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邵姓网 > 邵氏宗祠 邵氏宗祠

邵文庄公祠堂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邵姓展区
邵文庄公祠(二泉书院)邵宝祠即二泉书院,在惠山点易台下坡,听松坊53号,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6)。邵宝殁后,赘婿秦汶嗣子邵煦肖像其中。明万历间按察使蔡献臣修,天启间知县刘五纬又修,清顺治间,督学佥事张能麟重葺,塑邵宝像,列明代碑刻于左右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顾光旭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裔邵涵初等又修。历史遗存有头门、两庑、享堂、古银杏,以及不少与邵宝有关的碑刻。2001年又进行大修。

邵宝祠,共三进、两庑。第一进门厅四间,硬山顶,立风火墙,为明清建筑式样。大门两旁立抱鼓石,上悬篆书“二泉书院”匾,青底金字,吟泉邵涵初书。后廊二侧门楣上,有“洗砚”、“藏书”砖刻。典出江西白鹿洞书院一联:泉清堪洗研;山秀可藏书。与邵宝主政该书院有关,亦与二泉书院名实相符。砖刻书法,集陈、隋间书法家智永《千字文》之字,他是王羲之七世孙。门厅北隅有石刻砚池,与洗砚呼应。第二进,歇山顶,两柱连墙式抱厦。前为天井,遗存高大的古银杏树二株。两旁有庑房各二间。南厢房粉壁,镌刻邵涵初撰文并题款的六人画像碑,为康节公邵雍、忠定公李纲,文正公李东阳,以及邵文庄公、存一公、香谷公。邵雍为北宋著名学者。北厢房后墙,嵌有明大学士李东阳题款的《五贤遗像》碑,其上线刻分别是诸葛武侯、陆忠宣公、司马温公、范文正公、韩魏公,丹阳杜言符画,李东阳小楷像跋,莆田林俊、长洲文徵明、清乾隆时吴钺皆有跋。第二进君子堂,原为讲堂,面阔四间,后侧接出歇山顶、两柱连墙式抱厦一座。檐柱上书联:

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存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联为秦小岘旧句,赵庆云书。享堂上悬“君子堂”匾,下有“松竹梅”画。两旁录邵宝旧句联:

竹通深径清风足,

松倚高坛霁月曾。

第三进院中,有“香积池”。这里旧系惠山寺柏庭房厨房,佛门呼厨房为“香积厨”,故这里的泉池名“香积”。泉水来自二泉的金莲池,并有古螭吻上个,属惠山九龙十三泉之一。池上架小桥,院落二侧都有廊连通。南廊中建“拜石亭”。下嵌邵涵初的《拜石亭记》碑,中立点易台四面铭文碑,碑高1.77米,宽0.46米,厚0.04米,正面碑文隶书“点易台”三字,其它三面为《点易台铭文序》,计行草10行,部分字迹清晰,笔法潇洒。系邵宝61岁时亲笔所书。最后刻有印章为朱文“前摄白鹿洞主”六个篆字。与此相对的北侧廊中,建有“超然堂”。

明成化二十年(1484),邵宝任河南许州(今许昌)知州,境内有名人名胜“尚书台”,惜无暇瞻仰。晚年告老还乡,建成点易台,按梦中所见,在台前建“超然堂”,寓意为许州的“尚书台”。后邵宝启用为南京礼部尚书,为超然堂蒙上传奇色彩。2001年,在邵涵初复建的废址附近,重建超然堂三楹,联云:

令色氤氲犹春于绿,

超心炼冶与古为新。

第三进,正中立邵宝塑像,高二米左右,身穿红色官服,头戴乌纱,手执朝笏。目视东方,甚端壮。后面壁上篆刻邵涵初书邵宝自题像赞:“幼孤而怠,厥修于我乎,有怍。晚病而省,厥衍于我乎,有觉。易曰:无咎者,善补过也。吾为我诵之,庶心逸而日乐也。”廊檐下悬邵宝所书联:

