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艾姓网 > 艾氏源流 艾氏源流

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艾姓展区

以君悦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折桂冠山坪溪艾氏宗族是一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后裔人数众多且分布甚广的宗族。

一、起源

1-1、起源始祖

该宗族外迁后裔—湖南省石门县和临湘县艾氏宗族的族谱序言均认定艾 孔为本宗族的起源始祖。

1-2、湖南省石门县和临湘县《艾氏族谱》记载的早期世系表 第1世昭(字德明)—莘—懋训—洞—廷杰(迁北京)—第6世焕/炜(迁河南封丘县)—嘐—珍—德辅—封—□敷—縯—虔—第14世颖—皋、韪—……  从此世系表可知,该宗族以昭(字德明)公为第一世祖。两谱对德明公生平事迹的记载多有出入,石门谱说德明公官唐初四川节度使,而临湘谱说昭公为唐镇国辅国将军,是陕西麟遊祖,官职和居住地均不同。但都认定德明公是隋末唐初(618年)人。要做到节度使或镇国辅国将军,当在50岁左右。由此可推知,德明公当生于公元568年前后,迄今已有1444年,即该宗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400多年。 表中第14世颖公是宋初工部侍郎,当是山东须城的颖1公。

1-3、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君悦公 。1-3-1、湖南临湘县《艾氏宗谱》记载的颖公以下世系表为:第1世颖—第2世韪—晔—贞吉—唏遽—延秀(迁徙浙江余杭)—第7世君悦(再迁江西吉水县折桂)—邦基—伯通—世荣—从道—季明—长卿—觉民—实(字用济)—第16世祥一(迁居湖南临湘县)。1-3-2、湖南省汉寿县《艾氏族谱》记载的颖公以下世系表为:第1世颖—第2世韪—晔—贞吉—唏遽—延秀—第7世君悦—邦基—伯通—世华—从善—季谊—明卿—本隆—第15世文升、文鼎、文昊(迁徙湖南汉寿县)。1-3-3、湖北沔阳县(今省直辖市仙桃市)《艾氏族谱》记载的颖公以下世系表为:第1世颖—第2世韪—晔—贞吉—唏遽—延秀—第7世君悦—邦基—伯通—世华—从礼—季方—鲁乡—第14世本固、本厚(迁徙湖北沔阳县)。由上述3个世系表可知,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君悦公是颖公的第7世孙。汉寿县《艾氏族谱》称,“延秀公于北宋靖康之难时(1126年),率其子君悦扈从渡江,由河南封邱县迁居浙江余杭。”设此时君悦公26岁,则他生于公元1100年。该谱还说,“君悦公因出任江西吉水县教授而迁居吉水县坪溪”。君悦公迁居吉水县坪溪(或坪上)当在公元1126年之后若干年,设为1135年,此时君悦公35岁左右。

二、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迁徙

2-1、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 汉寿县《艾氏族谱》记载,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君悦公第9世孙文升、文鼎、文昊分别迁徙汉寿县荷塘、文武桥和南阳嘴。

2-2、湖南省临湘县艾氏宗族 临湘县《艾氏族谱》记载,元朝至正进士、赣州同知艾 实(字用济)之次子祥一公,明洪武庚午(1390年)举人,官至武昌府知府,家武昌马跡乡;致仕后,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湖南临湘县,为临湘县艾氏宗族始迁祖。2-3、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夷陵区和三峡地区艾氏宗族 从字辈可知,该宗族是以君悦公第9世孙文升、文鼎、文昊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始迁祖名静,何时由湖南汉寿县迁来此地,不详,待查。2-4、湖北省洪湖县艾氏宗族 从字辈可知,该宗族也是以君悦公第9世孙文升、文鼎、文昊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始迁祖名谁、何时由湖南汉寿县迁来此地,不详,待查。

2-5、重庆市彭水县小厂乡艾家湾艾氏宗族 从该宗族的字辈中含有“世守诗书光祖德,庭传孝友振家声”分析,该宗族应是以君悦公第9世孙文升、文鼎、文昊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始迁祖名谁、何时由湖南汉寿县迁来此地,不详,待查。

2-6、湖北省沔阳县艾氏宗族 君悦公第8世孙本固、本厚兄弟于明洪熙(1425年)由江西吉水县折桂迁徙荆楚江汉—沔阳县。

2-7、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县艾氏宗族 据应青在网上发表的文章称,该宗族始迁祖本固公偕弟本帮、本联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省迁湖北麻城县,再由麻城县徙应山县(今广水县);清康熙(1662—1722年)时,润密公从孝感县花园迁应山县浆溪艾家湾,再迁应城县,是为应城县艾庙、艾堤两村艾氏宗族的始迁祖。 按: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始迁祖文升、文鼎、文昊兄弟之父名本隆,生于公元1350年前后;设本固、本帮、本联兄弟于1380年前后由江西迁徙湖北麻城县,时年30岁左右,则生于1350年前后,与本隆是同龄人。不知本固、本帮、本联与本隆是否是同宗兄弟,都是以君悦公第8世孙?期望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宗亲查阅本宗族的族谱,加以考证。 

