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应姓网 > 应氏源流 应氏源流

应氏家族的早期迁播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应姓展区
应氏家族的早期迁播

  春秋早期,周王室日趋衰落。诸侯以强凌弱,战事频繁,天下动荡。公元前745年前后,北方的郑国与南方强楚形成交恶之势,而此时的应国正处于两强之争的夹缝中。郑、楚两国的拉锯战使应国倍受残害,致使应国先被郑国割据,后又被楚国所灭。历经350余年的应国从此不复存在。灭国之后造成应姓贵族大量外迁。湖北的荆山一带则是应姓最先落脚的地方。随着楚国拓地千里,不断自南向北推进,吞并了诸多小国。楚国迁都于郢城之后,湖北的应城、广水、隋州一带,成为遣散流放灭国君主和王孙贵族的地方。应姓族人最初流亡在这一带,随着朝代更替,经过长期融合和人口发展,这里也有了象征应姓发展的应山、应河的标志和地名。古应国灭亡后,楚国派新的行政长官,统治应国属地150余年,应国子孙迁居在楚国荆山楚水之地,到公元前528年左右,楚国采取“复国政策”,应国复国,子孙回迁属地,称后应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楚被秦国所灭,应国随同一些诸侯小国一并被秦国所统一。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国君将应国地域赐予大将范雎,后又赐给了太后作养地。所以,湖北的应山县一带是继古应国之后的又一应姓聚集地。战国后期,秦朝统一了中国。这期间由于长期战乱,有大量应姓人迁出应国故地。他们顺滍水而下(滍水就是河南平顶山市东部的沙颍河),迁居到滍水流域的郾城、淮阳、项城一带和安徽的淮南、怀宁等地,这些地方至今还有应姓村落和许多应姓人口居住。

东晋元帝年间(即公元317年至公元322年间),应氏部落第46代孙应詹带领部份族人,随元帝渡江平叛而往南迁徙。应詹因功被封东晋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忠国武平王。应詹安家于婺州大田(即浙江芝英)。应詹死后葬于杭州,后由应詹的长子应玄迁墓于永康芝英前山杨将军坛。之后,应詹成为了南方应氏的一大始祖,后裔人丁兴旺、根深叶茂,应氏形成了以永康芝英为中心的江南望族。次子应诞居宜黄,传世的应氏家谱认定他为江西南昌、宜黄和赣中一带的应氏始祖。而江西鄱阳应氏始祖应韬也是这一时期从河南南顿迁入的,应韬后裔也有将近万人。隋末唐初因战争迁入贵州境内的应姓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应姓人口在贵州都匀、榕江等地得以发展,初置应江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又升应江县为大州,改为应州,管辖都尚等5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四川荣县西南置应灵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应灵县为应灵郡。至今四川郫县、宜宾、简阳、遂宁等地仍有许多应氏村落和应姓人世代聚居。

     到了唐末和五代乱世之时,金人入侵,应姓人口南迁情况更为普遍,应姓人口北少南多格局基本就此形成。北宋时期,江西宜黄的应正郎在赣西和湘东一带为官,因刚正不阿而得罪了朝廷奸臣,被贬后弃官从商,并举家从江西宜黄迁移到福建建宁里心上查应家建立应氏长春馆开基立业。后裔枝分闽、赣、湘、浙等数省,子孙后裔超过万人,成为闽、浙、赣、湘四省的一大开基祖。而元代应姓人因避战祸,已相继播迁至山西、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及福建等偏远地区,至今山西山阴、云南宣威、广东始兴等地都有应姓村落和应姓人居住。而福建罗源应姓则是继南平峡阳应姓之后的又一播迁地。                      (应学胜 收集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