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邓姓网 > 邓氏源流 邓氏源流

源流-三国邓氏迁徙史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邓姓展区
一、迁移特点

三国时期中华民族迁移有这么几个特点(见《三国百姓迁移考》):

一、主动迁徙:1、宗族小规模搬迁;2、以归附方式迁移;3、以流亡方式迁移;4、以撤退方式迁移;

二、被动迁徙:1、执政者招附安抚;2、为战略目的强制执行;

笔者以为,三国时期的邓氏,迁移方式呈现哪种特点,已经是无从考证。但通过史籍记载可知这一时期的邓氏家族,已经从今天的河南新野、湖北等地向四川、山西等地区迁移并繁衍成族,而且军事将领频出。如有东吴的邓香、蜀将邓芝和邓方、魏国的邓艾等人,应可视为这一时期邓氏的杰出代表人物。

二、三国时邓氏家族第二次迁入四川

笔者依据所收集到的史籍记载认为,三国时期邓芝、邓方进入四川,是继西汉时邓氏家族邓花、邓通居蜀郡以来的第二次迁入四川。

1、三国时邓芝入川

邓芝(□□-251年),字伯苗,义阳新野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朝臣。

邓芝知道巴西太守庞羲好结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后刘备入主益州,邓芝担任郫城府邸阁督。一日,刘备经过郫城,和邓芝说话后,感到十分惊奇,擢升他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任官期间清清廉、严谨,有治绩,后升为尚书。

据华阳国志中记载,邓芝在征涪陵时,见到缘山有许多黑猿,邓芝又好弓弩,便亲手射猿,一箭便中。猿拔出箭矢,卷树皮、树叶塞住创伤。邓芝说:“嘻,吾违物之性,其将死矣!(唉,我违背物种的天,我将死了!)”又有一说,邓芝见到一只猿抱着子猿在树上,用弩射他,射中母猿,子猿为母猿拔箭,卷树皮、树叶塞住创伤。邓芝感到叹息,将弩投入水中,自知将会死了。251年逝世,葬于四川广汉市向阳镇。

《邓芝 邓艾改变三国历史的英雄》一文载: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刘表,位于中原和荆州交界处的义阳卷入战火。攻灭刘表后,曹操强行北迁义阳一带的民众到汝南等地屯田。一名叫邓芝的青年选择了反抗与逃亡,一路投奔到暂时没有战乱的益州。

随难民入川依附他人

  邓芝(?-251年),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出生的具体年代,史书没有记载。赤壁之战前后,邓芝至少已接近而立之年。在这之前,邓芝并未成就什么大事。当家乡遭遇战乱时,他选择了进入四川。

从三国年代初期开始,邓芝家乡附近的南阳及三辅一带就有大量难民进入益州。第一次大的难民潮,发生在刘焉割据益州的190年代初期,这些难民达数万人。其中的青壮年,多到足以编成一支军队。刘焉把这支难民组成的军队,称作“东州士”,这些士兵成为刘焉割据势力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因为“东州士”扎根四川,从北荆州一带入川的难民,将益州视为第二个家。邓芝在面临乱世中必须背井离乡的选择时,走上了一条看似最为平坦的向南之路。入川后,他首先依附的是巴西太守庞羲,庞羲是“东州士”的一个首领。

邓芝的家族成员:

《三国人物检索1》载:

A、“邓同,邓芝之父,义阳新野人,东汉司徒邓禹之后,东汉末年入蜀定居。”(不过笔者以为,这一记载查不到史籍记载,应存疑待考)。

B、“邓良,蜀官吏。邓芝子。芝卒,袭爵,后主景耀(258-263)中,为尚书左选郎、驸马都尉。蜀亡,入晋为广汉太守。”

2、邓方入川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人(见《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任荆州从事。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载:

邓孔山传,邓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邓方为犍为属国都尉,因郡名改换,为朱提太守,被铨选为安远将军、胇降都督,驻守南昌县。章武二年(222),邓方去世。其事迹失考,故此没有立传。

三、第二支融入邓氏的异姓邓---三国时诸葛亮赐五溪土著为邓

笔者认为,这是所笔者所知的邓族史中融入邓氏第二支异姓邓。

《广西庆远邓氏族谱》载:三国时期,希古、暹古为五溪土著人,受蜀汉武侯诸葛亮所封,为石门土酋。在其族谱中记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东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实际上,该支邓氏先祖为蜀汉大将孟达的外甥,其姓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赐,名叫邓贤。

