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董姓网 > 董氏源流 董氏源流

钟山董氏分布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董姓展区

 

董采: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于唐朝肃宗元年董采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居住未久,立业未多,上司举立董采公室之派,谱牒所载:为居杭州钱塘,因遭丙丁,历代谱系已不可考。这一族谱至今因未能续谱,实为憾事。

迁居山东青州乐安县,前人书录一脉宗谱,犹可考焉。该宗谱记载山东乐安县,具体位置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和东营的南部,今天的广饶县境内。明朝的时候,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今东营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今东营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1914年,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也就是在今天的东营市广饶县。但是,董晋在肃宗时期才开始当官?而董晋后裔在江西,我认为应该是江西的乐安流坑?

董宦任唐朝进士。

董宦的长子董晋唐朝德宗平事章(是否为官至德宗朝宰相董晋呢?假如是唐朝宰相,则董晋应为董仲舒后裔。

董宦的长子董晋为唐朝德宗平章事(史上董晋为官至德宗朝宰相,是否为同一人呢?而唐朝宰相应为董仲舒后裔。据史料记载:董晋,字混成,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仕唐,官至德宗朝宰相。贞元五年(789年) 二月二十七日,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窦参专政,唐德宗向董晋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如实作了回答,唐德宗于是罢免了窦参。董晋感到惶恐,好几次上表要求辞官,德宗罢了他的宰相职务。贞元九年(793年),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贞元十二年(796年)3月任命他为东都洛阳的留守。正赶上汴州(开封)节度使李万荣病重,他的儿子兴风作乱。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初六日,德宗又任命董晋同平章事、兼宣武(今河南开封)军副节度使,初七日,宣武节度使李万荣死,唐德宗以董晋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宣武节度副大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故属于同一人。只是董晋的儿子名字史料有相差,浙江宗谱记载全道、全溪、全素、澥。据韩愈在《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溪墓志铭》中载,元和六年(811年)五月十二日,曾任商州刺史、御史中丞、粮料使的董晋第二子董溪因盗军资被赐死湘中,年仅四十九。有时仅以排辈后的字为名?同时,浙江宗谱记载为娶姜氏,而钟山宗谱记载娶邹氏,是否为多妻妾呢? );

董质公任唐朝文宗淮西印度使;

董槐南宋理宗帝殿试名礼部进士,任粤西宗蕃文衡。南宋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字庭植,号榘堂。嘉定十六年进士。六年(公元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踏进仕途之后,历任广德军录事参军、镇江观察推官、镇江府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湖北刑狱、常德知府、江州知州兼都督府参谋、谭州知州、沿江制置使、江西安抚司公事主管、户部侍郎、江东安抚使兼建康知府、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工部侍郎兼转运使、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宝章阁直学士、福州知州及福建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直到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三十多个官职。董槐为官,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 宝祐三年(公元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有的族谱记载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而广西族谱记载:董槐在广西任授宗藩文衡职,住于桂林府前街,有福禄祯祥四个儿子。长子董世福和四子世祥在原桂林董家里东乡。世祥为元朝广西使目;

董槐公葬安厝佳城牛眠地。董槐墓,清安徽《定远县志·邱垄》载:“许国公董槐墓,县西察院后,(注:即现在建设小学内西南角)。康熙癸已年(1713),知县张景尉立华表、墓道,邑人凌涛题碑。”墓似馒状大土堆,直径约30米,墓的南边置一宽约60公分,长约2米的石墓碑。“文革”期间原有的墓堆、华表、碑记等均被毁坏。惟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

董槐公的第四个儿子董世祥:元朝广西吏目,居住在桂林董家里东乡。

董槐的孙子,也就是董祥公的第三个儿子董士选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史料记载:士选平生以忠义自许,尤号廉介,自门生部曲,无敢持一毫献者。治家甚严,而孝弟尤笃。时言世家有礼法者,必归之董氏。其礼敬贤士尤至。在江西,以属掾元明善为宾友,既又得吴澄而师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诸老儒及西蜀遗士,皆以书院之禄起之,使以所学教授。迁南行台,又招汲子集与俱,后又得范梈等数人,皆以文学大显于时。故世称求贤荐士,亦必以董氏为首。晚年好读《易》,淡然终其身。每一之官,必卖先业田庐为行赀,故老而益贫,子孙不异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称廉吏云。子守忠,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守悫,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而董守忠被排在董士选的第五子。此说与台湾袁冀的研究“元代藁城董俊世家”中的“元藁城董氏世系表”一致。《元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赵国董忠宣公(士选)神道碑》:董氏,在河北号勲臣家,其先讳俊,起自畎畆(1),勇力绝人。金末,应募长民兵。既归国朝,知中山府,以敢战先士卒授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后攻金归德,死城下,追谥忠烈。再世讳文炳,令藁城二十余年,有惠爱,数立战功。以参知政事从丞相巴延平江南,功最诸将,进中书左丞相,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公讳士选,字舜卿,忠烈之孙、忠献之子也。至正九年(1349),忠献筑两城于正阳,以遏宋兵。……

