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申姓的来历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申姓展区
早年间,在大名卫东孙甘店与前营之间有一村子,名叫宋庄庙,村里人家全是一个大家族,祖祖辈辈都姓曰。白天男耕女织,夜来家家传来读书声,虽是庄户人家颇知周公之礼,孔孟遗香极浓,固非世外桃源,也为耕读传家,自给自足,相安自得。
一日,来了一位颇懂阴阳地理之术的江南先生(俗称江南蛮子),打破了宋庄庙千百年来保持宁静平淡的生活,宋庄庙再也不平静了,而是灭顶之灾。江南先生在宋庄庙周围转了一圈,啧啧称奇,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这般神情,江南先生笑而不答,再三相问,江南先生才说:“我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风水无如此处者。此处山清水秀(指沙麓山与黄河),地势藏龙卧凤,一道紫气直冲霄汉,直达天庭,久后必出天子与皇后。”曰姓族人虽甚欢喜但并未当真,一笑释之。
可是江南先生此言一出,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就连远在京师的皇帝也知道了。这还了得,再出一个皇帝,朕的江山不被夺去了吗?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卧榻之旁怎容他人酣睡。便立刻下令,派重兵围剿元城宋庄庙曰姓人家,务要斩草除根,男女杀尽,一个不留。曰姓人家听说后很是害怕,大家紧急商议,为逃避杀戮,把曰字加了一竖上边透头,全族改曰姓为由姓,暂时躲过了一劫。后又被朝廷探子探到消息,报于皇帝,皇帝立刻又下令说:“不管姓曰姓由一律杀头。”官兵再次屠杀宋庄庙由姓人家,可怜无辜的宋庄庙由姓人家,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被杀得血流成河,红遍了整个村庄,危急中只逃出了18家由姓人,仅带出了一口大铁锅。一位由姓长者说:“现今官军捉拿很紧,宋庄庙咱们是不能再住了。”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把大铁锅高举过头,狠劲的摔在地上,大铁锅顿时四分五裂,刚好碎成18瓣。长者拿起一块锅铁接着说:“我们宋庄庙曰姓宗族千百年来从没分开过,今天为躲避灭族大难,每家各拿一块锅铁,各自逃命去吧!现在由姓也不能再姓了,索性把由字再加一笔下边透底,改由姓为申姓。”并相约,以后申姓后人迁居各地均以“锅铁为记”,它日申姓后人异地相见时,只要说出是“锅铁申”,就是一家人,即是元城宋庄庙曰姓后人。从此以后,宋庄庙这个村子在元城疆域上永远消失了,只是偶尔在村叟野老的茶余饭后闲谈中尚有提起。
大名、魏县、永年、磁县、馆陶申街、邢台、山东、河南等地皆有“锅铁申”姓后人分布。其中一支曰姓后人“锅铁申”迁至程望甫村定居,形成今天程望甫申家大姓。大名县的北峰乡前从善楼、束馆镇胡气村、铺上乡申庄、王村乡前、后申桥村,皆有“锅铁申”姓后人居住。其中永年一支,相对人数较多,申氏墓群也比较大。有申姓热心人现正奔赴各地,联系续家谱事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这18家曰姓后人会“破锅重圆”。
关于曰姓的起源:源于上古炎帝汤昊,汤昊别称“帝俊”,生于成纪,都于宛城(河南南阳)。帝俊娶羲和氏为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居天山汤谷(甘肃张掖昧谷),因而其国曰:“天国”。炎帝汤明时期,十日为日官,掌管历法;帝挚时,十日国迁居汤谷(山东文登旸谷),仍任日官,身居卿相之职。汤尧(食邑封于唐,后称唐尧)逼兄长帝挚退位,自登大宝,十日不肯臣服,乃率领猰貐(ya yu)、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部族发动叛乱,唐尧命射正后羿统兵征讨十日族,射正后羿非常残忍,射杀九个崇日部族,十日君战败,其族或渡海逃亡、或藏匿于草荡、或浪迹天涯,其后为避祸而改为“日”姓。因十日族以乌鸦为图腾,所以乌鸦又称太阳鸟,射正后羿射杀九个以乌鸦为图腾的日部落,剩下一个日部落臣服了唐尧。唐尧平定十日族叛乱,改任羲和氏家族为日御,取代了十日族的日御位置。此事后来演义为神话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杀了九个太阳。 夏王朝帝廑时,十日族一度兴起,帝廑八年十日族叛夏。给夏王朝带来很大的损失和破坏。商王朝时期,十日族再度出任日御之职,世掌卜巫占侯,诸侯称其为“日”者。《中国姓氏大全》曰:“古代卜巫、占侯时日都称‘日者’,后人以此为姓。”殷纣王末年,因其暴虐天下,天怒人怨,诸侯多叛,周武王乘机伐殷,十日族护驾勤王与周师大战,败于牧野。”周朝建立,十日族君长成为战犯,日姓族人为避祸再次改日姓为“曰”姓。曰姓源于帝俊,是为炎黄正统子孙。目前,四川、重庆、内蒙古等省、市、区还有曰姓人居住。
大名“锅铁申”姓最初源于上古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后以族名“十日”为姓,唐尧时改为“日”姓,西周初期再改为“曰”姓,第五次改为由姓,第六次改变最终形成“锅铁申”姓。
前述多为民间传说,依据各种资料记载整理出的情况如下:
