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吴姓网 > 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

无江南第一古墓 无锡鸿山泰伯墓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吴姓展区

  鸿山泰伯墓原称“吴王墩”、“王坟”,在盛唐时期号称"江南第一古墓",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4月10日,泰伯祭祀典礼——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作为吴氏宗亲和海内外同胞盛大的祭奠先祖活动,在这里举行。泰伯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镇鸿山上。

    泰伯墓,也称吴王墩,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夏代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公刘时期,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很大,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  dàn)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bin)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亶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亶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都非常贤能。季历之子为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古公亶父去世后,应由长子泰伯继承王位,如泰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

    古公亶父生病,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 

    泰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周初,泰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泰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泰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因泰伯所居处属吴地,故泰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勾吴”(“勾”又为“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泰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泰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泰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泰伯葬在无锡梅里鸿山。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他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泰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束在腰间,以表达对泰伯的怀念和哀悼。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江浙地区的丧葬礼俗。泰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吴越古地,泰伯故里,至德名邦,无锡鸿山。广场中轴线上一个巨大的“吴”字。虽然吴氏把泰伯作为始祖,但还有其他姓氏也把他认为始祖。这些姓氏是不是不常见到? 吴文化广场上的高大的泰伯坐像。 

    五间式“第一世家”牌坊,也是景区入口。由于是中午,这里没有什么人,我就自由进去参观。据说每到清明前后,周围四里八乡的群众尤其是吴姓族人及世界各地的吴姓族人纷纷涌来祭祖,达10万之众。无锡鸿山泰伯墓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墓简介。“三让天下,坦坦荡荡;铜鼎流芳,至德宽广”。而我们见到的吴姓族人都是老实忠厚。进入“第一世家”牌坊就是神道。

    还是依照导示牌依次参观。 神道的东西两侧有御碑亭,东侧是明朝“建文帝”对泰伯的祭词。建文帝因叔父篡位出逃京城,在泰伯墓前题诗,其末句为“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西侧为乾隆皇帝对泰伯的祭文。 碑文为乾隆十六年初次南巡时所写的祭文。 走过神道,才到泰伯陵正式的仪门。仪门匾额“泰伯陵”为吴伯雄所书。进入泰伯陵正门是一座高19.99米的仰止阁。寓意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仰止阁为香港实业家吴天赐捐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看伟人,确实要仰视。仰止阁中的泰伯神像,吴姓后人都流淌着他的基因。远古时期就有孔子、司马迁褒扬泰伯至德。登上仰止阁南看,鸿山南侧已有高楼稍稍崛起。从仰止阁北看,老的仪门、月牙池、棂星门、享堂、墓冢在中轴线上清晰可见。仰止阁的东侧为怀德堂。 

   怀德堂供奉仲雍和季札像。右为仲雍,泰伯的弟弟;泰伯无子,为吴氏的得姓始祖,仲雍为吴氏的血缘始祖。在常熟的虞山东南麓有仲雍墓。季札为泰伯18世孙,春秋时期让位吴王阖闾、夫差。 仰止阁西侧为宗会堂。 

   宗会堂供奉各分姓始祖。这是根据史书记载,上溯泰伯之前的祖先。 勾吴国传位图,从泰伯始,到吴王夫差时的吴国被越国灭亡为止。 这是各个时期,姓氏派衍图,说明有的姓氏形成较早,有的姓氏得姓较晚。 而由于司马迁的记载,把泰伯作为了吴氏的始祖。

    过了仰止阁,就是原先的仪门。 “大德无疆”,颂扬泰伯的三让之德。你能认出这副对联吗?我是没有看懂。在仰止阁东西两旁有“崇宗”、“尚宗”碑廊。这是《史记》中的一句记录孔子赞扬泰伯的话。“太史公曰,孔子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右录孔夫子赞泰伯语,庚辰正月某某某书于锡山。 这是明代学者方孝孺赞泰伯的诗《泰伯墓》。这是明朝江南才子文征明赞泰伯的诗。这是东汉桓帝的《三让王赞》。 司马迁称泰伯为“帝王世家之首”。

