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萧姓网 > 萧氏源流 萧氏源流

单墩萧氏迁徙播布概况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萧姓展区

 单墩萧氏迁徙播布概况

    大明万历年间,永泰龟城筑成,大批屯垦戍民迁居永泰一带,寿鹿山下林茂水丰,山清水秀。戍边移民陆续在此定居。吾萧氏先祖叔侄数人最先来到单墩田庄,依山而庐,傍水而居,曾有“萧焦家的川,魏刘家的山”之说。萧氏《考证序》中云:“于康熙初年,由叔大洪,大河翁侄国成翁,侄孙友、荣二翁始到单墩田庄居住,”世代务农,耕读传家,子孙繁衍,家道日兴,门户昌大,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现有217户,第十世年字辈39人,(仅统计有后裔的年辈人员),人口播布景泰山川灌区,城镇乡村,条山农场和古浪永登部分地区。

    吾祖单墩时正逢康熙盛世,民族融合,国泰民安。西北腹地新迁移民休养生息,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吾先祖叔侄互帮互携,亲如一家,红白喜事,阖族共襄。康熙三十一年,萧国印原配杨氏丧葬时,全族治丧。由孝侄萧勇、敖、库、友,孝妇王氏、高氏、马氏、白氏率孙全来致孝。

从家谱和祖传十四部经碟中表明,在此期间家族日益兴盛,人丁繁衍,安居乐业。吾二世祖萧国锦为地方治安,社会和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壹号老谱序记载:“国锦,秉性淳厚,处事端庄,身八司署代官办政,荣授藩宪之差首(地方公安局长)实为国之栋才,其麾下官将无不称老官人之奇德也。”

    大约在乾隆年间,国义次子荣翁一支迁居后山狼窖埫。道光十三年邑痒生孟兴俊所撰叁号老谱序中记载:“国义次子曰荣,亦有木主鱼贯而下。今山后宗林其人,即其房孙也,所皆子孙不甚繁衍.”说明道光年间荣翁子孙在后山已经居住数世矣。另从十三号经碟所载,国正原配薛氏在乾隆十年的丧期,荣翁四子:起通、起达起元、起河夫妇八人率孙辈全数致孝来看。似乎乾隆初年荣翁一支仍居单墩。由此可证明荣翁一支约在乾隆年间首批迁出单墩。因为狼窖埫居高海拔山区,地肥水美、旱涝保收,素有小江南之称。

继荣翁之后,从清光绪至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时间内,先后有六次大的迁徙,现分支派分年辈,分别概述如下:

    荣翁支现有人口206人,39户,年字辈7人。该支九世孙萧逢芹大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文笔出众,名冠乡里。其中鹤年生子士清,现有人口14人,分3户。裔孙生祯、生祥2000年前后迁居条山农场,裔孙萧仈仍居下埫。

昆年生子士存,18人,3户。裔孙萧俊、汾。2000年前后迁入条山农场,萧剑落户条山县城。鹏年生子士俊,17人,5户。裔孙生福、生禄等解放前后迁正路乡峡儿水村定居。泽年:生子士贤,18人,3户。解放前后在寺滩村落户。润年、生子三,27人,5户。大房士英 1971年迁一期灌区草窝滩镇青石洞村。应年:生子四,士魁、士芳、士元、士范,现有人口91人,16户。大房世魁一支迁一期永川村、条山镇,二房士芳裔孙萧濂、漳、淑迁二期灌区红水镇三湾村。萧音广州市。三房士元亦迁三湾村。四房士范裔孙萧礼等迁一期草窝镇青石洞村。延年(荣翁支)生子二,士弼、士辅解放前后迁三道埫村,裔孙萧模、民2000年前后在条山县城落户。德年生子士财,7人,1户。1960迁大安乡头台井,裔孙萧源1988年迁二期灌区新井村。

   大洪支:111人,16户,年辈6人。凯年生子一士范,9人1户裔孙萧汶1984年迁条山镇落户。太年,生子三,士忠、士山、士远,19人,3户。民国十八年在古浪打渔沟,酸茨沟一带逃荒。解放前夕在丰乐村落户。士忠、士远2000年前后条山县城定居。二房裔孙萧岳迁一期草窝镇丰泉村。新年生子二、士义、士勇,6人,2户。民国十八年迁小沟定居,2000年后裔孙萧菊、伟,条山定居。万年生子士海,9人,2户。1972年迁一期付庄村。映年,生子三士绪、士礼、士弟。26人,4户。民国十八年迁居东梁村,1971年前后迁一期灌区东梁村。贵年生子四:士全、士金、士友、仁堂(过继舅舅曾翁)。33人,5户。民国后迁居大安乡头台井村。1972年迁一期灌区喜泉镇尚坝村。

