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方氏源流
一、闽邦启土六桂联芳
闽乡有方,首尊伯虞公,次“六桂方氏”之父廷范公,三为世琮公,四为处朴公,在闽方姓多是此四大系。
(一)伯虞公字子重,河南光州固始人,为汉江南方氏始祖纮公后裔。唐朝高宗年间,闽南蛮獠啸乱,縂章二年(669)朝廷命陈政及陈元光将军父子,率中州三千六百将士(中副将123员,包括六十四姓,一说五十八姓)入闽平乱。乱定,于垂拱二年(686)诏敕在漳建州治以牧民。初郡址在云霄境内,至玄宗开元三年(716)移漳浦,后再移龙溪即今之漳州城,三千多名将士随郡址迁移,多数在漳定居开祖。时伯虞公为陈将军部将(府兵队正),移漳后,驻守文山而就文山(今龙海崇福)肇基历传。子孙播居今龙海市的崇福、碧浦、霞浒、登地、华瑶、石码,云霄县的阳霞以及漳浦、诏安、平和、华安、东山等县和海外各地。伯虞公是方氏入闽初祖,也是漳属方氏始祖。
(二)廷范公为储公次子,观之公后裔,莆方始祖方琡四代孙。方琡唐宣宗甲戍科进士,为南唐都督长史,从歙移回河南固始临泉。琡子殷符,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为威王府咨议,兼御史中丞,晋银青光禄大夫,生七子,其三子即廷范公。廷范公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曾任河南固始县尉,继历宰闽之长乐、古田、长溪,赠金紫光禄大夫,父老称之为长官。当时,中原割据,卜居于莆田刺桐巷,名为方巷。廷范公为莆方聚族始祖。廷生七子,中六子都登进士第,封官受禄,世称“六桂联芳”。据方大琮于宋嘉定元年(1208)谱志:“时方五季分裂,豪杰各事于其国,迨宋隆兴,向之仕其国者相与归仕于天子。于是长官子孙彬彬辈出,与中州名士相抗衡,而族始大,故合天下诸方不如莆之盛,合莆诸方不如长官之盛”。可见当时方氏入闽各支,首推长官此支为最盛。而后长官子孙,除莆外,多数下广东,也有分支江西、湖南等地,还有回迁河南固始祖籍地。
(三)世琮公为唐昭宗名臣,世居南京流水卫,乾宁三年(896)偕闽王王审知,军领先锋,佐辟闽郡,籍落闽邦。公初定于漳地历传。明末,大部分子孙离漳之澄邑,迁福州北门外厦坊村,为此地方氏一世祖。其十三世孙方耀在民国三十四年谱志:“当时厦坊方已历传十五世,八代同堂,千丁相见”。现在澄邑(今龙海石码镇登第)有八十多户,祖庙“明荐堂”,尊其祖日纳斋公。纳斋公讳正,字元珍,以儒行显于漳,定居龙溪之蓝江(即登第),公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登进士,官拜征仕郎,后作监丞,继任顺昌通判。明未进士方文耀即其裔孙。现居住在福州新店厦坊村,闽侯县方庄、廷坪的方姓人家,龙海市石码镇登地村方氏及台湾省的台中、及台南之朴子、关庙、东势等方氏亦多属世琮公之裔。
(四)相传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莆田竹啸庄翁姓第45代孙有名叫翁乾度者,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皆登进士第,官闽王国,称“翁氏六桂联芳”。时值五代之末,宋王朝之初,中原北方有胡夷侵扰,南方则残唐五代十国,各雄霸一方,未曾臣服。当闽王国先后被吴越及南唐瓜分,最后被宋王朝吞并,在改朝换代之际,翁氏六子虽齐荣号称望族,怎奈时局扰攘,兵连祸结,难避抄家灭族之殃。