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姓子孙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孙吕尚(姜子牙)因协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受封,建立姜姓齐国。其第十一世裔孙高傒因拥立齐恒公之殊勋,受封得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为采邑。田氏篡齐,姜氏消亡,祸及高氏子孙。高氏子孙遂逃往燕地,落户在今日涿州,改姓为卢以纪念封地。这样,卢氏正式肇姓,据今约有2300多年历史。有明确文字记载并明确籍贯的卢姓第一人是卢敖。《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是卢氏开基祖。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今涿州市)。因此,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
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教育家范阳卢植,字子干(公元121-192年),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其少年曾求学于东汉大经学家马融,灵帝建宁时(168-172年)被征为博士,先后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议郞将,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今已失传),与当时著名学者马日禅(注:应为石部)、蔡邕、杨彪等人共校《五经》,续补《汉纪》。刘备、公孙瓒、大学者高诱都是他的学生。董卓乱政时,别人唯唯诺诺,他挺身而出,犯颜抗争。卢植死后,其子尊其遗嘱用单帛裹尸,不用棺椁,简葬于故里。卢植在那个动乱时代,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学和卓著的业绩,赢得了生前的名望,为世人景仰,死后也为历代所尊崇。曹操称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征柳城经涿县,曾命守令,遣丞掾修缮卢墓,并岁时祭扫。宋朝太宗皇帝赞颂他“积代簪缨自范阳,尚书光耀千年史”。清代学者朱筠诗称:“扶风经学授康成,别有卢君得更精,弟子终能蜀国主,先生早与董公争”。诗中“弟子”指刘备,成了蜀国主—汉昭烈帝。卢植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范阳卢氏宗亲均尊他为始祖。
范阳卢氏人才辈出,声名远播。仅从三国到唐代六百多年间,范阳卢氏入正史者840人,立传者59人,附传者18人,《二十五史》、《中华名人大辞典》等各类辞书记载历代卢姓名人逾千人,其中宰相21人,尚书13人,刺史89人,太守或郡守15人。
范阳卢氏与韩国卢氏是如何传承的?在这里得知,在韩国光州建有朝鲜半岛及周边地区全体卢氏的墓地—三陵坛。韩国《卢氏三陵坛志》记载,韩国卢氏是唐朝史部侍郞卢从愿、宰相卢文纪之后,传承的大致过程是:卢文纪之子是徐州刺史卢鸿表,卢鸿表之子是兖州刺史卢震顺,卢震顺之子是翰林学士、官上护军(比正三品)卢穗(惠)。卢穗因“国无善政,祸机潜发”,率9子及家眷“翻然航海而东”,到达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东京(今庆州)。当时,新罗国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在位。卢穗到达后,孝恭王以国宾礼遇待之。卢穗及其九子“尽忠王室,自有攘斥之功”,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了贡献,被“分封九邑”,卢氏遂即分布在光州、交河、安康、平壤等地。三陵坛即为卢穗及其九子的墓地。目前,范阳卢氏已在朝鲜 半岛繁衍发展总人数达30多万人,其中韩国有20多万人,在各姓氏排名中居第46位。韩国总统卢泰愚和卢武铉分别是卢穗长子卢垓(为翰林学士)、次子卢坞之后,均有祥细家谱记载。卢氏文化在韩国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