    大河支:57人,9户,年辈3人。元年:生子三,士钧、士文、士诚。24人,4户。士钧1988年举家迁二期四个山镇,士文1972年迁一期付庄村、士诚原居单墩村。恩年生子士科、士学,共14人、2户。民国十八年迁居管草村,后迁一期灌区草窝镇猎户山村。惠年:生子四:士贤、士德、士明、士才,14人,3户。民国十八年迁管草村。1972年前后迁一期灌区刘庄村。

     国成支:378人,67户,年辈6人。美年158人,24户,年辈中现有人口最多,居住相对集中。民国初年,三十多岁的美年赶一头骡子,驮着全部家当到后山新墩湾兴家立业。生子六,呈祥、祯祥、德祥、(少亡)文祥、发祥,大房裔孙向荣世居新墩湾,向福2000年前后迁白银公司农场,裔孙生科玉门石油管理局工作。向贵迁一期百花湾村。二房裔孙向玉迁条山农场。向俊迁一期百花湾村,裔孙生军县中医院工作。三房裔孙向华武威市农牧局工作,其子生林落户条山。向泉解放前后迁寺滩村。向雨世居新墩湾村,向学1972年迁一期百花湾村。四房,裔孙向旭解放后迁马家台,2000年后迁二期灌区蒙古滩。五房文祥裔孙向卿改革开放后迁条山县城。六房发祥,裔孙向明(过继)迁一期郭台村,其子生义迁青城村。林兴祖(向明三子过继其舅林翁)迁寺滩乡九支村。

    成年生子二,士华、士杰,40人,7户。裔孙萧瀛青海西宁市工作。萧渤世居单墩,其子生义居条山镇。萧濂居上海浦东新区。萧洙迁一期付庄村,另有专述。全年:生子四,士琏、士连、士琮、士珉。107人,23户,在民国十八年迁居山后马家台。大房12户,裔孙萧俊仍居住马家台,其余萧臻等迁二期红水镇三湾村,生成迁一期百花村,二房8户迁三湾村。生沛等迁一期百花湾。三房裔孙萧和四方萧平仍居单墩村。福年生子二:士墣、士玉,共53人,11户。大房裔孙萧成民国后期迁古浪县新堡乡,温元、让元改革开放后迁条农十六团三连。生武迁古浪灌区裴家营高岭新村。生明迁白银公司农场。二房裔孙萧礼、萧智民国十八年迁后山马家台,解放前夕萧礼迁丰乐村。萧智之子生禄1988年迁二期红水镇三湾村。科年:生子映祥,9人,1户。解放前后迁永泰城,裔孙向润1972年搬迁一期灌区永川村。

    友翁支533人,86户,年辈17人。人口户数最多,分布较广。富年:生子三:士树、士汉、士生。51人,8户。大房1972年迁一期付庄村,二房亦迁付庄村,三房士生仍住单墩村裔孙萧淇条山县城居住。华年:生子三,士福、士贵、士国31人,5户。民国十八年迁寺滩村。二房士贵1970年左右迁条山镇水源村。多年生子二,士顺、士昌,14人,2户。大房裔孙萧海兰州铝厂工人,迁条山,二房萧江迁一期灌区红水镇三湾村。来年生子士勇,6人 1户。解放前后迁宽沟村。毓年:生子五,士端、士方、士政、士信、士聪,共108人,21户。民国十八年迁寺滩村。大房、二房在民国后期迁居喜泉镇喜集水村,裔孙生卫迁一期黑咀子村。武元条山镇落户,三房萧泮迁一期青城村。四房裔孙萧洪迁一期青城村,萧潭、杰、滨落户条山县城,萧沂兰州铁路局机务段工作。五房萧津、源迁条山镇搞个体。发年:生子二,士彦、士权。裔孙萧忠、国、湘等于1990年后迁兰石农场西铜村,萧涛县二中工作。庆年生子士桂,世居单墩村2000年后裔孙萧河迁兰石农场。俊年生子士槐,41人7户。裔孙萧沛、萧汾世居单墩村,萧生祥迁一期付庄村,萧洛迁条山镇。光绪年间,单墩人口众多,生态破坏,人们生活困难。九世孙逢、信、昆、仲四人迁往北山寺滩村谋求生计,生四子:柏年、松年、椿年、楦年、侄恒年。其中柏年:10人,1户裔孙生举仍居寺滩村,其子吉元兰医二院工作。松年生子士相,23人,3户,裔孙萧滋1972年迁一期灌区草窝镇八道泉村。其三子生禄白银市委党校工作。楦年:6人,1户裔孙生奇寺滩村居住。椿年6人,1户。裔孙女萧秀英适张永珍,寺滩村居住。恒年34人,5户。裔孙萧和、河寺滩村居住,萧江迁一期草窝镇青城村。萧湖迁二期红水镇长安村。

