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萧姓网 > 萧氏源流 萧氏源流

江西萧姓祖源探微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萧姓展区

据全国萧姓人口分布资料显示,江西是全国萧姓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华名门才俊•萧氏名门》中说“萧姓人口尤以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为最”。近年来,通过全国各地萧氏宗亲集体活动的平凡接触、交流以及在“兰陵萧氏论坛”上的溯源探讨,再各自翻开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地的萧氏宗谱,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不论是人口众多、谱系齐全的大支系,或是千把几百人的断线小支系,抑或是一迁再迁各地的支系,百分之七十以上,追根溯源都在江西,也就是说继“南兰陵”之后萧姓的一个主要发源地在江西。

       江西,是江南的省份之一,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六省交界,它为什么会成为南方各省萧姓的支祖发源地?历史上的萧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不见经传的问题好像一直被人们忽视着,到现在也没有人把它弄清楚。

       萧姓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有过多次的大迁移,这在史书中可见一斑。可是,萧姓从南北朝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膨胀,有些变迁并没有影响到萧氏家族的整体。研究萧氏历史的人,把萧氏的变迁分为了几个阶段,晋以前为单向迁徙,从隋唐五代开始,以“南兰陵”为中心的萧氏,呈现出迁徙的多元化,而且情况较为复杂,主要是南北双向迁徙。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萧琮率其皇室成员200多人从江陵(湖北)迁至长安,萧复之子萧偡移居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西南永乐镇)。唐穆宗朝宰相萧俛(fu)被罢相后,移居东都洛阳,晚年又移居在济源县(今属河南)的王屋山下。唐代迁往长安、河南洛阳为官的南兰陵后裔很多,现代在河南邙山发现的萧氏墓志铭就有百数之多,说明当时有着大批的南兰陵后裔迁往河南一带。这也就是“河南郡望”及河南堂产生的根本所在。

       福建也有萧姓居住,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5年)萧皇后就是福建人。另据《淳熙三山志》载:“萧膺字次元,侯官人(今福州),终大理司直。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戊午裴思谦榜,登进士第”。《中华名门才俊•萧氏名门》一书说“如福建泉州《霄霞萧氏宗族谱》和惠安《萧厝萧氏族谱》都称,其始祖为刺史萧曦,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迁居福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的萧氏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这说明江西庐陵一带的萧氏是在唐朝末期迁来的。可是迁往江西萧姓人的有关史料记载,却是寥寥无几,到了宋、元时期,江西不知怎么一下子成了萧姓向南方各省迁移的中心,而唐代迁往陕西、河南的那么多萧姓大族似乎销声匿迹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与躲避战争有关,历史上的江西战争相对较少,它又是一个山多林密、易于居住隐藏的好地方,萧姓人选择来这里是为了躲避战争,后来越集越多,就成了萧姓的外迁祖籍地。也有人认为:在江西不见于史的萧姓人为地方官者较多,某一时期有很大的官方势力,因此,很多的萧姓人从不同的省份来到这里依附这种势力而定居下来,最后就成为了南方各省的主要祖源地……。真是这样的吗?躲避战争为什么要不约而同地选择江西?山多林密、易于居住隐藏的地方每个省都有,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山多的国家,很多地方的地理环境也绝不亚于江西!如果说是为了投靠官方势力的庇护,萧姓人从不同的地方集结到江西,这可是古代为官者之大忌啊!其实,唐代在江西为地方官的萧姓人并不多见,再说就是有较多的萧姓人为地方官,古代实行的是离任制,期满也便离任而去了,萧姓人怎能受到长期的庇护聚而不散呢?

       江西萧姓的先祖既不是为了躲避战争从四面八方集结于斯,也不是为了寻求萧姓官方势力的庇护所致,那江西的萧姓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会繁衍出那么多的外迁祖呢?首先,我们必须研究江西的萧姓到底是何时兴起的。

       历史上有关萧姓人迁往江西的史料记载不多见。

       宋淳祜辛丑岁(公元1241年)春三月萧演《萧氏族谱序》云:“裔之长子嘏,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逆贼苏颂作乱,领子孙百余人逃之避难,居豫章(今南昌)建昌县”。这恐是萧姓人最早迁往江西的资料记载。

      《梁书》卷第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九载:太清二年(公元548)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欧阳修《永和读书堂萧氏族谱序》云:子云以帝胄不乐仕进,嘉江南山水之美,得玉笥山(今江西吉安峡江县)。

       新唐书 萧颖士传记载:萧颖士之子萧存, 字伯诚,建中初年(公元780年) 辞去官职,隐居江西庐山,

       唐德宗朝宰相萧复因弟萧升之妻(为唐肃宗之女、德宗姑母,爵封郜国公主)不守妇道而受株连,被德宗迁怒,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贬至饶州(今江西鄱阳湖)。

