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萧姓网 > 萧氏源流 萧氏源流

箫氏寻根溯源考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萧姓展区

箫氏寻根溯源考

萧姓乃殷之旧姓,它的古老是世所共知的。起源,可定溯殷商。(今人朱洪斌《寻根问祖·中华姓氏源流》)

萧姓出自姬姓,姬姓又出自何?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缩印本版)1102页载:“姬,姓。传说黄帝居姬水,因此为姓。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为姓姬。”

又据《史记·五帝本级》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说明轩辕黄帝姓公孙,其被封姓的十四子中有一子姬姓。周朝人以黄帝之后后稷为祖,“亦为姓姬。”

《史记·五帝本级》又曰:“……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这说明姬姓周武王为天子后,封殷朝之后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后,“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

据《左传》载:“殷民六族,一为箫氏”。说明箫氏乃殷后也。又据《姓氏考略》云“箫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今常州、扬州)。也说明箫氏乃殷后,史书有证。究其为殷后何支,史书亦有据。

据其一:《元和姓纂》说:“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沛丰,至不疑,为楚申君客。”

据其二:《通志·氏族略》曰:“箫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天之,子孙因以为氏。”

据其三:《风俗通》曰:“宋乐叔以讨南宫长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何即其后。”

上列三据明确证明,殷后箫氏,正乃周朝立于宋“以续殷后”之微子之后也。并明确点出乃宋微子支孙萧叔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而“受封于萧”,列为周之附庸小国。“古之萧国”,其地即徐州萧县,“子孙因以为氏”。更道明“汉相萧何即其后”。

萧何之后,南北朝时期,其二十四代孙萧道成建立了齐国(《南齐书》曰:“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箫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代孙也”。《辞海》载:“萧道成即齐高帝,……祖先为东海兰陵人,迁居南兰陵。),其二十五代孙萧衍建立了梁国(《梁书》曰:“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讳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之后也”。”《资治通鉴》载:“道成之族弟镇长史顺之……”“衍,顺之之子”)

查吾单墩箫氏由萧宗贤于清道光元年九月初一日(公元1821年9月26日)所立《箫氏宗谱》原序记载:“稽箫氏者在再也,系出子姓,郡属兰陵,为南齐创帝之业,百代相传,为后梁建基之宗,四世有赖,文著六朝,相传八业,而萧姓之为帝王名臣良相豪士者,概难备书。”由此,足可以证明吾箫氏望族之根源考之又据,上下衔接,可较明晰地追溯到黄帝,即后梁、前齐皇族—汉相萧何之族—周代附庸小国萧国—宋微子支孙萧大心之族—续殷后宋微子—周朝诸侯殷后—周之族、黄帝之后后稷—姬水黄帝之子—公孙氏轩辕黄帝。

自南北朝齐、梁(至公元557年),至唐代(公元618—907年),约百年之后,“箫氏再度南迁”(朱洪斌《寻根问祖》)。(首度南迁可能是萧道成之祖自东海兰陵今山东,迁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据《崇正同人家谱箫氏条》记载“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濂释:依世时推算,当为萧何三十世孙,因除萧何之后外,别无连续世代传袭之记载。)“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

宋代,据朱洪斌《寻根问祖》考证:箫氏“一方面人才辈出,另一方面却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分子,即当时据北方的辽、金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部分人姓为萧,因而壮大了箫氏阵容。”此说又找出了宋代辽、金萧太后、萧天佐、萧天佑一支的来龙去脉,原来他们是一支“半路里杀出的程咬金”,亦解除了吾箫氏对此一支族来源之疑问。

发祥于今江苏北部之箫氏,经济千年繁衍播迁,已遍布南北各地,成为我国重要姓氏之一。台湾之箫氏以彰化、嘉义两地为最众。

吾萧姓除有东海、兰陵两大郡望外,又有广陵(今山东枣庄一带)河南等郡望。其后世名人甚众,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如欲了解,可遍查有关史书资料。

今时,以人口多寡计算,萧姓在百家大姓中应排第30位。

另须说明的是,现今社会上流行之“肖”姓即“萧”姓。古之“肖”,义为“像、似”,非姓氏也。《康熙字典》中未收“肖”字。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表中只将“蕭”字简化为“萧”字。今人将“萧”俗写为“肖”,报刊上“萧”、“肖”都用,也不规范,有加国家户籍机关电脑中也以“肖”代“萧”,将箫氏民众身份证皆印为“肖”。无奈,语言文字本乃约定俗成,众人皆用,遂成自然,箫氏民众也就随俗,常用“肖”氏矣。我以为,为求规范,应仍用“萧”字为好,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表为准。港、澳、台今尚未进行汉字简化,仍用繁体字“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