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帅姓网 > 帅氏源流 帅氏源流

江西九江帅氏发展概况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帅姓展区
江西九江帅氏发展概况

  

在位于长江南岸,有着世界地质公园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称的风景名胜之地“庐山”西麓,有座古老的县城——九江县(沙河街),古时称江洲柴桑,清朝时称德化县,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里,今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所辖,全县14个乡镇场,约37万人口。该县东邻风景名胜之地“庐山”,南有民用航空机场,西有城门山金矿,北连长江码头,不仅有滚滚长江横跨东西,又有漫漫大“京九”铁路和“福银”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可谓是“朝迎匡庐旭日升,暮闻长江汽笛鸣;空中飞机身影过,地面车辆忙不停;日进斗金堪称少,千里回还足不行;且看物华加天宝,更喜人杰又地灵”,是一个集航空、水运和陆路运输为一体的交通运输便捷、经济发展迅速的人间乐园。在这里居住着两支帅氏后裔,一支是江西始祖逢源公下敬公下第

代孙太四公后裔,另一支逢源公下让公第  代孙仲威公后裔。

一、太四公后裔发展及分布状况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以庐山鄱阳湖一带为战场,大战鄱阳十八春,该地区累遭战乱之灾,居民死伤无数,逃离无计,导致该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太祖平定天下之后,遂将军中部分壮士留于此地,并从人口稠密的狭乡民众中迁移部分人员到此耕种桑田,繁衍生息。在那次大迁徙热潮中,我帅氏九江株岭山一带始祖太四公(字时兴)乃晋朝帅姓始祖师昺公第二十代孙江西始祖逢源公第十四代孙,当时响应朝廷号召,从原居分宁安乡李村(今江西修水县境内)迁徙至九江,先娶蔡氏未育,后复赘以船运粮为商的徐君云三家中为婿,由于徐君云三家中有女无儿,并将粮船家产予以我祖太四继承,所以我祖迅速发家致富,并将其后裔立为徐君云三之馆甥,顶立徐姓门户。后因民弱军强,世家巨族都纷纷卫籍,我祖太四公率其家眷迁至江州府德化县株岭山南甘泉乡黄家山碧紫垅(今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帅家老屋)定居,此处青山环绕,泉水充沛,土地肥沃,是人间生息繁衍理想的乐园。太四公与徐氏生子一名“德敬”。

德敬公娶刘氏生子三名:“道玄”、“道真”、“道缘”

道玄公娶黄氏生子四名:“景华、景富、景春、景良”

道真公娶王氏生子四名:“景贵、景明、景先、景青”

道缘公娶万氏生子二名:“景贤、景文”

景华公娶王氏生子四名:“珠堂、瓒堂、琥堂、理堂”

景贤公娶项氏生子四名:“琼堂、瑛堂、瑶堂、碧堂”,复娶蔡氏生子四名:“珊堂、瑚堂、玉堂、珏堂”

其余景字辈后裔史料无详情记载,失考。

托祖上洪福,我帅姓子孙因此家势兴旺,人丁日渐繁多,长期集居在一起,给生产生活都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自太四公第九代、十代(即“远”字辈和“秉”字辈),从明朝万历、崇祯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就纷纷另择吉地,开基建宅,新立家园,仅在九江县株岭山周围就有新建家园十多处:

1、“东边帅家河”:地处黄老门徐家老屋后面,隶属九江县黄老门乡红光村所辖,现有人口140余人,属太四公下珠堂后裔。

2、“帅家林下”:地处岷山至黄老门公路旁边,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文桥村所辖,现有人口140余人,属太四公琼堂崇信公后裔,另有崇献公后裔迁至湖北广济、松山咀、栗林埦、黄梅分路口等地,后有部分瑶堂后裔合居于此。

3、“牌楼上屋帅家”:地处株岭中部北麓牌楼畈,隶属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所辖,现有人口200余人,属太四公下瑛堂秉元公后裔和秉恒公后裔。

4、“牌楼下屋帅家”:地处株岭山中部北麓牌楼畈,距上屋帅家往北不足一里远,隶属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所辖,现有人口200余人,其中帅世勋解放前夕(1949年前)率其家眷10余口迁至台湾,属太四公瑛堂秉贞公后裔。

5、“黄沙岭帅家”:地处岷山至黄老门公路旁,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160余人,属太四公下瑶堂秉   公后裔。

6、“西边帅家河”:地处与马回岭蔡桥村和德安县林泉乡清塘村交界处,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70余人,属太四公下瑶堂秉