在翁家被敌围困之时,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殁(保留原姓翁),其余五兄弟皆改姓服,突围逃生。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四子处朴改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江,后故居莆田竹啸庄祠堂称为“六桂堂”。翁氏六桂,自宋迄今,约历千年,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廷,最初多在闽粤两省,其后历经元、清两朝异族统治,闽粤有志之士多迁海外,蕃衍生息,落地生根。侨居异乡六姓子孙,为追维祖泽笃志孝友,便相继联络起来,分别设堂为会,名曰“六桂宗亲会”。现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自1990年首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第一届世界六桂恳亲会,其后每二年聚会一次,先后在台湾(高雄)、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美国(洛杉机)、中国(泉州)召开了七届世界六桂恳亲大会。六桂堂所分之姓,只是原六姓中的一小支派,在久远历史的同流同化过程中,这一小支派渐渐融入了六姓大族群中,真所谓亲其亲是亦宗也。
二、文山肇基根深叶茂
方氏开漳始祖伯虞公,唐总章间为陈政、陈元光部将,入闽进漳平定獠乱有功,封为竭忠辅国昭德将军。捕捉文山就其地肇基,历传。后因遭乱,谱牒毁失,世系不明,只有石碑为记。历传十九代有孙仲文公,仕宋为浙东团练使,始复文山,崇福建居。仲文公生元、亨、利、贞四子。在漳子孙皆亨之后。亨生道弘、道广。道弘生选、迪、达三子。道广生远、通、迁、大同及迎五子。迪与大同二公子于南宋中期乡贡进士,并登榜首(称二解元)历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当时郡守赠联曰“河南程氏两夫子,崇福方家二解元”。宋先贤朱熹曾赞之“文山山下一枝梅,独占天下第一魁”。大同公生统泽号七郎,泽生国兴、国昌、国祚三子。迎公为漳州府学增生,与诸兄弟并列俊秀,自此,家道颇兴,家声复振。迎公于宋末徙居碧浦,开宗历传,尔后国礼公播衍云霄阳霞。直至元朝虏氛甚炽,子孙星散,选、达、远、通、迁及大同诸公之后裔都失考。而世居崇福奉祖者,惟有道弘之派统弼公而已。
统弼号则圣,乃侍读学士迪公之佳公子,溪邑庠生。自统弼公始,迨今七百多年,历更变乱,物换境迁,谱牒失佚,先祖世系名讳不祥。据传曰:统弼之后某世有二公,即上厅公和耐夫公之先祖。耐夫公子孙居潭墘、港墘厝,后于清朝中、后期皆迁居霞浒。上厅公传三子(通称三房公),长房居坑内(坑内祖)、次房居大绞(大绞祖)、三房不祥。大绞祖先分支后壁园、庇下,再分支小绞。坑内祖生四子(通称四房公),长房居坑内,次房聿修公居院园(其孙云岚于明万历年间徙华安之华山),三房居砖仔埕(后迁黑烟厝),四房居口厝。四公之长(坑内下井祖)传存大公、比吕公。存大公传六房,子孙居坑内之倒肖胶、棚仔下、垅仔内等。比吕公传七房(即上辈七房,简称上七)。上七之七父生二子,长居下井(港仔嘴口祖),次居沟仔口。港仔嘴口再生七子(即下辈七房,简称下七),后裔居下井、内厝、山美等。六昌七盛,子孙繁茂,上七下七,瓜瓞延绵。传至十世后丁兴族旺,衍派倍增,人才辈出,目前已传廿五世,在村族众共四千五百八十余人,越千户。宋末建成宗祠“衎绥堂”,以奉祀列祖列宗。
