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庙,明代时属归仁乡,清代时属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五年,为一瓢乡;建国后改为双庙乡。其因境内有西山,上上有“会龙庙”和“水口庙”两座庙而得名。
唐朝咸通(860—874)年间,王氏三兄弟自太原迁入台州,分别定居在临海的紫岩尤溪、黄岩的乌岩宁溪和仙居的白岩秀溪,史称“三岩三溪”。仙居王氏的白岩秀溪,即现在的上王村一带,其原名叫陈家园,后陈氏因屡遭火灾逐渐衰败而迁往前溪,将居住地让给王氏居住,名曰“让王村”,因方言中“让”与“上”谐音,故又名上王村。秀溪王氏,是仙居官屋、万竹口、董坑口、羊棚头王氏的发源地,到了明清时期,王氏子孙兴盛,俨然成为了东南乡的望族。
尔时,当地的氏族之中,唯一可以与王氏抗衡的是应氏。应氏于宋太祖建隆年间,自永康迁入厦阁西桥一带,至第二世又分迁双庙等地。四百年后,应氏亦成为仙居东南乡的大族。所以,历史上,双庙一带,以王氏、应氏两族角力最为激烈。如关于当地“官塘”地名的来历,相传即因王氏与应氏对白岩山的权属存在纠纷,双方均呈文要求官府裁决,后官方派官员实地查勘,曾将官轿停放塘边而得名。
事实上,双庙也并非一直是外来人口的输入地。历史上,由于地仄人满以及战乱、天灾等原因,当地的人口也曾大量向外迁徙。如当地有应氏迁往永康芝英的传说。相传,宋朝宝佑四年(1251),双庙乡公平村的应泽祖曾贩牛至永康芝英,时值大旱,禾苗干枯。应泽祖将烟筒里的烟灰敲落田间,引发大火,烧毁了成片稻田。当地村民发现后,要求他赔偿损失,双方约定,稻禾损失由应泽祖赔偿,但田中的稻株头归他所以至翌年十二月。当日夜晚,风雨大作,被烧毁的稻禾随即抽出新苗,是年那片稻田获得了大丰收。后应泽祖在当地买屋,举家迁徙定居,成为了芝英应氏第一祖。当然,这个故事中戏说的成份太多,如宋代人不可能抽烟,还有这个故事的原型在其他姓氏的迁移中也可以找到。故而,这个故事中应泽祖的迁徙,应该是出于当时双庙一带第仄人满,乡民客佃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仙居境内的历次战争对双庙的侵扰,造成当地人口外迁的事件倒是的的确确的存在。特别是太平天国侵扰仙居时期,双庙的下山头一带的居民,就曾大量迁移永康、金华以及安吉一带。对此,同治十年赴京赶考的李芳春,在《北游日记》中便曾有提及:“(在金华兰溪)岸上有兵卡在焉,人家荒落,或曰尚有五六十家,皆吾乡侨寓者也。兵乱以来,浙东西死亡过半,良田美宅,弃无人收,吾邑苦少田地,遂散之他乡,田其田,宅其宅,价廉而人多,今直至孝丰(今安吉县内)等处矣”。
双庙一直都是仙居东南乡的通衢之地。其北与“烟火万家、商贾辐辏”的厦阁交接,南临“两府三县”交界的朱溪,东过括苍山可达临海,西越大战可抵仙居县城,曾是仙居沟通临海、黄岩、永嘉登县的重要通道。道路交通的通达,也造就了双庙人善于专营经商的传统。按《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早在元代的时候,由于科举的废除,当地的“富家子弟多不读书,而习于垄断之技术”。特别是清代咸丰年间后,双庙更是十分繁荣的集市。尔时,原作为东南乡货物集散地的下山头(在双庙乡,旧称“乌石山下”),因数度遭受火灾使许多街道被烧成废墟,加之不久之后的太平天国之乱,又导致人口大量外徙,为此逐渐走向衰败。而与毗邻的双庙则日渐兴旺,遂形成了双庙市,并成为与上张、官路、大路徐并列的仙居十大繁荣集市之一。
据老辈人将,当时的双庙商旅繁华,有炭行、猪行、屠行、米行、布庄、树行、盐行等。如“元祥绸缎庄”,销售青、红、蓝、黑、绿等各色真丝绸缎,自清同治年间一直存在到民国中期;始于乾隆年间的“顺泰钱庄”由下山头搬迁至双庙,继续为过往商旅提供通兑的便利;光绪年间开设的当铺,一直到解放后还提供“死当”、“长当”、“短当”服务,为过往商客、本地贫户解决一时之急。还有“祥源号”和“老福兴号”两家商铺,在民国时期,为找兑方便,还发行过用“白纸票”,并引发了一场被控“伪造国家钞票”的风波。此外,双庙一带旧时村村出担私盐者,所以当地的盐行异常兴盛,曾经是仙居东南乡最大的私盐集散地。
历史上,自翁森开始,双庙一域文脉相续而人才辈出。在相关的传说中,曾经出让居住地给王氏的陈氏家族,在迁移前溪后,一度曾出过十八位进士。而宋元明时期,随着王氏、应氏的强盛,亦使该两族成为当地的“文化”大族。诸如自宋代开始,两族相继修建了宗祠,或许可以表明其从原来寄居者向以文化相标榜的士大夫家族的转变。还有如《秀溪王氏宗谱》的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王氏家族曾因与外族的山林纠纷,由庠生王延璧出面,一直告状到京城,后由郡县两级官员勘察定界,亦可见文化对族人处事方式的影响。不过,在清朝时期,与原先祖先们通过“文斗”开拓家业不同的是,当地的大族事实上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尚武。如秀溪王氏中,曾参与山林诉讼事件的王延璧一脉,子孙中有五个武举人,曾孙中有二十七个国学生、庠生,而邑武生占据多数。又如建于嘉庆年间的王氏祖业廿八间,据说中堂中供奉有八十斤重的大刀一把,更可见当时双庙一带以王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尚武风气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