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犀公之长子:郑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29世)
宾公 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
兴公 之 子:郑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
众公 之子:郑安世,后汉车骑将军;
安世公之长子:郑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
琳公 之子:郑熙,
熙公 之长子:泰,次子浑。
东汉末期的郑泰与郑浑兄弟。郑泰与郑浑都曾经得到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泰:字公业,荥阳郑氏望族世家之后。幼读经书,深明世道。其时是东汉末年,乱世之秋。郑泰先为权臣何进部下参谋。何进认为西凉兵马善战,欲召其首领董卓进朝。郑泰认为董卓专权残暴,不宜重用。何进不听,郑泰为避祸辞官。后来董卓进京,果然成为东汉政权的大害。董卓掌握政权以后,山东诸侯群起攻之,郑泰为避免战火殃及百姓,设计使董卓没有发动战争。董卓欲迁都长安,郑泰率族人设计谋杀董卓,失败后投奔袁术。董卓死后,郑泰率领族人回到荥阳。
注:
奇公之次子禾犀,官至后汉西河太守;禾犀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1、 郑浑公一支
郑浑后裔:郑崇、郑泰子郑袤都依附魏晋朝廷,使家族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得以发展。在晋代末年,荥阳郑氏在外迁过程中,有一支郑浑的后裔曾经一度向黄河以北迁移,后来又回到荥阳,成为北朝隋唐时期荥阳郑氏的主体,族人先后在十六国中的赵、燕以及北魏等国为官,并获得了较高的名位。
燕国 :郑豁 位登三公,
孙子辈:有兄弟四人郑涛、郑晔、郑简、郑恬。
郑晔 :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
郑简 :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
郑恬 :定居大索(荥阳城),成为中祖;
郑涛 :定居陇西,成为西祖,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郑氏四祖”。其后又经十余世繁衍,北祖晔公世系官位显赫,继承了温公在荥阳所创下的基业。晔公为北魏建威将军,生六子:白麟、小白(茂)、叔夜、洞林、连山、幼麟。原来留居荥阳的一族与北祖杂居并联宗,人称“七房郑氏”。
幼麟即郑羲:北魏孝文帝时累官中书令、衮州刺史,后为秘书监。
其次子郑道昭:一支,在数代之后发展成为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大族。
书圣郑道昭(?~516)。字僖伯。北魏诗人、书法家。又称为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郑道昭出身名门,年幼聪敏,从小受到高人指点,喜欢作诗。郑道昭所作《中岳赋》,为北魏孝文帝所爱,称为天下第一。自此郑道昭得到了中岳先生的称号。郑道昭的书法为时人称道,孝文帝下令全国学者学习他的书法,后人称之为“魏体”。郑道昭崇尚儒学经道,喜欢山水,随处留有他的石刻,如北魏光州云峰诸山摩崖石刻,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为后代学习者所重视,云峰诸山也因此成为书法界朝圣之地。郑道昭也是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赋大多留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的摩崖上,内容多为抒发爱国热情。郑道昭另一突出成就是帮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提倡“礼乐”和“文教”,推行儒学教育。
北祖晔公六世孙:郑译 和隋文帝杨坚有同窗之谊,他积极帮助杨坚取代北周成为隋朝开国皇帝,
北祖晔公七世孙:郑元寿 以城归唐,后封唐太常卿、宜州刺史、沛国公等,曾五代出使突厥,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郑译父子为隋唐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隋唐郑姓的繁盛与南播,经历了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动乱以后,荥阳郑氏在隋唐时期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荥阳郑氏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北祖、南祖、中祖发展壮大,在朝廷中的势力,其他豪门王族无人能及。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6名状元、8位驸马、9位宰相,人称“郑半朝”。
出 自第三房: 郑洞林 之后的郑姓人由于是隋朝的开国功勋而首先显贵。
郑晔的四世孙: 郑幼儒 一支也先后显赫起来,郑幼儒一支就出了7位宰相,分别是郑王旬瑜、郑馀庆、郑覃、郑朗、郑延昌、郑从谠。
2、 郑泰公一支
曹魏征东大将军:郑泰 南迁江南各地的郑姓,郑泰子郑袤。
三国时期 :郑庠 因任东吴车骑常史、东安太守,举家迁居扬州丹阳,成为南渡始祖。郑庠。字文序,河南荥阳人。少年时高操、聪敏、多才。后为吴国车骑长使、平南将军,迁东安太守。晋惠帝时,迁居安徽寿春(今安徽青县一带)。晋怀帝永嘉元年率领族人渡江,居住在江苏丹阳郡陵县(安徽室城市宣州区)桑莘里长手寺,为渡江始祖。郑庠子孙众多,繁衍福、泉、建、温、秀等州。晋悠帝建兴四年,任信安令。墓葬遗址尚存,在信安县西门外白水镇。
西晋末年 : 郑昭从荥阳入闽,迁居福建永泰,曾担任泉州和建州刺史,是福建郑姓始祖。
