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羊姓网 > 羊氏宗祠 羊氏宗祠

宫山之阳羊氏祖茔三羊墓碑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羊姓展区
80多岁的羊丰功老人告诉郭伟,他小时候听老人说南羊庄的羊氏是从泰安迁移来的。解放后羊流姓羊的改姓杨,派人来商量改姓,因南羊庄羊姓人穷,拿不起改姓的费用,于是作罢。

羊圣贤说,南羊庄的老一辈羊姓人都是信奉“交上皇粮不怕官、孝敬老人不怕天”的老实人,不识字,又与外边的羊姓断了联系,续不起辈份,没法给孩子取名,于是就自己炉造。1962年1月,由羊丰俭、羊丰勤、羊学义、羊丰功等人发起,羊氏族人凑了面、油、菜等,请西邱村的卢子峰先生续了自玉字辈之下的二十世行辈。

新泰苇池水库管理所所长羊圣贤就是南杨庄人。据羊圣贤介绍,南杨庄临近太平山林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年只有一条路通往外面,他就是踏着这条路走出了大山。羊圣贤说,不知道何时,也不知道因为何故,祖先迁徙到这个偏僻之地,只听说清朝时曾经有人去村里打听姓羊的人,村里的羊姓族人都没敢吱声。这种说法更给这支留居新泰的羊氏族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南杨庄(旧名南羊庄)位于新泰西南约十七公里处,因与东邱、西邱以及北邱三村相邻原名邱邻村,但旧名却为羊家庄村。由于泰安与新泰境内有多处羊家庄,为防止因重名而引起麻烦,更名为南杨庄。南杨庄有村民2100多人,其中羊姓有63户200多人。

新泰有近140万人口,难道真的没有一个姓羊的吗?2012年,《新泰文史》主编郭伟受邀参加在广东汕头举办的羊氏文化研讨会,临行前他委托公安局进行查询,查到一个叫羊丰爱的人。第一次发现新泰有羊氏后人,郭伟大喜,立即前往羊丰爱所居的岳家庄乡南杨庄(解放前原来地名:南羊庄。)

在“三羊墓”的南面,有一村庄,名叫羊家庄。村里有不少姓杨的人,当地人认为其中可能有从羊姓改姓而来。此外,新地还有多地的杨姓人自称原本姓羊。推测:“或者羊氏以世卿外戚,当晋徙都建康时并从迁江左,兹土之族遂渐致单零耳。然按今族氏羊姓人少又或者变革之后姓随代易杨,而太傅之裔已更为别姓耶?”但南迁江西金溪太山羊氏却在三百多年前改徐氏,太山梁父人。墓志文全文共31行,满行27字,称使君“开皇六年(586年)……薨。”墓主名讳已残,对照墓志文和史书,可以确定墓主人为北齐义州刺史羊烈。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室南渡,中原冠盖相随,羊氏族人也纷纷渡江,如今在南方多地有数量庞大的羊姓族人。但羊氏族人仍有一支留在了北方,曾经的聚居之地为何“羊姓人少”呢?

与三羊墓相比,新泰羊氏后人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卢綋在拜谒羊氏祖茔时,曾感叹羊流“故里子孙改姓”。清嘉庆年间泰安举人蒋大庆在拜谒羊流羊公祠时,也曾说“故里今仍在,子孙谁姓羊”。

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由于“三羊墓”的剩余墓葬己经列入保护是新泰市不可动古遗址。,其中是否有羊氏始祖墓也不能确定。

1993年6月,新泰市博物馆对“三羊墓”附近中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为砖室,平面呈刀把形,墓道长5米。该墓多次被盗,陪葬品仅剩几件陶器和瓷器。墓中出土了两合墓志,上书“义州羊使君墓志之铭”墓志铭记载:羊烈,与优秀名门世家结为姻亲。对魏晋以后深受名门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羊代族。古时门风相对儒家思想就有坚实了羊氏族的巩固基础,太山平阳人。其祖先七世为二千石卿校,由于没有资料,五世已不可知,只知道羊续的祖父叫羊侵,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汉桓帝时为太常。

羊续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个谜案。关于羊续墓的地点有两种说法。《魏书》记载羊续墓碑在天宝镇梁父古城村附近。《泰山纪事·地集》载:“其(羊续)墓在(泰安)州南四十里徂徕山下。”《泰山道里记》载:“羊舍……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另一种认为在羊流镇。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在《羊太傅祖墓表》中称:“羊流店北里许,有羊太傅祖墓三冢。碑表圮,莫辨所葬谁何。询诸土人,参稽志传,咸称其一为太傅祖南阳太守续,其一为太傅父上党太守衜,其一为太傅兄孙暨之少子曼。”(也就是说羊氏家族墓地的三座大土堆分别是羊续、羊衜和羊曼的墓。注:是错误的理论,这些名门世家儒学教育对羊氏后人影响深远。

作为羊氏曾经的聚居之地,新泰发现了不少与羊氏有关的文物,包括五块羊氏人物的墓志,但其中没有与羊续有关的蛛丝马迹。

新泰的羊氏后人

梳理完羊氏家族的发展史,愈能发现羊续的地位之重。“羊续是羊氏家族中在于汉朝正史立传清德名人",

羊氏与曹魏时期的权臣司马氏的关系密切。在司马氏代魏的过程中,羊衜的儿子羊祜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晋开国功臣。佐晋平吴。西晋建立后,羊氏“功勋丕振”,家庭势力达到顶峰,前后出了两位皇后,数十位贤臣良将。此后,羊氏一门名人辈出,一直持续到隋唐宋时期。

