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之台港澳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谢姓展区
在台湾,谢氏是位居第十三位的大姓。
台湾本省人中的谢姓人士,多是魏晋衣冠南渡迁居华南的陈郡谢氏后裔,及唐、宋以后由华北入闽的谢氏后裔。
台湾原住民中,有平埔族因汉化而改为谢姓的。1949年国民党政府来台以后,也有高山族改为谢姓。
魏晋时迁居华南的陈郡谢氏,一部份辗转由会稽来到了闽南泉州、漳州,最后移居台湾。
《台湾省通志》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军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卅四姓世族、军民入闽,固始县令谢之郡等谢姓人士即在其中。
《清溪尤俊谢氏族谱》记载:“固始县令谢之郡,与王审知、吴祭等入闽,经漳州抵泉州,并定居泉州。”《清溪厚安谢氏宗谱》记载:“予家祖自光州固始,以五季梁开平间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属安溪永安里东皋居焉。”
在泉州拓垦的谢氏,是著名望族,相当显赫,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被赐与紫金鱼带,人称其家族为“金鱼谢氏”或“金鱼世第”。安溪等地谢氏不少人为“金鱼谢氏”的后裔,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台湾、南洋等地。
宋朝忠臣谢枋得有子谢寄孝,其后人进入泉州、漳州等地拓垦,后来也逐渐移往海外、台湾等地。
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于清康熙元年国怀抱。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其中有谢某徙居今台南市,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现在的桃园市。
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例如: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有一谢氏人与黄、冯、邱诸姓,合筑茅港尾保五社课碑。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朱一贵领导台湾农民起义时,有广东籍移民谢必凤及其家族,协助清朝官兵平乱。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谢氏移民,到达大若榔西堡的学甲庄开垦。
清康熙末年,有谢、蔡、杜、陈四姓人合垦今苗栗县后龙镇。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泉州人谢榜进入现在台北县林口乡嘉宝树的宝斗厝坑开垦。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谢俊元捐建麻豆镇北极殿的齐房。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谢启湖与洪、邱、杜、余等姓人,修建水堀头桥。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谢尚赐与乡人邓、赖、曾、邱等姓,设置里港天后宫的义渡。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有谢朝及谢夸、谢标、谢建、谢群、谢钦先后携眷渡台,居住在彰化县二林堡路上厝乡,以务农为生。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谢明显居住于麻豆保虞朝庄,与庄民同立武庙香灯禁碑。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谢章和与其他姓的人,呈请官府严禁棍徒诬控。
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谢荃观将其父所遗水田一丘(在大加腊中心庄),出典于邱鲁士。
清乾隆年间,谢秀川由桃园入垦大岭(王献岭);泉州人谢友远,与陈振声到达台北县石碇乡的鹿窟村路开垦。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谢翏与杨启元等人,合建东螺西堡的北斗街。
清嘉庆末年,谢品八垦水底村中三股。
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谢氏人,基本上全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及广东的沿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自称是叠山公(南宋末期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后裔。近现代,谢氏入台人数更多。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的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这些人奉命重新改姓谢。三百八十多年来,谢氏在台湾已扎下深厚的根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是全台湾的第十三大姓,人多而势众,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新竹、高雄、花莲、澎湖、南段等市、县还建立有谢氏宗亲会。
至于在香港和澳门,也有不少谢氏人居住。他们大多是历史亡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当然,在近年以来,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