宋朝时期,该支邓氏族人的主流东播至合浦郡发展,即今广西地区。到元朝时期,邓贤的后裔族人已经成为广西石门大土司,其首领邓均忠因受封八番顺元宣慰使,而占基澧水中游并屯军三江口地区。

《石门县土官族源》一文载:

   邓氏族源:

  邓氏族谱称:希古、暹古为五溪土人,受武侯封,也为石门土酋。在《邓氏族谱》卷一第三页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后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元代邓姓为石门大土司,邓均忠因受封八番顺元宣慰使,占基澧水中游,屯军三江口,明初降杨璟,封渔洋隘正百户。

综此可知,石门县邓氏一脉为三国时期五溪土著希古、暹古后裔。实为蜀汉大将孟达外甥邓贤的后裔。其后于明朝开始成为广西庆远府土司。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贤,刘璋麾下大将,孟达的外甥。跟随孟达,曾先后投靠刘备与曹丕。之后放弃随同反叛魏国,投降了司马懿率领的讨伐军。”

四、三国时邓氏为湖北邓氏将才辈出

三国时,湖北邓氏将相之才辈出,如秭归大姓有邓凯、房县有邓辅、荆州章陵有名士邓义一族……

1、秭归有邓凯一族、今天的房县有房陵太守邓辅

到三国时,邓氏已成秭归大姓。

《三国志·吴书·十三·陆逊传》载:“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凯,秭归豪强大族。聚兵抗击来犯吴兵,败,归蜀为将。”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辅,蜀房陵太守。”

2、章陵(今湖北枣阳东)有汉末名士邓义一族

邓义,东汉末名士。或名羲,章陵(今湖北枣阳东)人。初为荆州牧刘表治中,后进谏不听,辞疾而退,终表之世不复出。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并荆州,征为侍中。《三国人物检索1》有载。

《三国人物检索2》载:196年汉献帝临许都,刘表虽遣使奉贡,但却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刘表,刘表不听,于是邓羲辞疾而退,终刘表之世不为其仕。(《汉晋春秋》曰:表答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三国志·魏书》载: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译文:并举荐任用荆州著名人士韩嵩、邓义等人。)

《三国人物在襄阳(一)》也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又起用了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人”。]

3、南郡(今湖北江陵北)有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邓方一族

邓方 (?-222)蜀官吏。字孔山,南郡(今湖北江陵北)人。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

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官至安远将军、庲降都督。章武二年(222)卒。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载:

邓孔山传,邓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邓方为犍为属国都尉,因郡名改换,为朱提太守,被铨选为安远将军、胇降都督,驻守南昌县。章武二年(222),邓方去世。其事迹失考,故此没有立传。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又载: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

陈寿《三国志·赞邓孔山》载:

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迁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住南昌县。章武二年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  

扬威才干,欷歔文武,当官理任,衎衎辩举,图殖财施,有义有叙。

4、荆州有邓济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济,荆州牧刘表部将。献帝建安二年(197),为魏公曹操所擒。”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10) 》载:

【魏书曰:临淯水,祠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感恸。】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三国志·魏书》载: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译文:冬十一月曹公亲自南征,到达宛城。刘表部将邓济据守湖阳,曹公一举攻克,活捉邓济,湖阳投降。又进攻舞阴,也很快攻下。)

《三国人物在襄阳(一)》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冬十一月,曹操亲自南征,到达宛城。刘表部将邓济据守湖阳。曹操攻打湖阳城,活捉邓济,湖阳投降。

不过到目前为止,笔者并没有查到邓济的籍贯是哪,只知是刘表的部将。

五、三国时邓氏仍居南阳郡,以新野为中心

1、新野的邓飏--台中三狗之一

通过查考史籍,笔者个人观点认为,三国时邓氏一族仍在今天的河南新野繁衍不息。其中邓飏与夏侯玄、诸葛诞、田畴并称“魏国四聪”(明哲之士曰“聪”)。

邓飏(?—249)字玄茂,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台中三狗之一。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少得士名,魏明帝时曾任尚书郎,洛阳令,中郎,中书郎等职。后因浮华,与夏侯玄、李胜等人被罢官,永不录用。曹爽当权期间,出任颍川太守、大将军长史。邓飏为人,贪财好色。曾许诺授臧艾官职,其以父亲的妻妾送与邓飏,所以京师为之语“以官易妇邓玄茂”。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飏 (?-249),魏官吏。东汉司徒邓禹之后,字玄茂,少得士名,明帝时为尚书郎,除洛阳令,坐事免。复拜中郎,又入兼中书郎。齐王芳正始(240-249)初,出为颍川太守,转大将军长史,十年,以谋逆伏诛。