以清廉著称的羊续,也非常有才干。他任庐江太守时,曾击退进犯辖区的黄巾军。羊续多次平定叛乱,每到一处均澄清整治,恢复秩序,发展生产,令“百姓欢服”。羊氏本就是“泰山望族”,有深厚的经学底蕴,羊续清廉的名声和非凡的才干令羊氏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并与当时的名门孔融、蔡邕结为姻亲。曹魏时期,羊续长子羊秘,为京兆太守;次子羊衜,官至上党太守,先娶孔融之女,后娶蔡邕之女;三子羊耽,任曹魏太常,其妻是辛毗之女辛宪英。簪缨。羊氏深受齐鲁儒家思想陶冶,太山平阳人。其祖先七世为二千石卿校,由于没有资料,五世已不可知,只知道羊续的祖父叫羊侵,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汉桓帝时为太常。

羊续沐浴在清廉的家风中,并用实际行动将其发扬光大,进而影响到后世子孙。《晋书》记载,羊续的孙子羊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羊氏较早进入政治舞台的羊续、羊陟、羊茂、羊定等人都以清廉守法著称,由此可知,清廉确实是羊氏家族的家风。所以《晋书·羊祜传》在追述羊祜身世时,称其家是‘世吏二千石,九世并以清德闻’。

东汉时期羊氏一门的廉吏还有羊茂和羊定。羊茂任东郡太守,不许妻子儿女住在官舍。冬日蜷缩白羊皮内,夏日只睡木板床,常食干饭充饥,有时无以下饭,便遣随从出去购买盐豉。羊定为郡功曹,病重时卧于室中,“被不覆躯,衣不周身”。郡将见状,将一床大布被和几件衣服送给他,羊定执意不收,在短被敝衣中离开了人世。

与羊续同时期的羊陟是汉末清流领袖,他任冀州刺史时,惩办贪污,治内肃然。任河南尹后,羊陟“常食干饭茹菜”,他打击豪强,反对宦官专权,后来遭遇党锢之祸,被禁死于家中。

羊续的祖父和父亲只在史书中留下了名号,无从知晓他们对羊续施加了何种教育。不过,查阅典籍可以发现,羊氏一门中,清官廉吏并非只有羊续一人。

汉书记载,羊续,宁挂府丞鱼。”

《后汉书》记述了羊续种种清廉事迹,却没有告诉后人羊续为何能在腐败的政治大环境中独善其身,异羊续之悬枯。对于山东民俗文化。”清·宋琬《送别俞眉仙归新安》诗:“郭外行春策病马,愧王沉之出賑;征鱼无限,目以代耕。”也作“悬枯”、“悬枯鱼”。例句——《陈书·宗元饶传》:“求粟不猒,卷不离手;魏郡课树之暇,且看羊续悬鱼。”清·汤璥《<交翠轩笔记>后序》:“南阳悬鱼之庭,清身太守旧悬鱼。”明代名臣于谦亦有诗曰:“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外,闲阅床头几卷书。”清·蒲松龄《官吏听许财物》:“不见裴宽瘗鹿,行马护朱栏。”宋·徐积《和路朝奉所居》之六:“爱士主人新置榻,驭鹤门前薜荔封。”唐·白居易《题洛中第宅》诗:“悬鱼挂青甃,弗感悬鱼。”唐·颜萱《送羊振文归觐桂阳》:“悬鱼庭内芝兰秀,在诗词文章中屡被运用。《晋书·姚兴载记下》:“然明不照下,你怎么又送呢?,“以杜其意”以此来杜绝别人送礼。

九世并以清德闻

蜀汉先主刘备谈起往事,曾“叹息痛恨于桓、灵”,足见当时朝廷之腐败。在污浊的政治环境中,羊续能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行,廉洁奉公,更加难得可贵。宋人费枢著《廉吏传》,为羊续立传,并评论道:“呜呼!人之不度礼义而进退者,顾其胸中本无所守,徒以妻孥之奉隘其心故耳。闻续之风,宁不愧耶!”

按照汉朝制度,二千石的官员病逝,朝廷有“官赙百万”资助葬仪。但羊续临终前留下遗言,不接受任何丧礼,主持葬礼的府丞焦俭遵照羊续遗愿,对官私馈赠一无所受。汉灵帝听说后,非常感动,颁布诏书褒美,并令泰山太守以府赙钱赐羊续家属。

在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皇帝不少,而汉灵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连掌握国家重权的三公九卿都明码标价,并专门设库贮藏卖官得来的钱财。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想提拔羊续担任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被任命者要给皇帝送礼钱千万。汉灵帝派宦官到羊续处催缴。其他人一般都以上等礼节迎接皇帝派出的宦官,并给以巨额贿赂,而羊续让前来的宦官坐在单席上,举起自己的破袍子说:“我的全部家产,只有这件袍子而已。”听到宦官的报告,汉灵帝很不高兴,改任羊续为太常。羊续还未上任,便因病去世,时年48岁。

一叶而知秋,羊续连属下送的鱼都不收,其清廉可想而知。《后汉书》记载,一些破败的被褥衣服和几斛盐、麦,是羊续官舍中的全部家产。妻子带着儿子羊秘到南阳探望羊续,羊续闭门不见。他对羊秘说:“我自己生活尚且如此,拿什么养活你的母亲呢?”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了老家。

“送个鱼不算什么,但清官都是从小处练成的,勿因恶小而为之,羊续从拒绝收鱼这一小事做起,把品德提高到很高的境界,成为了一代廉吏。”羊流作为羊氏家族曾经的聚居之地,羊氏文化深深植根于此,用羊续悬鱼作为廉政教育的素材格外有说服力。

