,白氏列祖列宗在这里受长年供奉,其族间一年四季的例定祭祀

活动在这里举行,宗族重要宾客的宴请也在这里摆设。

上、中、下三厅间有天井两个,上、中厅之间的叫上天井,略小;中、下厅之间的叫下天井,较大。上、中、下三厅之间有木屏相隔,木屏有三个门,中间大门,两边侧门(又称耳门)。中门一般不开,平日出入均从两耳门通过。族间遇有大喜事,如族、房长交接,族内某人有中考升学、仕途通达之喜,则中门通开,宴请嘉宾,祭祀祖宗,以示庆贺。另外,逢年过节,春秋两祀,族内老大如族长、房长也一定会召唤成年族丁如期聚集祠堂,摆列牲品,诵念祭文,上香叩拜,鸣放鞭炮,祭祀祖宗。

白氏宗祠屋后有一古松,古松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直逼苍穹。古松高数十米,树腰3人合抱不过。问起树的年龄,谁也说不清楚。据当地百岁老者介绍,从他们记事起,古松就是现在的样子了。据此有人断定,古松目前至少也有四、五百岁了。

白氏宗祠门前的案山上有一古塔,叫文峰塔。据民国版《和平县志》记载,文峰塔建于清光绪已丑年即公元1889年,塔体呈六棱状,空心锥形,高约12米,内径2米多,墙厚0.7米,水石浆砌,分上、中、下3层,顶尖圆锥状,为生铁铸成,直指天际。文峰塔座落在白氏宗祠坐向的中轴线上,选址可谓匠心独运。站在白氏宗祠上厅,透过中厅、门楼,可看到文峰塔的全貌,此实一大奇观。据族间老者介绍,此塔的建立符合华夏风水易学原理,所以,塔建立后,族间中举升学、仕途通达者较原来明显增多。

据了解,2007年6月,“白氏宗祠”被河源市人民政府授予“河源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