广西族谱记载董士选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只是广西的族谱记载:董士选(娶谢氏)的儿子长子芝荣、次子芝华、三子芝蓝。看来,标注董士选的官职后,就变成在广西打仗过的左丞董士选了,我认为是同名同姓不同一个人的董士选?

董芝蓝公合伯叔于元顺帝二十五年自桂林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后为灵川县大河乡董家巷,2011年前归为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董家巷),徙居富川县(原富川县衙门在今日广西钟山县城厢街,后迁往当今的富川县城)三宝山,再徙居富川县回龙镇(后划为钟山县管辖)的董家洞。董俊庸之时,董廷海公先在广西钟山羊头镇的腊木脚村子谋生,后迁移到董家洞,(后划归钟山县回龙镇,后董家繁衍日盛称为董家洞),年纪大的俊庸与廷海公幸遇,言及族兄族弟,后以二公为序,后裔共建洞心寺。

1991年浙江董剑华带来1981年浙江重新修订《董氏族谱》到广西钟山,从炎帝第一世算起到第一百二十八世,查到了钟山县的祖先俊庸公、廷海公两始公的廷海公的一支族谱,推算为1391年遭元故臣月鱼帖木儿之乱,徙居到广西钟山。至此,廷海公支系终于完成续宗谱的心愿!

董俊庸(在洪武末年,暂推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生)元馀公的次子。生二子董统、董维。而钟山宗祠记载为于元顺帝二十五年(1357年)自桂林府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徙居富川县三宝山,后徙居到董家洞桥背村。后与廷海公相遇?

另凤溪村世钊、民宏、强枝等宗侄到广州石牌查阅《董氏宗谱》,包括浙江宗谱,是根据147世彦辉的儿子为148世的揖安,149世的裔孙董政的另名,即董揖安又名董镇安,董政又名董思庆?如此追溯到炎帝后一百一十世的董昌和董晋开始分支,董昌为廷海公分支的先祖,廷海公为炎帝一百二十八世裔孙,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由南京临江府珠玑巷迁徙到广西钟山腊木脚居住;董晋(字昆成),镇安公的先祖,董镇安于明朝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9年)?,炎帝一百四十八世裔孙董镇安,由广州石牌迁徙到钟山回龙凤溪村居住。

董廷海从腊木脚迁徙到珊瑚镇董山脚,再迁徙到与俊庸公相邻的四方坪高岭头,其儿子董光公生四子:子贵、子玉、子连、子华,后裔分为四房。分居到矮岭、泉龙、下泉溪、鹤岗、田心苞、新竹塘、大围、大苞、寨肚、同心寨、杰子苞、石阶头、木园寨、蛟龙地、田螺岗、新颖村、大洞、松树仔、花子寨、松林塘(又名大塘苞)、长布洞、马安坪、印山村、绿豆坪、蟠龙厂、董山脚、田寮岗、湖南星子连洲、湖南湘潭市竹围寨、昭平县黄姚以及界塘等。

董俊庸的后裔分布在桥背村、珠玑村(龙眼村)、护塘、马山、万安村(寨仔)茶亭厂、葫芦糖、大桥街、蕉木山背、钟山街、升平街、湖南江永沿口乡七公岭、恭城县等地。

董氏后裔在贺州市分居一百多个村寨,人口发展近三万之多

唯董俊庸公的先祖,董采在唐朝期间,从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徙居到山东安乐县(今山东广饶县),以前的族谱尚无法续补,可是,广西钟山的宗谱详细注明先祖中的董晋为唐朝德宗平章事;董槐南宋理宗帝殿试名礼部进士,任粤西宗蕃文衡。葬安厝佳城牛眠地。且被丁大全迫害;董士选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和历史上的董晋宰相、董槐右丞相、董士选左丞是吻合的,而董士选却变成在广西打过仗的左丞董士选?我认为是同名同姓不同一个人?不然其父辈,祖辈就应该相同,可是董俊不是董槐?我认为董士选是后裔修谱错标官职而造成误导了?可是就在后裔及妻子姓氏及父亲名字上有偏差,是否为古时候的名和字多个,且妻妾多的缘故呢,故至今没有核实校对。望各董氏叔伯兄弟百忙中,予以传递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