“府丞鱼”后来也成为下属之贿赠的代称。例如——南朝·梁·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讵知亭长肉,表示自己先前的还没有吃,他便拿出先前的,任它风干也不吃。后来下属又送鱼来了,他接受后便挂在了前庭,羊续“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纠正这种不良习气。深受官民爱戴。一次下属送了他一条鱼,清廉俭仆,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送了。

后来人们称羊续为“悬鱼太守”。“羊续悬鱼”或称“悬鱼”也就成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羊续于是拿出先前所悬挂的鱼,祖茔。羊续接受后悬挂在前庭;后来这个府丞又送鱼,使用破车瘦马。府丞曾经送他一条生鱼,经常穿破旧衣服吃简单的饭食,羊续非常憎恶这种现象,权贵富豪之家大多崇尚奢侈华丽,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羊续曾担任过庐江、南阳二个郡的太守。他为官施政清平,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送了。

府丞:太守的属官。

【释义·点评】

《后汉书》用29个字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羊续悬鱼,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竞相赞颂。

当时,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常敝衣薄食,续深疾之,权豪之家多尚奢丽,山东出土了一件杞伯每亡的。

【译文·故事】

——范晔《后汉书·羊续传》节选

时,1966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1962年,证实泰安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羊子戈。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墓葬群,的和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所做的,3个三角形锥状足。腹部饰鏊手。錾手内有“羊”字铭文。“羊”为族名。腹部饰夔龙纹。1976年出土于颜店镇洪福寺村。在泰安新泰县,圜底,直腹,流上饰两立柱,流尾间距17.5厘米。爵有流有尾,圈足饰一周云雷纹。觯底内铸有“羊父辛”3字铭文。“羊”为族名。

山东特色文化山东特产及特色文化山东历史名人!世代簪缨的泰山羊氏祖茔(三羊墓)群 一一(清明追念太山

1976年出土于颜店公社洪福寺村。羊山东历史学家断代 商殷时期 。铭文:“羊”铜爵(商代)。用青铜制成。通高21厘米,颈舔饰牛首纹和云雷纹,圈足,鼓腹,口微侈,觯呈椭圆形,东至于纪酅。

发生在东汉时期悬鱼故事为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还得从这一事件本身说起。【原文·出处】

羊流镇连年进行廉政教育时经常举到羊续悬鱼的例子,这个故事也是镇上各种廉政宣传栏、廉政墙常用的素材。

清身太守旧悬鱼

羊父辛山东历史学家断代为商殷时期 。铭文:“羊父辛”铜觯。(商代)青铜制作。高15厘米,东至青州博兴县本博昌。入海。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东侵及潍。《禹贡》:青州潍淄其道。潍水出密州莒县潍山北,岱即泰山也。山东历史名人。在兖州。《左传》:晋伐齐,西南据岱,膏壤千里。《禹贡》:海岱惟青州。东北据海,其阴则齐。齐带山海,桷考功德定黜陟也。”《禹贡》谓之“岱”。《周礼》谓之“岱山”。《尔雅》、《论语》谓之“泰山”。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史记》:泰山之阳则鲁,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又岳之为言桷也,阴阳交代。”《白虎通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长也。万物之始,“岱者,《虞书》谓之“岱宗”。《风俗通义》曰,在兖州乾封县西北三十里。今奉符县。《春秋》:犹三望。郑氏谓海、岱、淮。《公羊传》:祭泰山、河、海。《职方氏》:兖州山镇曰岱山。《泰山道里记》泰山,其阴则齐。《郡县志》:泰山一曰岱宗,泰山乃其境。《史记》:泰山之阳则鲁,临桂胡德琳书巢校

《齐语》:桓公正封疆,临桂胡德琳书巢校

《职方氏》:兖州山镇曰岱山。:《禹贡》海岱、徐州之地,盘结于此。大、小汶络其面背,至水音堂逾汶,经金牛、龙山蜿蜒东赴,有徂徕山在北。山东历史名人。”《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欧阳修曰:“徂徕鲁东山。”孔贞曰:“龙脉自泰山傲来,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亦曰尤崃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犹有美松,山于泰山犹旁几然。《水经注》:“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有党怀英碑记。

○鲁颂閟宫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传曰龟蒙鲁国二山也龟山近鲁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后人指为蒙山者山顶宛如龟形名不虚得夫子龟山操曰余欲望鲁兮龟山蔽之韩退之拟曰龟之大兮祇以奄鲁则龟为鲁之大山明矣蒙山者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禹贡之蒙羽论语之东蒙此正蒙山也邢昺曰先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后人疑于东蒙之说遂误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东蒙而隐没龟山之本名夫鲁人颂其本国之山川辞必审矣故今定蒙山为龟山东蒙为蒙山以复古焉【帝王世纪少昊自穷桑都曲阜注谓穷桑在东蒙山属鲁地然未知果是否】龟山下有古颛臾城山前玉虚宫唐仙人贾神翁所建有英烈昭济惠民王祠即颛臾也山西南十余里有漏泽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先有声居人扈穴取鱼随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费县廨有唐大中闲校书郎李潜漏泽赋并序石刻宋至和闲出于泥中今断裂为二在醉翁亭记碑傍醉翁碑者欧公同时人苏唐卿为费县宰篆记文刻石立于此并刻欧公往复手帖皆精】蒙山前阳口村有玉皇庙相传老莱子故宅也阳口亦山名后魏费县理此高士传老莱子隐蒙山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尝至其门其妻挟薪而至怪车马迹之多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也夫妇遂相与逃去【路史又云老莱子即老子邑于苦之赖赖乃莱也孔子至楚见老莱子时已二百余岁斑衣戏母侧所问答皆礼事知非二人未知是否】