       湖北阳新“兴国宗派”《萧氏宗谱》载:悟公唐德宗时(公元780年~804年)授吉安府泰和县令,居南城里,子孙遂家焉。为吉安豫章宗派之祖。

       江西高安“萧坊宗派”《萧氏宗谱》载:遘公子坚、固,随叔蘧公贬居豫章。五代时坚公因教授庐陵徙居焉;固公授高安令。遂家于高安市南世济桥,为筠州萧氏之祖。

      《庐陵竹山萧氏谱序》云:盖竹山之始祖,则曰陈州别驾巽堂公,巽堂之由长沙迁吉州,其时兄弟叔侄共八十七人。今八十七人之子孙,不尽著于吉,而其所最盛者,不过十馀派而已,岂八十七人中,其传者甚少耶?

       宋人杨万里《倚富萧氏族谱序》云:余考吉之诸萧,皆酂侯之子孙也。岑之后有仕于潭之长沙,因家焉,盖族亦大矣。唐末五代,湖南因马楚之乱,有十四尚书文元,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筮之,云“遇水则止”于是徙之吉,同止泸源家焉。

       文天祥撰《燕山萧氏族谱序》曰:珣八世曰徽,任湖南节度使。子贞,九江刺史,因家焉。子三,值潭州度使之乱,避居吉,途寓,乃露香筮吉,得坎之艮,遂矢曰:“逢山则止。”长文凯,庐陵曲山;次文忠,泰和王山;文源,吉水燕山,实为燕山初祖。

       明周是修《沙湖萧氏族谱序》云:其泰和高行乡诸萧,其先讳昶,五代末为巡察判官,避马希声乱,弟兄五人,自湖南徙来是乡之禾溪里,因家焉。

       明梁潜《新喻萧氏族谱后序》云:始自唐宰相瑀(编者注:此处应为瑀兄珣公)十世孙扆,徙长沙,仕马氏为神策将军,号八大太保。其子处钧,始居新喻。

       梁潜又《书南溪萧氏族谱图后》曰:萧氏,五代时有讳球者,由金陵徙长沙。球生军巡判官觉,马氏之乱(公元947年),觉徙居吉之永新,迁泰和之禾溪。

      综上所述,萧姓人在西晋至唐末五代就陆续不断的迁往江西,并非是始自唐末五代。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江西向外迁徙的情况。

       福建泰宁县上青岭《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仲携9子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自江西南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地。

       湖南新化《萧氏族谱》称:其始祖萧汉三于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兄弟9人从江西迁湘乡娄底,后萧汉三再徙新化县虎寨村。

       湖南麻阳《萧氏族谱》记载: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萧清兄弟6人带萧澜长子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旱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宝庆府南口,熙宁五年(1072年),兄弟分迁邵阳、武冈、洞口、城步、隆回居住。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说:其始迁祖萧渊,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与兄萧涵自江西庐陵迁湖南华容八嘴。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六修族谱》记载:初祖萧燧,南宋绍兴进士,官国子司业,累至参知政事,由江西宦居楚南。阅世至元初,其裔孙绍汉、经修,一居湘潭鸿门,一居宁邑西城。居宁乡的萧经修传至五世,萧立安、胜一、端分居湘潭、宁乡、益阳,卒分为三大房。

       广东潮阳、大埔、肥田、嘉应、梅州等地的萧氏都是江西萧氏经福建再迁而来的,梅县《兰陵萧氏宝亭公世系谱》有这样的记载:“大埔白侯萧氏,以淳公为始祖。淳字季川,行三,因号念三,江西泰和县南溪人也。以进士出任福建漳州,迁官于潮,为潮州路总管。思原籍地窄人稠,遂在潮之属邑籍焉。……”

     “平远肥田萧氏,以宗一为始祖。宗一之先,有名定基者,江西人也。宋景佑时,官殿中侍御史。生子三:汝谐、汝砺、汝器。汝器之子荷,魁于廷,而出仕于闽,遂家闽之宁化县,而为宁化之祖。传于宗一又徙于肥田焉。” “嘉应松源萧氏,以梅轩为始祖。其先代自江西历宁化县石壁村,宋末,梅轩由宁化徙梅州,家于梅之松源都焉。嘉应州城、石扇乡、龙牙乡、镇平县蓝坊,惠州府永安上镇约平远县,上举均出其派。”

       湖北阳新“兴国宗派”《萧氏宗谱》记载:始祖雅公,行庆七郎,约南宋淳熙年间由江西武宁迁湖广武昌府兴国州黄桥洪坪市。

       湖北蕲春《萧氏宗谱》载:始迁祖汉卿公,约于南宋乾道间由江西武宁迁来。

      …………

       宋代从江西迁往南方各省的萧姓人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而且,更早从江西迁出的萧姓人亦有其例。

