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史氏的真正的发达是由史才的侄子史浩开创的。史浩(1106—1194)是史才的长兄史师仲的长子。史师仲死后史浩由他的三叔史木教导和培养。从史木在1130年金兵入侵明州中的表现来看,史木是一个很有办事能力的人,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尽展所长。1145年史浩考中进士,成为明州史氏的第二个进士。史浩中进士后先是担任余姚县尉,后来转任温州教授,都是些州县小官。很明显史浩不愿意像他的叔父史才那样通过投靠秦桧而升官发财,在他的叔父史才官运亨通之际,他甘愿在地方上做小官。1157年史浩结束地方小官的生涯进入朝廷但任太学正,稍后转任国子博士,尽管官职低微,但能在国家高等学府任职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
1159年史浩获得觐见宋高宗的机会,他大胆地向皇帝提出确立继承人的问题,得到高宗的赞赏。由于高宗无子,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是政治上的禁区,史浩的行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忠诚。事后他被高宗选中出任高宗的养子普安郡王的老师,普安郡王就是后的孝宗。此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明州史氏的命运,从此史氏与南宋皇室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关系,与皇权结成亲密关系是宋代以后世家大族得以发达的惟一力量,史浩通过担任普安郡王的老师这一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官而开创了明州史氏的数繁荣。1160年高宗正式册封普安郡王为皇子,并进封为建王,史浩出任建王府教授,由于建王并非高宗亲生,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是不稳定的,在这段时间中,史浩发挥出他过人的政治才干,帮助建王树立形象,排除政治困难,赢得了高宗的好感和朝中大臣的支持。比如1161年金军再次南侵,建王一时冲动提议带兵迎敌,这使得猜忌心极重的高宗大为不满,幸得史浩急时提醒建王收回此说,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皇位继承危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孝宗,日子是不好过的,史浩陪伴着这位“皇子”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建立起情如父子的深厚感情,这是史浩,也是明州史氏将来最为宝贵的政治资本。1162年高宗正式册立建王为太子,史浩升任太子右庶子,不久建王即位为皇帝,是为孝宗,孝宗即位后立即提升史浩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年7月,晋升为副相。1163年1月,晋升为宰相。史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州县小官到位极人臣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这此期间他并无政绩经历的积累,也无赫赫之功的表现,所靠的就是和皇权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使他迅速成为新皇的心腹。
孝宗初年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金军南侵虽然失败,但战争并未结束,孝宗与高宗不同,高宗只求苟安,孝宗却一心相收复中原。孝宗即位后起用主战派的张浚,准备对金宣战。史浩在政治上虽然并无多少实际工作的经验,但他的长处却是拥用清醒的政治头脑。他在做建王府教授时是如此,做宰相后仍然如此。史浩虽然主张恢复中原却反对张浚孤注一掷的战争投机,史浩清醒地看到南宋国力在高宗及秦桧投降路线的统治之下国力衰弱的实际,主张内修政治,提升实力之后再图恢复。这与孝宗的热情相左,双方产生严重分岐,从中可以看出,史浩虽是孝宗的心腹,却不是孝宗的侫臣,不是靠投其所好获得皇帝的信任。1163年5月,孝宗在张浚的支持下不经宰相直接发布对金宣战令,致使史浩愤然辞职。他在宰相任上干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孝宗北伐的结果不幸被史浩言中,北伐不久即在符离大溃,这一结果使史浩的地位在孝宗心中更为崇高。
史浩反对北伐,事实上既是政治上的清醒认识,同时也是身为南方地方利益代表的表现。他不愿意以南方的有限力量去跟金人拼消耗,更不愿意战争损害南方本地的安定环境。在是否允许金国境内义投奔南宋的问题上,他的立场更为明显。南宋招收这些义军后称之为归正人,归正人的存在是南宋皇权政治合法性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又是南宋地方的巨大负担。史浩认为召降纳叛不但激化与金国的矛盾,而且也不利于南宋的稳定,同时大量北方义军进入南宋也给南宋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史浩的辞职举动表明他为人忠直,但也说明这尽管他为人清醒,但在权力关系中却不成熟。他的冲动使得孝宗在战败后无法让主和派史浩来主持对金和约,只好起用投降派汤思退来主持议和工作,使南宋蒙受更大的损失。史浩罢相后,主战派授意御史王十朋弹劾史浩“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和讪上”八大罪,孝宗不得不让他暂时退休。之后史浩回到家乡明州闲居了五年,1168年得到重新起用,出知绍兴府,后调知福州。尽管史浩不在朝廷,但是他与孝宗建立起来的深厚关系使孝宗一直对他念念不忘。1178年3月孝宗再次任命史浩为宰相,史浩二度入相的时间也很短暂,只干了不到9个月。史浩为相后碰到了殿前司扩充军队,到处抓壮丁,引起京城骚乱,士兵趁机在街道上抢掠市民财物,造成部分市民与军队发生冲突。事后孝宗将闹事的士民与发生冲突的市民一同治罪,史浩认为市民反抗是合理自卫,不该治罪,因此与孝宗产生对立,最终再次辞职。史浩两次罢相都是自己主动辞职,都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坚持原则不肯苟同皇帝。这些举动为他树立起了相当崇高的形象。
史浩二次罢相后仍然得到孝宗的信任和尊敬,始终对他礼待有加。1189年光宗即位后,加封史浩为太师,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但却是具有无上的荣誉。史浩同时还是江浙学术界的支持者,他先后向孝宗推荐过陆九渊、朱熹、薛叔似、杨简、袁燮等学者,使他在朝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和崇高的威望。1194年史浩以88岁高龄病逝,在官场经营了将近50年,凭着他与孝宗的特殊关系,在政界与学界打下坚实的根基,作为帝师和宰相,他拥有巨大的政治潜能,给明州史氏的普遍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他这一代,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明州史氏成为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名门望族。
史浩一共有五个兄弟,他本人居长。史浩官至宰相,他的兄弟都有荫补做官的特权。但是官职都不显赫,二弟史渊官至知江阴军,三弟史溥官至湖州通判,四弟史源和五弟史涓则官职更低,只在州政府里做幕佐官。而在史浩的堂兄弟中,
只有他的堂弟史浚(1129—1203)的做过官,1160年史浚依靠父亲史才的荫补权入仕,监潭州南岳庙,1170年获得实职出任古田尉,最后官至婺州通判。由于荫补入官起点低,升迁有限,史浚与史浩的最终成就也就天差地别。史浩的另一位堂弟史渐(1124—1194)虽然没有做官,但是长期在太学读书,颇具社会影响力。40岁后回家教导诸子,八个儿子中有五个考中进士。在史浩时期,此时的明州史氏已有多人身在官场,成为典型的仕宦家族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宋代财产丰富和人丁兴旺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族发达的必备条件了,获得权力才是家族发达的唯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