唐初郑昭的后代:郑露与堂弟郑庄、郑淑辞去官职,自永泰迁居莆田,在莆田南湖建立学堂讲学,发展教育,被誉为“南湖三先生”。南湖派成为郑氏南迁后影响力最大的支派。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其中莆田郑姓多为郑露的后代,居仙游的为郑淑的后代。到明代弘治年间,仙游的郑姓分居到泉州、南安,播迁福建、广东、浙江、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南湖成为荥阳郑姓南迁的第二祖地。
隋唐五代郑氏南迁:可以确定的有五次:
一是:郑至道 任县令,迁居浙江天台,后裔繁衍至今;
二是唐玄宗时期,荥阳画家:郑虔 被贬浙江台州,被现在浙江临海的郑氏尊为先祖;
怪才郑虔(685~764)。字若齐,唐代荥阳人,盛唐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经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广文馆博士,时人誉为“高士、名士”。郑虔年少聪颖,杜甫有《荥阳冠儒众》称颂他。郑虔工画、善诗、长于书法。寓居长安时,因贫无纸,以慈恩寺的柿叶学书法。现在王方庆宅院、兴善寺木塔等地都有郑虔的画迹。郑虔的书画为唐玄宗喜爱,当时的名士杜甫等人欣赏。郑虔的文章被人与美酒相比。郑虔精通地理,对山川险要、物产风流无不知晓,著有《天宝军防录》。郑虔还通晓医药。才高八斗而安于清贫淡于名利,与杜甫、苏源明等文人墨客为友,尤其与杜甫交厚,杜甫曾经多次赋诗为郑虔鸣不平。郑虔死于临海,墓葬在临海东乡白石金鸡山。后人为纪念他,在此修有“郑广文纪念馆”。
三是:郑时中 随陈元光入福建开漳,其子孙散居福建和广东等地;
四是唐僖宗光启年间:郑可远 等人随王潮兄弟入福建,后裔分布于闽西、闽南以及广东的部分地区,成为当地郑姓大族;
五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郑磷、郑晋等人投靠王审知的闽国,成为福建郑氏始祖的重要一支。
南方的郑氏以:郑泰世系为主,名人辈出,长久不衰。据粗略统计,此时名列史册的郑氏历史名人:宋朝有87人,元朝有20人,明朝有120人,清朝有57人,共计284人。到明清时期郑氏的发展中心已转移到福建中南部,
入闽始祖:郑昭(出自郑浑)一支已经分衍出莆田派、仙游派、兴化派、桃源派、神山派、白沙派、东湖派、西山派、钱园派、平湖派等。成为荥阳郑氏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分支,在福建、广东、浙江乃至台湾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南宋史学家郑樵:为首的莆田派。明清时期,其后裔播迁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1104~1162)。字渔仲,福建莆田人。我国南宋时期历史学家。早年家贫,但他醉心于学问,无意官场。精通天文、地理、经学、礼乐、文字、音韵、草本等知识,被称为“夹氵祭 先生”。他特别注意实地考察,常常将经籍上的知识与生活中发现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研究,而不满足咬文嚼字的空谈。宋朝南迁后,郑樵空有报国之心,却报国无门,于是隐居,潜心修史。宋高宗招他为官时,郑樵已经完成了《通志》的写作,《通志》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伟大通史著作。宋高宗曾经对他说:“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郑樵大部分时间活动于福建莆田,曾经在当地开学堂授课,跟随他治学的人达数百人,人们都被他渊博的知识所折服,郑樵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郑绮为开基祖:的浙江义门支派,经过郑德璋、郑文泰、郑钦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宋元时期,族人发展到2000多人,到了明代已九世同居,被明太祖誉为“江南第一家”。
云南郑和家族: 因郑和“七下西洋”而名垂青史。
航海先驱郑和(1371~1433)。郑和本姓马,字三保,云南昆阳回族马氏的后裔,因为为明成祖立下战功赐郑姓,人称郑和。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大明帝国的国际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宣德五年(1431)闰十二月,明成祖孙宣宗朱瞻基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郑和七下西洋,到达越南、爪哇、印度、古里、柯枝等地,给当地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先进的文化,也从各地带回了香料、奇珍异兽等物品,与吕宋、马来亚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当时已经掌握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开始使用罗盘。郑和是最早开辟中西交通航道的航海家,比麦哲伦的全球航行早了80多年。七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扬州兴华郑氏: 则因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而闻名。