虽与何晏、邓飏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爽。爽亦敬之,言无不从。时以何、邓、丁为三狗。其意言三狗皆欲啮人,而谧尤甚也。

太和四年(230年),董昭上陈流末之弊,令诸葛诞、邓飏等被罢免。”

《三国人物在襄阳(一)》载:“是时大将军曹爽专权,尚书何晏、邓飏等为之辅翼。”

2、三国时今新野东南棘阳镇人(义阳棘阳)邓艾向北逃难迁到颍川

《三国人物检索1》中载:邓艾(?-264年),字士载,三国时魏名将。邓艾多年在西北前线防备蜀汉姜维;后为灭蜀的主要指挥,他偷渡阴平,迫使蜀汉投降,建立奇功。

钟会谋反失败被诛后,邓艾部将欲追还邓艾,卫瓘为了自身安危,派遣田续杀死邓艾、邓忠父子。泰始九年(273年),朝廷才恢复邓艾的名节,并拔擢其孙邓郎为郎中。

《邓芝 邓艾改变三国历史的英雄》一文载:

与邓芝相反的是,在三国这个战争年代,邓艾则随母北迁颍川。

将邓芝赢回的三足鼎立局面打破的,正是他的族人,在义阳大乱时向北逃难的邓艾。

向北的邓艾:放牛娃的逆袭

当邓芝风尘仆仆入蜀时,邓艾还是一个少年,他还不能像邓芝一样决定自己的命运。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赤壁之战前后,曹操不断把新野一带的人民北迁屯田。尚且年幼的邓艾,只有帮别人放牛,境遇十分凄惨。邓艾说话有些口吃,甚至留下了“期期艾艾”的成语。可以说,从邓艾的童年来看,他具备了成为屌丝、默默无闻混一生的所有条件。

仓库管理员 胸怀大志

但邓艾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很不容易。邓艾随母迁到颍川屯田后,将以清德著称的陈寔碑文上所写的“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为座右铭,改名邓范,字士则。后因族中有人和他同名,遂改为邓艾。

邓艾的家族成员有:

1、邓艾的父母名讳不详。

2、邓艾的儿子邓忠: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忠,魏惠唐亭侯,邓艾之子。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魏帝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后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忠与父艾俱死。

3、邓艾的两个孙子:长孙邓郎、次孙邓千秋。

A、《三国人物检索1》载:“泰始九年(273年),朝廷才恢复邓艾的名节,并拔擢其孙邓郎为郎中。”

“邓朗,晋官吏。邓艾长孙。初为丹水令,又迁定陵令。怀帝永嘉(307-313)中,迁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阳失火,举家烧死。”

B、“邓千秋,晋官吏。三国时魏大将邓艾次孙。有时望,武帝咸宁(275-280)中,辟为掾。早卒。”

3、今新野东南棘阳镇人(义阳棘阳)邓范

陈寿《三国志》载: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4、邓玄之是三国时南阳(郡)处士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玄之,南阳处士,与蜀零陵太守郝普相善。”

5、三国时南阳(郡)人奋威将军邓展魏建安中高乐乡侯

《汉书叙例》(颜师古撰)载:“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

6、南阳(郡)人邓元之

邓元之:《十七史百将传·卷六·吴吕蒙》载: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元之。元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顾谓元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

7、今河南驻马店汝南有邓当一族

邓当:孙策部将,吕蒙姐夫。

《十七史百将传·卷六·吴吕蒙》载: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元之。元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顾谓元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

六、三国时邓氏居山西

在继公元前66年,邓广汉居河东平阳(现山西临汾市)以来,三国时期邓氏家族又一次迁入山西。或者此时的山西邓氏是广汉公的后裔。

可通过史籍查实的有邓攸的祖父邓殷,为人亮直强正。钟会征伐蜀国,欣赏他的才干,将他从渑池令召为自己的主簿。贾充讨伐吴国,请邓殷为长史。以后,他为皇太子讲授《诗经》,出任淮南太守。

