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裔姒曲烈属于以国名为氏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曾姓展区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裔姒曲烈,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在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达禹为姒姓。
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
在尧帝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世界进入了大洪水时期,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黄帝族的后裔中有一位名鲧、号若阳的人,为夏部落酋长,被敕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当时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帝命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九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帝由于年老,禅位于舜帝。
舜帝见鲧治水已经九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任命鲧的儿子大禹去继续治理。大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
大禹经过十三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接着,大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大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回家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由于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舜帝年老以后,以大禹治水有功,禅位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在大禹当政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按照传统的“禅让”制,大禹也事先推荐了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料皋陶早逝,大禹又推荐皋陶的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大禹年老逝世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大多拥戴大禹的儿子姒启继承首领之位,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大禹传子”。
从此,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的选举禅位制度被废除,变为家族世袭王位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出现了。
当姒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同姓有扈氏部落首领的反对。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活动中心在今河南原阳一带(一说今陕西扈县,一说今河南洛阳)。有扈氏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坚决反对姒启,并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强烈反对姒启的统治。于是姒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予以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他的儿姒启,所以姒启占有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有扈国的南境甘邑相遇,交战前,姒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后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姒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之后迁都于黄台之丘(今河南禹州),并正式建立起奴隶制的夏王朝,称“夏后启”。这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记载:“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四年后“伯益薨,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夏启灭有扈氏后,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敢反抗了。
夏启逝世后,他的儿子姒太康即位,史称夏太康。夏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整日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夏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越打越起劲,一百来天还没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是一个神箭手,百发百中,他看到夏太康整日游玩打猎,不理朝政,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待夏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在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夏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不知所终。于是后羿另立夏太康的兄弟姒仲康为夏王,史称仲康,却把王朝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夏仲康逝世后,后羿干脆把夏仲康的儿子姒相撵走,夺了夏王朝的王位。但后羿也不理朝政,和夏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王朝政事交给亲信寒浞管理。寒浞是一个野心家,他瞒着后羿四处收买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趁后羿酒醉将他杀害了。
寒浞杀后羿夺占王位,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叫寒浇,次子叫寒殪。寒浞怕姒姓贵族再跟他争夺权势,便派儿子寒浇率军将被后羿撵走的姒相杀死。当时姒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姒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中有仍氏部落之女,所以她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后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姒相的遗腹子就是姒少康。有仍氏部落首领因姒少康是姒相遗孤,就对他特别爱护。
姒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主管畜牧。在姒少康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对寒浞和寒浇满怀仇恨。而姒少康在有仍氏的国度中作牧正的事,很快就被寒浇知道了。寒浇派了亲信椒前往有仍氏寻找姒少康。椒还没到,姒少康得到了消息,遂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
有虞氏部落酋长名叫姚虞思,是舜帝之后有虞氏部落大首领,世代与大禹一族亲善。在得知姒少康是姒相之子后,姚虞思不但热情接纳,并任命姒少康为庖正,掌管膳食,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邑(今河南虞城)分封给他。在纶邑,姒少康有了十里见方的土地,还拥有了一旅兵卒(五百)供其使用。于是,姒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积蓄力量,暗中联络夏王朝的其他贵族、诸侯,准备复国。
就在姒少康准备恢复夏王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的遗臣名叫伯靡,也在积极地准备复夏活动。姒少康知道后,就与伯靡联合起来,正式开始进攻寒浞。姒少康首先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寒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姒季杼去引诱寒殪。然后,姒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寒浇,姒季杼的军队也灭了寒殪,伯靡则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迅速攻下了夏邑,杀了寒浞。
公元前2079年(断代工程则认为是公元前1913年),伯靡和夏后氏贵族们拥立姒少康继位为夏王,重新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姒少康回到了夏邑,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深切感受民众疾苦,因此在他执政时期(盘古王表记载为公元前2079~前205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13~前1890年在位),立即恢复了管理生产的稷官制度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制度,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从此,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民众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夏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据史籍《世本》、《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夏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姒曲烈封于鄫(今河南方城),为侯爵,建立鄫国,世代相袭为鄫侯。
到了周武王姬发在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一年(西伯侯姬发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灭了殷商王朝之后建立西周王朝,封建天下,期间再封大禹后裔为鄫侯,子爵,延续禹祀,后移封于苍山西北部(今山东临沂),仍称鄫国。
鄫国是一个小诸侯国,历经了夏、商、西周,承袭了近两千年,到了春秋时期却常被周围的莒国、邾国欺凌。为了改善与维护自己的生存,鄫侯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鲁釐公姬申(鲁僖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将女儿嫁给了鄫侯姒时泰,还生了公子巫(姒巫)。
周灵王姬泄心三年(鄫侯姒时泰二十一年,莒犁比公己密州九年,鲁襄公姬午四年,晋悼公姬周四年,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向春秋霸主晋厉公姬寿曼要求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不久,姒时泰又迎娶了莒国君主莒犁比公之女,后也生一子,还欲立为储君,这就严重危及到了姒巫的政治地位。而鄫国亲近晋、鲁两国的行为,自然也受到莒犁比公的强烈反对。当年农历10月,莒国联合了邾国攻伐鄫国,鲁襄公赶紧派大夫臧纥率军援救鄫国,结果却吃了败仗,鄫国的社会地位也迅速下降。
周灵王四年(鄫侯姒时泰二十二年,公元前568年),公子巫代表鄫国在戚邑(今河南濮阳)参加了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诸侯国的盟会,以联合抗御楚国,由此才使鄫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到了周灵王五年(鄫侯姒时泰二十三年,莒犁比公十一年,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姜环十六年,公元前567年),公子巫因自恃有鲁、晋二国作后盾,因而再次怠慢了莒国。而当年齐灵公出兵吞灭了莱国,莒犁比公便抓住鲁襄公忙于与齐灵公争抢莱国之地而顾不上鄫国的时机,果断出兵一举灭掉了鄫国。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鲁国,并在鲁襄公的手下做了一名大夫。后来,太子巫曾多试图复国,但最终都失败了,鄫国就此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在太子巫(姒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鄫氏,后因为失去了国邑而去掉“邑”偏旁,表示失去国土,改称曾氏,后主要在鲁国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例如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公元前505~前432,今山东嘉祥人),就是该支鄫氏族人后裔。
曾氏族人大多尊奉大禹为血缘始祖,尊奉姒曲烈为族祖,尊封太子巫为得姓始祖,千百年来一向严厉禁止同姓族人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