公后裔。

7、“帅家沟垅”:地处岷山至黄老门公路南边一公里处,与帅家林下村庄隔山而居,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20人,属太四公下瑶堂秉

公后裔,因人口发展较慢,人数不多,于20世纪六十年代迁至邻近的“黄铁匠”村庄与他姓合居。

8、“帅家洼”:地处岷山至黄老门公路南约一公里处张官咀村庄对面,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10余人,由于人口较少,于20世纪六十年代迁至邻近的张官咀隔壁帅家与其合居,属太四公下碧堂公后裔。

9、“帅家箭楼”:地处岷山至黄老门公路南边不足1公里处,与马回岭机场隔山相邻,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100余人,属太四公下瑚堂秉皇公后裔。

10、“隔壁帅家”:地处张官咀村庄西边隔壁,与张姓同居一村,故称隔壁帅家,隶属九江县岷山乡民主村所辖,现有人口30余人,属太四公下瑚堂秉武公后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邻近的“帅家洼”人员迁来合居。

11、“沙山帅家”:地处马回岭镇西约2公里,隶属九江县马回岭镇红桥村所辖,现有人口30余人,自乾隆年间由之忠之正兄弟2人从帅家箭楼村庄迁来此地生息繁衍。

12、“帅家老屋”:仍有少数帅姓子孙居住,属太四公下瑶堂和瑚堂部分后裔,现有人口20余人,由于老屋场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都搬到与其近邻的位于岷黄公路边上的陶公庙熊家与其合居。

太四公后裔在九江县境现发展到12个村庄,人口约1120余人,另有迁至湖北广济、黄梅分路口等地约200余人。

二、仲威公后裔发展及分布状况

仲威公(昺公下三十六世孙)乃渊明公之子,端哲公之孙,本魁公之曾孙,贵芳公之远孙,为新合镇关山村之始祖。另有仲彪公徙居湖北新开,为新开始祖。

据查,正德己巳年(公元1507年)文江(今永修县)大雨连绵,安湖岸边遭到特大洪水灾害,这时仲威公俩兄弟逃难来到浔之县治西乡朗山垅(今九江县狮子镇鸡岭村朗山垅)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康熙庚戊年(公元1674年)因兵荒马乱,由四十四世孙名扬公率领三大房迁往新合镇关山村夹冲居住,后由于人口递增,土地较少,大房名广公下子孙又往西迁长山毛家垅、丁家山等地靠湖边谋生。1937年日冠入侵,施以细菌,使钉螺侵害肌体,导致数十人被害,现在仅剩四人,由外甥顶继。

二房名扬公,在原地未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就近扩展靠垅边管山等地,五十三世孙,泽鑫一九五二年徙迁九江县白华乡。五十二世孙祖良,五十四世孙传兴、传炎、传林先后迁九江县沙河街镇。这一支已发展130余人。

三房名学公之子必任公1720年迁大城门湖南岸,前湖后山,地势低凹,面积不大,可人口发展较快,房屋增加迅速,由于基地紧缺,使得有些人不得不外迁转移,如五十二世孙祖贵、祖水等迁居牛眠岭,荣孝迁居本镇涌塘,荣纪于1990年春迁共青春江益镇,祖炉迁九江市莲花。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中,塘凹房屋全部被水淹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部转移较高地势,建起了新村。散居在关山村、响塘垅、赵家岭、冯家铺、杨家桥、牛眠岭等总人口达190余人。

如今,在政通人和、国太民安、社会和谐的盛世岁月中,我帅氏家族族势兴旺,邻里和睦、民风淳朴,虽以耕种为主业,但从政、从军、业儒、求学、务工、经商、科技、医疗、金融等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以九江市委干部帅经植为代表的一大批从事机关、乡镇、文教卫生、金融等部门为国家尽职尽责工作的不一一例举,还有身居宝岛台湾的帅世勋,虽年过八旬仍心系家乡,主动捐资八万元为家乡重修祖堂作出巨大贡献,另有联谊会长帅世平不负众望、牢记重托,为加强各地宗亲的联谊,为促成联谊会纂修《中华帅氏宗谱》的目的而不辞辛苦、忘我的工作,让人深感敬佩和尊崇。

自始祖在此安居至今五百多年来,我帅氏家族历朝历代名人志士层出不穷。可谓是:“追忆先贤,英雄豪杰辈辈曾有出;且看今朝,时代招唤人人竞风流;展望未来,精英栋梁代代胜一筹”。

  

昺公下五十一世孙 帅家箭楼世荣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