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郭姓网 > 郭氏源流 郭氏源流

平潭东庠岛郭氏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郭姓展区



地处县境东北部海域,东面与北面濒临台湾海峡,西南与小庠岛对峙,南面与流水镇的王爷山遥遥相望,东北面海域远处莺山,传说莺山前面有个东洋岛,史上一位忠臣被人陷害贬至东庠岛,朝廷传令要将东庠岛沉没以杀害他,结果被喜鹊误传圣旨却将东洋岛沉没,只留下莺山,民间有个谚语:“沉东洋,浮东庠”。东庠古曰“东岚”,又曰“东墙”,话说明代嘉靖年间,江苏太仓县官员王忬,化名“莫怀古”,投奔戚继光部队入闽抗击倭寇,留居“东墙”,后为岛民渔家开设私塾,“墙”更为“庠”,以表内涵,求取功东庠岛郭氏名。其岛西北面有个澳,腹大口小,形似葫芦,左右山丘伸入海中,像两个巨螯夹住宝葫芦。澳中绿水清澈,波光流银,流传这是葫芦仙留下的仙酒。把葫中余酒倒入澳里,鱼虾喝过酒仙,长得特别肥美,后来这里便称为“葫芦澳”。据老人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到此处避风。

清朝以前是一个鱼货集散地,清康熙年间是一个汛地,海匪出没无常、交通闭塞的孤岛。东庠郭氏世代以渔为主,以勤劳、善良为本,与乡亲相处和睦,德邻仁里,受到了岛里乡亲的尊重与敬佩。

近年来,族人同其他姓氏并肩携手,奋发图强,与时俱进,海上运输业、捕捞业和养殖业作为是岛乡的“三大支柱”产业,造船厂、机修厂、冷冻厂、水产品加工厂等相继建立。同时政府还修建了南江和东庠门码头,铺设海底通讯电缆和电力电缆,通讯网络配置齐全,素与塘屿并称为“金东庠、银塘屿”。

(一)东霞江(宫)郭氏:

位于东庠岛东北,葫芦澳东边,与湖边村南面为邻,左拢大寨山,右揽层峦,东庠乡所管辖东霞行政自然村,族人集居于一地,因后山将军山有宫庙而称之,曰“东霞宫”。东霞宫,即马祖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年,环周村庄,百幢朝拱,乃吉穴宝地,为潭邑著名古刹。

据舍人宫总谱记载,素公三子闽公衍派,传至十世祖应春公孙

子,一梧公次子洪东庠岛郭氏谟支下。另一传说为中楼长埔支系。先祖家启公,于清康熙年间卜居东庠江仔尾,后厝遭风雨袭击倒塌,移居湖边,长房分居于东霞宫。十六世祖名义公,家启公长子,字德耀。妣□氏,生康熙辛未年(1691年)闰七月初四寅时,卒乾隆戊子年(1768年)九月廿六戌时,享寿七十八。合葬妣坟。子可裔。传十二代,按舍人谱牒辈分排序二十六世,“甲”字辈。现住族人有八十来户,三百余人;迁居城关二十多户,岚城中湖、海滩十多户,岛外三户,十余人。科级干部二名,大学院校一十五名。大部分族人以海上运输、捕捞为主。族谱于公元一九八五年筹集回族民族身份资料时传失。

(二)湖(坞)边郭氏:

湖边位于东庠岛东北,东庠乡所管辖湖边行政自然村,面向西葫芦澳,北与东霞村邻居,东南有大寨山,往西南通向轮渡码头,“湖边”村名由族群居之湖边因而得名。传说,江仔尾郭氏东庠岛郭氏

先祖有一年夏季遭暴风雨袭击后,迁移于现村东南侧四百米远方山坞湖边,不久倭寇作乱,抢杀掠夺,为与他姓联保,回归于原住址江仔尾附近落户,如今的村名随从族人移居而来。因坞与湖音近似,历史上有的曰“坞边”,后日久坞边小湖渐被泥沙填埋。明裕公与薛氏孺人祖墓葬于加园底坞边,族人在附近务农耕地时常抛到许多砖瓦碎片,据说还发现有血竭,可想当时倭寇的血腥残暴。

郭氏族人定居湖边村后兴缯务农,与他姓族人充分利用当地山海资源艰苦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议逢勃发展,海上运输业,远洋捕捞,内海养殖,缣、钓、桁、孟各业具备,以人为本,勤劳致富。

本族年湮代远,旧谱散失。湖边郭氏与东霞宫郭氏留传口碑同出一脉,史上两边编修谱牒时,都将融汇一册,形成一体,雁序相同,本祖为移居东霞宫名义公之弟。据大练舍人宫郭氏总谱记载:家启公次子名裕,卒乾隆癸未年(1763年)三月十五辰时,妣陈氏,卒乾隆已酉年(1789年)六月廿七巳时,葬加园底。考公墓碑文:“□□·清明裕郭公·妣薛孺人寿·寿域·乾隆癸末年·孟夏菱吉旦立。(明裕公墓碑首横排二字对阴宅主人原籍的说明文字年久模糊不清。)”其子可贵、可天,至今繁衍十代,按舍人宫讳、表排序推之,二十五世“为”字辈。现住族人四十多户,一百二十余人;由于地处海岛,环境条件差,子女教育、事业的方便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族人入县城或它地定居,