        湖北大冶金牛镇高河村萧家湾一支,家谱记载:始迁祖纯至公(谱上称为十一世祖)从江西彭泽立丰庄迁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中洛河七湖坦,传20余世转迁湖北鄂州华容,又传20余世再迁大冶,今50世矣。如果按30年一世计算,即1500年前迁于南北朝。

       由此看来,江西的萧姓有从南北朝时期就向外迁移了,虽然我提供的资料只是一鳞半爪,大千世界,绝非独一无二。那么,这一时期的萧姓应该是谁的后裔呢?如果按迁徙时间推论,属整公长兄嘏公后裔的可能性最大。

       西晋末期,晋室发生了“八王之乱”,随后又发生了“永嘉之乱”。何公十九世孙裔公长子嘏,因永嘉二年苏颂作乱,为避战祸,带领同族百余人迁居豫章之建昌县。次子茂,居越之会稽,三子淮阴令整,携家眷避居江南武进县之东城里。“永嘉之乱”使西晋王室摇摇欲坠,随之而来的是皇室及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合百万之众渡江南迁,此一时可谓是举国南逃。从他们三兄弟迁徙的情况看,作为兄长的嘏公,在举族逃亡的背景中,他肩负着家族繁衍的重任。豫章既是当时平民百姓的指定迁居地,也是家族繁衍的理想场所。嘏公领家族百余人,经过二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到南北朝时期应是人丁旺盛了,在以后数百年间,迁入和迁出江西的萧氏祖公,理应与他们有着紧密的关联。

       从迁入江西的资料中可以窥想:太清二年的侯景之乱,萧子云为何选择逃亡江西吉安的玉笥山?萧颖士之子萧存, 建中初辞去官职,隐居江西庐山,其后代又为何移居吉安?唐德宗朝大理司直(五品衔)的悟公,当在京城咸阳为官,为何授吉安府泰和县令,子孙遂家焉?唐僖宗朝宰相遘公之弟蘧公又为何携遘公五子、六子贬居江西?这些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是为了寻求家族势力的庇护。在封建宗族社会里,家族势力是继官方、门阀之后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包括唐末五代迁往江西的萧氏,多是一些逃难或落魄之人,如果不是为了寻求家族势力的保护,为何不选择它处而选择江西呢?说明早在南北朝之时,江西吉安一带有着强大的萧氏大家族势力了,而这种家族势力的存在,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嘏公带领的那支“同族百余人”。

       就迁出江西的资料中亦可考思:唐末以前迁入江西的萧氏,有资料记载的不多,而大批从湖南迁往江西的萧姓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947年的马氏之乱。时隔52年之后的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萧仲携9子于自江西南城迁至福建泰宁县的上青岭等地。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萧清兄弟6人带萧澜长子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旱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宝庆府南口。熙宁间(公元1068—1077)萧汉三兄弟9人从江西迁湘乡娄底,。

      …………

       从现今南方各省的谱系资料中获知,属唐末五代时期从湖南迁往江西的祖公后裔比例占多数,现存江西后裔的比例也占多数。感到疑惑的是,“其时兄弟叔侄共八十七人”迁入江西,经过短短的几十、一二百年,怎能繁衍出如此众多的外迁祖呢?况“八十七人之子孙,不尽著于吉,而其所最盛者,不过十馀派而已,岂八十七人中,其传者甚少耶”,这十馀派的最盛者,又怎能如此广泛地影响到南方各省的萧氏家族呢?显然,这种状况不切繁衍规律。

       而另一种情况,迁入江西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嘏公同族百余人后裔,如今杳无踪迹,全部消失了,实在令人震惊!两个相隔了600多年时间迁入江西的家族,前者无影无踪,后者遍布江南,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庞大的嘏公家族又怎么会消失?

      我们再来看看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五月萧汝贤撰《萧氏族谱序》:

       宋支子封于沛郡萧邑,谓之萧叔大心者,后之子孙因以为氏焉。汉萧何、萧望之其最显者。至唐萧瑀八叶宰相,贵极当时。天祐中,唐祚灭,萧氏从而衰矣!迄于有宋,方有临江军新喻萧贯学士第二名及第,伯父御史第十八名及第,二公始显于代。其后萧固修撰、萧注阁使继而兴者。

       吾之先,按翼家谱云:公藏有西台御史萧翼于唐贞观中所修家谱,晋永嘉中有一族渡江而来,一派在洪州豫章,分适诸邑;一派在吉州泰和县万岁乡。今祖住基准高塘,与万岁乡接境,相去十数里。间恐其先之来是此时也。况李公学士淑作工部墓表云:占籍长沙。王荆公作御史公神道碑亦言自长沙。二说今两存焉。

