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氏家族的起源及迁徙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湛姓展区
湛氏家族的起源及迁徙之研究
湛羚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必有其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由“女”人母亲“生”小孩,传宗接代而来;“氏”者,名也,两者构成“姓名”。先前只有语言习惯称呼,后来才有文字记载,用以区别于其他血统宗亲氏族关系。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境内)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严格说:禹的祖先是西羌族人。相传禹长大以后,随父迁徙到中原参加治理黄河,因“三过家门而不入”治黄河水患有功,并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进行综合治理有绩,受舜禅让继帝位,以夏(今重庆万州)为其封国,正式登基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世袭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把中国称呼为华夏九州。因此后人称之为“夏禹”,所有子民都从以前的古老的羌族转变为华夏民族(现称:中华民族),延续至汉代后转变为大汉民族(现称:汉族)。
湛(zhàn)姓,出自姒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103位,在当今全国姓氏人口未进入前300名。湛氏起源于上古夏代早期,是夏禹氏族中的一个分支诸侯国,名曰:斟灌氏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传说夏朝国王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激起民愤,被神话中射落太阳的后羿攻入夏都,灭夏称王。不久,后羿部将寒浞又篡夺政权,太康的王妃跑到斟灌氏国避难,后生下少康,少康成年兴政,极力恢复夏王朝而不断起事。寒浞为了铲除少康后患,命长子浇攻打并灭亡斟灌氏国。斟灌氏国族人为躲避追杀,便约定把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姓。为什么“湛”读zhàn? 是因为“斟灌氏族人”与来犯之敌经过无数次战争、战斗后,无法战胜强悍的敌人,以退为保,将“斟灌氏国”的子民姓氏改为“湛”,也是为国而“战”的同音假借字,暗喻斟灌氏国人致力于保家卫国的“精湛”智慧。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历史考证表明:湛氏家族这支姒姓是来自于西羌族人大禹的后代,而大禹是我国历史上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是三皇五帝的华夏传人,华夏子孙最崇拜龙图腾,所以湛氏自然也是龙的传人。
为了逃避战乱,斟灌氏国的继承人“湛”氏家族,迁徙至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南), “湛”氏家族人由山东逃到河南后,为了避免敌人追杀,就相继约定把河流改为湛水河、把城邑改为湛城,从此湛姓人与水、与城相融,这是湛姓人智慧,就这样把“斟灌氏”的根留下了。
依《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所云:“湛氏以地为氏”,实为误传。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地名的起源,按照人类—语言—文字—姓氏—习惯—命名—记载的历史发展规律,先有姓氏人居住,才有后人取其名。所以,历史事实说明:先有斟灌氏的湛姓,后才有湛氏地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河阳轵,有湛水,旁有湛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东南流入黄河)。湛水:“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改为湛水县,又改为犫城,唐改为滍阳,寻省,今为滍阳镇。”这里说的湛水(即今横穿河北平顶山市区的湛河)。春秋战国时,湛氏代出贤能,文藻蜚海内,才名价震朝端。其后,逐渐南徙,云龙凤虎,蔚起英豪,望出豫章新淦。”商周羸秦,远莫祥问,至汉魏六朝之世,其湛姓部列传所载:“汉有大司农湛重,荆州刺史湛仲,晋之内军咨议湛方生,梁之长史湛茂之,谯州刺史湛僧智,唐之州吏湛贲,晋之长沙郡公陶侃之母湛氏等均名登列传。”唐宋以后,湛氏世系更是辉煌。如明弘治进士湛若水公著有《甘泉文集》,授翰林院编修,历南京兵、吏、礼三部尚书,隆庆中赠太子太保。
后来,随着黄河流域中原社会、文化的发展,湛水逐步发展成为“湛邑”城(相当于现在的县城),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造就了中原湛氏文化的辉煌。
随着中原战乱,黄河水灾,湛氏家族后来从河南湛邑迁徙至安徽的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当初迁徙由于没有土地生存的资本,只好开展小农经济(小货郎)为主来维持生计,也就是南方“徽商”的雏形(历史考证: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朝)。由于安徽人多地少,变异思迁,很快就带着徽商的意识,迁徙至江西的豫章郡。(相当今江西省北部地区)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南昌,其时辖地锦江流域的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诸侯国。可想而知,当时其势力何以庞大。湛氏家族在江西大力发展小农经济,家家经商买房置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湛氏家族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江西最兴旺发达的一支家族。《湛氏百七郎世系总谱》中这样记述:“初起祖江西省豫章郡南昌府宁化县石壁流王巢试剑处,后迁福建汀州府永定县、漳州府南靖县,再后迁广东河源、阳春”,最后定居广东增城新塘。
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服务。江西湛氏家族“豫章望”的成就,促进了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逐步发展为一部分人经商推动经济发展;一部分人读书传播儒家文化,参政议政,推动社会政治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湛氏家族的一支后代从江西豫章郡迁徙至福建莆田经商,使“徽商”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中国才有“北有晋商,南有徽商”之说,这与湛氏家族的迁徙经商文化传播有不可分开的历史渊源。
