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史姓网 > 史氏源流 史氏源流

余姚史氏渊源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史姓展区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史”是“记事者也”,是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官员。史氏以官为姓,其意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泛义的理解,史氏指先秦的史官。 “史言其官,自夏商以来,以史为族者,因官而受氏焉” (史珂《史氏族谱图引》,《余姚史氏宗谱》卷首)。先秦各代史官众多,史氏名人也不胜屈指, “考诸三代,则夏有史终氏。殷有史卤氏、挚氏。周有佚氏、兴氏。宣王之时,有籀氏,以大篆变蝌斗,继苍颉”,“其见于春秋列国,则卫有史鱼、史鱿;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墨、史龟;楚有史狎;魏有史起”(史珂《史氏族谱图引》,《余姚史氏宗谱》卷首)。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仅指西周史佚。佚“出于伯邑考,掌史职,以官为氏” (史珂《史氏族谱图引》,《余姚史氏宗谱》卷首),称史佚。《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子孙以官为姓。”而史佚的祖先,则出于五帝之一的高阳氏(又称颛顼),“昔高阳氏有子曰称。称之子曰卷章。卷章之子曰黎,黎为火正,与重氏典司天地。黎之弟曰吴回,绍其职,历夏商世守之。太史佚,其后也”(史蒙卿《四明史氏谱序》,《余姚史氏宗谱》卷首)。史佚任周朝太史,为人严正。武王克商后受命与周公、召公、姜公共同辅助成王,被后人并称为“四圣”。两城史氏以史佚为始祖。
周室东迁,鲁国向周天子请求郊庙之礼,史佚后裔史角受周天子之命前往,后来就出仕和居住于鲁国(今山东曲阜)。至西汉,有中郎将凉州刺史史恭。史恭有妹为卫太子良娣,生史皇孙,史皇孙生皇曾孙。武帝末年,巫蛊事起,卫太子和史良娣、史皇孙都遭害。皇曾孙当时才出生数月,也被关在牢狱,至五岁才遇赦。狱吏邴吉怜悯皇曾孙无处可归,就交付给史恭。年事已高的史恭母贞君非常哀惜这位孤苦的外曾孙,亲自扶养。后来皇曾孙继承帝位(即宣帝),感念旧恩,封史恭为杜陵侯(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恭的三个儿子高、曾、玄也都封侯。其中史高嗣爵四世而绝于王莽,史曾无子而终于身,而史玄嗣爵三世而至西汉末年崇。由于史氏的数代封侯,家势显赫,所以“西汉四族,史居其一”(汤金钊《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例授通奉大夫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史公墓志铭》,《余姚半霖史氏宗谱》卷四)。史崇因平定赤眉刘盆子有功,官右将军,青州、冀州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封为溧阳侯,食邑一万户,谥 “壮侯”。史崇自杜陵徙居溧阳。史珂介绍这段历史道:“历秦汉以来,世居东鲁,继迁杜陵,至史恭而始。恭女弟武帝末戾太子纳为良娣,生皇孙。皇孙生病已,嗣孝昭皇帝。后以外戚恩封三子高、曾、玄皆为侯。宣帝时称贵戚,许史是也。高子丹,以父荫为驸马都尉、侍中,伏青蒲谏易太子,感悟元帝,官其九子,皆为侍中,诸曹嗣爵四世而绝。曾无子而终于身。独玄嗣爵三世而至崇,佐光武中兴,以功封溧阳侯。诏遣就封,自杜陵再徙溧阳,子孙因家焉,是为一世始宗之祖。”(史珂《史氏族谱图引》,《余姚史氏宗谱》卷首)两城史氏以西汉杜陵侯史恭为先祖,东汉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
 史崇后裔世袭侯爵,延续着西汉史恭以来的显赫家势。二世史颢,嗣爵溧阳侯。三世史茅,嗣爵溧阳侯,官尚书、侍中、镇西将军、雍州牧。四世史洽,嗣爵溧阳侯,官河内太守、司隶校尉。五世史泽,嗣爵溧阳侯,官左中郎将、上郡太守、御史大夫。六世史铉,嗣爵溧阳侯改封兰山侯,官冀州刺史。七世史藻,嗣爵兰山侯。史藻时值汉末,王莽篡位,封爵断绝,史氏子孙成为普通百姓。但史氏子孙并不因此而自甘平凡,八世史懿,官司空府谘议参军、征南将军,九真(今越南)、陇西二郡太守。两晋南北朝时期,讲究门阀等第,施行九品中正制。史氏凭借其出身贵胄和显赫门第,当官封爵,代不乏人,除了十四世史充和十六世史祺外,其他各代都曾出仕。晋尚书令左雄《庙碑颂》记载了史氏历史。九世史绍,官镇西府参军、武阳将军、司徒府长史,封武阳侯。十世史琬,官王府参军、丹阳江宁二县令、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封宜春(江西)县男,进都亭(松江)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十一世史谅,琅琊王府主簿,因跟从温峤为右长史平定苏峻、桓温有功,官至散骑常侍、强弩将军、北海郡(今在山东)内史、本国大中正,封常安侯。十二世史陵,官积射将军左中郎将、御史中丞、豫章太守。十三世史援,官宁朔将军中郎将。十五世史纂官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封建昌县(江西)开国侯。至隋唐,随着门阀制度的革除,两城史氏先祖人物也相对寥落,但是各代都曾出仕。十七世史育官左监门侍中卫将军,十八世史仲谟官越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常州刺史,十九世史元道为宏文馆学士、中散大夫太子洗马、江州刺史,二十世叔豪为文林郎,二十一世史净滋为朝议大夫轻车将军、驸马都尉、溧阳县开国侯,二十二世淦为从政郎,二十三世史廉为临安府君,二十四世赟为承仕郎,二十五世端为从义郎,二十六世质为承奉郎,二十七世史寔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二十八世史淀为骑都尉国子博士,二十九世史万寿官安南将军、蔡州刺史。而就整个溧阳史氏来说,在唐代相当兴旺繁盛,《会昌碑》记载溧阳史氏已达十五支。