画坛怪杰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历时12年。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赏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别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南安石井郑氏: 代表人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基祖是北宋时期的郑隐石,其后裔有名的叫郑芝龙,即郑成功生父,早年流亡日本,后乘明末动乱之机,组织民间力量发展势力。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击清军,被当时的南明政权赐姓朱,人称国姓爷。公元1661年,率部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始了石井郑氏在台湾的经略,为大陆民众大批进住提供了契机。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原名福松,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清顺治二年(1645),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清顺治十年(1653),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清顺治三年(1646)秋,清兵进攻福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清顺治七年(1650)占领厦门、金门两岛。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缓兵计,战败,回师金厦,并开展收复了台湾的伟大斗争。荷兰殖民者于明天启四年(1624)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清顺治九年(1652),台湾爆发了郭怀一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亲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城”。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郑成功为收复和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注;
在魏晋时期,成为显赫巨族
魏、晋、南北朝郑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荥阳郑氏发挥了自己杰出的聪明才智,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功臣。其中的拓荒者是东汉末期的郑泰与郑浑兄弟。郑泰与郑浑都曾经得到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郑浑后裔郑崇、郑泰子郑袤都依附魏晋朝廷,使家族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得以发展。在晋代末年,荥阳郑氏在外迁过程中,有一支郑浑的后裔曾经一度向黄河以北迁移,后来又回到荥阳,成为北朝隋唐时期荥阳郑氏的主体,族人先后在十六国中的赵、燕以及北魏等国为官,并获得了较高的名位,如燕国的郑豁位登三公,其孙子辈有兄弟四人郑涛、郑晔、郑简、郑恬。其中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荥阳城),成为中祖;郑涛定居陇西,成为西祖,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郑氏四祖”。其后又经十余世繁衍,北祖晔公世系官位显赫,继承了温公在荥阳所创下的基业。晔公为北魏建威将军,生六子:白麟、小白(茂)、叔夜、洞林、连山、幼麟。原来留居荥阳的一族与北祖杂居并联宗,人称“七房郑氏”。幼麟即郑羲,北魏孝文帝时累官中书令、衮州刺史,后为秘书监。其次子郑道昭一支,在数代之后发展成为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大族。
隋唐时期左右朝政
隋唐时期,北祖晔公六世孙郑译,和隋文帝杨坚有同窗之谊,他积极帮助杨坚取代北周成为隋朝开国皇帝,其子郑元寿以城归唐,后封唐太常卿、宜州刺史、沛国公等,曾五代出使突厥,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郑译父子为隋唐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隋唐郑姓的繁盛与南播,经历了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动乱以后,荥阳郑氏在隋唐时期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荥阳郑氏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北祖、南祖、中祖发展壮大,在朝廷中的势力,其他豪门王族无人能及。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6名状元、8位驸马、9位宰相,人称“郑半朝”。其中出自第三房郑洞林之后的郑姓人由于是隋朝的开国功勋而首先显贵。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也先后显赫起来,郑幼儒一支就出了7位宰相,分别是郑王旬瑜、郑馀庆、郑覃、郑朗、郑延昌、郑从谠。
隋唐时期,郑氏在中原兴旺发达的同时,随着南迁郑氏的增加,南方郑氏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南迁开始于汉代,而西晋“永嘉之乱”后,南迁江南各地的郑姓多为曹魏征东大将军郑泰之后,具体迁居情况是:三国时期,郑庠因任东吴车骑常史、东安太守,举家迁居扬州丹阳,成为南渡始祖。西晋末年,郑昭从荥阳入闽,迁居福建永泰,曾担任泉州和建州刺史,是福建郑姓始祖。发展到唐初,郑昭的后代郑露与堂弟郑庄、郑淑辞去官职,自永泰迁居莆田,在莆田南湖建立学堂讲学,发展教育,被誉为“南湖三先生”。南湖派成为郑氏南迁后影响力最大的支派。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其中莆田郑姓多为郑露的后代,居仙游的为郑淑的后代。到明代弘治年间,仙游的郑姓分居到泉州、南安,播迁福建、广东、浙江、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南湖成为荥阳郑姓南迁的第二祖地。隋唐五代郑氏南迁可以确定的有五次:一是郑至道任县令,迁居浙江天台,后裔繁衍至今;二是唐玄宗时期,荥阳画家郑虔被贬浙江台州,被现在浙江临海的郑氏尊为先祖;三是郑时中随陈元光入福建开漳,其子孙散居福建和广东等地;四是唐僖宗光启年间,郑可远等人随王潮兄弟入福建,后裔分布于闽西、闽南以及广东的部分地区,成为当地郑姓大族;五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郑磷、郑晋等人投靠王审知的闽国,成为福建郑氏始祖的重要一支。