崇福方氏除本村外,还相继向外衍播,分别播居于霞浒、登地、石码,或分居华安、平和、漳州,或迁居广东、香港、台湾等。明万历四年,原居崇福院园的聿修公,其孙云岚携祖、父神主徙华安卜居华山,肇基历传。尊聿修公为华山一世祖,二世失考,而开基祖云岚公为三世尔。云岚进山,拓荒辟壤,卜筑贻谋,世代衍传。云岚生次峦授文林郎,次峦生方进为五世授道学卿,方进生石峰授文林郎,六世石峰生六子,长北崖、次勉思、三易亭、四纯川、五蕉麓、六泰麓。尔后蕃衍,至今已传十九世,在山人口有八百余众。明末清初董坑方氏及清朝中、晚期世居潭墘、港墘厝的耐夫公后裔及其他房族人,先后乔迁霞浒定居,传宗扩域,经数代播传,成为霞浒望族,现有人口一千六百余人。还有远播到台湾省台南市方家崇福社等。
自始祖伯虞公开漳,肇基文山,至仲文公继复文山,崇福建居,迨今一千三百多年,衍派昌盛。方姓子孙在发祥地生根开花,向龙海各乡镇扩展,向漳州各县区播迁,向省内外、海内外蕃衍。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漳州境内方氏族裔有六万九千八百余众,尤以云霄为最多。
三、碧浦开宗瞻恩奉祖
迎公号碧邨,生统润(号八郎)、统源(号九郎)。据传:迎公初徙碧江(与崇福毗连之北溪头),于宋末奉仲文祖考、妣神主及携二子再徙碧浦,开宗历传。统润公生二子:长名讳失考,子孙播居于龙海之前寺、华瑶,再分漳浦县的堀仔、峰山等。次仕清公奉祖为碧浦一世祖,仕清生德斋、泰斋。世代蕃衍,迄今已传廿四世,现有人口二千余人。分为大屋顶德斋支系,人口四百余人。社尾泰斋支系,人口六百余人。由社尾分居前方的有六百余人,由前方再分居田洋的约有三百人。大屋顶(六壁)明代分一支迁广东惠来县。社尾、前方于清代各有一支分居前寺村,约有二百人。另有一支迁居龙潭,人口约一百人。
迎公次子统源字如庵,统源生国珍(乳名佛生)、国礼(乳名佛养)、国晟(乳名佛住)、国仕四子。国珍生维德、维善(赘高家)、旻中、旻正。国晟生文让,此二系传说由漳下潮居惠来(尚待查明)。国仁生文安、文玄,因明朝累粮,别籍水居,至廿世纪后叶,其裔孙由水居而定居平和琯溪、高南一带,从工、从商。国礼则由漳入云霄开宗垂统。
漳浦县堀仔方姓,乃是龙海碧浦前寺一支系。原由前寺派居漳浦长桥大潭墘,至16世虎里公移居蔚野(堀仔),卒葬虎里山,故称虎里祖。虎里祖生三子:长如鸿、次如浩、三如濂。如鸿公传世失考,据传移居漳浦后港、峰山。如浩公生四子:长房必远公生一子传三孙、次房公必达、三房必选公生四子传四支、四房必适公。如濂公生二子:长必胜、次必克。今蔚野方氏传至廿七世,大部分后裔出于18世必远公和必选公,族众有460人。
元明时期,迎公之派出祖甚众,或分碧浦、云霄、罗山岭,或分琯溪、张庄及海沧水居。有过继入莆官于常州,更有远播南海、潮阳、惠来等。据传:伯虞公卒葬漳州覆鼎金,神主奉于漳州北庙,后北庙倒塌,移祀崇福,再移碧浦。迎公子孙在碧浦建造宗祠“瞻恩堂”,奉祀仲文公考妣及大迪、大同、大迎及统润诸公,并追祀开漳始祖伯虞公考妣。仲文公葬于漳浦溪坂后山,穴号龙虾墓,碑文“龙暇方氏祖墓”为记。
四、云阳垂统,衍派蕃昌
