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昆山公世系
1、《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泰伯十八世;2、山东济宁《阎氏家谱》所载:从后稷到泰伯二十六世;3、《香港至德宗亲总会》的研究成果,从黄帝至泰伯计二十七世。
阎姓的泰伯世系表(共80世,表中(1)(2)(3)等为世序):
依据我祖上家谱、碑刻等记载,巩义阎氏太始祖昆山明初逝于洪洞,与山东宁阳阎氏79世国宝、顺健应为同宗近族,是谊之玄孙,业煜之曾孙;我太始祖母李氏(昆山之妻,海之母),也是在洪武三年后由山西洪洞携子侄数人南迁。由此推及,我太始祖昆山及儒人李氏应为阎氏泰伯世系第80世。
(1)泰伯 奔吴,子嗣留在西北(今陕西旬邑附近)。
(2)休名
(3)来诏
(4)仲奕 伯爵,传至九代静入于次支。
(5)寨 袭伯爵。
(6)伊人 袭伯爵。
(7)考 袭伯爵。
(8)终馀 袭伯爵。
(9)静 袭伯爵。生二子,长偕次根,偕嗣伯爵,后传失考。
(10)根 为世卿,性笃孝友,无校贵骄人之行。
(11)突 嗣世卿,生四子綕、堑、茂、挞,綕嗣之。
(12)綕 嗣世卿生二子,长贝次碗。
(13)贝 嗣世卿。
(14)不屈 嗣世卿,生三子:与、卓、箴。
(15)与 袭世卿,修谱系。
(16)恒 嗣世卿。
(17)仁辅 嗣世卿。生二子长秘次严。
(18)秘 失世卿之职。
(19)璠 隐居草野,以山林为乐。
(20)朝歌 生二子长牧次明。
(21)牧 无嗣,弟明生子圭继之。
(22)圭 承上顺下,有礼让君子之风。
(23)曰本 生二子长纯次怡。
(24)纯
(25)颛 不求闻达,传学好施之名。
(26)休
(27)敦 生三子长栠次柏三存。
(28)栠
(29)英 方正纯厚,敦宗睦族,生二子长知次茂。
(30)知
(31)嘉 晋大夫(《左传》有载)春秋鲁昭公时人,性敏好学,仕晋为大夫。曾与周甘人争阎田。
(32)没 晋大夫(《左传》有载)仕晋为大夫,周敬王十有六年鄭寇胥靡等六邑时,没入咸且城胥靡。
(33)贡 生二子长敏次哲。
(34)敏 性敏博学,重修谱系。
(35)堦 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杰于咸阳十二万户,时堦属焉。携谱入秦散处关中。
(36)泽赤 汉高祖时,以执盾初起从入汉为河上太守迁为榖相擊项藉。高帝六年四月癸未封敬市侯侯千户,功比平定侯定元功位。次年五十五在位三年薨。(《汉书》有载)。
(37)母害 汉高帝后九年嗣侯爵三十八年薨为夷侯。(《汉书》有载)。
(38)續 汉孝文帝后四年嗣侯爵八年薨为戴侯。(《汉书》有载)。
(39)榖 汉孝景帝五年嗣侯爵,四十年元鼎五年坐酎(zhòu)金免。子五宽、说、其余失名(《汉书》有载)。
(40)宽 生三子皆有才,畧长支次支绝嗣,惟存中子甫。
(41)甫
(42)鋕
(43)迁 汉平帝时为鸿臚以与太僕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齐同万国,封望乡候,侯千户,子五于俱绝嗣,惟存次子昂。
(44)昂
(45)其教 生三子长畎(quǎn)次政三敫。
(46)畎 究道德考经籍,时人称为鸿儒,追述祖德復新世谱。
(47)良食
(48)奠
(49)温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也。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温密出,告急於夏侯渊。贼围数重,温夜从水中潜出。明日,贼见其迹,遣人追遮之,於显亲界得温,执还诣超。超解其缚,谓曰:“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救而执於人手,义何所施?若从吾言,反谓城中,东方无救,此转祸为福之计也。不然,今为戮矣。”温伪许之,超乃载温诣城下。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称万岁。超怒数之曰:“足下不为命计邪?”温不应。时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诱温,冀其改意。复谓温曰:“城中故人,有欲与吾同者不?”温又不应。遂切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子二长迟次骑。
(50)迟
(51)依矩
(52)安熙 三子签、颊、嗣
(53)签 事亲以孝闻家,虽贫躬復勤俭怡然自守。
(54)放古
(55)自岐 迁河东安邑。
(56)元明 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生卒年不详。 河东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元明悲号上诉,许归奉养。一见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终母年。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恸傍邻。昆弟雍和,尊卑谐穆,安贫乐道,白首同归。子二长申次吟。
