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都姓网 > 都氏源流 都氏源流

都氏姓氏渊源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都姓展区
都氏姓氏渊源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都宗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宗人,史西周初期就设置的重要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专职负责掌管诸侯、卿、大夫们的祭祀之事。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都宗人,掌都宗祭祀之礼。”这里的“都”,指王族子弟、公卿所封之食邑。

在都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都宗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宗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都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徒,亦称信都、小司徒,最早出自西周时期地官府司的下属官吏都士,主要负责督察指定负责的各洲、郡。后在春秋时期,随着楚、秦、晋、魏等诸侯大国兼并周围其它小国活动的加剧,在原来国的地方设为“县”的建制。

由于起初的县多为各诸侯大国的边疆之地,为了便于管理,最初设置了“县令、县尹”之类的官位,分封给贵族世家。楚国首先将其职能细化。楚国为了便于管理各县,将每四个相邻的县称为一“都”,设定一名都徒官员予以督管,主要是督察各县尹的政绩,后为周王室所采用,以至后在各诸侯国普及。在典籍《周礼·地官·小司徒》中记载:“四县为都。”

在春秋后期,各诸侯大国把县制推广到内地,而将边疆之地改设为“郡”,郡的面积比县大,但是地广人稀,行政地位比县低,但其军事力量和重要性则超过县。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疆域逐渐成型,即便是边境地区,也随着商业经济活动的频繁而逐渐繁荣起来,才开始在郡下设县,逐渐产生郡、县两级制,都徒的作用日显。

后世秦末楚汉之际的韩襄王韩仓之孙韩信(韩王信,公元前?~前196年)、以及“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公元前?~前186年),都曾担任过都徒之官。

在都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都徒氏、信都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的郑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姓氏考略》中记载,通鉴胡三省注释:“郑公孙阏,字子都,后以为氏。”

春秋初年,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史书上有称其为公子阏者,为同一个人。

据说,公孙阏虽然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但性格勇猛,力量很大,甚得郑庄公姬寤生的宠幸,因此后来变得日益骄横起来。

郑庄公有一个更得力的大夫叫颖考叔,公孙阏非常嫉妒他,一直想除去而后快,于是就在周桓王姬林八年(郑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2年)农历7月郑国与许国交战时,当颖考叔高举着郑庄公的标志大旗、冒着敌军守城兵卒的箭雨冲上敌城之际,公孙阏在背后暗中一箭将颖考叔射死。

尽管郑国在这次战争中灭了许国,但郑庄公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得力助手,万分震怒,但又不知道是谁干的,于是下令让大巫师诅咒凶手。古人信巫,公孙阏心中有鬼,也悔愧无比,结果因经神高度紧张而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竟然被吓死了。

在公孙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都氏正宗。都氏族人大多尊封公孙阏为得姓始祖。据说,子都后裔子孙中的男子,都非常英俊,当本色类影视演员不用挑选。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公子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引《世本》记载:“齐顷公子子乾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在《通志·氏族略》中也引《世本》记载:“公子都,字子乾。”

公子都,字子乾,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公元前598~前583年在位)的一个儿子。

在公子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大夫公子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一说安徽六安)。

都邑在春秋时期原为吴国之地,在吴王梦寿四子姬季札的食邑境内,即古汤阴庵上。后姬季札因不满公子光(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姬诸樊)篡位,立誓“终身不入吴”,遂在自己的封地掘河筑城,建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取淹留至死之意称其城为“淹城”,自称“淹国”,以淹城为都城。

在两周时期,诸侯子弟的封邑、卿大夫食采之邑,凡设有先君之庙者,说明该邑具有世袭传承性质,并筑由永久性建筑群即城池,因此皆可称“都”。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在著名的“姑苏之战”中,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淹国之地归属越国,越王改其名为“延陵”,这在史籍《越绝书·吴地传》中有记载。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了越国,淹国之地又归属楚国,楚国将其地敕封给公子田,成为公子田的食邑,称其为自己的都邑,世人称其为“公都田”。

在公子田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公都氏、都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都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士,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职责与都徒(信都、小司徒)相仿。都士的副手称都则。

