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凌姓网 > 凌氏宗祠 凌氏宗祠

道署街22号:凌氏家祠和敏成小学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凌姓展区

四牌楼附近“都市名苑”小区旁的一条街名为道署街,清朝时道台看中了这处风水宝地,将衙门建于此而得名。民国时期衙道署成为镇江县政府的办公地。1921年,大颜料商人凌焕曾收购了原镇江道署衙门的房产土地,建造宅院和家祠,并建了一座名为敏成小学的学校(即现在的解放路小学)。

    凌焕曾自幼家境贫寒,因为没读过多少书从小受尽白眼。后来他在上海一家颜料店当学徒,出师后经人资助在镇江大西路开了一家增泰来颜料店,苦心经营店务,数年后也开得很有起色。

    凌家的发家非常有传奇色彩,当时德国的颜料业在世界居于首位,凌焕曾和上海的一家德商颜料洋行关系很好,当时德商的颜料货源大量运至上海倾销,这家洋行老板就委托他做镇江的代理商。

    恰逢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身为同盟国的德国陷入战争泥潭,德商也被迫回国。但这时国际颜料价格猛跌,一落千丈,德商也只好将存货全部贱卖给凌焕曾回国。

    几年之后一战结束,颜料价格逐步回升,原来德国生产颜料的几家大工厂,因为遭到战祸不能再生产了,德国颜料价格市场行情涨了上去。凌焕曾在上海、镇江的这批颜料存货价格翻了几番,凌家顿成巨富。

    凌家发家后,规模扩展到布店和中英药房,在江浦、金坛、丹徒等地都购置田地,并收购了原镇江道署衙门的房产土地,大兴土木,将道署旧房全部拆除,重新翻建,修建了大量房屋,其规模和质量在镇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凌家在道署街西部建造了一座宅院,包括一个花园,规模宏大,并在东首北部建造了相当规模的“凌氏家祠”。

    祠堂门券碑刻题字,是近代杰出的书法绘画大师和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老师曾熙,曾熙的书法造诣极深,直逼汉晋而自成一家。篆隶八分和真行书无一不精。他与清道人李瑞清在京做官,情同手足,同学书法切磋琢磨。李瑞清上窥钟鼎,下穷北碑,多用方笔。而曾熙则上窥石鼓,下穷南碑,多用圆笔。当时论书法,有南北之分,即“南曾北李”而各树一帜。

    凌焕曾因为幼年读书少,知道知识的可贵,决意自力在道署街东首南部建造了一所私立敏成学校。建成后,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借用了一半地方做办公,但教学场地还是很宽敞:有明亮的大教室,宽大的教学办公室,有能容纳全校师生做纪念周的礼堂,还有科学馆、图书馆、美术馆、卫生室、童子军室等设施。教学环境的幽美,是全城第一的。

    敏成学校首任校长是以教学认真著称的刘江南先生,因为创办学校的目的是造福地方,所以这所学校的收费比其他学校低,更设有免费名额给家境赤贫的子弟入学。到了1927年,国民革命军到达两江流域,敏成校舍被军队占用,当时校长茅伟勋及教师多人投入到大革命洪流之中,学校停办了一年。

    1930年,敏成学校成立了校董会,镇江三老(冷御秋、陆小波、严惠宇)、李韧哉、葛凤池、以及凌家的凌少曾、凌幼曾、凌咏春等人担任校董,推选凌焕曾的长子凌少曾为首席校董兼校长。凌少曾非常有办学才干,特聘了很多当时镇江小教界的佼佼者来校授课,并打破传统的旧礼教观念,实行男女生同班上课,还聘请了三位女教师来校教书。

    因为商务繁忙,凌少曾不能经常在校管理校务,到了1935年,他辞去校长兼职,由校董会聘请俞焕光先生担任校长。

    凌家的这些建筑,战乱时期常被军政机关占用。抗战期间一直被伪军部队占驻,校舍最后由汉奸陈群的儿子陈炎当师长的伪军九师作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西南部分为镇江县政府租用,解放后先为镇江市公安局,后为丹徒县政府所在地,其中县政协大院即为原“凌氏家祠”。

    因为凌家家祠是文控单位,后来丹徒区政府搬迁后被保留下来,但开发商装修成茶社,惨淡经营半年后关门至今,现在凌氏家祠已正式成为市文保单位。

    凌焕曾有个在台湾的孙女叫安娜,在1991年回大陆参加解放路小学(敏成小学)70年校庆,并向市府提出要将凌氏家祠归还学校,以了却其祖父生前教育兴国的遗愿,以慰在天之灵。但因种种原因该心愿至今仍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