(57)申 无嗣。弟岭子庆胤继之。
(58)庆胤 (北魏)东秦州敷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厉俗。频年饥馑,庆胤岁常以家粟千石赈恤贫穷,民赖以济。其部民杨宝龙等一千余人,申讼美政。有司奏曰:“案庆胤自莅此郡,惠政有闻,又能自以己粟赡恤饥馑,乃有子爱百姓之义。如不少加优赉,无以厉彼贪残。又案齐州东魏郡太守路邕,在郡治能与之相埒,语其分赡又亦不殊,而圣旨优隆赐以衣马,求情即理,谓合同赏。”灵太后卒无褒赏焉。生四子,长筕次元三畅四固。
(59)筕
(60)成玢(bīn) 生二子长乐之次棚之。
(61)乐之 重修家谱。
(62)楚 有奇才未仕早卒。
(63)探
(64)济美 ,登进士第。累历台省,有长者之誉。自婺州刺史为福建观察使,复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所至以简淡为理,两地之人,常赋之外,不知其他。入拜右散骑常侍。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入为秘书监。以年及悬车,上表乞骸骨,以工部尚书致仕。后以恩例,累有进改。及殁于家,年九十余。谥曰温。 (65)玘
(66)骞
(67)作顺 学守兼优,重修谱系。生二子,长毰次渰。
(68)毰
(69)荣 迁榆次,倜傥有志,畧刘继元招之,辞以母老不就,太原平后,徙大明府,因家焉。
(70)守恭 生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卒于明道二年(1033年以后一二年内,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是北宋前期的一员武将。 阎守恭的父亲阎荣,为人豪爽,胸有志略,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欲加任用,他辞以母老不就。阎守恭从小体格魁梧,相貌堂堂,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在父亲的影响下,阎守恭从小就很有抱负。年轻时他应募从军,起初隶属于禁军拱圣军,不久又被选拔为殿前押班。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为抵御辽军侵扰,亲临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等地观察。阎守恭随从扈驾,以功升为捧日副指挥使。以后,他历任拱圣、龙卫、棒日指挥使,累迁为左第二军指挥使、乾州刺史。明道午间,阎守恭解除军职,以德州刺史出为陕西路(治所在今陕央西西安)兵马钤辖。此后又调往并代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阎守恭为人沉着勇武,治军以严著称。他要求自己很严格,日常家居也象面对宾客一样注重仪容礼节。他非常崇拜郭进,经常向人们防求郭进的事迹,以作为自己行事的楷模。除了治军严整外,他也象郭进一样轻财好施,所得俸禄几乎全部散予众人.后徙代州(今山西代县)。
(71)养正
(72)遂 迁平阳府(治在临汾)和州 生子三长衍次宾三仆。
(73)衍 仕金,殁于王事。
(74)忠 避兵高唐(山东省)遂家焉。
(75)復 (1236~1312) 元代大臣。字子靖。号静轩、静山。高唐人。初入东平府学,拜名儒康晔为师。又简拔习“进士”课程,经元好问校试,预选他与徐琰、李谦、孟祺4人,号“东平四杰”。生平事略至元八年(1271),阎复被举荐为翰林应奉。以干练有才,又被选任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 至元十年(1275),迁翰林修撰。后出佥河北、河南提刑按察司事,召为翰林直学士。 十九年(1282)升翰林侍讲学士; 二十年改集贤侍讲学士; 二十三年(1286)再擢翰林学士承旨,朝廷诏旨多出其手; 二十八年(1291),出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此时随桑哥倒台而罢官。成宗即位,复起任集贤学士; 大德元年(1297)改任翰林学士,再擢翰林学士承旨; 武宗即位后,晋阶荣禄大夫,授中书平章政事。 后辞官家居 ,卒后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封永国公,谥“文康”。
(76)谊 因仿祖墓仍归平阳居洪洞。生六子,长业煦次业熊三业煜四业荧五业煽六业熬。
(77)业煜
(78)贤
(79)
(80)昆山 谊之玄孙,业煜之曾孙,逝于洪洞。其妻李氏洪武年间携子侄辈迁来嵩洛一带,开启了阎氏的嵩洛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