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源流 郑氏源流

源流-郑氏起源郑桓公一脉相承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二、郑桓公一脉相承 (周朝 郑国)  

  一世祖:郑桓公 西周初,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封庶弟姬友于郑地,  

其地在今陕西省华县东,后迁居河南荥阳新郑。  

二世祖:郑武公 掘突袭位,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举国东迁,并初都于京(京又称上都、大邑),先后灭了虢、郐两国,并把附近的鄢、补、丹等其他8个小国纳入郑国的版图之中,建立东方新的郑国。  

三世祖:郑庄公 在位时期,郑国势力发展到巅峰,郑庄公扮演了春秋小霸王的角色。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历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一是“周郑交质”,一是“射王中肩”,足见郑国影响力之大。  

四世祖:郑昭公,郑历公  

五世祖:郑文公 郑文公四十一年(前632),郑、楚联军与晋军战于城濮(今河南开封附近),结果大败。随后的郑国一时依附晋国,一时依附楚国,倒也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  

郑穆公 由于过于亲近晋国,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派兵偷袭郑国。郑国爱国商人弦高在滑(今河南偃师南)遇到秦国军队,急中生智,假装犒劳秦军,将贩运的12头牛与4张熟牛皮献给秦军将领,并声称是奉命而来,使秦军误认为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于是撤军,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郑成公  

郑子产 中兴功勋郑子产。又名公孙侨,郑成公之子,年幼参政,很有见地。郑国攻打蔡国,俘获蔡国将军。国民都很高兴,惟独子产很忧虑,别人问他为何不高兴,他说:“一个小国凭借武力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的盟国,如果楚国来兴师问罪,就只好顺从楚国,顺从了楚国,晋国又来兴师问罪,这样就永无宁日了。”人们听说他的话,无不为他的忧国忧民的胸怀所感动。郑简公时期,郑国国势日益衰退。子产为相,奉行法家,奖励勤俭,惩罚懒惰,采取严厉措施征收赋税,改革土地制度,得到人民的拥戴,使得郑国逐渐有了中兴的迹象。子产最大的成就是制定了铸刑书,以法治国,施法不避亲,肃清当时权臣乱政的现象。在外交方面,子产坚持不卑不亢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先缓和了与东邻宋国的关系,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宁国的会盟,使郑国与周边诸侯关系缓和,从而为郑国争取了较为和平的环境。子产在发展教育上,提倡学以致用,与国家政治联系到一起。在用人方面,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任人惟贤,与当时天下名士孔子、叔向等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孔子周游列国,见到子产,深为子产的言行所折服。后来子产去世,孔子称他为“古之遗爱”。  

郑简公  

郑定公  

郑献公  

郑声公 郑国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社会风气良好。  

十三世祖:郑纟需 公 公元前408年,韩国夺取郑国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完成了对郑国的包围,此时纟需 公又被迫把国都迁回京城。  

十四世祖:郑康公 被韩国侵并。共传十四代,国君二十三任,立国四百三十年。  

    

注:  

桓公死后,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举国东迁,并初都于京(京又称上都、大邑),先后灭了虢、郐两国,  

    

并把附近的鄢、补、丹等其他8个小国纳入郑国的版图之中,建立东方新的郑国,并继承父职,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推行“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  

    

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为主要内容的“武公之略”,主要措施是: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并在东虢西部虎牢关设立制邑和成皋邑,作为郑国的西北门户。营造和扩建京城,现在的京城遗址南北长1722米,东西宽1418米,总面积3平方公里,显示巍巍大都之宏伟气魄(当今建有“京襄城遗址生态园”470余亩)。正在郑武公雄心勃勃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收回了虎牢以东的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营建新都。公元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未成,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在位二十七年,死后葬荥阳三皇山上,此后三皇山就叫广武山。  

郑武公之后,势力正在上升的郑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动乱,事情发生在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与叔段之间。郑庄公封弟弟叔段于京(今荥阳京襄城),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在京城扩张势力,企图夺取郑庄公王位。武姜则在国都中作为内应,结果叔段被郑庄公所败,郑庄公将自己的母亲武姜流放到远离国都的城颍(今河南禹州境内),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但不久便原谅了母亲的过错,演出“黄泉见母”佳话。在今新郑、荥阳、新密等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京襄城现有黄泉见母的阴司涧遗址。  

随着内乱的平定,郑庄公在位时期,郑国势力发展到巅峰,郑庄公扮演了春秋小霸王的角色。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历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一是“周郑交质”,一是“射王中肩”,足见郑国影响力之大。郑庄公在位之初,就继承了父亲郑武公的传统做法,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扩充军队,开疆拓土,与齐国等强国结盟,先后攻占卫、宋、陈等小国的部分土地,并利用在周朝任司徒的权力谋取利益,引起周平王的不满,为了制约郑庄公,周平王利用虢公参政牵制郑庄公,周郑从此互不信任。为了维护局面,商定互相以儿子作为人质,周平王将王子狐抵押给郑,郑庄公将太子忽抵押给周。这一事件,使得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降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称为“周郑交质”。公元前719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免去郑庄公在周朝中的司徒职务,并率领诸侯国攻打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击退了周王的进攻。郑庄公在位43年,郑国的疆域空前扩大,东建启封,南建栎邑,威胁宋、许。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其中,郑庄公为了加强对东面宋国的进攻,修建启封城,后来成为开封县和开封郡的治所。  