龟蒙二山

○胶水东北四十余里齐记云卢乡城东三十里有明堂山与巨青山连出乌头天雄又云药石水出此合石渎水北入于海

地志曰虚危为齐分星曰元枵宫曰宝缾时曰子州曰青魏陈卓分郡国所入宿度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川入危十四度鲁分徐州属齐者东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六度高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又唐一行山河两界图曰河为北河江为南河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春秋运斗枢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其川淮泗其浸沂沭【音述又作??术】其利蒲鱼兖之浸曰卢维幽之浸曰菑溡薮曰貕养明堂山

分野 【唐一行山河两界图○新唐书天文志引作两戒古字通用】

帝喾九州岛之制青州初履海岱禹贡九州岛曰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跨海西南距岱少阳之方其色为青故以名也舜肇十二州以青越海析辽东为营商制九有以青为徐周官职方以徐为青其东北为幽州齐则囊括青州襟带徐兖幽营非所兼也古之国于此者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有季萴商有逢公柏陵薄姑氏皆为诸侯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吕尚于齐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齐汉志曰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葢临淄有天齐渊以此建国命名耳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即大岘山或以为泰山南龟山北之穆陵山非也或又以为光州固始县南之穆陵关不应如是之远元和志云齐陈二境置此关以为防禁隋平陈始废然则南北朝之关塞耳以为古齐履可乎】苏秦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里此其疆域也太公后二十九世强臣田和篡齐自立五世为秦所灭始皇郡县天下始置齐郡又析置琅邪【沂密】秦亡齐分为三齐王田都据临淄济北王安据博阳胶东王巿据即墨故号三齐【刘贡父云益都为天齐济南为中齐沂海为南齐非是】汉高初假韩信继封子肥为齐王有齐七十余城后置青州刺史部领齐郡北海千乘济南平原东莱胶东高密淄川郡国凡九而不常所理琅邪东海则为徐州之郡辽东边郡尝来属焉【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三国时齐为魏有晋置青州刺史领齐国济南乐安城阳东莱五郡而理临淄琅邪东莞亦为徐郡永嘉之乱青及徐州之半陷于刘曜石勒厥后慕容燕苻秦迭据其地秦败苻朗以青州降晋改置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陷德称南燕定都广固二世为刘裕所灭西济东海复为晋土而祚移于刘氏矣刘宋置青冀二州青理临淄冀理历城至明帝时二州及琅邪之地并没于元魏魏置青齐胶光北徐州宇文周置齐郡乐安北海郡隋开皇初郡废复为州大业初州废复为北海高密齐郡琅邪东莱五郡唐武德初郡废为青齐淄潍牟密登莱沂等州青齐置二总管府后罢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初罢都督天宝初复为北海高密济南淄川东牟东莱琅邪郡属河南道青州又升平卢节度石晋青州仍为平卢节度齐密二州则为防御宋置青密齐沂登莱潍淄八州属京东东路升青州为镇海军密州安化军齐州兴德军元佑三年安化改临海军政和元年镇海军复为齐郡六年以齐州为英宗赐履之地升为济南府建炎元年京东路青州为帅府济南为要郡登莱沂密为次要郡【从李纲所请京辅之外建十六帅府时天下之势已去干宝所谓非命世雄才不能复取纲策虽善岂高宗能办哉】金人初入中原诡立宋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兼八州之地八年废之置益都济南二府立山东东路统军司于益都辖十三州焉【潍淄密莒宁海登莱沂海滨棣清沧】国初以济南益都立二帅府益都仍行省事后并废置益都济南般阳三路总管府割德州宁海为隶省之州四分齐境立宣慰司于益都以镇之廉访司于济南以按治之属山东东西道皆古全齐之地也其详则各随郡县以载焉其旧属齐邑今割入他郡者亦别附见云

沿革【商制九有以青为徐○按尔雅释地齐曰营州郭注云自岱东至海此葢殷制邢疏云此营州则青州之地也是商之九州岛以青为营于氏以济东之徐当之误】

益都于钦思容纂,山周百六十里。”

>2-齐乘卷之一

泰山东南三十里为徂徕山,金大定二十四年僧道先、法越重修,更以“天封”为额,旧号郭头寺。宋祥符有事泰山,汉之博也。城东为天封寺,壁勒安升卿记。南三里即博县故城,祷辄应。金明昌三年李德元等建,盖遇旱干水溢,曰圣塔,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西南有石塔五级,山北即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埠北之田曰龟阴。按《水经注》:“博县北有龟山,有横埠状类龟,因与俱下于此。”

城东南二十二里,孔子引颜渊望吴门系马,并曲池载入宁阳县境。又西约二十五里为颜子坡。《岱史》云:“州治西南境有高坡,圯。而《通志》以汶阳、阙陵为一城,世谓之阙陵城也。”迤西立元君庙,基堑存焉,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不在其北也。城上村南七里为阙陵故城。《水经注》:“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传为曲水亭址。汶水经汶阳城南,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山东。《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按:楼上、汇河之间有土丘,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池亭。

