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禹王庙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禹姓展区
禹王庙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禹王庙)
位于河曲县城西门外,清乾隆十六年建造,临黄河建有古戏台,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祭禹活动和规模较大的河灯盛会,届时僧人诵经,鼓乐吹奏,夜间用装点一新的木船将360 盏河灯泡放于河中,景致十分壮观,吸引着秦、晋、蒙的无数边民。
中文名
禹王庙
外文名
King of Yu Temple
地 点
河曲县城西门外
建造时间
清乾隆十六年
活 动
河曲河灯会
位于河曲县城西门外,清乾隆十六年建造,临黄河建有古戏台,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祭禹活动和规模较大的河灯盛会,届时僧人诵经,鼓乐吹奏,夜间用装点一新的木船将360盏河灯放于河中,景致十分壮观,吸引着秦、晋、蒙的无数边民。
河曲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是一个“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于是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的,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
“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其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以后历朝历代均延续不断,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大禹庙壁上,还留有“祭奠大禹”、“放河灯”的历史情形。
“河曲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共举办3天,分别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届时,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前来,首先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其后,僧人诵经,民众把做好的河灯列队供于神龛前,乞求神禹消灾免难,保佑风调雨顺。晚上,黄河河运组织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组织举行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福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天放河灯360盏(因农历每年360天),期盼一年360天天天可以平安,快乐。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河曲河灯会”已经成为这个“鸡鸣三省”地区的一个盛大节日。
“河曲河灯会”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晋、陕、蒙三省民众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