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为争夺王权进行了长达27年的争斗,以郑昭公、郑厉公废立为标志,郑国权臣干政使国力大受影响。到郑庄公孙郑文公即位时,已经难以和当时的诸雄抗衡。为了求得生存,郑文公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先加入齐国势力集团,抵御楚国的进攻,后又依靠楚国抵御齐国,郑文公四十一年(前632),郑、楚联军与晋军战于城濮(今河南开封附近),结果大败。随后的郑国一时依附晋国,一时依附楚国,倒也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郑文公当政时期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从东周京城赶出,跑到郑国避难。郑文公把周襄王迎接到郑国的京城,此后郑国的“京城”也被后人称为“京襄城”,现在京襄城村还有周襄王的遗迹“御路岗”、“老王门”。  

郑文公之后,郑国进一步走向衰落。郑穆公时期,由于过于亲近晋国,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派兵偷袭郑国。郑国爱国商人弦高在滑(今河南偃师南)遇到秦国军队,急中生智,假装犒劳秦军,将贩运的12头牛与4张熟牛皮献给秦军将领,并声称是奉命而来,使秦军误认为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准备,于是撤军,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到郑简公时期,郑国出了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郑子产。其时郑国南有强大的楚国,北有晋国,西有秦国,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子产联盟周边宋、卫等小国,抗衡诸侯列强,同时也尽量作到对大国的友善,使边疆得到了几十年的安宁。子产改革田制,重新编制公私田亩与农民住户,承认田地私有,并给予私田的占有者合法地位,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他还对兵赋进行了改革,保证了国家的兵源。子产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贡献是 “铸刑鼎”,将法律条款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对贵族的不法行为做了限制,维持了郑国社会的稳定。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余年,先后辅助了简、定、献、声四位君主,期间郑国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社会风气良好。  

    

子产的中兴政策,惠及了其后郑国的好几代君主。但到了郑纟需 公时期,郑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眼中的肥肉,不时有晋、楚等强国来侵占郑国的领土。频繁的战乱,使得郑国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商人大量外逃。韩国对郑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公元前408年,韩国夺取郑国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完成了对郑国的包围,此时纟需 公又被迫把国都迁回京城。郑康公时期,郑国国力进一步衰败,韩国乘机攻占了郑国大片国土。郑康公十一年(前385),韩国攻占了郑国的阳城。前375年,韩国军队兼并了郑国的全部国土,杀掉了郑康公,郑国灭亡。  

郑国灭亡后,郑国后裔纷纷逃离家园,郑国公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桓公15世孙郑鲁率部分公室人员、军队、民众逃到陈、宋之间,自立为“南里君”,以国为氏,郑鲁公被称为郑姓的受姓先祖。而国破后留在郑国故土的郑国人士,以郑康公叔父郑宙为代表,也以国为氏。韩国灭亡郑国时,郑宙被俘。韩国为了笼络原郑国人的人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负责祭祀郑武公的陵墓,其后裔散居于京、制等地。武公陵之南广武原,逐渐形成为规模宠大之郑氏祖茔。 除了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形成的郑姓外,郑姓还有许多与郑国有牵连的来源。其中在郑国建国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祀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泰山附近的少许地方作为祭祀泰山时沭浴更衣的场所,并留下宫室人员驻守在今山东费县附近,这些人的后裔也以国名郑为姓,据考证这是山东最早一支郑氏人士。另外郑国东迁中原后,还有部分郑国的臣民和公室人员留在了原地。“犬戎之乱”时,他们之中的部分人逃到今陕西汉中地区,这些人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南郑”。为了怀念故土,不少人也以国名为氏,此支后来成为陕西南郑县郑姓的主要来源。  

郑姓的主要来源是郑国灭亡后,郑国人以国为氏。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姓,历千余年,其来源恰如长江黄河,分支源头多元化。如唐代由鱼姓而来的郑注;明朝马姓而来的航海家郑和;还有鞠姓、邹姓、段姓改姓而来的郑姓。郑姓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发生过改为其他姓氏的情况,如郑姓改为驷姓、冯姓、游姓、国姓、印姓、罕姓、经姓、司姓、喻姓、兰姓、堵姓(据查他们大都 为郑国公族之后)等,也可称桓武后裔。由此而使得郑姓与之发生了纠缠不清的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  

    

(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泰山附近的少许地方作为祭祀泰山时沭浴更衣的场所,并留下宫室人员驻守在今山东费县附近,这些人的后裔也以国名郑为姓,据考证这是山东最早一支郑氏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