在贵族卿、士大夫的封地,采地大者称都,小者称邑。都士的职责就是主管大、小都之间的狱讼,调查纠纷内容,并负责向王族子弟和公卿、大夫采地狱讼的主管官方士上诉。

在都士、都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都士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都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匠,是春秋时期齐国始设的一种官位,后周王室亦仿设,兵安置到各诸侯国。

都匠之始,是著名的齐国贤相管仲设置的,专职负责治理水利。这在典籍《管子·度地》中有记载:“请为治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

在都匠府司官衙内,统属有都水长、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监、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大大小小一批官吏。

都匠之职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一直沿袭,历经春秋、战国、先秦、秦朝、汉朝、三国,居然一直沿用至晋朝时期,在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都匠中郎将的属下领众多达五千余人,是相当庞大的官工群体,可见古代人们对水工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都匠、都水长、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监、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子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田,是宋悼公子购由的儿子,史称宋休公,公元前395~前370年在位二十六年。

宋休公执政时期,宋国的国势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当时他将宋国都城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龟缩在黄淮之间。在史籍《史记·韩世家》中记载:韩文侯二年(公元前385年),急欲扩张的韩文侯曾亲自率军进攻郑国,占领了郑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接着又向东南进攻宋国,一直打到彭城,俘虏了宋休公。宋休公连忙表示归附韩国,因此被韩文侯释回,后来倒也相安无事。

在宋休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建之都为姓氏者,称彭都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都氏、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匈奴官吏都,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是秦、汉之击匈奴民族的王帐官位,是匈奴二十四长属下的领兵官的官称。

在史籍《史记·匈奴列传》中对该官职有介绍:“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禅小王、相封、都。”

都,实际上是军事建制,以一百人为一都,大致相当于今天连级建制。骑兵是匈奴所长,设置军使、副兵马使。而在步兵中则设都统、副都统。实际上就是秦朝时期的军队建制,这种建制一直沿用到元朝时期。

在都、副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都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讲,是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主持学舍,而学舌位朝廷所办,因此为官学之职,犹如今天的校长。

在都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都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侯,亦称夜士,为大司马的属下,分左都侯、右都侯(左夜士、右夜士),专职掌管一批剑士,负责禁中的夜间警卫、巡逻。

该官职一直沿用至汉朝时期,都侯归属于卫尉大将军,在东汉中期被汉桓帝刘志废黜。

在都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称都氏、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官吏都兵,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兵,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置的官位,为五兵尚书之一,专职掌管都城内的所有兵马,著名的司马懿长子、西晋王朝的奠基者司马师(晋武帝追封其为晋景帝),就曾担任过都兵之职。

到了隋朝时期,都兵的职能降到甚是可怜的地位,只负责吹鼓、太乐、杂户等行政事务,至唐朝初期被废黜。

在都兵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都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头,是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设置的官位,就是神策军总帅的官称。

唐朝时期,设置神策军五十四部,每部五千四百人,统领为都,因此又称五十四都,统帅五十四都的最高统帅就称作“都头”,副统帅称作“副都头”,掌管总兵力达三十万,其中骑兵有十六部,八万六千余。

唐朝时期的都头、副都头,与宋朝时期的州、县捕快首领的都头、副都头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区分。

在都头、副都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都誓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誓主,是北宋王朝对北江蛮的下溪州刺史的别称。

宋朝时期,史书所记载的“北江蛮”为今湖南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部族以彭氏为大,世袭溪州(今湖南沅陵西北部)。当时的溪州地区分上、中、下三州,其中的下溪州彭氏为其首领,称“都誓主”,统掌有二十州(村镇)之地。除了下溪州以外,其余十九州的首领皆称“誓主”。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都誓主率上、中、下三州归附宋王朝,宋太祖很高兴,当时即封赐彭氏家族为世袭下溪州刺史。

在彭氏都誓主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取其官称为姓氏者,称都誓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都鬼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鬼主,是宋朝时期对黎州(今云南玉溪江川一带)各少数民族酋长的称谓,由于这些民族俗尚鬼,且祭鬼为族中顶天的大事,因此称主祭者为“鬼主”,其大酋长因称为“都鬼主”。