湛氏家族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迁徙民族。他们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经商流动的迁徙,又有一部分从福建莆田迁徙至南蛮彝(今广东沿海地区)。由此湛家先民,在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创造了新的湛氏家园,既是湛氏家族繁荣昌盛的见证,又是湛氏家族历史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湛家祠堂比比皆是,而且规模宏大。“湛若水墓”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历史的见证。湛氏家族的后代敢于创新和冒险,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跨过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甚至作为文化使者跟随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1433)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到处都有湛氏家族的迁徙痕迹。据说当时的随船湛氏翻译就将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古国(Champa Kingdom)按照补罗梵语意,简译中文为“占婆、占波”,将城堡翻译为中文“占城”,即“湛”的谐音,就是例证。当今中国第一批开放港口城市——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但是,据现存的《地方志》记载,古“椹川”亦称“湛川”,简称“湛”,这些历史渊源无不与湛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有关。
湛氏家族的迁徙从渤海之滨(山东寿光)一路南下(河南、安徽、江西)到天涯海角(海南岛),又从珠江三角洲(广东新塘镇)到长江洞庭湖畔(湖南岳阳),顺江而上(湖北麻城)直入天府之国四川(四川丰都,今属重庆)。这里不得不说“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南宋后期,因四川成为抗蒙的主战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在籍人数只有61万人,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660万人的1/10,导致四川盆地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就为“湖广填四川”奠定了基本条件。故史书上有“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带领20万湖广人,特别是麻城人陆续迁川”的记载。这就是“湖北填四川”的第一次开始。
根据历史考证:清代彭遵泗所写的四卷《蜀碧》记载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张献忠屠杀四川的历史事件,使四川人口锐减。《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有“户262694,人口3102713,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18090丁”。因此,发生了第二次有组织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潮。主要是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广西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明会要》:“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湛氏族谱》有云:“甘泉公讳若水,弘治进士,钦点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升祭酒,历任礼吏兵三部尚书。生子永洋永浩。甘泉公八十六岁游南岳讲议诗篇,汇为集,九十五岁卒,谥文简。永洋号东海,钦命江西临江府知府,生子应荣;永浩号东汉,钦赐员外郎。庠生应荣遂率子孙自广东增城菊坡亭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杆堰居住。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入川始祖湛应荣带领后人入川,见丰邑(今丰都县)山青水秀,遂卜居丰邑西大山下(今重庆市丰都县兴龙镇)白鹤湾处。究其来历,上有三星拱照,下有九龙捧圣,鹤有亿万,在古井山下有一吉泉焉。冬则气起,温暖可浴身心,夏则清凉泛涨,其流不涸,此入川始祖下马落业之地,故为蜀东丰都人。广置田产在西大山下,其地名下有三边十八垭,九岭十三湾……自大明人丁繁盛,传有千余户,田连阡陌。因甲申兵变,逃于四方,死于兵荒者,难以枚举。”
湛氏家族入川历经明清两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至今中华民国、跨入新中国,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迁徙和生衍繁息,延伸发展到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西南地区成为湛氏家族聚集人口最多的区域。
随着川军出川抗日,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大军北上南下,支持新疆建设兵团建设、大庆石油会战、中川国际劳务输出、留学移民海内外等近代、现代历史移民运动的延续,湛氏家族遍布全球五大洲四大洋,迁徙祖国大江南北,战斗在各条战线,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在世界各国奋斗不止!
至于湛氏家族的姓氏分支经过历史的变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由于中国传统习惯草书笔误,将“湛”误写成了“谌、堪、勘、椹、甚”等,湛通谌、椹,湛重(湛仲),又谌(shen)重(仲)。 康熙字典【註】諶本亦作湛。凡是与“湛”姓相近似的字,大体都是本家,也就不必争论了。另一种是认为“湛”字太繁琐,以致后人用“同音字”代替,也不足为奇地出现“战、站、占”,甚至于“詹、展、赞”等也是情理之中。赋词一首:“湛氏本是同根生,溯源何必去较真,夏禹氏族斟灌国,皆是炎黄众子孙”,以此寄望湛氏宗亲兴旺发达,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