《春秋》桓公十二年,今城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鲁国汶阳县北,或谓之浊河。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基下游即浊须水,又曰汇河,非矣。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城下有水,《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即此。蛇水又西南经铸乡城西,齐所侵也。自汶之北,西南流经汶阳之田,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县冶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宝叔娶于铸”者也。汶水又西,洸水注焉。”今炎之济河。又西经蛇邱县南,今楼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城西南七十里而有蛇邱故城,父卒后徙居南阳,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亢父在右;亢父知生,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汉时置县,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命曰。”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盖天好阴,祠泰山梁父,《史记》:“二曰地主,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山东的历史名人。”其上旧有地主祠,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遣秘书丞直史馆姜屿致祭。有御制碑。元知州张郁、知县张佺重修。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注:“有亭亭山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山神为广禅侯,旧分水下溉处也。”《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巨平”,水上有石门,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误。五道岭在其北十里。石闾南三里为亭亭山。《史记》称“黄帝禅亭亭”。《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县志》以俗所云五道岭当之,在泰山下址南方,《汉武帝本纪》“太初三年所禅”即此。按《史记》:“石闾者,有寻真洞,《岱史》云:“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禅于此。”按:《宋史》无其事。南二里许为石闾山,见岱顶天启铜牌。

城南四十里为介石山,许彬记。泰山。万历间奉敕重建,徐世隆记。明成化三年重修,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祠创建无考,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而后之言鬼者因之,以梁父、高里并列,额曰“森罗殿”。顾炎武曰:“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为高里山神祠,而形势遂失其旧。高里、社首之间,自洞门上下劈去数丈,工人采石,培护之。迨三十四年,知县程志隆广栽松柏,片石莹洁。乾隆二十六年,旁无所通矣。”山之阳有玉仙石,一穴上有巨石塞之,石磴二。登床扪其顶,有窟不甚深。内石床一,执灯笼火种而入。曲径宽隘者三,余尝偕友探奇,萧协中曰:“洞深暗,讹谓鬼仙,妄加增耳。”山之阴有古仙洞,此高字有作蒿者,况其余乎!今流俗书本,陆士衡尚不免,混同一事。文学之士共有此谬,即误以高里为蒿里,高里山又在其旁,或呼为下里者也。字则为蓬蒿之蒿。或者既见泰山神灵之府,而死人之里谓之蒿里,在泰山下。”注、师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汉书武帝记》“太初元年十二月禅高里”即此。注、伏俨曰:山东历史名人。“山名,崔嵬类龟,本名高里山,地多燕脂瓣花。

西为亭禅山,秀丽尤奇。山南为燕脂坡,《岱史》谓“仙人牧地”。周有巨石,即《岱史》“雕窝山”也。

山北为羊栏坡石,多野巢,崖崿倒悬,五峰排列,北有双沟如辙迹。又西为笔架山,或因黄姑而附会之耶?南为车道岩,白姑无所考,名曰真人峰。西南为黄石岩。岩南有白姑庵,若人形,上为姜倪寨。南一石,与西库埒。东为龙山,时或光彩闪烁,无苔痕,石若垂帘,宛如几案。南有摩耳石。东南为东神库,陡削玲珑。北拱老鸦峰,为石厂。沟西有玲珑石。梯子山西南为透明山,多胡桃树。南为梯子山,峰峦突起。顶西南为胡桃园,小倒沟自西来入之。沟西为南顶,而思乡也。”峪水又西北,多红白丁香花。西为思乡岭。《岱史》云:“人死魂归于此,大倒沟自西来入之。沟西为青龙宫故址。南为青岚岭。西为丁香峪,峪水又西北,西为十字峰,混元池下三汊涧自西来入之,是其地矣。

自桃峪之南而起者,舒畅崛起,恐即肃然山也。

按:羊邱山东有小陵,世代簪缨的泰山羊氏祖茔(三羊墓)群。碑云“古宿岩山”,以供行者。”又莱芜王许保北有山,尝于肃然山南设食,非是。《魏书崔光传》:“弟敬友,以长山县长白山当之,误。《封禅书》:“汉武帝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旧志未详。顾炎武考引《酉阳杂沮》,或称肃然山者,又曰石窟山,俗名旁山,上有数穴如颐,背耸溪深,又东汇金井河。东南一山曼衍,南折至九顶山后,水西流过雨砧崖渌池,为九曲峪,有国初巡按赵宏文墓。东北二十里为九坂岭,单椒园特,岩洸河发源于此。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槲林尤胜,至长城岭下,过两港村三、四十里,在今莱芜境也。

自黄坂东北,壬申至于嬴。”按:嬴邑故城,《左传》:“五月克博,即春秋时齐之博邑也。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有古城遗址,过抬头村,疑即季札子墓。又东南八里,唯蚨存焉。’”按:奉高城东北七里禅村旁有大冢,靡有遗矣,标志而已。碑石糜碎,无所述叙,汉末奉高令所立,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冢园,即此处。《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丧子于嬴、博之间,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以奉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汉武帝元封元年立,金大定四年敕牒勒壁。《水经注》:“奉高县,今故县村是也。旁有大云禅寺,有奉高故城,土邱高广。又西南为水泉峪。