       吾家七代而上散徙莫之详。考七代之祖曰谓,谓生球,球生霁,霁吾之高祖也。当五代时为吉州馆驿巡官,累与荐举不第,乾贞二年在本国广陵吴主杨行密之子溥朝得官,当是时,吴主以洪州钟傅作乱方息,而武宁邑民尚未顺,思得勇敢之士镇压之。一日问朝臣,可任者谁?时有外祖杨侍郎面奏,称臣有外甥萧霁,南省下第,见在阙下,此人数有胆气,堪充任使。吴主许见。次日于阙下献书十册,引见,吴主见眉目威烈,遂大奇之。当日释褐,受武宁令兼知镇事。誥轴今在余家收藏。武宁之民望风慑服,奸雄者屏窜疲瘵者忻悦。到任蒞事,未数月,上称其治。不幸未及代而卒于官。夫人与子扶柩而归葬于吉水县墨潭,临终谓夫人曰:我死汝无复入高塘旧住,庐陵白沙螺陂有庄屋,可为久居之计,夫人从其言,今祖宅即旧时庄屋也。

       这篇900多年前的谱序告诉我们:“吾之先……,晋永嘉中有一族渡江而来,一派在洪州豫章,分适诸邑;一派在吉州泰和县万岁乡。今祖住基准高塘,与万岁乡接境,相去十数里。间恐其先之来是此时也”,很明显地说明了他的先祖是从晋永嘉时渡江而来洪州豫章、吉州泰和的,这与萧演谱序中说的“嘏公领子孙百余人逃之避难,居豫章(今南昌)建昌县(编者按:当时的建昌县在今南城一带)”的时间和地点相互关联,彼此照应。按照他的又一说法“占籍长沙”、“考七代之祖曰谓,谓生球,球生霁,霁吾之高祖也”,却又成了昭明太子统公裔孙俭公之后。谱序中还说到“按翼家谱云:公藏有西台御史萧翼于唐贞观中所修家谱”,这是一句认定家族关系之用语,使他产生怀疑自家之源。萧翼早汝贤400多年,是梁元帝萧绎之后,殊难扯到一起。在今看来这三种不定性的说法,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困惑。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萧汝贤的这篇谱序告诉我们“吾家七代而上散徙莫之详”,说明七代以前他的家族世系不明。“考七代之祖曰谓,谓生球,球生霁,霁吾之高祖也”,就这个世系拿到今天来说,我们认为也是错误的,实际正确的是从其高祖萧霁始。北宋时期的江西,萧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了,这个庞大的家族既没有谱系资料记载,又不知道家族传承,在频繁的迁徙当中,怎能不出现世系上的混乱和错误呢?纵观各地的萧氏谱系,北宋以前出现的种种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种错误的产生存在着诸多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有官修谱与私修谱两种,私修是由官修演变而来的,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从宋代开始才出现私修谱。五代之乱以后,一些并无身份的地方豪强,进入了士族阶层,撰修谱碟也由之起了变化。加之欧、苏二公之例,故明代学士丘濬的结论说:“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谱系是宋以后私家自修的,根本就没有前人资料可循,连北宋时期写《萧氏族谱序》的萧汝贤都说“七代而上莫之详”。那一时期,还有什么值得可以信赖的真实性可言呢?反过来,也就造成了前期世系的虚假性。这种虚假性的根源,一是因为想获得一个完整系出,二是因为隋朝科主制度以后,门第观念的苛求,使得谱牒编纂大刮起了攀附和造假之风。江西萧氏,大多数祖源世系攀附在“八叶宰相”名下,也就很自然的了,嘏公一族消亡的原因也在这里。因此,今天江西和南方各省的萧姓,很多未必都是梁房之后。“兰陵萧氏论坛”上年青的萧月华曾发表言论:“今天江西的萧氏家谱大多涉及一个萧觉公,从宋朝泰和萧氏的人数上来看,当时的萧氏已成当地望族,一个家族从迁移、定居、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谱载萧觉公却是五代时从湖南迁入,短短一两百年就成望族,可能性会有多大?此其一;其二,为何不见今天的湖南境内从唐朝流传至今的萧氏传人?反而都是江西泰和迁入的呢?其三,觉公三兄弟,为何不见其他兄弟之后裔?此为驳论! 此外,论坛有泰和的宗亲说,他们那里的萧氏宗祠还有唐朝留下来的,如果确定的话,那么可以立马推翻萧觉世系。有地方说萧嘏携族人避乱中原,侨居在当时的豫昌境内,豫昌在今天的江西境内,如果果真如此,我认为今天江西的萧氏,最有可能源于萧嘏一族”。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宗亲不能接受这个观点,翻开各自的家谱,谁能说明北宋以前的世系是准确的?绝对没有。我认为以可知之祖者为祖,更正低级性错误,使其合乎逻辑性才是必要的。如果一味的争论不休,谁也不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