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源流 郑氏源流

源流-开化郑氏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唐高祖李渊下圣旨给郑元琦。郑元琦为开化郑氏始迁祖,他是大唐武德年间曾五度出使突厥谈判的外交使臣,是一位外交斡旋的高手,其为人刚强正直,第四次出使突厥时,正好遇上处罗可汗病逝,突厥人便以郑元埠毒死处罗可汗为由,强行扣押郑元琦,知道两国修好,互相交换被扣押的使节时,郑元埠才得以返回国内。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因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之边陲,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官宦隐逸或平民躲避战乱的“桃花源”。

       到目前为止,开化共有339余个姓氏,其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自皖南过马金岭经唐宋古道迁入开化;二自县西从江西玉山、德兴或经杨林下庄,或经苏庄茗川进入开化;三是从南面衢、常、婺、严等地经水路或驿道进入开化。

       据查阅开化各姓谱牒,迁入开化最早的乃始于唐武德四年(621)的青山头郑氏。此外,于唐代迁居县境的有十二姓;五代时有五姓:两宋有二十四姓;元代有六姓;明代有七姓;清代约四五十姓。其中万人以上姓氏有余、汪、徐、郑、方、张、程等7个,共14.39万人,占总人口41.62%。七姓之中,汪、郑、方、张、程,直接从安徽古徽州六县(即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祈门、今属江西的婺源)迁居。他们的迁入不仅带来徽派建筑,也带来了崇文重教的儒家理念。可以说古徽州文化是开化文化的脐带。

       唐代,开化属常山县。唐初至玄宗开元初期,可谓太平盛世,其时迁居开化,多为官宦之家,因慕山水之秀丽,遂隐山逐水作武陵翁。

       唐·武德四年(621),衢州郑氏始祖郑平十三世孙颖州太守郑元 ,自安徽歙县返衢祭祖,途经常山县玉山乡孤峦山下(今音坑乡青山头),见此地山川秀丽,遂居于此。宋·皇 四年(1052),因郑胜、郑盈,随狄青镇压了广东端州侬智高的武装反叛,在家族人因惧报复,四处迁徙。郑文质携子郑惠迁居霞山,郑文彬携子郑懋迁居菖蒲,郑文行携子珊迁居礼范,即今底本,号郑氏三派。

       唐自安禄山叛乱后,逐渐走向衰败,节度使相互吞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年战乱不断。其时或因避乱徙居开化,或因奉命驻守开化。

       两宋时期迁徙开化的有25个姓氏之多。南宋定都杭州,衢州作为京畿之地,社会秩序相对平稳的开化也是外来人口的首选地。由于唐、宋时期的各姓氏相继迁入,开化人口繁衍很快。

       明初因没有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时局相对较稳。明中叶,太监刘瑾专权,江西上饶曾多次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开化因近邻江西,影响最深。加之明清鼎革之役,百姓逃亡颇多。尤其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部三次占据县城,烧杀抢掠,开化人口锐减。至康熙二十年(1681),官府统计仅37550人。地广人稀的开化,为明末清初的人口规模迁徙留下了相当的空间。

       清初姓氏迁徙,应属政府移民序列。明亡后,郑成功以台湾、福建为基地,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清政府为防福建沿海边民暗助郑成功,遂对台湾实行坚壁清野的海禁政策,有计划地向毗邻的江西、浙江进行移民。涉及姓氏达50余族。开化华埠、桐村、杨林、长虹等乡镇因明末“饶祸”,人烟荒芜,顺治时移民多在这些乡镇;其时迁徙的特点:或举族迁徙或按村合片同移。

       民国建立至新中国诞生,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前夕,全县人口只有114300人。其时来开化的主要是躲避战乱或经商的临时人员或流动人员,如抗战从省城搬到桐村花山的浙东第一中学等。

       建国后,来自外地参加开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教师、干部、军人、职工及其家属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建新安江水库从淳安、遂安2县的移民2.37万人,更增添了开化姓氏的种类。马金镇秧畈村是新安江水库移民分散安置村之一,该村位于马金镇西面,距镇中心5公里,何田溪穿村而过,黄衢南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全村有两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35户,1098人。

      开化郑姓,共1.66万人,占全县总人数4.8%。唐武德四年(621),颍州刺史郑元 自歙县迁居常山县玉山乡仙凤里,今音坑乡青山头,史称青峰郑氏。宋皇 四年,因郑胜、郑盈,随狄青镇压了广东端州侬智高的武装反叛,在家同族因惧报复,四处迁徙。郑文质携子郑惠迁居霞山,郑文彬携子郑懋迁居菖蒲,郑文行携子珊迁居礼范,即今底本,世称郑氏三派。自菖蒲分迁的有大溪边乡阳坑,林山乡塘坑、小举、夏川、俭口、田后,金村乡大畈等;自霞山分迁的有山头、排田、新宅、石川、麻坞等;自底本分迁的有张湾乡路口,马金镇举林,音坑乡均墀、内均墀、三早坂、山底、傅淤、流坑、岩山,何田乡长征,大溪边,城关镇山甸等。人物有元郑介夫,上《太平策》。

       开化华埠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早在二十世纪初,郑氏家族曾祖辈即在衢州航埠从事餐饮业,至民国二十二年,举家迁移华埠。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郑氏曾祖父在华埠横街周王庙双井头(亦称观音泉)新开饭店,字号为郑利昌,其时,镇上水运发达,南北客商聚集,郑氏饭店宾客如云,时谚:南有江坊和(常山),北有郑氏昌(华埠)。

       霞山是开化最具典型的郑氏文脉悠长的古村落,古村落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据《郑氏宗谱》载,宋皇祐四年(1052年),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淮阳令郑慧公继祖志乔迁丹山,至元丰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居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历史。

霞山古村落位于钱塘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内从石撞岭至祝家渡有十华里唐宋古驿道。南宋建都临安后,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它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道通往杭州,故日渐繁华,形成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

       霞山是个原汁原味、没有被隔离保护也没有被重新修缮的古村落,共有明、清、民国初年徽派古民居建筑361幢,总建筑面积达29000多平方米。霞山古建筑群以“木雕”、“砖雕”和“石雕”最具特色。民居木雕大多取自“三国”中的故事,如“关公救皇嫂”、“草船借箭”、“击鼓骂曹”等,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其历史背景与霞山的郑氏祖先,即三国水军孙权的衢州太守郑平有关。

       霞山村与其他古民居不同的是,因地处钱江源头,几乎所有的房子都用鹅卵石堆砌而成,非常别致,精巧,别具看点。除却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霞山村较大型的建筑有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汪氏宗祠及郑宅等,其中有大木材商郑松如故居(郑宅)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厅、书房、后花园、水榭、落桥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