申姓由来中,由元代皇室后裔改姓的申氏是目前可考的较为可信的姓氏迁徙纪录。这一支申姓因其来源系“砸锅十八片”分头避难而成。据长治潞城市东天贡村的族谱——《申氏家乘·杨树堂》记载和遍布晋、冀、鲁、豫、苏等省多处申姓家谱、墓志铭、家族内口耳相传的故事印证,几百年来,在申姓族人中一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打锅申”的故事,也称“大锅申”、“铁锅申”、“沙锅申”、“罗锅申”、“铜锅申”、“锅片申”、“曰改申”等,版本不同,而说法相似,其实都是一回事。综合各种不同的版本,就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共同说法都是申氏祖先原为一大户人家,有“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支花”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故事。 在元朝末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人,元朝国戚、顺帝之三叔潞王曰璟,惊闻大都失陷元顺帝逃至漠北和林。作为元朝遗老,皇亲国戚的他自知一旦和朱元璋部队狭路相逢,曰家人将面临杀戮,临危不乱的曰璟为趋利避祸,随将一张白纸铺在桌面上,写上那个曾炫耀门庭的“曰”字,又用饱蘸浓墨的笔自上而下,贯通“曰”字重重划下一笔。这一笔落下,“曰”姓家族从一个原本衣裘跨马、以鹰为精神图腾的草原王公贵族的身影便隐没在汉人的百家姓中。他将十八个儿子叫到眼前,将自家的一口铜锅摔为十八片,交给他的十八个儿子,兄弟们各执一片,远走他乡,各奔西东,如日后相见,以此为证。
今沙河市三王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石碑揭示了申氏家族之秘,碑原在申氏祖坟,后移村中。碑正面刻“申氏祖茔”,背面刻“故元潞王太始祖曰璟公墓志铭”。墓志铭中说:申氏始祖曰璟公“为元朝皇裔,元顺帝同胞叔也,初封晋王,改封潞王,子十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等十八公是也。顺帝北逃,公藩潞乃携眷避兵屯留,而绛州,为存宗嗣计,故改曰姓申,折铜锅十八块”。墓志铭撰写者申瑞澄,永年申庄村人,清末湖北试用知县。永年申庄和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和三王村碑文雷同,阅碑后,方知迁徙邯郸、邢台一带的申氏是元朝皇室后裔。
长子申文秀迁沙河上申庄,不久一支迁三王村,因申氏始祖曰璟公排行三,而且封王,所以其后人将村名改为三王村,以作纪念。后子孙又迁至申庄、西赵村、葛村等村。曰璟公死后葬于三王村西之茔地,成为申氏之始祖坟。
次子申文端后裔流落在石家庄井陉申家岭一带; 三子申文正迁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
四子申文美迁永年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申庄等村;
六子申文平迁至曲州;
七子申文智迁武安矿山村;
八子申文惠隐居在邯郸市魏县一带;
九子申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
十三子申文临在山西省潞城市天贡村;
十六子申文瑞迁内丘黄釜村,“釜”者锅也,黄釜乃皇釜之隐语也。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
十七子申文宪后裔流落在磁县申家沟;
十八子申文义迁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说:十八子申文义从山西潞城到洪洞,再由洪洞迁神头,申文义未去屯留和绛州,这同蒙族小儿子守老营的传统相吻合。笔者推断,逃往绛州的元朝皇室后裔申氏为安全东迁,也必然像迁往涉县的申文义一样,先从绛州到洪洞集中,然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而迁往邢台、邯郸、大名、魏县一带。遗憾的是没有查到大名程望甫村的“锅铁申”,是排行第几门。
此外在邢台鸡泽县焦佐营、江苏吴县、山东福山县、河南省安阳、林州、延津县、濮阳县等地均有十八子的后裔。
《洪洞家谱研究》有一段记载:“元朝末年皇室有曰姓,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大都失陷时改曰姓申,逃匿流散到东昌、大名、彰德三府。” 《潞州府志》有一段记载:“晋王曰璟,相三朝,位及一品,因庭争罪及王公,至正十八年贬为潞王,辖潞府之地九载”。 《元实录》卷一七九‘明宗实录’中记载:“曰璟宰辅三年,治有成效,权势愈重,诸王堪忧,上表克贬”。‘元明宗传’中记载:“天历二年一月明宗即帝位,封璟亲王为相,辅明宗治国有方,缓王争,解帝忧,功之大焉”。 邹元初的《中国宰相》卷四对曰璟公的评语是:“自天历到至正十年间,曰璟相明宗、宁宗、惠宗(顺帝)三朝二十一年,治国大成、方略有序、雪民苦、施仁政、缓王争,朝廷内部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至顺三年十月宁宗驾崩,枢密院主事纳哈为人奸猾,虎视相位已久,借立帝之机联贿诸王谗奏‘曰璟实为汉籍,又相权重,元必汉化动摇祖基,不如早除’久谗生疑,至正十年顺帝夺曰璟相位,封晋王,放任山西,纳哈接相位,朝乱不宁”。
依此记载可知,大名“锅铁申”姓为元代皇室后裔,应无异议。成吉思汗是黄帝后裔,“锅铁申”是成吉思汗后裔,亦是炎黄正统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