七、秦州(今甘肃天水)有邓定一族

《三国人物检索4》载:“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

八、三国时期邓氏名人录

三国时期邓氏家族可称之为人才辈出,将相之才层出不穷。现笔者将所收集的三国时期邓氏家族籍贯不详的杰出人物统一摘录如下。

1、邓静,魏乐师,官至散骑常侍。

《三国人物在襄阳(一)》载:当时散郎(即散骑侍郎的省称)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杜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疑,继承恢复先代古乐,皆自杜夔开始也。

2、邓句(?-264),吴官吏。一名苟。吴主孙休永安七年(264),以察战出使交阯,为浚历吕兴所杀。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载:辛未,诏曰:“吴贼政刑暴虐,赋敛无极。孙休遣使邓句,□交址太守锁送其民,发以为兵。

3、邓龙(?—208),江夏太守黄祖部将。黄祖对阵东吴。祖令苏飞为大将,陈就、邓龙为先锋。甘宁飞上艨艟,将邓龙砍死。

《黄祖·生平介绍》载:“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数千兵将入柴桑,都督孙瑜反击,生擒邓龙送吴。”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原文+白话文翻译)》载: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将它们的首领斩首,俘虏余众一万多人,回兵驻守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遣部将邓龙带领数千人马进入柴桑,周瑜追击征伐,将邓龙活捉后送往吴郡。

4、邓茂,三国演义虚构人物,黄巾将。为程远志副将,随之引兵五万攻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迎之。大兴山下,两军交战,茂为飞一合刺於马下。

5、邓由,东吴将领。

裴松之在《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载:“景元二年,襄阳太守表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基被诏,当因此震荡江表。”

司马彪战略载基此事,详於本传。曰:“景元二年春三月,襄阳太守胡烈表上‘吴贼邓由、李光等,同谋十八屯,欲来归化,遣将张吴、邓生,并送质任。

6、邓荀: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载:“吴交趾太守孙贪暴,为百姓所患;会吴主遣察战邓荀至交趾,荀擅调孔爵三十头送建业,民惮远役,因谋作乱。夏,五月,郡吏吕兴等杀及荀,遣使来请太守及兵,九真、日南皆应之。”

吴国交趾太守孙贪婪残暴,被百姓所厌恨;恰好此时吴王又派遣察战邓荀到交趾去,而邓荀又擅自调用三十个大爵送往建业,百姓害怕遥远的劳役,于是就图谋作乱。夏季,五月,郡吏吕兴等人杀掉了孙和邓荀,派使者来请求给他派太守和兵力,九真、日南二郡也都响应他。

7、邓升,高干部将,代高干守城。

8、邓铜,蜀将领。战死。

9、东吴邓氏军事将领邓香:

《羊祜·羊陆之交》载:“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

《十七史百将传·卷六·吴吕蒙》载:“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10、殿中将军邓盛: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4》载:同书《柳元景传》:“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使人入荒田招宜阳人刘宽虯率合义徒二千人共攻金门隝屠之。”

11、邓柤: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载:“何晏、邓柤等用事后曹爽、司马懿间嫌隙渐生曹爽作事常常不再考虑司马懿的意见和劝告。

张当供说曹爽、何晏、邓柤、丁谧等阴谋反逆拟于三月中。于是收爽、羲、训、晏、飏等入狱劾以大逆不道皆伏诛夷三族。”

12、邓文:

《三国志平话卷下》载:

元帅言:“自古及今,未曾见诸葛为帅,无计可料。”……使步陟将邓文,引军三千,夺木牛流马十数只。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9》载:邓文在淮南北屯田获得巨大成功,“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田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

不过笔者以为此处应是笔误,应为邓艾而不是邓文。

13、邓敦: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因不同意司马昭伐蜀,被司马昭所杀。《晋书·文帝纪》:“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

14、邓贤:刘璋部将。

陈寿《三国志·刘二牧传》载:“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

15、邓子孝:

陈寿《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载:“正礼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临时困厄,无所控告,便与袁沛、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

以上三国时期邓氏先祖先贤名录也不难看出,确实如笔者所言,这一时期邓氏家族已经从今天的河南新野、湖北等地向四川、山西等地区迁移并繁衍成族,而且军事将领频出。河南、湖北等地仍是邓氏繁衍生息的中心区域。

(注: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