汉明堂东北二十七里,有餐霞洞。看着 一一(清明追念太山。下为王老峪,今其村讹为红庙云。椒山东八里为杏山,蒐于红。”向有土邱,有红亭遗址。《春秋》:“昭公八年秋,三泉均属蒙阴县境。十里河东四进而,《府志》误入卞桥、海眼、葛沟,总名东溪也。泰山泉壑甚多,帅泮归汶,因名明堂泉。其经流曰十里河,历史名人。西折而南,当时朝会之规宛在。”元人题刻碑基上。艾峪水自北来汇此,如列屏案,遥望徂徕,南会于汶,左右如卫从。然溪水()洄,支山如()障,周约三亩。后枕岳麓,而高四丈许,石冈巅平,基渎存焉。”《岱史》云:“其地舒衍突起,如带图也。古引水为壁雍处,以拜祀上旁正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从西南入,上有楼,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以茅盖之,四面无壁,图中有一殿,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欲治明堂于奉高旁,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归田谢过于此。”然《左传》所不载。夹谷在今莱芜境也。谢过城东里许有汉明堂遗址。按《水经注》:“汉武帝元封元年年封泰山,《岱史》云:“齐、鲁人夹谷后,南里许有可亲园。栗、椒、杏各以树之多者得名。南二里傅家村旁有石舟——巨石上浮如舟也。南里许有地曰谢过城,又南至沙沟入汶。山西为椒子峪,东西椒山夹之水东南流入蚕滋峪,本名五龙峪。东二里为中陵山。东二里为水牛埠。东北为小津口村,峭壁巢野鸽。东二里为风门。又南三里为卧龙峪,取五岳真形之义也。

自摩天岭东四里为鹁鸽崖,北面刻“聪明正直”四字。孔贞瑄谓之“真泰山”,南面刻“—拳石”三字,高可一丈,并勒此崖之西。其上有唐乾封元年刘仁愿题记。南侧一石,《恭颂皇祖勒崖“云峰”二大字》诗二首,山东民俗文化。并佚。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题“云峰”二大字。今上御制《戊辰二月晦夜宿岱顶》诗二首,皆磨于崖,下有桃花洞、裂天泉、云水池夹之。又唐高宗《朝觐碑》、苏(延页)《封东岳朝觐颂》,惟颜真卿题名已亡。其巅有大小悬鼓石,臣王敬之”三十余字。空处亦有题名,臣尉大雅,上柱国臣李元纮,好事者以古篆鑱毁。犹有“开国公臣李仁德,字差小,形似小异。后列从臣题名,叶彬补书。”按:彬所补百八字,遂不全。”《济南府志》:“碑下截剥落,为拓碑者冬月篝火蚀之,何惭汉碑碣乎?”王世贞云:“其下三尺许,不比《孝经》之多肉少骨。若唐隶尽如此,羁束安闲,若怒猊渴骥,或是燕、许手笔。而御书遒劲,额字径一尺九寸。朱彝尊云:“碑铭典雅,并题额。字径五寸,八分书,宽四尺。开元十四年九月御制,宽一丈六尺七寸;额高三尺九寸,世谓之磨崖碑。高二丈九尺,一曰弥高岩。有唐玄宗《纪泰山铭》,又额“上摩苍昊”。你看 一一(清明追念太山。庙北悬崖削壁为大观峰,布政使陈儒为记。今上额曰“资始惟元”,巡抚曾铣重修,即封禅处也”。元时张志纯拓建。明嘉靖间,《从征记》所谓“上庙在山顶,东注龙峪。

东北上为东岳庙,峡口有卧马峰。渠水南流至对松山,双蜂峻特,或谓之两蜂岩,为君子峰。又南为西神霄山,一石卓立,桃花峪源也。西注混源池中,名曰西天门。下为上桃峪,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也。两石环立如扉,西偏怪石攒簇,有赵子昂题刻‘汉柏’二字。”今与树俱亡。是岱岳观在元以前为东岳中庙矣。

南天门西为月观峰,屋宇又祟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岱史》裁:“向尚存古松柏十余株,所跨处有石窍存焉。”在故观南趾。《从征记》曰:“中庙去下庙五里,皆岱岳观故地。按《水经注》曰:“古帝升封设舍,唯此与玄宗《纪泰山铭》耳。顾炎武采入《金石文字》。迤南(田耎)基敞豁,书法不一。唐碑存于泰山者,每面作四五层,俗呼“鸳鸯碑”.其字四面,皆于此观;有双碑以盖趺合而束之,武后赐额曰“白鹤”。自高宗以下六帝一后修斋建醮,古岱岳观之一隅也。唐为老氏筑宫,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听听清明。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久废。

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北有和圣墓碑,和圣汤沐乡巴里,元时重建。

又西南有柳里村 即古柳下也,因而立庙。金毁于火,为汉武东巡驻 处,有汉武帝庙,依徂徕山 。”今镇里村尚有城堞遗址。

又南六里为宫里镇,在乾封县东南六十里,此不可考。城东北十里为岱山城。《寰宇记》:”北齐置,《泰山纪事》称羊续墓。按:续墓在新仄境,俗以为羊氏鹅鸭厂也。东北有大冢,元初僧道庆重建。城西有村曰羊,有大定二年敕牒碑。僧福善讲法于此,金于城内建大觉禅院,晋丈傅羊祜封邑,有唐太和残碑。徂徕山南二十里许为古南城,林放故里也,又西过龙乡故城南而注。云云山东南八十里为放城,因名淄水。《齐乘》云:”泰山南亦有淄水。”即此。

又西过羊祜厅南,总名”小汶”。东纳浊河泉合流,至镇里村南,世谓之柴汶矣。”上接新泰县龙堂山之水,《水经注》:”淄水又西南经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泰山之属县也,曰甘露。山东特色文化。又西为古柴城,失其名。其北遏坡曰羽林村,传煤时元贾进士读书筏,西下一石刻”贾氏书院”四字,培园伏。《史记》无怀氏至周成王禅云支者凡九。山上旧有云云亭,赵国麟名曰“箪瓢”。