涧石不随龙化去,

岭云还与鹤归来。

檐廊左右门楣砖刻“鉴水”、“逢源”,题刻源于邵宝滴露泉边孝廉丁植卿所书的石刻。

第三进后有碑廊,碑廊长40米,壁间嵌二泉书院原存明清碑刻25通,在君子堂、超然堂、碑廊的几处门楣上,分别集邵涵初书法,用砖刻“月窟”、“天根”、“吟松”、“咏竹”、“观象”、“春爻”等篆字。后院还有黄石堆砌的景点逊名泉和望阙岩。

邵宝墓(见封二)在惠山点易台上坡绣岭。正德十五年(1520)十一月冬,建松风阁,建千金累趾亭。邵文庄公《千金累趾亭记》记道:“亭何以名累趾也?志得地之难也。言千金何?先吾世祖时,游僧寓一箧去,十馀年不返。人谓僧死矣,乃手其箧。箧重,则戒勿启,而遗之听松庵僧。又戒僧有亡勿以告。未几,僧大建佛宇,盖有物云。于是乎归我先茔之地,僧世守之,至于今。予提学赴江西时,上官有胁人致赂为其家地者,云有千金焉。予闻而避之山中,静坐竟日。遂议卜今地。人谓是日也予且行迫矣。非是,则地议不成,人将图之。盖前后六世,相距百三十馀年,是以喻诸累趾也。虽然避千金而后地,虽谓地之价千金可也,况前人弃利于不知之地,又何千金之足论哉。予于是有感矣。亭匾四字,宋蔡君谟书,莫子如山集而摹之。”

明正德十六年,邵宝营太淑人过氏寿藏于松风阁,置山地七亩,建庐五间,为守僧居。并置田四十亩,为守亩僧工食。明嘉靖二年(1523)十月,邵宝葬母过氏于此,并建其父邵溥衣冠冢。由听松庵圆金、方益、圆觉守墓,立有“邵尚书母太淑人过氏贞节碑”。

明嘉靖六年二月二十四日,邵宝病逝,即葬于父母墓旁。清嘉庆元年族孙纶锦修葺,立“邵文庄公墓”碑,无锡知县甄某,侍郎秦瀛有记。道光二十二年又修,有名季其昌者写有《重修邵文庄公祠墓记》。后逐渐毁坏。

1985年,无锡市文管会重修邵宝墓。封土墩前,立青石碑,上刻“明邵宝之墓”。碑高1.50米、宽0.45米。碑前设青石祭台,长1.10米、宽0.50米。墓旁尚有邵宝为其母过氏所立的四面碑。碑文为明内阁大学士王鏊所撰书。

尚书第在城中三箭河冉泾桥西,为邵文庄公故宅,即容春堂。邵宝于正德十三年(1518)亲自进行了增葺,作曾侍亭于堂左,亭中有屏,作仲尼居、曾子侍像。内尚有十景:曾侍堂右,庋藏书万卷,由李东阳(文正公)书额,名“容春精舍”;精舍后,为邵宝朝夕于此的居室,乔(太宰)白岩篆额,名“燕居亭”;燕居亭旁构一斋,祀祖存一公小像。李东阳作《铭》,名“存一斋”;存一斋南为“嘉树亭”;存一斋前,用石子垒八卦像,名“八角台”;八角台西置九畹,每畹滋兰九本,名“兰畹”;曾侍堂右凿小池,种荷,名“思濂沼”;池上架石梁,名“光霁桥”;桥旁植竹,名“静深径”;堂前有石二,取其形似,一曰圭,一曰冕,又有一石如屏,来自西蜀,种蒲其上,称“雪浪菖蒲”。邵宝殁后,门人莫同、华云即在此第置肖像祀之,万历中观察蔡献臣、县令刘五纬修之。