三、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的大致人数

3-1、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人数不详。

3-2、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人数不详。

3-3、湖南省临湘县艾氏宗族:629人。

3-4、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及三峡地区艾氏宗族:约5000人。

3-5、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艾氏宗族:约3000人。

3-6、湖北省洪湖县艾氏宗族:人数不详。

3-7、重庆市彭水县小厂乡艾家湾艾氏宗族:人数不详。

3-8、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省应城市艾氏宗族:约2000人。

四、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的传统文化

4-1、族谱 据不完全统计,该宗族各宗派编修了以下几部族谱:1、吉水县折桂冠山坪上《艾氏族谱》 君悦公第5世孙尚德公根据祖籍河南封丘县《艾氏族谱》,于宋宝祐丙辰(1256年)增修折桂冠山坪上谱,刻于石上,请文天祥作序:《赠职方员  外郎艾公延秀序》。清同治八年(1869年)续修,主编为第16世孙仁虎,字春舫。2、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县《艾氏族谱》 延林发来了临湘县《艾氏族谱(四修)》序言,该谱修于清光绪29年(1903年),主修:柳泉。该谱当依据原籍江西省吉水县折桂冠山坪上《艾氏族谱》编修。3、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艾氏族谱》 以本固公为始迁祖的仙桃市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谱》始修于清同治年间(1852-1874年),主修:秀峰;二修成于清光绪年间,主修:第19世 定邦。

4-2、字辈 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没有统一订定字辈;尚不知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字辈;各外迁后裔宗派各自订定字辈。 以文升三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字辈 ……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德……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县艾氏宗族的字辈 ……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德,庭传孝友振家 声;忠良勋业文芳谨,继述经伦佑发亨。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及三峡地区艾氏宗族的字辈 祖萍在《族谱录•湖北艾氏族谱》中公布了以静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字辈:世守诗书光祖德,挺传孝友振家声;忠良勋业文芳谨,继述经伦佑发亨。重庆市彭水县艾氏宗族的字辈 2012年5月30日,在《中华艾氏宗亲网》上见到艾勇发布的本宗族字辈为:地点月克铭俊德,世守诗书光祖德,庭传孝友振家声。从各宗族/宗派提供的字辈可看出,以上3支均是以文升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根据汉寿县艾氏宗族的世系表,文升的祖父名明卿(卿字辈),父亲名本隆(本字辈)。

据此,本人推测,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完整字辈应为:卿本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德,庭传孝友振家声;忠良勋业文芳谨,继述经伦佑发亨。以本固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省仙桃市艾氏宗族的字辈 应年必永世,德隆定荣昌;天道福善,宜赐吉祥,凤麟兆瑞,金玉辉煌,传家忠厚,华国文章;望重乐美,功高誉芳;学能品贵,书有奇香;名登才显,志庆元良。从始迁祖本固公第12世孙起采用此字辈。湖南省临湘县艾氏宗族的字辈:不详,待查。

五、 历代先贤

该宗族的历代先贤当从世系表第一世祖昭(字德明)公写起。

昭,字德明,唐初四川节度使/镇国辅国将军。

敬直,唐朝中期御史大夫,授上柱国,北平人。

颖,后唐甲科进士(即状元),历任后周散骑常侍、宋初工部侍郎。

延秀,北宋末年职方员外郎。

君悦,南宋初任吉水县教授。

实,字用济,元朝进士,历任元朝赣州同知、明初奉议大夫。

祥一,明洪武庚午(1390年)举人,官至武昌府知府。 

六、几点说明

6-1、从该宗族的世系表可知,其先祖先后迁徙多地,如四川、陕西、北京、河南封丘县、浙江余杭、江西酆城县等地,但迄今尚未在这些地方发现江西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同宗。

6-2、现仅发现以颖公第18世孙汇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石门县艾氏宗族是以君悦公为始迁祖的江西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同宗。汇公是颖公长子皋的后裔,君悦公是颖公次子韪的后裔。石门县艾氏宗族人数不详,也没发现其外迁后裔。第1世和第2世是单名,无字辈,自第3世至第18世的字辈为:廷士正文,启朝芝承;兴昌永茂,明德传应。第13世孙永松(字青万)续拟第19世至第58世的新字辈为:华国天道远,圣学世泽长;敦厚开宏运,守典本宪章;继述绍先绪,仁孝裕家邦;丕振前代业,谦尊有余光。石门县艾家巷《艾氏族谱》始修于民国11年(1922年),领修:第14世 茂椿;谱序作者:第16世 德宏。

6-3、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县艾氏宗族是否是吉水县折桂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值得考证。本人只是根据其始迁祖本固、本帮、本联兄弟的祖籍也是江西,且与湖南省汉寿县艾氏宗族始迁祖文升兄弟之父本隆是同龄人,推测他们可能是“本”字辈的同宗兄弟。

6-4、关于颖公。有关史书和典籍说颖公是山东须城或汶上县人,而几部谱书都说颖公是河南封丘县人,这个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6-5、我在《中华艾氏宗亲网》上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冀该宗族的宗亲们参与到本宗族起源、发展和现状的研究中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丰富《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修订本)》的内容,另一方面促进该宗族外迁后裔寻根问祖和联宗联谊活动。

艾东尧

2012-8-31