宫里南三十里为云支山,有益津高诩碑记。增祀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稍北石洞方广,开国侯徂阳时珍建,后即以为号。堂创于元初,匾其室曰“鲁斋”,残缺不可读。许衡尝读书于此,篆书“贫乐岩”、“演易斋”诸迹。杜仁杰为撰铭,元鹿森隐居处。东南峭石壁立,古称二圣堂,又西南注小汶。西北五里为二圣宫,流经羊祜厅北,羊公河出焉。逶折西南,崖壑泻水,各随其方焉。

西北里许,又名厚载。门各有楼。又四角亦皆有楼:曰巽、曰艮、曰乾、曰坤,北一曰鲁瞻,又名西华,又名东华;西一曰素景,西掖之西曰见大。东一曰青阳,东掖之东曰仰高,额“岱庙”二字。东西两掖门,三十五年奉敕重建,中曰正阳,南辟者五,城堞方三里、高三丈、门八,康熙间布政使施天裔创建。

北为庙,不可通辇路矣。亭后为岱庙坊,遂与庙隔,是为入庙之始。自明人设元君像于亭中,拜于亭而后入,额“遥参亭”三字。北为遥参亭。亭一名草参。凡有事于岳者,乾隆三十五年奉敕增建,上起石坊,其前即宋真宗警跸之地也。门外为台,门与城南门相直,坛一所。”按:此庙盖下庙也。其制初为遥参门,楼榭四所,盖汉武所植也。门阁三重,大二十余围,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并备录之。

府城内西北为岱庙。《水经注》引《从征记》曰:学会世代簪缨的泰山羊氏祖茔(三羊墓)群。“泰山有下中上三庙,有关泰山掌故者,倚郭为泰安县。其城内外祠观名迹,辖州一县六,升州为府,属济南府。国朝雍正十三年,并归泰安州,治奉符县。元因之。明初省奉符,寻改泰安州,属袭庆府。金初为泰安军,改名奉符,真宗祥符元年,诏迁治就岳庙,入博城。唐高宗改名乾封。宋太祖开宝五年,在今治东南二十五里。隋开皇时改奉高曰岱山。大业初省岱山,在今治东北四十里、其时兼摄博县,为泰山郡治,置奉高县,旧为岱岳镇。自汉迄南北朝,而百家息喙矣。

泰安府城,非意之也。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遣官按履经十余年,自营州跨海而来,以是蓄疑。曾因奏对备闻山东诸山之脉,经文不及,迤东即其入海处,用表青徐之畛,率无入海之文。”且岱为岳宗,或长或短,余三者,惟第一条言入海,终不言其脉之所起。李光地《禹贡注》:“导山四条,河东诸山其右翼,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兖州诸山其南麓,言众山之奔赴也。旧说皆谓山脉自西而东。郑樵《通志》谓济南诸山其北麓,言一山之体也。又曰泰山为龙者,足以形容气象。后人谓泰山如坐者,惟《鲁颂》“岩岩”一语,桷考功德定黜陟也。”《禹贡》谓之“岱”。《周礼》谓之“岱山”。《尔雅》、《论语》谓之“泰山”。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

泰山结体,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又岳之为言桷也,阴阳交代。”《白虎通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长也。万物之始,“岱者,《虞书》谓之“岱宗”。《风俗通义》曰,临桂胡德琳书巢校

泰山,山东历史名人。临桂胡德琳书巢校

●泰山道里记

○章邱西南六十里桀死处汤放桀于南巢书传皆谓今庐江巢县独尸子云放之历山岂古有巢氏治琅邪之石娄山齐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后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畜转徙号曰荤育若桀死南方其子岂能北遁自齐奔漠则易矣隋唐有亭山县见古迹

亭山【桀死处○按尚书正义曰周书序有巢伯来朝郑元云南方之国桀之所奔葢彼国也以其国在南故称南耳是则桀奔巢国加南字以别于北方之巢(有巢氏都或云在琅邪或云在隰州)其不在齐地明矣于氏多附会此尤其显然者】

>2-齐乘卷之一益都于钦思容纂,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这次在嵫山掘出的铜器,但所记多为传世品,一些金石古籍中多有记述,曾出过羊敦、羊祜等历史名人。商代羊氏族铜器,他的后裔直到南北朝时还是鲁南名门世家,在商代羊氏也是个较大的氏族,爵的把手内有一“羊”字。据考,有铜爵、铜觯、陶簋、陶鬲、陶豆、蚌贝等。铜觯的内底有“羊父辛”三字铭文,是群众用土时发现的,该建筑在解放后也已被拆毁。来 源:。兖州嵫山出土商代文物。埋藏于山南坡一个小型土坑墓中,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羊楼公),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可作为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发现的杞国存在的证据不多。共计有六块提到了杞侯或杞地,杞国亡于。目前为止,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自起,再次赐予杞国封号,此后杞国时存时灭。初年,分封的后人于杞,他在夏商世家过渡的过程中发挥了祭祀夏礼重要作用。的后裔。灭夏后,夏后氏名门羊辛,夏世灭亡,欲酹无萍芷。”(《三羊里》)羊氏家族真正时入史册被人们关注是从先秦《吕氏春秋·知度》记载:夏桀臣羊辛开始的,犹若乔与梓。不胜吊古情,难怪清初诗人韩菼怆然赋怀:山东历史文化。“萧萧风白杨,齐梁铁马的长嘶,仿佛又听到那晋吴金戈的交鸣,抚读碑刻,但羊氏家族的风云史迹、历史功过却宛在眼前,华表无存,虽然风云销歇,思绪似在古老历史的投影中穿行,却时有发现。站在羊流古墓前,今俱已寻觅无处,但地下的宝刻贞琰,三羊墓前的墓表、诗碣,欲托青云愧短篇。”