(三)澳底郭氏:

 族人居住东庠中北部东进行政村,南达南江,与澳星村邻里,东濒葫芦澳,西依尖峰山,与大帝宫相望,西南大寨山上有明季防倭烽火台遗址,北靠塔仔山,为东庠岛人口最密集的村庄。本族聚居于斯地几世也,然年湮代远,尝无谱以联属之,现只知辈出:由、锦、孝(登)、昭(玉)、振、忠、东庠岛郭氏海、郭八代。传曰:始祖由俤公来于福清霞楼,为屠夫,死后葬于澳底对面塔仔山,三合灰坟堆,无碑志,坐西北向东南,生卒不详,子三:益豹(官章尚圗)、益时(锦华)、益团(锦贵),共和国成立前其裔孙与祖藉族人时有所往来,三房二孝炽之子昭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回祖霞楼。



考澳底北面塔仔山祖茔碑文:“清·霞楼·例赠修职郎(例赠:循例赠予官爵。指朝廷推恩把官爵追封已故者。修职郎:是正八品文官的散阶。散东庠岛郭氏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文进士。)尚圗郭公妣王孺人·长男登发长男妇林孺人·(次男吓渠出继东霞宫溺亡)三男登崧三男妇何孺人·长孙昭著公·孙妇□孺人·寿域·光绪戊子(1888)年·仲夏谷旦立”。再考另二座墓碑文:“清·霞楼·锦华郭公偕·妣陈氏孺人·长男孝祥公·长男妇方氏·次男孝思公·次男妇刘氏·三男孝新公·三男妇陈氏·长孙昭茂公·孙妇□孺人·次男孙昭总·寿域·光绪岁次壬辰(1892年)·季秋吉旦立。”“清·霞楼·锦贵郭公偕·妣赵氏孺人·长男孝贞(木德)公·妇曾氏孺人·次男孝炽公·长孙玉端公·长孙妇□人·寿域·光绪辛卯(1891)年·阳月榖旦立”,锦华、锦贵亻坟山精造大墓葬落于耕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跃进政策所迫,后裔自毁移葬。



现有清末建造四扇前后厅一回廊祖宇二座,落于村里李氏祖宇西座,坐东北向西南,廊石柱前后两对浮雕联:“凡事岂能尽如人意,所为但求无愧我心”(出处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自勉)。“敦厚传家和平家世,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句出佛学格言)”。书院回廊前两端两块八十公分方石阳刻 “康”、“宁”,意为健康安宁,美好、幸福。

 霞楼后裔,澳底祖公墓室与祖宇精造阔绰,自古村风淳朴, 族风敦厚,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为乡里一文化世家,始迁祖由俤公传至今九代,二十多户,七十余人,其中迁居有城关六户,二十余人。大学二名,高级教师一名。族人以渔为主,手工艺相辅。

注:霞楼,古玉融山南阳村(入闽始祖嵩公季子贽公次子绚公福清首居地,族里现有史上建造郭氏支祠一座),五代后唐唐明宗年间(926-929年),绚公任福唐县训导居住地,元朝初,初公字符亘,由南阳迁县西六里马山之西,今宏路。元中叶初公长子耀,再迁化北里下泽朗之中兴境下琍。

《闽中郭氏支派大略》清郭柏苍撰:“福清县西南五里之南阳村,元初初公由南阳村迁本州马山之西,由初公上溯绚公三百二十余年世次失考,其分派亦不可知,或绚公至初公皆居南阳村,今霞楼村传即,古大小南阳地。”又载:“福清县霞楼村郭氏,仅二十余家,男女不及百口。玉融山、马山皆在村右传即。古大南阳、小南阳地也,其总主皆载一世祖嵩公。宗祠地基已办尚未建造。祖墓无牌仅存和头一石八分,书每行八字作两截,四行八截共三十二字,文曰:维考郭公暨妣卢氏,考先云亡四十三禩壬午之冬,合葬于此敬勒斯铭昭示后嗣。互见下兴化府条下。”

“兴化府莆田涵头乡郭氏,中兴人房延公长子絅,配真洋何氏长子文涧,配南卢卢氏长子元璋,嘉靖间,由中兴析居莆田县涵头乡,案守全公存稿载,元璋、元璁俱从文涧公居兴化涵江下水,是始迁涵头系自文涧公,隆庆旧谱不载文涧公及卢氏妣葬处,但记元璁夭,可知文涧公及妣卢氏当时偕迁涵头,今福清霞楼村郭氏仅二十余家,总主载嵩公有祖墓二圹,载妣卢氏若系绚公后,原居南阳村者则自后唐明宗至今何以仅止二十余家,霞楼与涵头相去甚远,疑即文涧公及卢氏妣又从涵头转迁霞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