在都鬼主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取其官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都鬼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都氏、鬼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本支都鬼氏所分衍的鬼氏,古音读作wěi(ㄨㄟˇ),今音读作kuí(ㄎㄨㄟˊ),但绝不可读作guǐ(ㄍㄨㄟˇ)。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都林牙,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都林牙,是契丹族辽国政权所设置的官位。契丹开国君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北面官大林牙院和南面官翰林院时设置的官位,分别为北面都林牙、翰林都林牙,只要负责掌管文翰,即文书。

在都林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都林牙氏,后汉化省改为单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宁海州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蒙古语“达鲁花赤”的汉译解释为“官印”,“都达鲁花赤”即为“都印官”或“掌印官”,是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七年(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十八年,公元1224年),由成吉思汗设置的官职。在元朝时期,汉族人皆不能担任正职官位,元朝政府在各部、院、路、府、州、县中,均设有都达鲁花赤之官位,皆由蒙古族人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

在历史文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记载,“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元末隐居宁海之东鄙,至今存姓曰都氏。”

“宁海之东鄙”,就是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该支蒙古裔都氏的始祖名叫必里海,就是元朝初期五部探马赤军帅不里海拔都儿,亦称不里合拔都儿、孛里海、孛里匣儿、不里海、不理合,在南宋理宗赵昀端平三年(蒙古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始任宁海州都达鲁花赤。

按史书记载大致整理,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年(成吉思汗十二年,金宣宗完颜珣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命大将札剌亦儿·木华黎讨伐金国,分探马赤军为五部,每部各置统帅一人。不里海拔都儿即其中一员。

不里海拔都儿率部随札剌亦儿·木华黎进入中原,在山东、河北一带与红袄起义军、南宋、金国的几股势力进行激烈角逐。南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在札剌亦儿·木华黎由河东再次转战河北,围攻东平(今山东东平)之际,不里海拔都儿正活动在山东、淮北一带。是年农历12月,红袄军首领石圭与之发生联系,自苏北连水只身渡淮,随不里海拔都儿而归降札剌亦儿·木华黎,授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

南宋嘉定十四年(成吉思汗十六年,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札剌亦儿·木华黎平定山东后,又率蒙军主力西下,攻略山西、转战河东。

南宋嘉定十五年(成吉思汗十七年,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已归南宋的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又趁机进攻被蒙古占领的京东诸州县。到了南宋嘉定十七年(成吉思汗十九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彭义斌占领河北大名府,冠氏县令(今山东冠县)赵天锡在形势十分危机的情况下率僚属投奔不里海拔都儿。当时不里海拔都儿仍活动在河北一带。

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成吉思汗二十年,金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春季,真定副帅武仙杀元帅史天倪叛蒙归金,与彭义斌遥相呼应。当时札剌亦儿·木华黎已逝世,五部探马赤军的按察儿部镇守平阳,笑乃觫也随嗣国王孛尔只斤·孛鲁转战河东、河北一带,局势十分紧张。史天倪余党谴使向孛鲁求救,孛鲁命笑乃觫率精兵三千援河北,逐武仙,复真定。农历4月,彭义斌围攻东平,守将严实谴使求救于不里海拔都儿,不里海拔都儿未能及时增援,严实势蹙,遂假降于彭义斌。农历7月,彭义斌挟严实北上,与不里海拔都儿对垒,严实于阵前倒戈,助不里海拔都儿击溃彭义斌。不里海拔都儿与石圭之子石天禄、严实出南线,与笑乃觫、史天泽南北夹击,擒斩彭义斌于赞皇境内(今河北赞皇)。

南宋宝庆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嗣国王孛尔只斤·孛鲁率兵入山东,至南宋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农历4月,蒙古军灭西夏王朝,接着平定了河北、山东之地。

在南宋端平元年(蒙古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灭金国后,探马赤军分镇中原,不里海拔都儿以军功授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所赐食邑五户丝户在德州等处,宋景定元年(蒙古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不里海拔都儿逝世于宁海任上,其子抄儿世袭其职。