五代时期郑姓的辉煌
五代十国时期荥阳郑氏因动乱迁居云南大理的后裔郑买嗣,在西南边疆建立了一个大长和国,完成了战国时期以来郑氏称帝的新尝试。这支郑氏兴起于唐代中叶。荥阳人郑回任西沪县令,后为南诏所俘,被迫迁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由于学识渊博,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得到了南诏室的赏识,并促成唐王朝与南诏结盟,影响了南诏王国数代人,使得郑回官居宰相,他的后代也世袭这一重要的职位。到了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郑氏家族完全控制了南诏政权,建立了大长和王国后,实行汉化教育,并与中原王朝发展友好关系,客观上加强了中原与西南边陲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长和王国传三世而亡于内乱,大天兴国取而代之。
宋元明清时期郑氏向南发展
南方的郑氏以郑泰世系为主,名人辈出,长久不衰。据粗略统计,此时名列史册的郑氏历史名人:宋朝有87人,元朝有20人,明朝有120人,清朝有57人,共计284人。到明清时期郑氏的发展中心已转移到福建中南部,入闽始祖郑昭一支已经分衍出莆田派、仙游派、兴化派、桃源派、神山派、白沙派、东湖派、西山派、钱园派、平湖派等。成为荥阳郑氏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分支,在福建、广东、浙江乃至台湾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南宋史学家郑樵为首的莆田派。明清时期,其后裔播迁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郑绮为开基祖的浙江义门支派,经过郑德璋、郑文泰、郑钦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宋元时期,族人发展到2000多人,到了明代已九世同居,被明太祖誉为“江南第一家”。另外享誉世界的云南郑和家族因郑和“七下西洋”而名垂青史。扬州兴华郑氏,则因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而闻名。南安石井郑氏,代表人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基祖是北宋时期的郑隐石,其后裔有名的叫郑芝龙,即郑成功生父,早年流亡日本,后乘明末动乱之机,组织民间力量发展势力。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击清军,被当时的南明政权赐姓朱,人称国姓爷。公元1661年,率部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始了石井郑氏在台湾的经略,为大陆民众大批进住提供了契机。
清朝是郑氏进入台湾的高峰时期
其中较大的几次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郑维谦自福建海澄县入垦台北,四十六年(1707)广东潮州府饶平人郑清雅迁居新竹;雍正年间郑友嵩、郑昌兴、郑道、郑同等入垦台北、新竹、台中等地。乾隆年间,郑国庆、郑建仪、郑建策等入垦台中等地。其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郑崇广、郑崇和家庭从福建同安县入垦新竹,成为台湾省的望族。嘉庆、道光年间仍陆续有郑氏从福建、广东进入台湾。
明清时期,郑姓在大陆各地进行迁徙、发展的同时,一些富有开拓精神的郑氏相继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以及日本等地谋取发展,进而把郑姓人的生活空间拓展到海外许多地方。元末明初,是郑姓人出洋的一个高峰,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民国初年,郑姓下南洋的人数达960人之多,他们大多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发展。还有三支较大的郑姓人士为通商迁居日本,其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娶日本女子代,生子郑成功和七左卫门,后来七左卫门留在日本,依母亲姓田川七左卫门。
现代郑姓的分布
进入现代社会,田川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郑姓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荥阳作为郑姓的祖地,外迁的郑姓人士很多,据1986年人口普查显示荥阳市现有郑姓888户,3552人,在全市287年姓氏中排名第22位。郑姓在华北、东北是大姓,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等省市,其中居住在北京的郑姓,亦是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在上海各大姓氏中郑姓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福建福清市有郑姓人口13万,长乐县有郑姓人口7万余。浙江临海有郑姓人口2万余,湖北红安人口4万之多,武穴、蕲春人口也有3万余,广东恩平市有8万余,其中华侨就有3万余。江苏苏州、无锡、徐州、吴县、扬州、兴化等地都是郑姓聚居区。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近年的人口调查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而西南、西北郑姓分布则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