统源公字如庵,其次子国礼乳名佛养,原居南靖西城之可塘,元朝成宗元年(1295)同张友仁、吴和宁、黄昆仲等十六人,由漳入云,佃种官田于莆美垅,并垦荒百余亩,初住西林。国礼公生惟珍、惟贤。惟珍一再传而子孙衰微,遂忘世系,经八世公炎公修谱查考,其五世孙有茂和琅侪,茂生万生,原居北岐,今失考。琅侪生玄珍、玄育、玄德三子,子孙居顶方(今隶属火田镇)。惟贤生一子元仲,始定居于阳霞(现莆美镇),卒葬于阳霞南门外,穴号蜘蛛结网,追谥为云中起祖。元仲公生英、明大二子。英生民敬、民清、民政。民敬生顺厚、顺恭、顺泰、顺邦四子。民清生敦荣、敦尚、并养一子敦育。民政生元宗、元绍、元载三子。明大生一子民旭,并于明永十四年代兄蒙难,解京途中避居于浙江宁波府定海境内,重建家开宗。民旭生顺义、顺亮、顺谟、顺惠、顺阳五子。
溯云阳方氏自一世国礼公开基云山以后,历传至第六世堂兄弟共十五公,十五公传第七世共五十一公,传第八世五十七公,传第九世一百廿七公,传第十世二百九十六公。十世以后人兴财旺,人才辈出,目前已传廿九世,播居于云霄九个乡镇五十多个村社及县城各个街道。族众共有五万余人,近万户,是本县之盛族。明朝初年在阳霞村建立宗祠“孝思堂”,以奉祀六世以上列祖列宗。自明朝正德元年(1506)起至清光绪(1900)四百多年间,登科仕第者(举人、进士)三十多名,庠、监生共一百九十三名。民国间,大、中专生五十七名,共和国成立至1998年止不完全统计,学历大专以上者八百多名,中级职称以上二百四十余名(中有博士七人,教授十六人),任局级(含军队营级)以上一百八十多人(中处级14人、厅级2人)。
云阳方氏除在本县衍传外,还先后展播于漳浦、诏安、东山各县及远播广东、台湾、东南亚各地。据今查考:四世明在公于明朝永乐间在浙江定海重建家园。五世民清公有一子于明嘉靖分支于福州屈竹街,五世民政公之八世大房孙开居漳州,四房孙分居于广东。六世顺邦公第三子迁居漳浦堀仔村及漳浦城南之后港峰山村。六世顺惠公之长子仁礼公及顺亮公之次子开居于诏安城关水车街(现东城村),至十八世诏安再分支于东山县之西埔镇及陈城村。七世仁规公之十二世孙开居东山探石西头村。
云阳方氏入台定居,历代相沿。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就开始有人移入台湾观音里赤山左,“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其后裔先后陆续播迁到宜兰、桃园等地。自清朝收复台湾统治权以后,大陆人入台又有较在规模移动。云阳方氏入台据谱牒记载,有以下各支:一、明崇祯初,云阳方氏第十四世孙方养(字承烈,武将,曾参与抚击女真部落及平息李自成之变),其二子方笃字征骏、四子方夺字征骥,在其父阵亡后,奉母蔡氏一同流海定居金门,后子孙展播入台湾嘉义、台南、宜兰等。二、清雍正间,云阳方氏第十五世方蔼(1716—?)新林人,从云霄到台湾定居于诸罗县(今嘉义市)中埔乡湾潭村,生子方兹顺(1735年),1997年10月兹顺裔孙方其来寻得祖籍,率族回乡谒祖。三、清嘉靖间(1796—1820)云阳方氏第十八世阳霞村方远馨,又名天伦、国正,太学生,弃文从商,多次往返闽台间,后定居在台南赤嵌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后因奉母回乡,再娶,第四、五代孙曾在民国34~36年间也入台先居基隆,后迁台北。在台湾后裔聚居台南云霄街,并有展播入宜兰、桃园、中坜、台北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云阳方氏入台定居者更多,先后有一百三十多人,如今有成家立业一百一十多户,繁衍达八百多人。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云阳方氏现居住美国六户,德国和马来西亚各一户,泰国十一户。而明清出洋谋生定居异国他乡者,尚待继续查明,禆以认祖归宗。相信随着岁月推移,祖国富强,方氏在漳南以至于远播港、台及异国他乡宗人,必将与时俱进,日益昌盛而文明。