    进入这个仪门,似乎才能看到稍微老一点的古迹。 棂星门前的月牙池。睡莲是风雅之地池塘的标配。 月牙池的东侧有井名为“让泉”。旁边的石碑,字迹清晰,上面记录了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也许只有这口井才更有点历史。 石碑为“重修泰伯陵让泉记铭”,夏历丁酉年菊月鸿山乡民合众敬立。似乎不太久远。

    泰伯墓在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棂星门前回看仰止阁。中国的建筑的曲线美尽情展现。棂星门牌坊。棂星门即墓门。为三间四柱花岗石牌坊。 柱上雕云龙花纹,中间门顶有“古皇山”篆刻。进入棂星门就是青砖铺设的至德墓道。泰伯享堂,供祭祀用。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为硬山式筒瓦顶,三间四架,两边立八字照墙。享堂门柱上的对联刻的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始祖泰伯公神位”上方是“千秋俎豆”匾额。泰伯享堂内的说明。再仔细看一下,清嘉庆二十三年,应当是公元1818年。  

    享堂内的“泰伯墓庙迎享送神辞三章”。享堂内展示的公元2006年泰伯祭祀典礼祭文。享堂内的汉白玉石刻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这也要成为文物了。过了享堂,就是泰伯墓冢。泰伯墓前建有“四棱碑”,为明朝遗物。四棱碑简介,看来明代还是非常重视文物保护的。  立方体四棱碑。四角攒尖。正面刻“泰伯墓”篆体。 墓门刻有石狮子的石望柱一对。青砖铺就的墓道。泰伯墓,周围筑青石块护墙。 阴刻楷书“泰伯墓”。墓碑也为明朝遗物。 站在墓前南望,居高临下,墓门、四棱柱、享堂、仪门、仰止阁尽现眼底。 拜谒远祖遗迹,这是多少吴氏宗亲的向往啊。

   在泰伯墓园东侧是吴氏归宗碑林,为海内外吴氏宗亲归宗认亲的石碑林。进入碑林的这块碑倒是紧跟形势的。这里有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吴氏宗亲归宗纪念碑。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每一块碑不仅仅是相同姓氏的简单合拢,更是广大吴氏族人心灵的寄托。

    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心有向往,才不忘初心;根有寄托,才奋发前行。 这是最新立的一块石碑。印尼华人吴氏宗亲总会立的石碑。

    说起归宗,还是翻一翻族谱。这是位于一江之隔的江苏如皋白蒲吴氏于咸丰己未(公元1859年)吴章焕修的族谱《吴氏家乘》。吴章焕编修的族谱《吴氏家乘》把泰伯奉为一世祖,其父太王即古公亶父。 这是位于江苏如皋车马湖吴氏于同治壬申(公元1872年)修的族谱《吴氏世谱》。把古公亶父奉为一世祖。记载“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公元前1285)丙申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伯葬于江苏无锡梅里(在今无锡鸿山镇梅村)东之皇上(后名鸿山)南麓。” 如皋车马湖《吴氏世谱》六世至十世。当时泰伯、仲雍把无锡县梅里定为国都。 如皋车马湖《吴氏世谱》十一世至二十世。二十世季札,即吴季子,镇江丹阳延陵镇有许多关于他的遗迹,也有三让之德。  

    泰伯墓,江南第一古墓。其弟吴王仲雍墓位于常熟虞山东麓。 

    在两年前,在一个雨天曾经拜谒过久仰的泰伯墓。这次,利用一个去江南无锡的机会,又一次拜谒了吴氏远祖的归藏之地。到时正值中午,没有其他游客,再一次清静沐浴吴氏文化,感受古人的创业精神。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奋斗,何尝不是痛苦而艰辛呢。没有奋斗没有创造哪来日后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