唐朝衰落后,溧阳史氏后裔不断向外迁徙,《浙谱》称有“宣、饶、池、歙、眉山、河南、真定、四明” 八支,《庆传录》记录有溧阳二十一世以下四十余支。四明支为三十世史惟则于宋初由溧阳迁至浙江明州(宁波)慈溪,不久又迁至鄞县洗马桥。从此,四明史氏继杜陵、溧阳之后,再度进入发展的辉煌时期,“王侯将相,累累不绝如贯珠,浙东人物真堪与溧阳颉颃”(史义本《姚江史氏续修谱序》,《余姚史氏宗谱》卷首)。
史惟则生二子,长子咸,次子成。咸四传而无所考次。成生三子,长子某,次子简,季子翰。长子某无传次。季子翰徙嵊县,转迁诸暨。次子简世居鄞县,曾作郡吏,事继母任夫人至孝,死时才二十三岁,妻叶氏生遗腹子诏。叶氏“恶衣菲食,杜门自守”,扶养教诲诏长大。诏刻励向学,德业为士人称道,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举于朝,但屡辟不就,徽宗赐号“八行高士”。史惟则、史成、史简、史诏等四代都不曾发达(史成累赠太子少保,史简累赠太师、追封冀国公,史诏累赠太师、追封越国公,都是死后因子孙贵而带来的赠封),但在当地已有一定名望,史简作郡吏预示着家族向仕宦接近,史诏受到徽宗赐号预示着家族声望开始播向全国,这为四明史氏第五代以后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史诏生五子,分别是师仲、才、木、禾、光。其中师仲是国学上舍,虽然没有做官,却给家族带来了浓厚的文化风尚。才于政和八年(1118)考中进士,任处州、余姚县尉,永嘉、余杭知县,为国子监主簿,充御史台检法官,拜右正言,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才成为四明史氏第一个获取功名并官居副相的人。此后,四明史氏出现了 “为公为侯,列爵分土”,“ 三相二王,尤为显著”的辉煌家势。(史珂《史氏族谱图引》,《余姚史氏宗谱》卷首)
所谓“ 三相二王” ,是指溧阳三十五世迁明六世史浩、溧阳三十六世迁明七世史弥远、溧阳三十七世迁明八世史嵩之三代为相,史浩与史弥远父子封王。
史浩(1106~1194) ,字直翁,号鄮峰真隐,史师仲长子。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授余姚县尉,迁太学博士。他向高宗建议立太子,高宗有见晚之嗟,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二王府教授。普安郡王后来继位为孝宗。史浩两度拜相,进太保魏国公。后追封为越王,配享孝宗庙庭,绘像于昭勋崇德阁。作为丞相,史浩才干卓越,他为赵鼎、李光之、岳飞平反,向孝宗推荐陆游、朱熹等人才,他在北伐问题上的稳妥策略,也显示出非凡的识见。史弥远(1164—1233),字同叔,号小隐,史浩季子。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嘉定元年(1208)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事,从此执掌朝政,位极人臣。卒后追封卫王,谥忠献。史弥远的政治大事主要有两件:一是诛杀韩侂胄。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建议开边北伐,史弥远认为时机不够成熟而反对。北伐失败后,史弥远诛杀韩侘胄。二是拥立理宗。嘉定十七年(1224)宁宗崩,史弥远联合杨后废皇子赵竑,拥立赵昀为帝。《宋史》虽称史弥远 “擅权用事,专任俭壬”,但对他的不枉私情、善于用人还是给以肯定。史嵩之(?-1256),字子由,史师仲弟史木的曾孙,史浩的从孙,史弥远的从侄。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绍定五年(1232),加大理卿兼权刑部侍郎,升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赐便宜指挥,成为南宋中部战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端平元年(1234),其荆湖军队与蒙古军一起攻下蔡州,消灭金国,进封子,加食邑。史嵩之反对丞相郑清之出兵进攻开封。后宋军被蒙古军队击溃,史嵩之上疏论结人心、作士气、核实理财等事。后来负责荆湖战区事务,解围庐州、黄州,收复光州、滁州。三年,拜右丞相,后都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成为南宋三大战场的军事总指挥。淳祐四年(1244),史嵩之遭父丧,夺情起复,但因主张和议,为公论所不容,致仕。封鲁国公,谥庄肃。
 四明史氏还有五人担任尚书,四十三人中进士。其中五位尚书是:史弥坚(兵部)、史宅之(户部)、史岩之(吏部)、史宇之(工部)、史宣之(兵部)。四十三位进士是:史师才、史师木、史浩、史弥大、史弥正、史弥远、史弥坚、史弥厚、史弥逊、史弥迈、史弥章、史弥忠、史弥愈、史弥忞、史弥应、史弥谨、史弥巩、史宅之、史宇之、史拴之、史道之、史本之、史嵩之、史岿之、史岩之、史尧之、史受之、史仝之、史望之、史能之、史肯之、史育之、史有之、史胄之、史舜卿、史周卿、史唐卿、史世卿、史伍卿、史瑚卿、史蒙卿、史纪孙、史駧孙。
 两城史氏源来史师仲五子涓。史涓,字泽翁,补承议郎,卒赠中散大夫。史涓传六子弥贤。史弥贤,字贤叔,中散大夫,由鄞邑往来余姚,见龙山舜水之胜,遂隐居余姚城西南里。史弥贤传子德。史德随父徙居余姚,为余姚南北两城史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