五、登地启基源归一统
登地方氏始祖纳斋公系世琮公之裔孙也(世琮公,世居南京流水卫,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偕王审知军领先锋,佐辟闽郡,建立闽王国,功勋大显,遂籍落闽邦)。一徙福州,再徙莆田、顺昌而入龙溪居焉。及通判纳斋公以儒林显于漳,遂定居龙溪之蓝江(即登地,为登地方氏一世祖)。纳斋公讳正子字元珍号白叟,于宋绍定五年(1232)以明经举进士分宪大夫别驾,初拜征仕郎后作监丞,继任顺昌通判。多阴隙,宽狱宥刑,发仓拯饥;建学宫、置学田、养贤士,其德泽深且厚矣。公以诗礼启基,二传国子监尔毓公、茂才尔顺公、明经尔荣公、处士尔容公,俱以文学名世。至十四世文耀字翟公号绿叟,以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典试云南,补河间知府,旋奉敕督响辽东,继任粤西提督学政,政声大振。历宋元明清至今,首笃族谱者为六世东湖公请兴宋、至十世祖体重公、十二世祖君才公、十五世祖万英公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五世祖家球公康熙九年(1670年)、十六世祖希颖公于雍正四年(1726年)先后重修正。于是族中昭穆彰彰可考。
纳斋公历传五世,有部分子孙(五世祖诸公)离漳澄邑故乡,迁福州北门外厦坊村为一世祖开宗历传。其十三世孙方耀在民国34年谱志曰:“当时厦坊方已历传十五世,八代同堂,千丁相见”。登地方氏十一世祖诸公播迁台湾省台中、台北;十五世胤祉公率子荣晃公也播迁台湾省台南关乡村。在台子孙显达,均为当地之望族。纳斋公开基登地以来,迄今近八百载,子孙繁衍,传奕廿六世,人口六百余人。祖庙“明荐堂”奉祀一至廿二世神主,以春秋二祭。
登地方氏还有一部分是从崇福迁入的沟仔口、板桥仔派,从霞浒播迁而来的董坑、港墘厝派等,人口有五百余人。
据谱载:纳斋公派属开漳方氏始祖伯虞公的支系(四世勤公由漳而江南,传南京流水卫的世琮公随闽王审知入闽),登地方氏子孙尊仲文公为共祖,历年祭扫“龙暇方氏祖墓”、石码“方家通族公业”宗祠祭祖都相与共之。
方氏宗族在石码方厝埕有一座“方家通族公业”的祖厝,址在原石码西湖镇南市方厝埕,面积约300平方米,宗祠北面的立柱上嵌有一石碑,刻曰“方家通族公业”。建国前,石码(崇福、登地、霞浒、石码镇区等)方氏通族每年都在“冬至日”在宗祠举行祭祖,并有德高望重的族人长辈执掌祭祖仪式,常年有方氏族人管理祠宇。建国後,祖厝为石码镇九二O居委会所辖,划作公产,设为石码镇九二O居委会办公地点。后来,部分改建成居委会办公楼,部分居委会出租给居民经商用
漳州方氏自始祖子重(伯虞)公开漳,历传十九世至仲文公始复文山,四世勤公由漳而江南,到南京流水卫的世琮公随闽王审知入闽。世代繁衍蕃昌,瓜瓞绵廷,子孙布满福建省之福州、漳州,广东省惠来、南海及台湾省等,现居漳州方氏近七万之众,主要分有四大支系:一、漳州方氏大迪统弼公支系(龙海崇福支系),二、漳州方氏大迎统润公支系(龙海碧浦支系),三、漳州方氏大迎统源公支系(云霄云阳支系),四、漳州方氏纳斋公支系(龙海登地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