承贤桥邵宝世居城内三箭河冉泾桥,正德嘉靖年间,邵宝拟疏通冉泾河,因里人吕刁郎所占,邵宝认为毁人以自便不可取。时县令侯世卿愿助成此事,邵宝又认为劳人以自省也不可。于是只开一条阴沟,越月而工成,邵宝手书朱(熹)子“源头活水”四字,绘冉泾图勒石为记序。垂百年,尤时纯居先生(邵宝)里中,得知先生遗愿,便捐银五百两,献出楼居21间,开通河道,称“新开河”。同时在河床西端建一座石桥,时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题名为“承贤桥”,并写了一篇《承贤桥记》,连同顾宪成、刘元珍及知县许令典的文章一起刻石立碑于桥南,意为继承先贤邵宝遗志,并藉以纪念。

卧云石邵宝在惠山留下的另一处遗迹,就是黄公涧砥柱中流的“卧云石”。石略呈长方形,长1.95米,宽1.15米,高1.07米。石上有邵宝擘窠大书卧云”二字,落款二泉山人。它危立于春申涧牌坊下,是游人观看瀑布和鉴赏邵宝手书之处。

卧云石典出于惠山寺僧圆显。明弘治年间,惠山寺有位住持和尚,俗家姓陈,僧名圆显,字知微,号卧云。幼慧,不茹荤,不践虫蚁。知识渊博,精通梵典,兼工诗画。曾领檄住持惠山寺五年,后退居于黄公涧北以他命名的知微山房,纂《慧山志》二十卷。这位和尚与邵宝交往甚深,邵宝常夜宿僧舍,与圆显品茗、吟诗。如邵宝写有《送僧圆显住持惠山寺》、《题显公房寓泉窝》、《僧圆显请记行窝以诗答之》等,其中《宿知微山房》诗云:

一宿山中寺,玉郎两月情。

榻云春坐暖,窗月夜看睛。

茗茶新分水,钟声远隔城。

知微请题画,政及我诗成。

圆显和尚在八十岁时圆寂,邵宝为他写了《塔铭》,并将《慧山志》二十卷,经过潘绪(字继芳号玉林)、莫止(字如山号南沙)校参,由邵宝编辑成《慧山记》四卷。还在黄公涧的一块巨石上大书“卧云”二字,以示对圆显和尚的怀念。

石门惠山石门,近代导游书籍和民间传说,都说摩崖上的“石门”二字,是邵宝所书。“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几乎是无锡人都知道的。现今到石门去,能看到的“石门”两个大字,已不是邵宝的手迹,而是由清末无锡县令廖纶重书的了,并有“林圆一、吴教奎、吴明修”同镌为佐证。从“重书”二字推测,可以解释为原“石门”为邵宝所书,因年久剥蚀,改由廖纶重书。可疑的是,遍查《无锡县志》、《锡山景物略》、《锡金识小录》等地方文献,均无邵宝书“石门”的记载。就是邵宝八世族孙邵涵初重新印行的《慧山记》,以及他撰写的《慧山记续编》,对他先祖邵宝的名胜遗迹、所作的诗文、所写的题刻,都有详细的记载,连黄公涧上邵宝所书的“卧云石”,也有专门记述,唯独不见邵宝书写“石门”的记载。邵宝对无锡的名胜古迹、惠山景物,写有大量的诗文,但至今查不到邵宝咏石门的诗。记载邵宝书写“石门”二字的,只能从民国初出版的导游书《无锡杂志》、《无锡指南》等书中查到,他们记载石门,都千篇一律的写着“明邵宝摩崖所书之石门二字”字样,直至1948年出版的所有导游书,仍照抄不误。建国以来,继续流传着“石门”二字为邵宝所书的说法。笔者也曾多次作了错误的记述。后经查考,发现“石门”二字题刻下,十分醒目的刻上了三位刻石师的大名,找不到邵宝或二泉山人的落款。却在“石门”二字南侧,有“巴州廖纶重书”的落款。落款方位竟与常规不同,故被人们忽略了。邵宝与石门的传说和书刻石门,可以说是一个尚未破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