关于不里海拔都儿所隶属的部族出身,在史籍《元史》、《明史》中皆未提及。目前依据在其《都氏族谱》中自称为“系皇元宗室”,当是指说其出身于元朝皇室始祖成吉思汗四子孛尔只斤·拖雷之裔。不过,仅凭其家谱自载,尚不能完全定论就是源出蒙古“黄金家族”。例如,五部将中的阔阔不花出身于蒙古塔塔儿部,拓拔按察儿和笑乃觫(肖乃台)则出身于蒙古克烈部,皆可称“皇元宗室”,因此,不里海拔都儿的世宗出身,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元朝时期的不里海拔都儿家族,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今山东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世代传袭都达鲁花赤,职掌当地的军事和农业。

明灭元之际,不里海拔都儿家族脱官隐居于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以故官名“都达鲁花赤”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都氏。一说是该族归附了明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按其故官名“都达鲁花赤”之首音谐音汉字赐给其家族汉姓都氏。此后世代相传为都氏,六百二十余年来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几乎在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均有分布,现在已延传到第十八世孙。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都尔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rha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都氏。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的原始姓名,大多取伊斯兰教经名为姓氏,自唐朝时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后,逐渐按汉俗取单字汉姓,或由帝王赐改姓氏,或以先祖名字中的某个音节的谐音或近音汉字为姓氏,或曾得到过的尊号或源来地名由繁化简取汉字为姓氏,或因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或者借用周边汉族邻居、朋友的姓氏等等,逐渐形成回族今天的姓氏。

回族的都氏,主要取自先祖名字中的某音节之谐音汉字,主要有唐朝时期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大将军古都白丁,元朝时期的大臣哈迷都丁、蒲城驻军统领忽都、中书平章政事安都剌、诗词作家萨都刺,明朝时期著名的回回天文学家阿都刺、大将军拜都、大将阿都赤、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长安掌教摆都尔的、通司执事撒都丁等等,其后裔子孙中皆有取先祖名字中的某个音节的谐音汉字为姓氏,形成今天回族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拜都氏,满语为Bai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都氏、白氏、伊氏等。

⑵.满族都佳氏,满语为D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都氏。

⑶.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都氏、鲁氏、杜氏等。

⑷.满族都尔勒氏,亦称杜叶勒氏,满语为Durre Hala,世居黑龙江库鲁穆图村(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库噜窝集),所冠汉姓中有都氏。

⑸.满族都克达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独鼎部,以姓为氏,满语为Dukda Hala,世居留福村(今河南沈丘),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都氏。

⑹.满族都拉喇氏,亦称杜拉拉氏、都拉尔氏,满语为Dular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杜拉尔(今内蒙古阿尔山杜拉尔林场)等地,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都氏、杜氏等。

⑺.满族都雅尔氏,满语为Duyar Hala,世居浑湖理努克特勒(今辽宁浑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都氏。

⑻.满族都克塔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独虎术鲁氏族,以姓为氏,满语为Dkdari Hala,世居浑湖努克特勒(今辽宁浑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都氏、李氏等。

⑼.满族都瓦尔佳氏,满语为Duwargiya Hala,世居章集堡(今辽宁新宾章京河畔),所冠汉姓即为都氏。

⑽.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单氏、秃丹,以及金国时期称女真徒单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 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都氏、图氏、杜氏、单氏等。

⑾.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都氏、孔氏、温氏、文氏、闻氏等。

  

第二十一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伦春族都勒氏,世居额尔赫村(今内蒙古莫旗额尔河流域),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re Hala,汉义“原来”。

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都勒氏后多冠汉姓为都氏、杜氏等。

  

第二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壮族、土族、裕固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都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都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公子阕(姬阕、子都)、子田(宋休公)、公子田(熊田、公都田)、必里海拔都儿(孛里海、不里海、不理合、李匣儿、孛匣儿)、古都白丁、哈迷都丁、忽都、安都剌、萨都刺、阿都刺、拜都、阿都赤、巴都噶·安都鲁、摆都尔的、撒都丁。

  

  各支始祖:

都 贵:明初永乐三年从山西太原洪洞县迁移至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王二庄村,世代以农为本,安居乐业,由于天灾兵患,原家谱失落。数世无记载,实为本族人之不幸,有记载的追续三氏祖曰贵,有兄弟四人,有一弟迁往东八县,因年深日久,失去来往,无记载。二弟也无记载,原因不详,后人无法论述,仅曰贵一支有记载,曰贵有一子,名公平,公平有二子,名都士京,都士兴。是为天津静海都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