   永年生子士模,24人4户。裔孙生堂、生友世居单墩村。生国1988年迁二期红水镇西坝村。秀年生子三:士楷、士栋、士祯,共78人.12户。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大房士楷民国十八年迁古浪新堡乡一座磨村。裔孙生延、生昌、梦元仍居一座磨,生林山东胜利油田工作。生荣迁古浪二期灌区冰草湾乡,德元迁景泰一期灌区付庄村。二房裔孙生仁,三房生美、生玉迁一期付庄村。二房萧洵曾任单墩小学校长,文笔、书法均佳,生女生华、生馥、生秀、生兰、生莲、生菊。在条山镇九支灌区一带居住。

   另有景泰福禄水萧氏支派现有统计人口144人,21户。先辈(同年辈)7人。人口播迁另有专述。尚坝支派(榆中上花岔支派)41人,6户。万辈(同年辈)1人。2000年十六号新谱序中有专述。

    纵观吾族三百多年的播迁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族史就是社会的历史。一个家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依。社会兴则家族兴,社会衰则家族危。清初康乾盛世,吾族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人口猛增,从当初的十多口人,到了乾隆年间人口猛增到二百多人。其中起辈二十多人,宗辈五十多人。其间只有国义支荣翁一脉迁后山狼窖埫。从那以后大致可分为六次大的迁播。

   一是:同治年间,西北腹地回匪为患,焚毁寿鹿山一带大片林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内忧外患,国事衰败,单墩故乡人口众多,不堪重负。所以到光绪年间,逢信一支,昆仲四人,第二批迁出单墩,到寺滩创业谋生。民国初年又有美年一脉迁后山新墩湾开基创业。

    二是:民国十八年,公元1928,烽烟四起,战火绵延,天灾人祸,荒旱连年,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当时盛传一首歌谣:“人吃人,狗吃狗,鹰雀老鸦吃石头。”家族人员纷纷逃荒要饭,四处谋生。其间出外的有全年、福年、太年、新年、映年、恩年、惠年、应年、延年、华年、毓年、秀年长子士楷等。还有不少族人外出至今杳无音信,人口也从三百多人锐减到不足百人。

    三是:解放前后经百年战乱,在政体改变,除旧布新之机。吾萧氏族众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外出逃荒,有的给人干活就地落户。其间主要有贵年、来年、相年、泽年、应年长子士魁,毓年之子士端、士方先后在外地落户。

    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期的景电一期、二期提灌工程移民大搬迁。这两期高扬程提灌工程师景古两县人民的救命工程和温饱工程。因此,各地三分之二的萧氏裔孙先后迁往灌区新建乡镇落户。遍布全县山川灌区各个乡镇,萧氏人口也剧增到一千多人。

    五是;随着改革开放,体制改革,经济腾飞,个体经济迅猛发展。许多族众到县城和各地发展个体经济,安家落户。不少升学、参军、招工的人员到全国各地就业定居。农村的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大都在县城购房定居。就地势而言,景泰有:“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之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部分山区的族人到一、二期灌区、条山农场一带购买和租种土地。逐渐在平坦之处定居。所以故乡单墩萧氏族众所剩不多,常住人口仅有六十多人,而且整体搬迁到单墩新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寿鹿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政府决定单墩整体搬迁到景古公路旁,原焦家庄一带,投资数百万元打机井二眼,开垦井水浇地数百亩。通过十几年的建设,一座设施齐全,配套完备,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赫然出现在景古公路旁。这也是我族的第六次搬迁。

     纵述吾单墩萧氏近一百多年的迁播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宗族一共冲破了制约振兴发展的四条红线。一是民国十八年的荒旱生死线;二是解放前后和六十年代的动乱饥饿线;三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温饱线;四是一路奋进冲破当今的小康线,直奔现代化。综述吾族数百年的历史,从当初的十多人繁衍到今天的一千多人。全仗祖宗的恩泽和护佑、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世沧桑,时光荏苒,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社会事业飞速发展。我们作为步入当今文明盛世,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的伟大时代而倍感到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