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谭姓网 > 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

江厦谭氏宗祠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谭姓展区
与归善、博罗两个古县相比,龙门县要年轻许多,于明弘治五年(1492)才从增城县析置而出,因此龙门历史在明以前较少史料记载。就历史人物而言,修撰于清康熙六年(1667)的《龙门县志》显示,能入志书列传的人物只有两个——— 谭瑞奇、廖金凤。

“惠州边界行”采访组抵达龙门县龙城街道采访时,偶然得知该街道江厦村有修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谭氏宗祠,正是以谭瑞奇为龙门谭氏开基始祖。龙城谭氏可谓龙门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吸引我们前往江厦村访古探幽。

江厦谭氏宗祠古朴大气

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据 《广东省龙门县谭氏族谱》记载,北宋年间,谭瑞奇由江西虔州弋阳县长兴里太平庄迁至广南东路(即广东)增城西林陇厦(今名双厦)。至元末明初,陇厦谭氏开枝散叶,其中一支又到江厦开基。经过近百年的开启山林,筚路蓝缕,至明万历年间,江厦谭氏已家声日隆,成为当地的望族。谭氏宗祠就是江厦谭氏昔日辉煌的见证。

江厦原名岗厦,何时更名为今名似已不可考,但民国《龙门县志》仍只有岗厦而无江厦。据《龙门县文物志》记载,江厦谭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体量开阔,建筑风格古朴而大气,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还没进入祠堂,我们就被大门口檐板上的各式木雕所吸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奇特的木雕,刻着数个棋子散布在棋盘上,左右背景是棋盒和类似圣旨的卷轴。龙城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黄建军说,象棋和“圣旨”一般不是宗祠木雕中的元素,因此这块木雕相当罕见。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据今年80岁的谭达仁老人介绍,谭瑞奇是宋代绍兴年间的进士,与朱熹同榜,曾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谭瑞奇和皇帝下棋时用巧计使皇帝赢棋。皇帝高兴之余,就下令免除了广东一年的粮税。宗祠的棋雕,所指的就是这件事。

进入宗祠,就能看到宽阔的厅堂和天井。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在清代数次重修,但仍保留着明代宗祠建筑所特有的大气风格,基础几乎原封不动。最让人称奇的是祠堂上厅里的天井旁摆放着一块年代久远的红砂石,略呈椭圆形,上面雕刻有腾龙穿云、逐珠引颈的图案。遗憾的是,这块被村民称为“龙珠球”的石头,已经风化严重,以至于一面凹凸清楚,另一面则几乎看不到刻纹。

村民们已经无法准确说出“龙珠球”的刻造年代,只是相传是用来纪念清代武进士谭纶邦的。不过我们在现场观察,“龙珠球”顶端有明显的凹位,极有可能是谭氏宗祠存留下来的明代柱础,见证了宗祠的始建年代。

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江厦谭氏在明清两代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据民国《龙门县志》记载,出自江厦的谭氏名人就有谭屿、谭丛菊、谭纶邦、谭绥猷、谭冠英、谭锡光等人。

谭屿是明代中晚期人人敬重的乡绅,史书称其“慈祥坦易,轻财好施”,曾割腴田60亩用以教育事业,又送税地3亩为万寿寺址。诸多善举感动了历任邑令,使得谭氏裔孙直到清代初年仍受到政府的关照,比如乾隆十六年时仍能得到免役的照顾。

谭屿以善行取得回报,为江厦谭氏的数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而谭丛菊的“砥砺名节,家教严谨”,使得“乡人皆化于善”,让谭氏族人跻身书香门第之列。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江厦谭氏涌现出更为出色的人物,就理所当然了。

在江厦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谭氏名人就是谭纶邦和谭冠英。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谭纶邦,字佩勋,膂力过人,乾隆四十三年中武进士,任福建兴化协都司,代理兴化协副将。台湾林爽文起义时,协助福康安将军荡平义军,立功卓著。据史载,台湾之役时,谭纶邦身先士卒,五战皆捷。

在民间记忆里,谭纶邦有“魁星踢斗”的传说,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手绝活,因而高中武进士。如今,谭纶邦的进士牌匾被存放在龙门县博物馆,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

与谭纶邦不同,谭冠英则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光绪十一年(1885)赐副贡,十九年(1893)恩科赐举人,二十一年(1895)赐翰林院检讨。在古代,名列翰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龙门才子李寿田有《贺谭冠英钦赐翰林联》,其中有句“龙头终属老,梁灏登科逊十年”,用宋代梁灏80岁才考得状元来比喻谭冠英的大器晚成。

据史料记载,谭冠英和祖先谭屿、谭丛菊一样,都是好善乐施的善长仁翁,他建筑龙城白沙水桥,被李寿田称为“白沙韵事传千古”;捐献义田20余亩,充义学经费,又设坛宣讲,教化乡民,树立良好风尚,甚得乡里崇敬。



宗祠附近有块 “钦赐翰林检讨”石碑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

谭氏先贤的历史故事,世代影响着江厦谭氏子弟。江厦村党支部书记谭桂友告诉《东江时报》记者,村民对先贤并不陌生,尤其是说到谭纶邦时都会侃侃而谈。谭桂友不知从哪里拿出了一个重达10公斤的石锁,毫不费力气地就挥舞起来。他身旁一个名叫谭耀珠的小伙子,更是少林俗家弟子,功夫了得。这恐怕也是受了谭纶邦的影响。

与谭纶邦“进士”匾安身博物馆相比,谭冠英的功名碑则显得有些落寞。这块断成两截、刻着“钦赐翰林检讨”字样的石碑,静静地躺在谭氏宗祠附近。据说当年日军入侵江厦村时,英勇的谭氏子弟曾以功名碑和碉楼作为掩护,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奋战,最终打死打伤日军30多名,其中击毙 “大佐”一名。胜利的代价,就是碉楼被炸毁,功名碑亦不复完整。

在江厦村的最后行程,是参观村里的私塾——— 挺华书舍。书舍是四进院式的清代私塾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内有书屋、走廊、天井、水井等,四周还有围墙。据谭达仁讲述,书舍大约建于清道光年间,落成时还有官居大司马的人物送来牌匾。如今,牌匾早已不在,且由于多年无人居住,书舍已满目疮痍,倒是“挺华书舍”四个大字,仍清秀而刚劲,历久而弥新。

在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一座座私塾就是一个个乡村士子寻找梦想的出发之地。江厦村不止挺华书舍一个私塾,由此可见旧时江厦人对文教的重视。进入清末民初时期,谭冠英之子谭锡光任县城兴贤书院经理,一丝不苟;创办龙门西南学堂的谭伯衡,曾一次捐献400两白银筹建一所小学,该学校被命名为“私立伯衡小学”。

可以说,挺华书舍是江厦谭氏历来勤于助学的优良传统的见证,岁月的冲刷虽然让书舍老去,但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