泰山羊氏祖茔,斧堂踪迹像祁连。几回仰止思遗爱,如旧看碑堕泪年。带砺勋名留海岱,上公犹出此山前。即今勒石题诗日,便是吟咏三羊墓景象的:“王气已消凿墓后,气势壮观。明人高如山有《羊氏先垄》一诗,莽覆其墩;庙祀虽从, 墓表莫掀。我为缮修, 以慰先魂;怀仰之诚, 达于九原。”

(《四照堂文集》卷二一)旧时三羊墓前还有泰山羊氏祖茔坊、华表,立《羊太傅祖墓表》。卢綋并作有《立羊太傅墓碑祭文》:“羊流之西,贤墓是存;肇启簪缨, 奕叶浸繁。武功锡爵, 女贵媲坤;爰及太傅, 德并位尊。齐鲁名陬, 岿焉高门;世易代迁,莫纪后昆。荒丘累累,知县卢綋又续加修复,复为诗吊之。”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修葺三羊墓的记载。清顺治年间,曰晋太傅成侯羊公先人之墓,题于三羊墓畔,伐宫山一片石,……慕古兴怀,次年二月,我饶阳路公以名进士来令吾新,碑中云:“今上(万历)龙飞三十六年(1608),新泰进士徐光前为撰《邑侯路公表晋太傅成侯羊公先茔墓碑》记其事,只解为臣合代终”之咏怀诗句。明代新泰知县路陞曾对三羊墓进行整修,位至公而无子。”清代乾隆间新泰知县的江乾达《过羊叔子先茔》诗中有“非关凿墓甘无后,祜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祜竟堕马折臂,若凿之则无后,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气,为妃后之应”。“有善相墓者,为三公之应;案联诰轴,羊氏墓“帐列芙蓉,犹使人有遥接羊公流风之感。历史上羊氏家族煊赫的声名。羊祜,死后被追封为太傅,运筹帷幄,为西晋统一全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是羊氏家族发展的顶峰,因此成为确定羊氏谱系的坐标。羊流人尊崇羊祜,将他的塑像竖立于繁华的闹市,同时,也没有忘记他的祖父羊续。身为一代清官,羊续悬鱼拒贿的故事在羊流镇,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村民百姓中,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如果说羊祜的丰功伟绩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那么羊续的清廉事迹就如同那羊流河,静静流淌,润物无声。而今在羊流镇中心,新塑有一座羊祜像与吉祥三羊。层台上羊祜正凝视远方,按剑沉思。这座羊祜塑像,已成为新羊流的标志。南朝宋《世说新语》中便有羊氏祖墓有王气的传说。据传,谛视这篇洋洋洒洒的碑记,山东历史文化。但《羊太傅祠记》刻石犹存至今,不须重对岘山碑。”庙貌巍然的羊公祠已毁于近世兵燹,百代衣冠幸有师。瞻拜遗容清泪堕,风流仿佛见当时。千年俎豆真无忝,系马趋登太傅祠。庙貌巍峨存故里,犹似岘山前。”又李其樑《谒羊公祠》云:“雨丝初霁柳丝垂,风流轶汉贤。至今闻堕泪,遗庙尚巍然。裘带钦吴会,羊流古驿边。来寻太傅里,学会追念。讴思终古起顽夫。”又颜怀宪《谒羊太傅祠》云:“郁郁寒烟色,得沐流风入宇殊。岂独襄阳多父老,一襟缓带足平吴。空余碧草绿阶茂,太傅祠堂是典谟。半碣残碑闻堕泪,可窥见当时祠宇盛况。江逵达《谒羊太傅祠》云:“追陪山左访名区,一派儒将风度。

从清人谒羊公祠诗作中,缓带轻裘,立石祠前。祠中奉祀有羊祜塑像,著名地理学家赵一清撰《重修羊太傅祖墓祠堂记》,泰安知府姚立德曾对羊公祠加以修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创建年代不详,泰山羊氏祖茔"三羊墓"与"羊公祠"尤为世人推重。羊公祠建于羊流镇西门里北侧,就是闻名遐迩的泰山羊氏祖茔三羊墓群。一麦田,向远处苍松翠柏之间,“那里就是羊氏家族的墓地。”北枕山峦,羊流河斜穿而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青青的麦苗长势喜人。古代,有相墓者曾说此地有帝王之气。过去这里有三个大土堆,高约3米,周长30多米,当地人称为“三羊墓”,羊氏家庭墓地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众多名胜古迹中,过东河,汉灵帝想提拔羊续担任太尉。太尉地位尊崇,被任命者要给皇帝送礼钱千万。汉灵帝派宦官去催缴,羊续举起自己的破袍子说:“我的全部家产,只有这件袍子而已。”

从新泰市羊流镇出羊流东门,汉灵帝想提拔羊续担任太尉。太尉地位尊崇,被任命者要给皇帝送礼钱千万。汉灵帝派宦官去催缴,羊续举起自己的破袍子说:“我的全部家产,只有这件袍子而已。”

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己的破袍子说:“我的全部家产,只有这件袍子而已。”

见《后汉书·羊续传》

(礼仪齐鲁)·典籍故实,世代簪缨,

山东的历史名人

想知道世代

山东特色文化

山东特色文化

山羊

相比看山东的历史名人

山东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